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全健康理论与实践:历史、现状与未来
1
作者 陈木新 田添 +8 位作者 洪炀 陈军虎 刘婧姝 何健 陈先发 李琴 郑金鑫 冯铁建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7-455,共9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 本文总结了中国全健康(One Health)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探讨了全健康治理范式,以提升中国及全球传染病防控能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提供范例。特别是我国很早就将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血吸虫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中,不仅关注人类健康,还强调动物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系统动力学模型、eDNA技术、全健康经济学评价技术及全球全健康指数等工具在疾病防控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全健康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尽管这些工具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标准化协议及推动国际合作,全健康理念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全健康 人类 动物 环境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下全健康治理现状及挑战
2
作者 刘婧姝 霍诗怡 +2 位作者 刘博文 周晓农 李石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2,共7页
全球新发人兽共患病的频发,揭示了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单一主体难以应对此类复杂健康问题。全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强调跨部门、多学科、社会群众参与的共同力量,从整体视角治理全球性健康危机。本文回顾了2020年以来中国... 全球新发人兽共患病的频发,揭示了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单一主体难以应对此类复杂健康问题。全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强调跨部门、多学科、社会群众参与的共同力量,从整体视角治理全球性健康危机。本文回顾了2020年以来中国应对新发传染病所采取的行动,分析并总结了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下全健康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对全健康治理体系的发展提出展望,为提前准备和应对未来潜在大流行疾病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 人兽共患病 全健康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 Health理念下人兽共患病防控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进展
3
作者 强讷 李天韵 +2 位作者 贾丽君 韩乐飞 周晓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3-471,共9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兽共患病防控需要人类、动物和环境系统的共同参与,并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作实现综合防控,这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对文献与政策文件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全面阐述了One Health理念在全球人...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兽共患病防控需要人类、动物和环境系统的共同参与,并通过跨学科跨部门协作实现综合防控,这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对文献与政策文件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全面阐述了One Health理念在全球人兽共患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剖析了国内外政策在推动人兽共患病防控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建设中的实践成果与经验启示,总结了One Health理念下的核心能力框架及其构建方法,最后探讨了“One Health现场流行病学能力框架”、“生态健康与One Health网络能力框架”等现有框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为我国One Health领域的核心能力框架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为推动多学科协作和跨部门联动,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One Health 专业人员 核心能力 能力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CRISPR-Cas系统及anti-CRISPR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4
作者 姜春宇 郭晓奎 秦金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57-1765,共9页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广泛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肝脓肿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肺炎克雷伯菌是著名的“质粒收集器”,其基因组可以同时携带多种不同类型的...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广泛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血流感染、肝脓肿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肺炎克雷伯菌是著名的“质粒收集器”,其基因组可以同时携带多种不同类型的质粒,从而导致临床中不断出现耐药菌株。尤其是近年来高毒力多重耐药菌株亦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肺炎克雷伯菌对外源基因特别是耐药以及毒力相关基因的获取能力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细菌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活跃的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CRISPR-Cas)系统可以有效阻碍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中可移动元件的水平转移,特别是接合型质粒的转移。近年来发现一些接合型质粒通过携带anti-CRISPR (Acr)蛋白抑制宿主菌编码的CRISPR-Cas系统活性,逃逸宿主的免疫识别,进而可以有效进行转移。分析数据库中已知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中主要的CRISPR-Cas系统类型为I-E型及亚型(I-E*)。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中CRISPR-Cas系统与质粒的分布及转移关系,并研究Acr蛋白在调控CRISPR-Cas系统活性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将为揭示其基因组进化的动力及方向提供线索,为防控高毒力多重耐药菌株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获得性耐药 获得性高毒力 CRISPR-Cas系统 Acr蛋白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微生物学》变更为《医学微生物与微生态学》的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仲文 郭晓奎 +4 位作者 唐立 袁杰力 郑鹏远 黄志华 李兰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8-80,F0003,共4页
《医学微生物学》对于医学生在单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临床诊断方面学习培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及医学科技的发展使得感染谱发生了变化,宏观生态破坏导致的跨物种新突发传染病不时出现,与此同时,正常菌群成员成了人体感染的主... 《医学微生物学》对于医学生在单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临床诊断方面学习培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及医学科技的发展使得感染谱发生了变化,宏观生态破坏导致的跨物种新突发传染病不时出现,与此同时,正常菌群成员成了人体感染的主要原因菌,且多呈现出高度耐药的形式。一维地应用抗生素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用微生态的理论来思考感染的起因与防治。迫切需要将微生态学内容融入医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教育之中,以加强和拓展医学生对微生物的视角,因此建议将《医学微生物学》更名为《医学微生物与微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态学 医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钩端螺旋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性能评测
6
作者 钱杰 杨坚 +3 位作者 张玥 张蓉 张湘燕 郭晓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9-466,共8页
目的·研制适用于检测钩端螺旋体(钩体)特异性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我国主要致病性钩体流行株中高度保守的外膜蛋白进行原核表达,... 目的·研制适用于检测钩端螺旋体(钩体)特异性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我国主要致病性钩体流行株中高度保守的外膜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行质谱鉴定,并对其抗原性进行检测。选用40例经确诊的钩体病患者血清、50例其他感染类疾病患者血清和39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作为检测样本,用钩体病确诊患者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阳性对照品和参考品、高效价混合阳性血清,用健康对照者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阴性对照品和参考品,用高效价混合阳性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弱阳性对照品(临界参考品)及灵敏度参考品,从钩体病确诊患者血清中选择强阳性、弱阳性血清(各1份)分别作为试剂盒内控强阳性、弱阳性精密度参考品。建立间接ELISA试剂盒检测体系,优化其制备工艺及反应条件,并对该试剂盒的精密度、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评估。结果·钩体重组外膜蛋白纯化后经质谱鉴定为目标蛋白,其作为包被抗原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经性能评估显示,间接ELISA试剂盒的批内精密度<15%、批间精密度<20%,其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5.0%,且在2~8℃下储存12个月后性能仍然稳定。结论·以钩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钩体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其他性能指标均符合体外检测试剂盒性能要求,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钩体病哨点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重组蛋白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IGG抗体 敏感度/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化修饰在影响细菌对核糖体靶向抗生素敏感性中的作用
7
作者 来亚男 姚玉峰 +1 位作者 郭晓奎 倪进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究乙酰化修饰在细菌应对核糖体靶向抗生素胁迫下的作用。方法·通过肉汤稀释法检测嘌呤霉素、巴龙霉素、四环素和壮观霉素对于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S.Typhimurium)14028S的最低抑菌浓... 目的·探究乙酰化修饰在细菌应对核糖体靶向抗生素胁迫下的作用。方法·通过肉汤稀释法检测嘌呤霉素、巴龙霉素、四环素和壮观霉素对于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S.Typhimurium)14028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配置浓度低于各抗生素MIC的固体培养基。点板实验检测S.Typhimurium 14028S和3种乙酰化修饰相关基因敲除株[蛋白质乙酰转移酶(protein acetyltransferase,Pat)编码基因敲除株Δpat、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去乙酰化酶(NAD+-dependent protein deacylase,CobB)编码基因敲除株ΔcobB、乙酸激酶(acetate kinase,AckA)编码基因敲除株ΔackA]在不同抗生素浓度的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差异。结果·乙酰化程度升高(ΔackA),增加S.Typhimurium对嘌呤霉素的敏感性,但会减弱S.Typhimurium对巴龙霉素的敏感性;而乙酰化程度升高(ΔackA、ΔcobB)或降低(Δpat)均不影响S.Typhimurium对四环素和壮观霉素的敏感性。结论·乙酰化修饰影响细菌对核糖体靶向抗生素的敏感性,这种改变可能是通过核糖体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来调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化修饰 核糖体 核糖体靶向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