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老年全麻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范俊 林建水 +2 位作者 刘小红 李琪 颜景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麻髋部手术前行L_(4)横突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减轻围术期疼痛和应激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用量和提高术后苏醒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65岁及以上单侧髋关节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麻髋部手术前行L_(4)横突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减轻围术期疼痛和应激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用量和提高术后苏醒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65岁及以上单侧髋关节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阻滞组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L_(4)横突水平行ESPB(局麻药为0.3%罗哌卡因0.5 ml/kg),对照组未行ESPB。2组均采用喉罩全麻,诱导、麻醉维持方法一致。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术后8、24 h疼痛程度,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2组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手术结束至患者完全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术中和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记录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及苏醒质量评分。结果术后8、24 h静息及运动疼痛NRS评分阻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阻滞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切皮后20 min阻滞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87.2±15.5)mm Hg vs.(96.7±16.9)mm Hg,P=0.026]。阻滞组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使用乌拉地尔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2.5(10.0,14.0)μg vs.12.5(12.5,17.5)μg,P=0.041;270(100,400)μg vs.600(448,800)μg,P<0.001;1例vs.11例,P=0.001]。入麻醉后恢复室30 min的Steward苏醒评分阻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5,6)分vs.5(4,5)分,P<0.001]。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头晕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L_(4)横突水平行ESPB可降低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减少老年髋部手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用量,提高术后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髋部手术 老年患者 镇痛效果 苏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1.7和Nav1.8选择性抑制剂对急性术后疼痛的镇痛效力 被引量:1
2
作者 潘铭 赵廷玉 +1 位作者 王爱忠 陈鲁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5-826,共12页
目的:评估钠通道Nav1.7及Nav1.8选择性抑制剂对急性炎性痛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将健康小鼠(C57BL/6J)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媒组(Vehicle)、Nav1.7抑制剂给药组(PF-05089771、GDC-0276、GX-201、Ds-1971a)和Nav1.8抑制剂给药... 目的:评估钠通道Nav1.7及Nav1.8选择性抑制剂对急性炎性痛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将健康小鼠(C57BL/6J)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媒组(Vehicle)、Nav1.7抑制剂给药组(PF-05089771、GDC-0276、GX-201、Ds-1971a)和Nav1.8抑制剂给药组(VX-150、VX-548),行为学检测机械和热痛基础阈值以及福尔马林诱导的疼痛反应。实验二:构建足底切口损伤术后疼痛模型,将造模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ehicle组、Nav1.7抑制剂给药组(PF-05089771、GDC-0276)和Nav1.8抑制剂给药组(VX-150和VX-548),行为学检测切口损伤引起的机械和热痛过敏。另取造模小鼠的同侧L_(3)~L_(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组织,通过RNA-Seq、q PCR、WB、IF等方法检测Nav1.7和Nav1.8在术后疼痛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Nav1.7选择性抑制剂PF-05089771和Nav1.8选择性抑制剂VX-548对基础痛阈、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及足底切口损伤所致的痛觉过敏有缓解作用;造模同侧DRG组织Nav1.7和Nav1.8表达水平不变,但Nav1.8阳性大直径DRG神经元比例增加。结论:Nav1.7和Nav1.8选择性抑制剂对急性术后疼痛具有显著镇痛效力,Nav1.8在NF200阳性中大神经元的分布增加可能参与切口损伤所致痛觉敏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通道 Nav1.7 NAV1.8 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期间的镇静镇痛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小红 姚军 +1 位作者 卢清旺 颜景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骨科手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期间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6月骨科手术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在麻醉准备室,R组静脉推注10 ml瑞马唑仑(0.15 mg/kg)+舒芬太尼0.1μg/kg,S组静脉推注...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骨科手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期间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6月骨科手术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在麻醉准备室,R组静脉推注10 ml瑞马唑仑(0.15 mg/kg)+舒芬太尼0.1μg/kg,S组静脉推注10 ml生理盐水+舒芬太尼0.1μg/kg,2 min后2组均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观察2组摆体位、神经阻滞进针时和注药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阻滞过程中有无不适感或体动;入麻醉准备室、给镇静药后5 min、神经阻滞时、神经阻滞后1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不良反应。结果R组在摆体位、神经阻滞进针时、注药时的VAS评分均为0分,均明显低于S组(均P=0.000),且阻滞时酸胀感、触电感及疼痛感的发生率均低于S组(P<0.05);但R组一过性舌后坠发生率高于S组(6例vs.0例,P=0.026)。S组神经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一直维持较高水平(>95 mm Hg),阻滞时最高,而R组给镇静药后MAP降低并一直维持在80~90 mm Hg。结论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麻醉准备室神经阻滞的镇静镇痛,可提供安全、无痛、无恐惧的“舒适化医疗”服务,且不增加神经损伤及局麻药中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神经阻滞 舒适化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文娟 江伟 +1 位作者 曾真 张光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40mg)加10%硫酸镁2ml(0.5g);对照组(N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加生理盐水2ml(40mg)。待神经阻滞完全起效后,静脉诱导插入喉罩通气,术中七氟醚(呼末MAC 0.8)维持。分别记录局麻药注射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术后8、12、24h M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的术后补救用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力减弱、麻木、瘙痒、寻麻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硫酸镁能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经寰枢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法与传统置管法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锐 王华 江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2-35,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法,并比较几种常见的鞘内置管方法,为脊髓水平的神经生理实验及疼痛研究提供更有效方案。方法选择90只230~2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Yaksh组,寰枢椎(AA)组和尾置管(L)组,分别从枕骨大孔、寰枢椎间...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法,并比较几种常见的鞘内置管方法,为脊髓水平的神经生理实验及疼痛研究提供更有效方案。方法选择90只230~2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Yaksh组,寰枢椎(AA)组和尾置管(L)组,分别从枕骨大孔、寰枢椎间隙、腰5-6椎间隙置管至蛛网膜下腔。三组模型建立后,观察大鼠置管后死亡率、肢体瘫痪率及体重变化情况,并测定其缩足反应阈值(PWT)、甩尾反应潜伏期(TF)和吗啡镇痛效果。对比三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置管后AA组和L组发生死亡和肢体瘫痪的百分率明显低于Yaksh组;且体重恢复情况明显优于Ysksh组;术后7d内,AA组大鼠的PWT值和TF值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最为接近;吗啡镇痛实验说明AA组置管方法与其他组相比并无差异。结论大鼠经寰枢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方法具有死瘫率低、身体恢复快、对后续实验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新型鞘内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置管 寰枢椎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默曦 许涛 +2 位作者 高晓云 汪文英 陈勇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阻滞技术对后入路的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21年3月行非全身麻醉,后入路肱骨远...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阻滞技术对后入路的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21年3月行非全身麻醉,后入路肱骨远端骨折择期手术1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根据神经阻滞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107例(BP组),臂丛联合ICBN阻滞42例(ICB组)。其中ICB组根据ICBN阻滞入路的不同分为2个亚组:胸小肌下组17例(ICB1组),腋区组25例(ICB2组)。分析BP组与ICB组及2个ICB亚组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基本情况以及术中静脉给予舒芬太尼的剂量、术毕时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静需求率和其他镇痛药物需求率。结果·BP组和ICB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1组和ICB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SA分级、BMI、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出手术室时VAS评分、镇静需求率和其他镇痛药物需求率方面,ICB组显著低于BP组(P=0.001,P=0.000,P=0.012,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个亚组之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出手术室时VAS评分、镇静需求率和其他镇痛药物需求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入路的肱骨远端骨折手术中,臂丛复合ICBN阻滞与单纯臂丛阻滞相比,能显著增强镇痛效果;2种ICBN阻滞技术镇痛效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臂神经阻滞 臂丛阻滞 肱骨远端骨折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细胞参与吗啡耐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齐奇 许涛 江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4-620,共7页
吗啡镇痛效果显著,常用于慢性或剧烈性疼痛的治疗,但重复给药会发生镇痛效能降低并进展为吗啡耐受导致治疗中断,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吗啡耐受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复杂。近年来,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胶质细胞源性炎症介质的释放被发现在这一过... 吗啡镇痛效果显著,常用于慢性或剧烈性疼痛的治疗,但重复给药会发生镇痛效能降低并进展为吗啡耐受导致治疗中断,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吗啡耐受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复杂。近年来,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胶质细胞源性炎症介质的释放被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神经胶质细胞参与并调控吗啡耐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新的治疗手段,为解决吗啡耐受问题或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提供可能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耐受 痛觉过敏 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