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绍宇 冯振晓 +3 位作者 姚晓萍 王万 赵静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比较长期服用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症状影响的差异。方法·纳入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组(典型组,n=51),... 目的·比较长期服用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认知症状影响的差异。方法·纳入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组(典型组,n=51),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组(非典型组,n=51)。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精神症状,用重复性成套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症状。结果·99例患者完成调查(典型组49例,非典型组50例)。PANSS评分:非典型组阴性症状评分低于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RBANS评分:非典型组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语言、注意、延时记忆评分均高于典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相比,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症状评分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 认知症状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欣欣 刘超 +4 位作者 吕钦谕 胡国芹 鲍晨曦 张瑶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583,共8页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目的·探究谷氨酸通路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快感缺失的关联。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病房招募的279例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236例重型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以及在社区招募的236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3组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mpor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Scale,TEPS)中文版评估3组的愉快体验能力。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建立谷氨酸通路基因(NOS1AP、GSK3β、DAOA、DISC1及GRIN2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交互作用模型,依据该模型将SZ及MDD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其愉快体验能力的差异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快感缺失的影响。结果·年龄、受教育年限在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发年龄、病程在SZ、MDD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3组被试在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愉快体验及即时性愉快体验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SZ、MDD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期待性及即时性愉快体验均低于HC组(均P_(校正)=0.000),且SZ与MDD组在期待性愉快体验上具有边缘性统计学差异(P_(校正)=0.051)。通过GMDR建模发现,由DAOA-rs3916965与DISC1-rs821577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SZ患者总体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03),由NOS1AP-rs1858232和GRIN2A-rs1014531组成的2位点交互作用模型对MDD患者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具有预测作用(P=0.037);且SZ高风险组患者的总体愉快体验能力、MDD高风险组患者的期待性愉快体验能力均分别低于其低风险组(t=3.443,P=0.000;t=3.471,P=0.001)。结论·谷氨酸通路基因多态性交互作用可能参与了快感缺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感缺失 谷氨酸通路 广义多因子降维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锂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颖怡 陆燕华 +5 位作者 耿瑞杰 程小燕 黄欣欣 吕钦谕 应启昂 易正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4-499,共6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氧化应激水平,了解碳酸锂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61 例(轻躁狂/躁狂发作8 例,抑郁发作53 ...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氧化应激水平,了解碳酸锂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61 例(轻躁狂/躁狂发作8 例,抑郁发作53 例),同时选取49 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双相障碍患者单用碳酸锂治疗,观察6 周,在治疗前和6 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Young 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度分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of Illness,CGI-SI)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比较双相障碍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间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碳酸锂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结果·双相障碍患者SOD 水平均低于正常人群(t=5.403,P=0.000),GSH-Px 和MDA 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t=8.371,P=0.000;t=6.063,P=0.000),CAT 水平在这2 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 项氧化应激指标在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GSH-Px、MDA 含量在碳酸锂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2,P=0.000;t=2.720,P=0.009),其他氧化应激指标SOD、CAT 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碳酸锂治疗后,双相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MDA 含量均有明显下降(t=3.072,P=0.018;t=3.532,P=0.001),且躁狂状态下降更明显,而双相抑郁状态的GSH-Px 水平有明显下降(t=2.880,P=0.006)。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氧化应激损伤;碳酸锂可以调整双相障碍患者氧化应激系统的不平衡,其作用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略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氧化应激 心境稳定剂 锂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