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志国 苑成梅 +5 位作者 王振 黄佳 李则挚 王勇 张晨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27-1531,共5页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446例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进行评估,比较具有不同人口学或临床特征患者的自我病耻感水平;对384例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446例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进行评估,比较具有不同人口学或临床特征患者的自我病耻感水平;对384例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9%的患者存在自我病耻感,中、重度占24.2%;有病耻抵抗的患者比例(79.6%)最高;有歧视体验的患者比例(41.0%)最低。男性患者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高于女性患者(P<0.05);在职患者歧视体验分量表分低于非在职患者(P<0.05);受高等教育患者ISMI总分及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低于未受高等教育者(P<0.05);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患者ISM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患者ISMI总分、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和病耻抵抗分量表分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抑郁发作患者ISM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8,P<0.01和r=0.300,P<0.01);受教育年限与ISM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78,P<0.01)。结论心境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且病耻抵抗能力较差;临床上应重视具有特定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患者的病耻感程度,从多个维度上系统评估其自我病耻感,重点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境障碍 自我病耻感 病耻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在心境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曹岚 苑成梅 +7 位作者 李则挚 黄佳 王勇 洪武 彭代辉 易正辉 胡莺燕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09-1512,共4页
目的探讨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C)筛查双相障碍的可行性,对抑郁障碍患者中有双相障碍可能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采用MDQ-C对308例心境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包括双相障碍134例(双相障碍组)和抑郁障碍174例(抑郁障碍组)。对抑郁障... 目的探讨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C)筛查双相障碍的可行性,对抑郁障碍患者中有双相障碍可能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采用MDQ-C对308例心境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包括双相障碍134例(双相障碍组)和抑郁障碍174例(抑郁障碍组)。对抑郁障碍组中MDQ得分≥5和MDQ得分<5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抑郁障碍组患者MDQ得分(3.90±2.92)明显低于双相障碍组(6.48±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4,P=0.000);抑郁障碍组MDQ得分≥5的患者比例(34.5%,60/174)也明显低于双相障碍组(64.9%,87/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2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Q得分≥5的抑郁障碍患者多为男性(优势比OR=0.342,P=0.004)和年龄<25岁(OR=0.952,P=0.001)患者,且首次发病存在食欲增强特征(OR=5.007,P=0.029)。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MDQ-C可作为筛查工具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男性、年龄<25岁、首次发病存在食欲增强不典型特征的抑郁发作患者有潜在双相障碍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 心境障碍问卷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心境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毛睿智 张晨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2-555,共4页
炎症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小胶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中枢和外周免疫的代表性细胞在心境障碍患者中均表现为异常活化,并释放相应的细胞因子。2种免疫细胞分别在遗传表达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探索两者在免... 炎症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小胶质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中枢和外周免疫的代表性细胞在心境障碍患者中均表现为异常活化,并释放相应的细胞因子。2种免疫细胞分别在遗传表达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探索两者在免疫通路中如何对情绪、行为等产生影响,对于理解心境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研发潜在的药物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心境障碍 炎症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章琪 和申 李华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23-1830,共8页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于2022年在JAMA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USPSTF声明),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建议对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抑郁症筛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USPSTF声明目前无法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自杀风险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USPSTF声明的内容进行解读,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概念、危险因素、筛查工具、早期筛查的利弊、治疗和干预及USPSTF声明对初级保健医护人员的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医护人员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风险筛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 儿童和青少年 筛查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 声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则挚 苑成梅 +8 位作者 吴志国 易正辉 洪武 陈俊 王勇 胡莺燕 曹岚 黄佳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3-1517,共5页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单相抑郁症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晨 苑成梅 +4 位作者 黄佳 吴志国 陈俊 王勇 方贻儒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抑郁症状,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选择32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参数在组间差异及其与HAM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相Ⅰ型和Ⅱ型组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CAT及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身高、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因素后HAMD评分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β=0.46,P<0.05),与SOD(β=-0.27,P<0.05)、CAT(β=-0.41,P<0.05)和GSH-PX(β=-0.34,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发生过程,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氧化应激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性抑郁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易正辉 方贻儒 +6 位作者 苑成梅 李则挚 洪武 黄佳 陈俊 王勇 汪作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3-646,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轻性抑郁障碍(Min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方法选择288例MDD患者(MDD组)和222例MinD患者(MinD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 目的分析和比较轻性抑郁障碍(Min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临床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方法选择288例MDD患者(MDD组)和222例MinD患者(MinD组)作为研究对象,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作为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应激、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结果 MinD组与抑郁有关症状的发生率和HAMD-17评分均显著低于MDD组(P<0.01,P<0.05);两组生活事件发生率相近,但MDD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强于MinD组(P<0.01)。PSSS、TCSQ和EPQ显示,与MDD组比较,MinD组朋友支持因子分较低;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内外向因子分较高,神经质因子分较低(P<0.01或P<0.05)。结论与MDD比较,MinD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低;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较轻,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性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生活事件量表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的诊治与研究——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2
8
作者 方贻儒 吴志国 陈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416,共4页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变,常导致临床识别不足、诊断不确定以及治疗困难。由此,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该病的特征与本质,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践行有关诊断标准的修正以及治疗理念的纠正。该文从概念与诊断、神经生物学研究...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多变,常导致临床识别不足、诊断不确定以及治疗困难。由此,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该病的特征与本质,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践行有关诊断标准的修正以及治疗理念的纠正。该文从概念与诊断、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以及心境稳定剂治疗等方面对双相障碍的探索现状和前景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诊断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神经生物学 心境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使用 被引量:45
9
作者 司天梅 方贻儒 +19 位作者 李涛 许秀峰 郝伟 徐一峰 贾福军 李惠春 杨甫德 刘铁榜 梅其一 宁玉萍 施慎逊 王高华 王向群 许毅 陆峥 张宁 于欣 赵靖平 李凌江 江开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34-640,共7页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一系列上市前及上市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米氮平能有效治疗各种严重程度的抑郁障碍,耐受性良好,对伴有焦虑、激越以及失眠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有优势;长期维持治疗可降低抑郁障碍的复发风险;作为增效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对其他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失眠、焦虑和性功能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最近新上市了口崩片剂型,为适合该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服药途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氮平 作用机制 抑郁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7
10
作者 顾艳虹 施忠英 +3 位作者 李华 尹礞学 孟倩玉 赵晶晶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7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 目的:分析基于情绪智力模型的情绪管理方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正、负性情绪及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市某精神专科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的50名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的53名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情绪管理方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正性负性情绪自评量表、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及自伤行为监测结果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入组8周时的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正、负性情绪体验及正性情绪表达倾向优于对照组(P<0.001),自伤行为发生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绪管理方案有助于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提升患者正性情绪体验及表达意愿,帮助患者稳定情绪,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管理 负性情绪 自伤行为 情绪智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躁狂患者甲状腺激素与睡眠需要减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佳 陈俊 +7 位作者 王勇 洪武 苑成梅 汪作为 粟幼嵩 胡莺燕 曹岚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睡眠需要减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按照是否伴发睡眠需要减少分为2组,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及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别对2组患者甲状腺激素与临床症状的相...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睡眠需要减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22例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按照是否伴发睡眠需要减少分为2组,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及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别对2组患者甲状腺激素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睡眠需要减少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不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相比,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低[分别为(2.46±1.74)m U/L和(3.47±2.65)m U/L],甲状腺素(T4)水平较高[分别为(90.91±31.59)nmol/L和(76.80±38.55)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8)。在伴有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中,甲状腺激素与精神运动性激越和过度担忧、社交活动增多和纠缠唠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呈正相关;不伴睡眠需要减少的患者,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T3)与社交活动增多呈正相关(P=0.3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T4与睡眠需要减少存在相关性(OR=1.303,P=0.023;OR=0.986,P=0.045)。结论在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影响患者睡眠需要量和其他临床症状的潜在因素,睡眠需要减少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可能为改进临床治疗措施提供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躁狂 甲状腺激素 睡眠需要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HTTLPR基因多态与双相障碍及其情感气质类型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苑成梅 禹顺英 +4 位作者 李则挚 黄佳 洪武 钱伊萍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8-1522,共5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分析其与双相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305例双相障碍患者和272名正常对照。用情感气质评定量表(TEMPS-A)评估情...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分析其与双相障碍患者情感气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305例双相障碍患者和272名正常对照。用情感气质评定量表(TEMPS-A)评估情感气质类型,运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估5-HTTLPR基因多态与双相障碍及其情感气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在女性中,5-HTTLPR L/S多态与双相障碍相关(基因型χ2=6.769,P=0.034;等位基因χ2=6.028,P=0.014);5-HTTLPR L/S多态S等位基因与双相障碍患者的焦虑气质相关(t=8.248,P=0.005);5-HTTLPRrs25531 A/G多态LA等位基因与双相障碍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相关(Z=-2.205,P=0.027)。结论 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女性双相障碍的患病情况相关,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某些情感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 基因多态 情感气质 情感气质评定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佳 苑成梅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50-1553,共4页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单相抑郁症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佳 苑成梅 +10 位作者 李则挚 王振 陈俊 王勇 洪武 易正辉 吴志国 胡莺燕 曹岚 王凌霄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23-1526,共4页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年创伤 抑郁症 双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焦虑性抑郁症”概念解析抑郁障碍的复杂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志国 吴彦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4,共5页
抑郁障碍是一类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目前已发展出诸多临床描述亚型以试图"精准对焦"解析抑郁障碍的复杂化现象,其中焦虑性抑郁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将通过对以症状维度定义的焦虑性抑郁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共患焦... 抑郁障碍是一类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目前已发展出诸多临床描述亚型以试图"精准对焦"解析抑郁障碍的复杂化现象,其中焦虑性抑郁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将通过对以症状维度定义的焦虑性抑郁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共患焦虑的角度对抑郁障碍的复杂性进行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焦虑性抑郁症 焦虑障碍 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及其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作为 禹顺英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8-510,共3页
关键词 微小RNA 精神障碍 表达谱 多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二氮■类药物在抑郁障碍中使用现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杰 吴政霖 +1 位作者 洪武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自1960年氯氮(利眠宁)引入市场以来,目前大约有35种同类衍生物,即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BZDs因起效快、耐受性好、可接受性高,在改善抑郁障碍的睡眠问题和焦虑症状中广泛使用[1]。虽然近年来各大指南对苯二氮类药... 自1960年氯氮(利眠宁)引入市场以来,目前大约有35种同类衍生物,即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BZDs因起效快、耐受性好、可接受性高,在改善抑郁障碍的睡眠问题和焦虑症状中广泛使用[1]。虽然近年来各大指南对苯二氮类药物在抑郁障碍中使用均有建议,但实际临床中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氮类药物 抑郁障碍 抗抑郁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洪武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40-1545,共6页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并探讨双相障碍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免疫相关方法在双相障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免疫学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共病肥胖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晶晶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95-1698,共4页
双相障碍是情绪起伏不定、症状复杂多变的精神疾病。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和健康人群,且风险与抑郁严重程度及腹型肥胖有关。双相障碍共病肥胖存在性别差异,可能与童年不幸、偏头痛、激素水平改变、药物作... 双相障碍是情绪起伏不定、症状复杂多变的精神疾病。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和健康人群,且风险与抑郁严重程度及腹型肥胖有关。双相障碍共病肥胖存在性别差异,可能与童年不幸、偏头痛、激素水平改变、药物作用、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关。文章从双相障碍临床特点及导致性别差异存在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肥胖 性别 代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莺燕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46-1549,共4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的功能,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分化,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加强突触间信号的转导。研究表明:BDNF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有关,双相障碍患者脑内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也发生相应变化,而心...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的功能,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分化,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加强突触间信号的转导。研究表明:BDNF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有关,双相障碍患者脑内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也发生相应变化,而心境稳定剂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控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各因子而上调BDNF表达有关。该文就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与BDNF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号通路 双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