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琳娜 李俊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预防后发性白内障(PC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5只新西兰白兔50只眼平均分为5组,每组10只眼。所有实验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晶状体囊袋内分别注入普通黏弹剂、质量分数0.5%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 目的探讨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预防后发性白内障(PC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5只新西兰白兔50只眼平均分为5组,每组10只眼。所有实验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晶状体囊袋内分别注入普通黏弹剂、质量分数0.5%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0.75%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或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并在囊袋内保留3min。摘除实验眼并制备常规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和角膜内皮细胞(CECs)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LECs计数随着胰蛋白酶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4个实验组LECs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696,P=0.00)。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组的CECs计数为(34.0±2.6)个,而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组为(27.0±4.7)个,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92,P=0.00)。组织学检查表明,光学显微镜下普通黏弹剂组LECs结构和排列正常;0.5%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组和0.75%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组可见部分LECs脱落,眼内其他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血清复合黏弹剂组LECs完全脱落,但CECs及眼内其他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组LECs完全脱落,伴有CECs的小片状脱落。结论白内障术中运用1%胰蛋白酶复合黏弹剂配合血清复合黏弹剂能安全有效地去除LECs,为PCO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蛋白酶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思瑾(综述) 吴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8-602,共5页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 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同时往往联合植入与术眼相匹配屈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IOL),以期达到术后恢复患者最佳视觉功能的目的,但术眼的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值之间经常存在一定误差,术后屈光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术后植入眼内的IOL预期位置发生改变。为了提高对术后屈光情况预测的准确性,Holladay提出在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中引入“IOL有效位置”(ELP)这一概念。计算ELP时纳入的参数及算法差异使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存在差异。随着采用多个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技术应用,特别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已显著增加。但ELP还受到眼部解剖结构差异、IOL材料及设计差异、眼科手术操作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影响囊袋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增加了准确预测ELP的难度。因此,有关术后ELP的变化情况还需不断深入探讨研究,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术后屈光效果。本文就ELP的预测计算公式发展情况及ELP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级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世玮(综述) 吴强(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7-832,共6页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以指导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