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程度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疗效分析
1
作者 卢静芳 李静茹 +2 位作者 张洁 葛方梅 苑成梅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为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组,两组均接受8周的CBT-I治疗。分别在基线、2周、4周及8周时,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16)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PSQI[5.00(4.00,8.00)vs.7.48(7.00,10.25)]分、HAMD-17[6.00(2.00,6.44)vs.6.44(5.00,8.00)]分、HAMA[5.10(2.00,5.20)vs.5.20(3.00,7.25)]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中度组所有指标在2周末均明显改善(均P<0.05);重度组DBAS-16后果因子和药物因子在4周末明显改善(均P<0.05),且睡眠潜伏期和生活质量存在波动现象。结论CBT-I对失眠、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疗效,但不同失眠严重程度患者的失眠改善幅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效果与卫生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雨鑫 高睿 +2 位作者 王振 王纯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2-628,622,共7页
目的·比较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和认知行为团体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CBGT)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成本、成本-效果以及效用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精... 目的·比较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和认知行为团体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CBGT)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成本、成本-效果以及效用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28例,按意愿分配进入ICBT组(16例)、CBGT组(12例)。2组患者均进行6周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治疗中、治疗后的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成本、成本-效果和效用的差异。结果·在基线水平,2组患者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中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1,P=0.114,P=0.478,P=0.799)。治疗后2组患者的YBOCS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2组患者YBOCS得分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水平相比,ICBT组的SDS得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03)。ICBT组较CBGT组平均每名患者少花费2710.50元,ICBT组患者每多降低1个单位的YBOCS得分较CBGT组少花费281.33元;2组患者治疗后VAS得分均显著提高,且ICBT组VAS得分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ICBT与CBGT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效果相当。ICBT是一种成本更低、更具成本-效果和效用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 成本-效果 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注意对社交焦虑等精神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希童 王振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96-1000,共5页
自我注意是对自我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注意集中于个体在社交场合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导致其焦虑症状维持的一种消极的认知加工倾向。该文对自我注意理论及研究方法、自我注意对社交焦虑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 自我注意是对自我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注意集中于个体在社交场合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导致其焦虑症状维持的一种消极的认知加工倾向。该文对自我注意理论及研究方法、自我注意对社交焦虑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作用影响的相关文献复习归纳,希望为社交焦虑障碍等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精神障碍 自我注意 注意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性触觉干预早期应激相关的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廖冰冰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焦虑障碍是以持续过度的恐惧、焦虑和忧虑为特征,并伴有回避行为以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和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也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研究显示,早期应激(earlylifestress,ELS)可通过改变脑结构和功能,增加个体在幼年和成... 焦虑障碍是以持续过度的恐惧、焦虑和忧虑为特征,并伴有回避行为以及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和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也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研究显示,早期应激(earlylifestress,ELS)可通过改变脑结构和功能,增加个体在幼年和成年后罹患焦虑障碍的易感性。目前已有大量文章就ELS相关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但鲜有关于该类焦虑障碍的干预技术的报道。在经历ELS的个体中,触觉剥夺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关于情感性触觉与焦虑障碍的研究中,多数提示情感性触觉可作为一种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方法。基于此,该文首先对经历ELS的个体的触觉剥夺现象进行介绍,随后就情感性触觉干预ELS相关焦虑障碍的作用进行探讨,接着从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对情感性触觉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ELS相关的焦虑障碍的辅助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 早期应激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性失眠脑电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毓 苑成梅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sleep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性失眠 主客观睡眠不一致 多导睡眠监测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的神经质人格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中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青 顾文洁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15-1322,共8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人格特质及心理防御机制特点,以及人格特质、防御方式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11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童年创伤、人格特质及心理防御机制特点,以及人格特质、防御方式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纳入11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DSM-5)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以及66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使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评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使用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评估患者16岁前的创伤经历;使用大五人格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测量其人格特质;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评估患者的防御方式类型,分析患者的童年创伤、强迫症状、人格与防御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及人格与防御机制在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强迫症组患者情感虐待[8(5,25)分vs 6(5,22)分]、不成熟防御机制[(4.65±1.01)分vs(3.60±0.99)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强迫症患者Y-BOCS总分与CTQ中情感虐待分量表评分(r=0.211,P<0.05)、不成熟防御机制(r=0.274, P<0.05)呈正相关;NEO-FFI中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468, P<0.05)。中介模型显示不成熟防御机制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088 (95%CI 0.003~0.173,P<0.05);神经质在情感虐待和不成熟防御机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117 (95%CI 0.014~0.219,P<0.05)。结论·相比于健康人群,强迫症患者经历了更多童年期情感及躯体创伤,具有异常的神经质、外向性及尽责性的人格特质,倾向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情感虐待通过神经质人格影响了不成熟防御机制,进而对强迫症状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童年创伤 防御方式 人格特征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患者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涵 张靖 +6 位作者 李小平 韩慧琴 吴梦婷 陈妍 亢清 徐文艳 陈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49-1655,共7页
目的·研究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人格特质,比较不同亚型AN患者的人格特质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8年7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身病房及心理咨询门诊治疗的164例AN患者以及124... 目的·研究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人格特质,比较不同亚型AN患者的人格特质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8年7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身病房及心理咨询门诊治疗的164例AN患者以及124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将AN分为限制型AN(restricting type AN,AN-R)、暴食清除型AN(binge/purging type AN,AN-BP)和非典型AN,其中AN-R患者76例,AN-BP患者81例,非典型AN患者7例。采用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questionnaire,EDE-Q 6.0)评估AN患者病理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Psychological Scale,FMPS)、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11th Version,BIS-11)及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估患者完美主义、冲动性、自尊水平方面的人格特质。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AN-R与AN-BP组及AN与HC组间各量表评分差异,并分析人格特质与AN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AN组的FMPS量表总分显著高于HC组(P=0.044),SES量表总分显著低于HC组(P=0.000)。AN-BP组的FMPS量表总分、非适应性维度得分、担心错误得分、行动迟疑得分、父母批评得分以及BIS-11量表总分、注意力冲动性得分、运动冲动性得分、无计划冲动性得分均显著高于AN-R组(均P<0.05),其条理性(即适应性维度)得分和SES量表总分显著低于AN-R组(均P<0.05)。AN的疾病症状严重程度(EDE-Q 6.0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完美主义(FMPS量表总分)及冲动性(BIS-11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0),与自尊水平(SE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00)。结论·AN患者具有完美主义、低自尊的人格特质。AN-BP患者存在更明显的完美主义、高冲动性、低自尊的特点,而AN-R患者则表现出低冲动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 冲动性 自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冲动特质及其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梅力 张靖 +4 位作者 亢清 连成 彭素芳 禹顺英 陈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56-1660,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亚型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的冲动特质及其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 目的·探究不同亚型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的冲动特质及其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8年7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身病房及心理咨询门诊治疗的AN患者,其中限制型(restricting type)患者(AN-R组)76例、暴食清除型(binge/purging type)患者(AN-BP组)81例。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 Questionnaire 6.0,EDE-Q 6.0)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11th Version,BIS-11)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及冲动特质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患者的5-HTTLPR多态性位点,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与AN-R组相比,AN-BP组患者的EDE-Q 6.0总分及其4个分量表得分、BIS-11总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均有所增加(均P<0.05),但2组患者的5-HTTLP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携带3种5-HTTLPR基因型(S/S、S/L和L/L)的AN患者的BIS-11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BP患者较AN-R患者具有更明显的冲动特征,但未发现2种疾病亚型或冲动特质与5-HTTLPR多态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 多态性 冲动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在归因方式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程佳月 李璞玉 +4 位作者 顾秋梦 王佩 陈珏 刘强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归因方式与强迫症状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以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7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归因方式与强迫症状之间的作用关系。方法·以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7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评估其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测量其抑郁症状,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测量其归因方式。分析患者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与归因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及强迫症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归因方式中负性事件普遍维度与强迫症状及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均P<0.05),且强迫症状与抑郁症状亦呈正相关(P=0.000)。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强迫症状在负性事件普遍维度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105(95%CI 0.031~0.218),效应占比为44.20%。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可能在归因方式中的负性事件普遍维度与抑郁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中介作用 归因方式 抑郁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抑郁患者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病耻感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卢静芳 畅临亚 +12 位作者 王宇 丁菲 卢卫红 叶尘宇 薛莉莉 宋蕊 王琰 陶华 周慧鸣 葛方梅 李静茹 方贻儒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7-813,共7页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视频组)与线下面对面团体干预组(线下对照组),每组均给予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C)评估。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基线后至少一次随访(线上视频组50例,线下对照组27例)。两组的基线HAMD-17总分、SSMI-C总分及3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的SSMIC总分及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均降低(均P<0.01),线下对照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4周末时出现降低(P<0.05或P<0.01),线上视频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12周末时出现降低(均P<0.01)。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线下干预形式可较早改善患者的被歧视感和病情掩饰,线上干预形式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轻症抑郁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状维度与强迫信念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渊 王佩 +2 位作者 许婷婷 顾文洁 王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了解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不同症状维度与其强迫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及简版强迫信念问卷-44(obsessional beliefs questionnair... 目的了解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不同症状维度与其强迫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及简版强迫信念问卷-44(obsessional beliefs questionnaire,OBQ-44)分别对146例OCD患者的强迫信念及强迫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强迫清洗症状与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标准化β=0.23,P<0.01)存在关联,强迫检查症状与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标准化β=0.20,P=0.02)有统计学关联,强迫排列症状与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标准化β=0.28,P<0.01)有统计学关联,强迫思维症状与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标准化β=0.50,P<0.01)有统计学关联。结论强迫思维及强迫清洗症状受责任感/威胁评估信念影响大,强迫检查及强迫排列症状受完美主义/确定性信念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强迫信念 症状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患者应激负性感受和体象关注的关系: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垒 胡嫣然 +4 位作者 亢清 王钰萍 王振 陈涵 陈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中,应激相关的负性感受、抑郁症状和体象关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抑郁症状在负性感受和体象关注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10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患者中,应激相关的负性感受、抑郁症状和体象关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抑郁症状在负性感受和体象关注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10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的AN患者,使用应激感受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评估患者的应激负性感受,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采用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 Questionnaire 6.0,EDE-Q 6.0)评估患者的体象关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变量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抑郁症状在应激负性感受和体象关注间的中介作用。结果·AN患者的负性感受与抑郁症状和体象关注均呈正相关(r=0.537,r=0.729,均P=0.000),抑郁症状与体象关注呈正相关(r=0.614,P=0.000)。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在负性感受与体象关注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332(95%CI 0.156~0.535),效应占比61.673%。结论·AN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在负性感受与体象关注间起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大于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抑郁症状 体象关注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感受在人格特质与惊恐障碍症状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晨 刘希童 +9 位作者 许婷婷 王佩 刘强 王勇 朱益 陈珏 王兰兰 仇剑崟 王振 邵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应激感受、人格特质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症状的关系,并检验应激感受在不同的人格特质中与P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 目的·探讨应激感受、人格特质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症状的关系,并检验应激感受在不同的人格特质中与P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诊断标准的PD患者55例,采用大五人格量表(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测量患者的人格特质,用惊恐障碍严重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PDSS)测量患者的PD症状严重程度,用应激感受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测量患者的应激感受水平。结果·NEO-FFI中神经质、宜人性分量表得分以及PSS得分与PDSS总分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79(P=0.004)、r=-0.420(P=0.001)、r=0.330(P=0.014);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应激感受完全中介了宜人性对PD症状的影响,中介效应为32.43%。结论·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可能与PD症状呈正相关,宜人性可能与PD症状呈负相关,应激感受在宜人性与PD症状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人格特质 应激感受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服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嫣然 陈涵 +6 位作者 岳玲 许翼翔 刘强 亢清 郭垒 阮列敏 陈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究未服药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进食障碍症状和自评冲动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6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的35名未服药BN... 目的·探究未服药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改变,及其与进食障碍症状和自评冲动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6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的35名未服药BN患者和招募的23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中文版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 Questionnaire 6.0,EDE-Q 6.0)、巴瑞特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比较2组对象的进食障碍症状及冲动性;使用信号停止任务(stop signal task,SST)评估反应抑制能力。对2组对象的量表评分及SST结果进行比较,并研究停止信号反应时间(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SSRT)与BIS-11评分、EDE-Q 6.0评分、起病年龄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SST中,与HC组相比BN组SSRT更长(P=0.003)。BN组BIS-11总分(P=0.004)、注意冲动分量表评分(P=0.008)和无计划冲动分量表评分(P=0.002)均高于HC组。在BN组SSRT与起病年龄呈正相关(r=0.503,P=0.006),与EDE-Q 6.0体质量顾虑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37,P=0.048),与BIS-11评分及病程无相关性。结论·未服药BN患者冲动性过高,其反应抑制缺陷与起病年龄和体质量顾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贪食症 反应抑制 信号停止任务 抑制控制 进食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恐障碍脑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钰萍 陈珏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2,共6页
惊恐障碍(PD)以反复发作、不可预期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为主要特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P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既往观点认为,以杏仁核、下丘脑、海马、脑干等为核心的恐惧环路异常活化及... 惊恐障碍(PD)以反复发作、不可预期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为主要特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P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既往观点认为,以杏仁核、下丘脑、海马、脑干等为核心的恐惧环路异常活化及前额叶功能不良是PD的神经基础。该文主要从脑的功能、结构、代谢等方面对近年来PD的磁共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证据显示前额叶、恐惧环路及枕叶异常活化可能与PD的病理机制有关,提示重新修订焦虑障碍模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脑影像学 恐惧环路 前额叶 枕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相关量表汉化及开发现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鑫 苑成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36-1444,共9页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长期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作为失眠的评价指标,对于科研和临床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国际上已存在多个常用的失眠评估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 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觉醒障碍,长期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作为失眠的评价指标,对于科研和临床工作者而言尤为重要。国际上已存在多个常用的失眠评估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等,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评估失眠症状和睡眠质量,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提供了可靠的量化工具。除了常规的失眠评估量表,部分量表从睡眠的认知、睡眠卫生、不同人群睡眠情况的角度进行评估。在国内,学者们积极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失眠评估工具,其中也包含针对特殊人群的睡眠评估。此外,还开发了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失眠评估量表,以满足国内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需求。研究者在量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量表开发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量学方法,并注重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开发能够区分失眠亚型的量表,并加强失眠相关量表的多样性。该文对失眠相关量表的汉化及开发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现有量表提出了评价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量表 睡眠质量 睡眠-觉醒障碍 失眠评估 睡眠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恐障碍与童年创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晨 王振 邵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00-804,共5页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是一种常见的、反复且不可预测的精神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PD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在全球疾病负担中的比重也不断攀升。近年来,关于童年创伤与PD关系的研...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是一种常见的、反复且不可预测的精神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PD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其在全球疾病负担中的比重也不断攀升。近年来,关于童年创伤与PD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多,涉及身体或情感虐待、身体或情感忽视、性虐待、家庭功能失调等多个方面的创伤对PD的影响;其中,童年期的分离焦虑可作为PD的一个预测因子与PD紧密相关。该文主要就PD患者童年期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与父母分离经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童年创伤 虐待 分离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在强迫症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瀛丹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67-971,共5页
强迫症是核心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闯入性想法或重复行为的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微生物群-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成为精神障碍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双向联系的关键... 强迫症是核心表现为反复出现的闯入性想法或重复行为的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微生物群-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成为精神障碍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双向联系的关键媒介,在免疫炎症、神经内分泌和大脑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MGB轴与强迫症可能的关联及由该轴介导的潜在病因学途径进行综述,并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这一新靶点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微生物群-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信念和冲动特质对症状维度的影响
19
作者 李璞玉 程佳月 +5 位作者 顾秋梦 阮瀚阳 王勇 刘强 吴艳茹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6-760,共5页
目的·讨论不同强迫信念和冲动特质与强迫症不同症状亚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未服用或停用2个月以上抗强迫药物的强迫症患者139例和健康对照110名,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强迫... 目的·讨论不同强迫信念和冲动特质与强迫症不同症状亚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未服用或停用2个月以上抗强迫药物的强迫症患者139例和健康对照110名,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强迫信念问卷-44(Obsessive Beliefs Questionnaire-44,OBQ-44)、Barratt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11)和强迫症状分类量表修订版(Obsessive 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分别评估其症状严重程度、强迫信念程度、冲动特质及症状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信念与冲动特质对强迫症症状维度的影响。结果·强迫症患者的各临床量表分数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强迫检查水平(或严重度)受责任感/威胁评估(responsibility/threat estimate,RT)信念和运动冲动(motor impulsiveness,MI)的共同影响(B=0.053,P=0.000;B=-2.000,P=0.011);强迫排序水平受完美主义/确定感(perfectionism/certainty,PC)信念影响显著(B=0.049,P=0.001);强迫思维水平受RT信念的影响(B=0.082,P=0.000);混合型症状水平受RT信念和注意冲动(cognitive impulsiveness,CI)的共同影响(B=0.038,P=0.006;B=0.248,P=0.044)。结论·具有不同强迫信念和冲动特质的强迫症患者会呈现不同症状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状 强迫信念 冲动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