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触结合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阳红 黄欣欣 +8 位作者 刘超 梁青松 杨华 张建标 徐健 王颖怡 吴海苏 吕钦谕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突触结合蛋白2(synaptotagmin 2,SYT2)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关联性。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对478例SZ患者(SZ组)和474名健康对照者(HC组)的SYT2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 目的·探讨突触结合蛋白2(synaptotagmin 2,SYT2)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的关联性。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基因分型技术对478例SZ患者(SZ组)和474名健康对照者(HC组)的SYT2基因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6427957、rs907697、rs12564274、rs10800856、rs61820945)进行检测分型,应用HaploView软件、SHEsis及SNPstats在线软件比较SZ组与HC组的等位基因、基因型、不同遗传模式下基因型以及单倍型频率分布有无差异。结果·rs10800856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在SZ组与H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2);经Bonferroni校正后,rs10800856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5),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10800856位点在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频率分布在SZ组与H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5),校正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25)。由rs12564274-rs10800856-rs61820945组成的单倍型C-T-C频率分布在SZ组与H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YT2基因可能是SZ的易感基因,rs10800856位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突触结合蛋白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Ig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劲节 王媺媞 +3 位作者 王成睿 金文青 任艳萍 王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自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欣欣 刘超 +4 位作者 吕钦谕 胡国芹 鲍晨曦 张瑶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83,共8页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以及在社区招募的23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3组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中文版评估3组的愉快体验能力。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建立谷氨酸通路基因(NOS1AP、GSK3β、DAOA、DISC1及GRIN2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交互作用模型,依据该模型将SZ及MDD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其愉快体验能力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快感缺失的影响。结果·年龄、受教育年限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发年龄、病程在SZ、MDD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组被试在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愉快体验及即时性愉快体验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SZ、MDD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及即时性愉快体验均低于HC组(均P_(校正)=0.000),且SZ与MDD组在期待性愉快体验上具有边缘性统计学差异(P_(校正)=0.051)。通过GMDR建模发现,由DAOA-rs3916965与DISC1-rs821577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SZ患者总体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03),由NOS1AP-rs1858232和GRIN2A-rs1014531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MDD患者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37);且SZ高风险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能力、MDD高风险组患者的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均分别低于其低风险组(t=3.443,P=0.000;t=3.471,P=0.001)。结论·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快感缺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感缺失 谷氨酸通路 广义多因子降维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干预治疗抑郁相关症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深册 陈依明 +4 位作者 王凡 张梦珂 杨惟杰 吕洞宾 洪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0-1055,共6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全球有近16%的人群受到抑郁相关症状的影响,而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诊治率仅有9.5%。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如何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抗抑郁药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全球有近16%的人群受到抑郁相关症状的影响,而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诊治率仅有9.5%。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的特点,如何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抗抑郁药作为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多和起效慢等缺点,促使人们开始重视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饮食干预是一种改变饮食结构和节律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目前关于饮食干预在精神医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治疗抑郁症也有一定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饮食干预可以通过脑-肠轴相关的进食机制来治疗和改善抑郁症的相关症状。该文综述饮食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多维度探索,包括饮食结构干预、饮食节律干预、肠道菌群的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饮食干预的方式和涉及的相关机制,希冀为饮食干预治疗抑郁相关症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饮食干预 非药物治疗 脑-肠轴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