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赋能CT在AIS-LVO血栓上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陶晶莹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脑卒中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最高,而血栓是引起AIS的主要因素。人工智能赋能CT在缺血性卒中早期筛查、闭塞血管识别、栓子来源判定、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 脑卒中是世界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最高,而血栓是引起AIS的主要因素。人工智能赋能CT在缺血性卒中早期筛查、闭塞血管识别、栓子来源判定、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有望进一步提高AIS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效果,本综述总结了人工智能赋能CT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人工智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 大血管闭塞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栓CTA影像组学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冠心病的风险
2
作者 熊一嘉 曹蕾 +2 位作者 成月 蒋璟璇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2,F000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血栓CT血管成像(CTA)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合并无症状性冠心病(ACAD)的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CTA检查的AIS患者(106例)作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血栓CT血管成像(CTA)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合并无症状性冠心病(ACAD)的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CTA检查的AIS患者(106例)作为训练集,同期来自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AIS患者78例作为测试集。基于血栓提取影像组学特征214个,特征降维筛选后通过5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K最近邻(KNN)和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和马修斯相关系数(MCC)值来评估模型性能,并应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结果:基于最终筛选出的14个组学特征,SVM和LR模型预测效能最好。在测试集,SVM的AUC、准确性和MCC值分别为0.800、0.795、0.610,LR为0.809、0.833、0.686。根据DeLong检验,SVM与LR效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788),优于其余3个模型(KNN、RF、XGBoost)(P<0.05)结论:基于血栓CTA影像组学特征的模型能有效预测AIS患者合并ACAD的风险,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栓 CT血管成像 无症状性冠心病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脑影像特征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
3
作者 顾梁瑞 颜碧从 +1 位作者 方统磊 吴金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0-765,共6页
目的·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评估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大脑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布,探究SWI所呈现的影像特征与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关系。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 目的·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评估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大脑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布,探究SWI所呈现的影像特征与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关系。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透析治疗>1年的ESRD住院患者。予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检查及SWI检查,记录患者大脑微出血灶的数量,以及其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将MoCA≥26分者归为ESRD无认知障碍组,<26分者为ESRD合并认知障碍组。评估患者大脑微出血灶的有无及数量与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的关系,探究合并认知障碍的ESRD患者大脑微出血灶在其大脑各区域的分布情况,以及特定脑区大脑微出血灶数量与患者认知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ESRD合并认知障碍组16例,ESRD无认知障碍组22例。大脑微出血灶在ESRD合并认知障碍组出现概率更高(14例,占87.50%),而在无认知障碍组出现概率较低(12例,占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ESRD合并认知障碍组大脑微出血灶数量更多(106个),且主要分布于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区(59.43%)和基底节区(19.81%);无认知障碍组大脑微出血灶数量较少(47个),主要分布于双侧基底节(46.80%)、皮层及皮层下区(40.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认知障碍者,皮层及皮层下区微出血灶数量与认知损伤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8,P=0.030)。结论·由SWI检出的ESRD患者大脑微出血灶数量及分布与其认知障碍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通过SWI可以发现ESRD患者大脑微出血灶的形成及分布,进而评估患者认知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大脑微出血灶 认知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与认知障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丹妮 邹悄悄 +1 位作者 王铭梁 李文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0,共6页
认知障碍是放射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与神经心理学量表诊断,临床上尚无法做到早期诊断。放疗后认知障碍的发展与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相关。本文综述了放疗后认知障碍相关的病理过程与MRI在放疗后认知障碍应用... 认知障碍是放射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与神经心理学量表诊断,临床上尚无法做到早期诊断。放疗后认知障碍的发展与放射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相关。本文综述了放疗后认知障碍相关的病理过程与MRI在放疗后认知障碍应用的最新进展,总结了不同序列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和相对应的病理改变,以及基于MRI的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在预测放疗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应用,并基于此提出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结合多序列MRI早期诊断放疗后认知障碍的研究方向,有助于临床早期准确识别放疗后认知障碍患者并尽早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病理改变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膝关节MRI表现与临床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邓云杨 徐海芸 +2 位作者 颜方方 陈梦宇 李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0-495,共6页
目的:观察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与术后膝关节MRI表现,评估术后膝关节MRI表现与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二联术与三联术组。2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以上行MRI扫描,并进行Kujala及Lysholm评分。分别... 目的:观察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与术后膝关节MRI表现,评估术后膝关节MRI表现与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二联术与三联术组。2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以上行MRI扫描,并进行Kujala及Lysholm评分。分别在MRI图像上测量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股骨滑车适合角、髌骨外侧移位值、股骨外侧滑车倾斜度、Wiberg指数和Caton-Deschamps指数,评估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等级及术后髌骨外侧关节软骨损伤等级。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MRI参数的变化及术后组间临床功能评分差异,并将术后MRI参数值与临床功能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二联术组与三联术组术后髌骨倾斜角、髌骨外侧移位值、股骨滑车适合角及Caton-Deschamps指数均较术前减小,外侧髌股角较术前增大(P<0.05);三联术组术后髌骨倾斜角小于二联术组(P<0.05)。二联术组术后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三联术组高,其中Lysholm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术组术后Caton-Deschamps指数和髌骨外侧面软骨损伤分级均与Kujala评分具有相关性,分别呈低度负相关(r=-0.398,P=0.044)和中度负相关(r=-0.457,P=0.019)。结论: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MRI检查可观察髌股关节对位及软骨损伤情况,并反映膝关节临床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3 位作者 谢剑 谭华桥 程英升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2-30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脉瘤(B组)。每枚动脉瘤行1枚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以血管造影方法评价支架植入即刻,1、3、6和12个月随访动脉瘤闭塞、支架内漏、支架成角、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及再狭窄率等情况。支架段血管行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评价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内皮化情况。结果B组中,支架植入即刻血管造影显示2枚动脉瘤存在轻度内漏,3枚支架存在轻度成角现象;12个月时随访,内漏均消失,1支载瘤动脉发生闭塞,3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50%)。A组中,1支载瘤动脉闭塞,2支载瘤动脉轻度狭窄(<50%)。电镜检查所有支架内均有新生内膜形成,动脉瘤腔内均充满血栓。B组动物,12个月时才完成完全内皮化过程,内皮细胞排列与血流动力学方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CS动脉瘤方法学上可行。与直段血管相比,弯曲段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皮化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颈动脉虹吸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脑池段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5 位作者 方淳 王武 张培蕾 程英升 谭华桥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造影评价动脉瘤复发,内漏和载瘤动脉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比较两组治疗动脉瘤的无复发率和载瘤动脉无再狭窄率。结果A组中,13枚ICA-CSA植入支架,即刻造影完全闭塞,有5枚ICA-CSA存在少量内漏;B组中,7枚ICA-CSA弹簧圈填塞即刻达到完全和次完全闭塞,8枚达到大部填塞,2枚部分填塞。在两组中各发生1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填塞后发生再出血。A组随访造影显示16枚ICA-CSA完全闭塞,2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术后18个月两组病例中分别有93.3%和50%动脉瘤治疗后无复发,分别有87.5%和100%载瘤动脉无狭窄。临床症状随访研究表明A组和B组病例中神经症状完全恢复分别为9例和9例,明显改善分别为3例和5例,无改变分别为2例和2例,恶化进展分别为1例和0例。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复杂性ICA-CSA是一种可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载瘤动脉极其弯曲和重要侧支覆盖风险的情况下,覆膜支架技术不能作为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动脉瘤 脑池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MRI分析
8
作者 朱家樑 李梅 +3 位作者 丁小龙 吴利忠 乔瑞华 李明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局限型3例,弥漫型6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 目的:分析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局限型3例,弥漫型6例。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不规则结节状增生或弥漫性增生,增生的滑膜内含铁血黄素沉着(T2WI低信号)、邻近半月板和(或)骨侵蚀、关节腔积液等。结论:MRI能为早期诊断膝关节PVNS提供依据,并积极指导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郁伟斌 宋心雨 +4 位作者 蒋璟璇 代立松 王铭梁 李跃华 魏小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4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和69例咽部恶性肿瘤患者咽部黏膜增厚的MRI特点,包括咽黏膜增厚的对称性、黏膜线完整性、垂直条纹征、强化程度以及颈部淋巴...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4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和69例咽部恶性肿瘤患者咽部黏膜增厚的MRI特点,包括咽黏膜增厚的对称性、黏膜线完整性、垂直条纹征、强化程度以及颈部淋巴结增大。应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MRI特点,应用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患者的最佳MRI征象。结果:咽部恶性肿瘤患者黏膜增厚不对称、黏膜线不完整、中等强化和颈部淋巴结增大更多见(P<0.05),而咽部黏膜良性增生患者黏膜线完整性、轻度强化和垂直条带征象更多见(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黏膜线完整、存在垂直条纹征、对称性、弥漫咽黏膜增厚、无颈部淋巴结增大能够预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P<0.001)。结论:MRI对于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部 肿瘤 淋巴瘤 黏膜良性增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
10
作者 朱虹颖 嵇再雄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297,共5页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血管成形术可能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已成为临床严重问题。血管外膜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血管损伤后激活的外膜成纤维细胞(AF...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血管成形术可能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已成为临床严重问题。血管外膜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血管损伤后激活的外膜成纤维细胞(AF)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向内膜迁移,同时促进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分子,而AF衍生的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应激也会参与血管炎症,这一炎性反应加剧了血管再狭窄。炎性微环境下,祖细胞分化加剧,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细胞增殖。本文首次综述了几种外膜细胞如AF、炎性细胞、祖细胞和脂肪细胞在血管成形术后血管重构和内膜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再狭窄 血管重塑 外膜成纤维细胞 炎性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
11
作者 杨月 张深燕 +3 位作者 黄志龙 颜碧从 程永德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探讨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网袋成形术治疗的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泄露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 目的 探讨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网袋成形术治疗的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泄露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VAS、NDI评分。结果 26例患者共27个椎体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7.9±11.4)min,骨水泥用量为(3.1±0.5)mL。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泄露,其中Ⅰ型泄露1例,Ⅳ型泄2例,Ⅴ型泄露1例,均为无症状泄露。术前椎体高度为(0.7±0.2)cm,术后高度为(1.2±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评分为(7.6±1.3)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3.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NDI评分为(60.7±14.2)分,术后3 d降至(35.1±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型颈椎转移性骨折安全、有效,可有效抬高椎体高度,降低治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袋成形术 颈椎 转移 骨折 后壁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深度学习算法检测与量化胸部CT图像的气胸
12
作者 王舒皓 叶丽芳 +2 位作者 杨茗茗 孟以爽 李跃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采用气胸患者的CT图像开发了一种使用U-NET架构的深度学习分割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19年的急诊胸部CT图像,先由一名放射科医生进行注释,然后由另一名资深放射科医生修改和审查标注的气胸内容,作为... 目的:采用气胸患者的CT图像开发了一种使用U-NET架构的深度学习分割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19年的急诊胸部CT图像,先由一名放射科医生进行注释,然后由另一名资深放射科医生修改和审查标注的气胸内容,作为金标准,并使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深度学习算法的训练和测试。在像素级通过戴斯系数、召回率和符合率来评估分割精度,并评估了气胸定量的体积误差;在区域级评估每个患者的气胸区域敏感性和假阳性区域数量。结果:共有200例气胸患者入组,平均戴斯系数、召回率和符合率分别为0.789、0.794和0.820。对气胸总量大于300 mL的患者,平均戴斯系数、召回率和符合率都可以达到0.89以上。对气胸总量大于100 mL的患者,气胸定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0%。对体积大于30 mL的气胸区域,区域敏感性可达100%。假阳性区域平均体积为2.3 mL(1.55~3.66 mL),平均每个病例2.8(2.06~4.23)个假阳性区域。结论:U-NET深度学习分割算法在像素和区域两个层面上都表现出可接受的性能,这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挥潜在的辅助作用,以减轻急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气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定量参数在不完全型腰骶移行椎定位分型中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叶锋 曲扬 +1 位作者 李自文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5年第4期553-56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生理曲度参数和腰骶移行区定量参数与不完全型腰骶移行椎(LSTV)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186例具有全脊柱X线片与腰椎CT片的不完全型LSTV病例,以全脊柱X线片与腰椎多层螺旋CT(MSCT)片相结合作为定位分型... 目的:探讨腰椎生理曲度参数和腰骶移行区定量参数与不完全型腰骶移行椎(LSTV)的相关性,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186例具有全脊柱X线片与腰椎CT片的不完全型LSTV病例,以全脊柱X线片与腰椎多层螺旋CT(MSCT)片相结合作为定位分型金标准,将其归为不完全型骶椎腰化组(106例)和不完全型腰椎骶化组(80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腰椎生理曲度参数与腰骶移行区定量参数,作为候选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向前法)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DeLong检验评估模型与单一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联合预测模型中,腰椎倾斜角(LTA)(OR=0.677,P<0.001)、腰骶椎间盘角(LSIVDA)(OR=1.369,P<0.001)、腰骶角(LSA)(OR=0.927,P=0.005)为独立预测因子;联合模型、LTA、LSIVDA、LSA鉴别不完全型骶椎腰化及不完全型腰椎骶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800、0.730、0.631,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参数(DeLong检验,P<0.001)。结论: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显著;独立预测因子LTA、LSIV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LSA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生理曲度参数 腰骶移行区定量参数 不完全型腰骶移行椎 联合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