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材料通过降低活性氧水平促进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鲁佳艺 刘锦喆 +1 位作者 郭尚春 陶诗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2,共6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骨组织受损伤后常见的产物。如果ROS不能被及时清除,可在细胞内引发氧化应激,从而对骨组织的再生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降低ROS水平的纳米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日...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骨组织受损伤后常见的产物。如果ROS不能被及时清除,可在细胞内引发氧化应激,从而对骨组织的再生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降低ROS水平的纳米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用于降低ROS水平的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经表面修饰和微结构设计的纳米材料、掺杂改性无机材料的纳米材料、功能化聚合物材料及水凝胶、纳米酶材料。但这些纳米材料在临床应用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其可能具有细胞毒性,且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该文对利用纳米材料降低ROS水平以促进骨再生的研究进行总结,为未来设计和开发促进骨组织再生的新型纳米材料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活性氧 骨再生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滑膜炎对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长期保髋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朱道宇 付凯 +8 位作者 何海燕 蔡倩莹 彭昊 陈圣宝 殷吉旻 罗鹏波 金东旭 张长青 高悠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4,共8页
目的·观察髋关节滑膜炎对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长期保髋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年10月—201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并接受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手术的患者370例(556个髋关节),通过... 目的·观察髋关节滑膜炎对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长期保髋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01年10月—201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并接受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手术的患者370例(556个髋关节),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评估患者术前滑膜炎严重程度。滑膜炎分级基于HIMRISS(Hip Inflammation MRI Scoring System)评分,将病例分为无滑膜炎组、中度滑膜炎组和重度滑膜炎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0.5个月(5~215个月),随访期间收集患者Harris关节评分和髋关节置换情况,计算保髋失败率(定义为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0或进行关节置换)。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滑膜炎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无滑膜炎组和中度滑膜炎组患者行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手术后,保髋失败率分别为28.0%和28.5%,重度髋关节滑膜炎组为6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股骨头坏死类型、股骨头坏死受累侧、吸烟史、Harris评分基线水平和其他髋关节MRI指标(塌陷、骨髓水肿及退变)等基线协变量后,重度滑膜炎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6,95%CI 1.21~3.53)。结论·对于伴有髋关节滑膜炎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重度滑膜炎显著增高了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手术后的保髋失败率;在手术决策中,应考虑滑膜炎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 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菌落变异株的致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效宁 石亭旺 陈云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4-791,共8页
小菌落变异株(small colony variant,SCV)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环境选择性压力下产生的特殊表型变异体,具有生长缓慢、色素合成减少、营养缺陷、耐药性增强以及易于细胞内定植和形成生物膜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 小菌落变异株(small colony variant,SCV)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环境选择性压力下产生的特殊表型变异体,具有生长缓慢、色素合成减少、营养缺陷、耐药性增强以及易于细胞内定植和形成生物膜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SCV在感染的慢性化进程和不良预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SCV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其分子特征复杂多样。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CV毒力低下,黏附性显著增强,可有效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SCV通过侵入巨噬细胞等细胞内并形成无症状的休眠体,引起机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在周围环境改善时可恢复为野生型细菌,造成骨髓炎、囊性纤维化、内植物感染等迁延不愈。但目前SCV治疗仅限于长期抗生素治疗联合感染部位清创处理,关于SCV及其致病机制与治疗认识依然不明确。传统疗法如利福平联合万古霉素对胞内SCV疗效有限,新型策略比如靶向ATP合酶抑制剂(如番茄红素)或纳米载体递送抗生素以增强胞内渗透、碱化微环境或者物理疗法破坏生物膜等将成为攻克SCV相关感染的重要突破口。该文总结了SCV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为SCV相关感染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菌落变异株 抗菌 耐药性 靶向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寅殊 单浩杰 于晓巍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8-1234,共7页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康复等环节,都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介入而得到显著优化。本文综述AI技术在医疗影像分割和配准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其在THA中的应...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康复等环节,都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介入而得到显著优化。本文综述AI技术在医疗影像分割和配准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其在THA中的应用。医疗影像与自然影像的显著差别对AI算法的设计构成挑战。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CNN、U-Net和Transformer模型,在各项医疗影像分割和配准任务上表现突出。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分析CT影像,显著提高了髋部病变的识别准确性。在术中引导方面,AI系统利用智能分割和运动状态模拟,为手术提供实时导航和精确定位,有效提升手术效率。AI技术还涉及手术成本预测和术后康复,通过马尔可夫模型等方法,为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影像分析正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对改善患者的整体手术体验和临床结果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预示着未来在医疗影像领域可能实现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髋关节置换术 术前规划 医疗影像分割 医疗影像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软骨下骨血管形成对骨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严济仁 张晓芙 +1 位作者 储林洋 仲飙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力学负荷异常对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的影响,以及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襁褓法构建新生大鼠DDH模型,对股骨头的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目的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力学负荷异常对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的影响,以及骨显微结构和骨血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襁褓法构建新生大鼠DDH模型,对股骨头的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组织学染色,对软骨下骨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骨显微结构。结果DDH大鼠出现关节软骨退变,同时伴有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恶化、骨形成减少和血管形成增多,且软骨下骨的血管形成水平与骨显微结构恶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DDH力学负荷异常导致关节软骨出现退变,软骨下骨的血管形成增多,软骨下骨的骨显微结构恶化,相关性分析揭示了软骨下骨的血管异常形成可能是造成骨显微结构恶化、DDH进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探究DDH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力学负荷 软骨下骨 血管形成 骨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6
作者 刘云飞 严力风 +2 位作者 朱奕 谢雪涛 罗从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23,共1页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modified lateral intra-articular varus osteotomy,MLIVO),可用于矫正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畸形及轻度的膝外翻。该术式保留了胫骨近端后外侧壁和上胫腓骨联合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血... 目的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modified lateral intra-articular varus osteotomy,MLIVO),可用于矫正胫骨外侧平台塌陷畸形及轻度的膝外翻。该术式保留了胫骨近端后外侧壁和上胫腓骨联合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血管损伤的风险。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和传统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比较,探究MLIVO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24只人工合成胫骨模型按截骨方式分为MLIVO组和传统手术对照组。每组模型用2种常见的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使用定制金属块对胫骨外侧平台施加轴向载荷,记录结构刚度、楔形位移和破坏模型数量等生物力学数据。结果采用组间比较,应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传统手术对照组相比,MLIVO组的结构刚度和楔形位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轴向载荷为1500 N时,比较各组间破坏模型的数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破坏形态是胫骨外侧平台出现新的骨折线。结论在试验载荷条件下,MLIVO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的胫骨近端外侧关节内截骨术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近端 截骨术 关节内 胫腓骨 外侧壁 骨折线 膝外翻 金属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表现出更大的内旋、内翻和内侧脱位
7
作者 谷天蕴 郑楠 +2 位作者 邹第洋 王琦 蔡宗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9-599,共1页
目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是一种仅替换膝关节受损单髁的新兴手术,但存在术后膝前痛的并发症,高达48%的UKA患者在术后两年出现症状。膝前痛是髌股关节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髌股关节由股骨与髌骨组成,主要功能是利于髌骨在髁间窝内的运动。然而... 目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是一种仅替换膝关节受损单髁的新兴手术,但存在术后膝前痛的并发症,高达48%的UKA患者在术后两年出现症状。膝前痛是髌股关节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髌股关节由股骨与髌骨组成,主要功能是利于髌骨在髁间窝内的运动。然而,目前针对UKA术后髌股关节的研究多采用静态X射线平片,无法体现动态髌股关节功能。方法本研究纳入13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单侧膝关节接受UKA的患者,建立3D模型、DFIS扫描获得动态2D影像,配准获得4D运动分析模型,获得UKA对不同功能运动下髌股关节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1)UKA术后患侧髌骨在站立位的初始位置较正常侧髌骨更靠内侧(+2.80 mm),在屈曲角度增大的过程中继续内移持续到48°。(2)在屈曲过程中UKA术后患侧的髌骨存在更明显内翻(+5.02°)。(3)随着屈曲角度增大,UKA术后患侧的髌骨表现出更明显内旋(+2.20°)。结论UKA术后患侧髌骨的明显前移可能导致与股骨的接触减少,髌股关节应力增大,引起软骨退变和疼痛。髌骨前移可能造成髌腱的不自然伸长,影响其固定膝关节的生理功能,间接造成膝前痛。并意味着髌骨运动轨迹的异常,进一步造成软骨磨损。因此,医生在进行UKA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髌骨向外侧摆放,同时注意适当外旋和外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 第六人民医院 内翻 站立位 膝前痛 X射线平片 外旋 软骨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与骨关节炎的关系探索
8
作者 邓青松 张长青 陶诗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骨关节炎与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找到具有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的关键基因。方法·以“Osteoarthritis”为检索词,在GEO数据库中获取GSE12021、GSE55235和GSE55457数据集,将GSE55457作为验...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骨关节炎与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找到具有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的关键基因。方法·以“Osteoarthritis”为检索词,在GEO数据库中获取GSE12021、GSE55235和GSE55457数据集,将GSE55457作为验证集。去除GSE12021和GSE55235数据集的批次效应后,得到标准化的合并数据集,将其作为训练集,并在训练集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在GeneCards数据库和MSigDB数据库中获取所有烟酰胺代谢相关基因(nicotinamide metabolism-related genes,NMRGs)。将DEGs与NMRGs取交集,得到烟酰胺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nicotinamide metabolism-relat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NMRDEGs)。对训练集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NMR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析筛选出NMRDEGs关键基因,构建骨关节炎诊断模型,并用验证集GSE55457进行验证。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分析免疫细胞的浸润类型。通过DGIdb数据库、ENCORI数据库和CHIPBase数据库对关键基因的mRNA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和药物小分子预测。通过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敲降软骨细胞内NMRDEGs关键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关键基因敲降对软骨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了NAMPT、TIPARP等7个NMRDEGs。GO和KEGG分析富集到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和正向调节白细胞介素-1介导的信号通路等。GSEA富集到缺氧诱导因子-1转录因子通路(Hif1 Tfpathway)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 1)通路等信号通路。LASSO分析和SVM分析共同筛选得到NPAS2、TIPARP和NAMPT关键基因并构建了骨关节炎诊断模型,验证集检验提示诊断模型诊断效果具有高准确度。ssGSEA免疫浸润分析的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等15种免疫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找到了7个针对关键基因的潜在药物小分子,19种与关键基因相互作用且上游基因与下游基因数量之和大于10的miRNA,19种与关键基因结合且上游基因与下游基因数量之和大于7的转录因子,27个聚类数>19的RNA结合蛋白。RT-qPCR结果显示,关键基因敲降会降低软骨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NPAS2、TIPARP和NAMPT为烟酰胺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可据此构建骨关节炎诊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烟酰胺代谢 生物信息学 诊断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耦合在骨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何姝航 郭尚春 陶诗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骨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骨内的神经通过释放生物活性分子以及与骨内细胞相互作用等方式调节骨组织再生。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尝试基于神经血管耦合进行生物材料设计,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该文对神经与骨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利用神经血... 骨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骨内的神经通过释放生物活性分子以及与骨内细胞相互作用等方式调节骨组织再生。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尝试基于神经血管耦合进行生物材料设计,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该文对神经与骨组织相互作用,以及利用神经血管耦合设计和制造可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探讨,为充分理解和利用神经血管耦合在骨修复中的功能提供新视角,为骨修复策略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耦合 骨修复 骨内神经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足尖行走步态周期中足尖着地点时相的计算
10
作者 胡海 卢骑骑 曹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33,共1页
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种特异性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因下肢痉挛导致步态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行走时足尖先着地的步态。传统的基于运动学数据计算足跟着地和足尖离地时相来确定步态周期的方法完全无法用于此类病人的步态分析... 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种特异性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因下肢痉挛导致步态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行走时足尖先着地的步态。传统的基于运动学数据计算足跟着地和足尖离地时相来确定步态周期的方法完全无法用于此类病人的步态分析。尝试使用足尖着地时相来作为步态周期中的足部触地点,并验证其可行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二例HSP女性患者(16岁和21岁),均为足尖先着地步态。嘱其在Bertec双履带步行机上分别以0.05 m/s和0.10 m/s速度行走,步态数据由Qualysis运动捕捉系统获得(捕捉频率为100 Hz),并经MATLAB 7.4自编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足部触地点时相均基于运动学数据,包括左右两侧的足跟离地、足跟着地、足尖离地和足尖着地。最后,比较行走的同步录像视频,验证其准确性。2例病人不同速度的数据均按同样软件分析,证明其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不同于正常步态周期按足跟着地点和足尖离地点分出站立相和摆动相,多数HSP患者由于足部拖沓,并用足尖先着地行走。针对这一特异的行走方式,尝试用足尖着地点的时相来定义整个步态周期的起始点,发现其非常适合HSP患者的步态分析。结论对于像HSP患者行走时足尖性着地的特异性步态,基于运动学数据获得足尖着地点时相来定义整个步态周期的起始点,是非常适合该类病人的步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异常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摆动相 步态分析 步态周期 神经变性疾病 下肢痉挛 行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药新用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谭辰 徐张润 +2 位作者 薛阳 陈佳钰 姚力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54-1459,共6页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给世界女性健康造成了巨大负担。现有的治疗方法成本高昂且伴有耐药的风险。老药新用作为一种效益高且省时的药物研究策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许多已经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给世界女性健康造成了巨大负担。现有的治疗方法成本高昂且伴有耐药的风险。老药新用作为一种效益高且省时的药物研究策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许多已经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可用于新的临床适应证。基于对药物作用机制和乳腺癌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们可以更好地聚焦具备抗乳腺癌潜力的药物并将其转化到临床实践中。该文综述了目前与乳腺癌治疗相关的老药新用的研究,归纳总结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老药新用策略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药新用 乳腺癌 化学治疗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对骨质疏松症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旭冉 陶诗聪 郭尚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目的·探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对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和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质疏松症小鼠的影响。方法·培养BMSC并通... 目的·探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EV)对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和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以及对骨质疏松症小鼠的影响。方法·培养BMSC并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sEV,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及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鉴定得到的sEV。通过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刺激RAW264.7细胞以诱导形成破骨细胞,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及鬼笔环肽染色检测sEV对破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sEV对破骨细胞标志基因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及c-Jun(Jun proto-oncogene)mRNA表达量的影响。使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使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IL-13刺激RAW264.7细胞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EV对M1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及TRAP染色观察sEV对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腰椎骨组织的影响。结果·TEM及NTA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sEV具有典型的球状结构,直径为30~150 nm。TRAP染色及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BMSC来源的sEV能够有效抑制RAW264.7细胞融合形成破骨细胞。PCR结果表明sEV能够降低CREB、CTSK和c-Jun mRNA的表达量(均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BMSC来源的sEV能够抑制RAW264.7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促进其极化为M2型巨噬细胞。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sEV干预后模型小鼠腰椎骨小梁数量和骨体积分数显著高于未干预小鼠(均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sEV干预后腰椎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人BMSC来源的sEV可以延缓骨质疏松小鼠的骨质流失,这可能与其抑制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及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细胞外囊泡 骨质疏松症 破骨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辰骏 尹博浩 +1 位作者 孙辉 张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0,共6页
早期筛查并及时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效准确的影像学技术是其关键。相比于骨活检、灌注成像等侵入性手段,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往往在临床活动推广应用中受到的阻力更小。尽管双能X射线吸收法已经被确定... 早期筛查并及时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效准确的影像学技术是其关键。相比于骨活检、灌注成像等侵入性手段,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往往在临床活动推广应用中受到的阻力更小。尽管双能X射线吸收法已经被确定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最主要方法,但是它的效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相对有限,难以完全反映骨组织的真实状况。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定量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可提供更全面更详尽的骨密度和骨结构信息,为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方案设计和疗效预后监测奠定基础。随着医学与计算机科学交织密切,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协助处理骨质疏松症相关的图像,甚至可以独立进行影像学分析,使得对大样本影像数据库进行疾病筛查成为可能。合理应用上述影像学技术将会极大地减轻骨质疏松症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该文就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技术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双能X射线吸收法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腱粘连的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沙攀 赵雪雯 +2 位作者 朱浩天 高崇洲 刘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6-1121,共6页
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棘手,是当前临床上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肌腱愈合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为术后肌腱粘连的防治与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防治肌腱粘连的关键在于抑制... 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棘手,是当前临床上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肌腱愈合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为术后肌腱粘连的防治与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防治肌腱粘连的关键在于抑制外源性愈合和炎症反应以及促进内源性愈合。肌腱粘连的发生主要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有关,另外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也较为重要。临床上改进缝合方法及早期康复活动对肌腱粘连的防治具有关键作用,其原理与力学载荷对细胞行为的影响相关;材料联合药物是当前防治肌腱粘连的研究热点,现有的防粘连膜主要发挥物理屏障作用,负载药物后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增殖代谢、抗氧化应激、抑制TGF-β等途径可以实现高效抑制粘连。该文就近年来肌腱粘连的机制以及防治手段中手术、康复、材料、药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促进基础研究的转化应用,为临床防治肌腱粘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创伤愈合 肌腱损伤 机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发育不良进展过程中软骨下骨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变化及其与关节软骨退变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储林洋 叶腾 +1 位作者 许明明 于志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9-39,共1页
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常见先天性疾病,晚期患者常出现严重关节软骨破坏和关节炎症状。应用动物模型深入探究股骨头软骨下骨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在DDH进展中的时间维度变化,分析其与关节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疾病进展的力学机制... 目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常见先天性疾病,晚期患者常出现严重关节软骨破坏和关节炎症状。应用动物模型深入探究股骨头软骨下骨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在DDH进展中的时间维度变化,分析其与关节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疾病进展的力学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方法利用经典襁褓法构建大鼠DDH模型,在大鼠2、4和6周龄行X线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症状 软骨下骨 X线分析 先天性疾病 疾病进展 髋关节发育不良 动物模型 关节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亚细胞结构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铁鑫 林俊卿 郑宪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0-236,共7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能对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的疾病,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严重身心伤害,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脊髓损伤内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层出... 脊髓损伤是一种能对患者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的疾病,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严重身心伤害,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脊髓损伤内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其疗效欠佳,因此亟需进一步探索新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拓展新的治疗思路。诸多研究表明,各种亚细胞结构与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密切相关,因此靶向线粒体、溶酶体/自噬体、内质网、胞内体和蛋白酶体等亚细胞结构治疗脊髓损伤可望在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多种靶向亚细胞结构的治疗策略在脊髓损伤治疗中效果显著,其中又以靶向线粒体或内质网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为主。靶向线粒体治疗主要着重于维持损伤部位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而靶向内质网治疗主要着重于抑制内质网应激。该文就靶向亚细胞结构治疗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可望为开发脊髓损伤的新型靶向治疗策略、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亚细胞结构 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颗粒靶向细菌的策略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骆智渊 石亭旺 +1 位作者 阮泽松 陈云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9-824,共6页
抗生素耐药危机是全球公共卫生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危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抗菌领域。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是一类大小在纳米尺度的材料,与传统抗菌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NP... 抗生素耐药危机是全球公共卫生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危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抗菌领域。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是一类大小在纳米尺度的材料,与传统抗菌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NPs应用于人体依然面临靶向性不高以及对其他组织脏器的损害问题。靶向治疗除了能提高疗效外,还允许使用较低浓度的高毒性药物,从而减少药物毒性和健康组织的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提高NPs对细菌的靶向性,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首先对NPs做一概述,然后从表面功能化、环境响应和细胞膜仿生修饰3种常用的细菌靶向策略出发,介绍其基本机制及最新研究成果,并总结每种策略的优劣势以及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以期提供该领域发展情况的大略图景,为抗菌药物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靶向 表面功能化 刺激响应 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文博 张方蓉 +1 位作者 石亭旺 陈云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79,共6页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并完整切除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肿瘤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多存在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差、成像扫描时间长等问题,无法对其行早期诊断,也难以满足手术导航的要求。作...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并完整切除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肿瘤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多存在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差、成像扫描时间长等问题,无法对其行早期诊断,也难以满足手术导航的要求。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成像特性的新型成像技术,荧光成像能够对生物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时成像,即通过设计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实现对恶性肿瘤的精准检测;其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探针的荧光基团,选择性和特异性则取决于探针是否采取有效的靶向策略。研究显示,发射波长在近红外窗口内的近红外荧光团,尤其在近红外第二窗口内的荧光团,其光学性质优异,可有效提升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灵敏度;同时,基于恶性肿瘤独特的结构和代谢特性,各种靶向策略也已被开发出来用于设计“常亮”型荧光探针和“激活”型荧光探针,以显著提高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基于此,该文对新近开发的近红外荧光团以及荧光探针靶向恶性肿瘤的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成像 恶性肿瘤 近红外荧光团 “常亮”型荧光探针 “激活”型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