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放射影像深度学习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孟飞 韦建雍 李跃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86,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使得预防、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成为全球医疗的重要任务。中枢神经影像在疾病的精准定位、评估和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为中枢神经...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使得预防、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成为全球医疗的重要任务。中枢神经影像在疾病的精准定位、评估和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为中枢神经放射影像的精准高效分析提供了创新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疾病诊断与进展评估水平。本文从数据准备、模型构建及测试评估等方面综述了深度学习在中枢神经影像领域内的构建的研究进展,并详细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的开发过程及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放射影像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放射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射频消融术联合“钢筋混凝土技术”治疗肱骨病理性骨折1例
2
作者 田庆华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3-804,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右肱骨疼痛伴活动不能1个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6.89×10^(12)/L,白细胞总数5.13×10^(9)/L,血小板计数186×10^(9)/L,ALT21 U/L,AST33...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右肱骨疼痛伴活动不能1个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6.89×10^(12)/L,白细胞总数5.13×10^(9)/L,血小板计数186×10^(9)/L,ALT21 U/L,AST33 U/L,白蛋白36.82 g/L,尿素氮3.5 mmol/L,肌酐64μmol/L,血钾3.12 mmol/L,血钙2.14 mmol/L,PT11.7 s,APTT33.9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99,D-二聚体0.5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经皮骨成形术 介入内固定术 肱骨病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引流前后胆道微生物群改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燕 方统磊 +4 位作者 田庆华 吴金亮 顾梁瑞 吴春根 杨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522,共7页
目的探讨恶性胆道梗阻引流前后胆道微生态改变情况,从微生态角度研究胆道梗阻与引流干预对胆汁微生物群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3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DSA导引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22 G引流针进入胆道并经造影确认... 目的探讨恶性胆道梗阻引流前后胆道微生态改变情况,从微生态角度研究胆道梗阻与引流干预对胆汁微生物群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3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DSA导引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22 G引流针进入胆道并经造影确认位于肝内胆管内后抽取15~20 mL胆汁,经导丝植入外或内外引流管,7 d后经引流管抽取胆汁。两次胆汁样本送检培养及基因测序。收集整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及其严重程度,是否使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等。结果32例患者中胆管细胞癌15例,胰腺癌10例,肝细胞癌3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瘤(胃肠道恶性肿瘤)4例。引流前胆汁微生物群中伯克霍尔德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高,正常胆道内其他微生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降低。结论正常胆道系统内存在稳定的微生物群,恶性梗阻胆道微生物群组成与之相似。引流后胆汁内肠属菌群丰度增加,原胆道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减少,可解释胆道引流后患者更容易发生胆道感染的临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胆道梗阻 经皮胆道引流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与临床评分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心雨 孙正 李跃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像弥散受限区勾画出梗死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ing,ROI),并匹配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和平扫CT(non-contrast CT,NCCT)相应的缺血区域。在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5个HT和5个非HT组成测试组,余下组成训练组。分别在CTA和NCCT训练组中选取最有预测价值的6个纹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带入不同分类器进行5倍交叉验证训练,最后根据训练后的分类器对测试组进行预测评估。此外,对所有训练组患者进行4项临床评分(HAT、SEDAN、HIAT2、THRIVE-c)。结果训练后的分类器模型在CTA和NCCT中都表现出明显的预测价值。在CTA预测模型中,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VM)分类器预测效能最好,其在5倍交叉验证中的平均预测准确度为0.816,AUC值为0.890;在测试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8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1.000。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为NCCT中表现最好的分类器,但NCCT模型HT的预测性能稍逊于CTA模型,其在训练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697,AUC值为0.763。NCCT测试组的预测准确度为0.7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0.800。相比于纹理分析模型,4种临床评分预测表现较差,AUC值均小于0.700。结论基于CT图像脑缺血区的纹理分析(CTA和NCCT)具有预测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HT的能力,预测效能优于传统的临床评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纹理分析 临床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骶骨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骶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卢莹莹 田庆华 +1 位作者 王涛 吴春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骶骨成形术(PS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骶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疼痛性骶骨转移96例,分为PSP联合RFA组35例,单纯PSP组61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 目的评价经皮骶骨成形术(PSP)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骶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疼痛性骶骨转移96例,分为PSP联合RFA组35例,单纯PSP组61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和活动功能情况。结果PSP联合RFA组与单纯PSP组VAS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为1.95比2.94,术后3个月为1.90比2.83,术后6个月为1.88比3.01,术后1年为2.00比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ODI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为32.53比37.97,术后3个月为30.15比37.03,术后6个月为29.34比37.12,术后1年为28.26比35.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总体疼痛缓解率为94.28%比7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P联合RFA治疗疼痛性骶骨转移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单纯PSP能更好地缓解疼痛和改善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骶骨成形术 射频消融术 骶骨转移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锥形束CT灌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方慧 徐浩洋 +1 位作者 朱悦琦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5,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致死致残率。脑组织缺血时间越长临床预后越差,尽早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一直是AIS诊治重点,而启动再灌注治疗前快速识别半定量缺血半暗带是影像学筛查核心内容。基于DSA设备的新兴断层成像C...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致死致残率。脑组织缺血时间越长临床预后越差,尽早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一直是AIS诊治重点,而启动再灌注治疗前快速识别半定量缺血半暗带是影像学筛查核心内容。基于DSA设备的新兴断层成像C臂锥形束CT(CBCT)与传统CT相比更有利于实现AIS一站式诊治,明显缩短缺血组织再灌注时间,获得良好临床预后。然而由于现有设备硬件和算法限制,该技术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CBCT灌注技术在AIS相关成像方法、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治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臂锥形束CT 脑灌注成像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差异基因分析及机制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虹颖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75-880,共6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索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键基因,以及ISR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O)公共数据库获取GSE46560数据集,利用R语言的limma包分析获得ISR组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外周血的微阵列数据集进行加权基因...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索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键基因,以及ISR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O)公共数据库获取GSE46560数据集,利用R语言的limma包分析获得ISR组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外周血的微阵列数据集进行加权基因相关网络分析(WGCNA),以探索ISR相关基因。为了鉴定枢纽基因,对DEG与关键模块中的交集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通路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验证靶基因。结果ISR组和对照组共鉴定出243个DEG,其中有109个上调,有134个下调。WGCNA蓝色模块包含2934个基因,是GSE46560数据集中与ISR相关系数最高的模块。筛选DEG和WGCNA交集基因,有ITPK1、SMG9。GO富集和KEGG分析表明,基因主要富集于蛋白磷酸化、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增殖,以及细胞衰老和TGF-β信号通路。在Cytoscape中,获得2个枢纽基因,为MCM2、RAD52。结论ITPK1、MCM2、RAD52可能是ISR发病机制特异性相关基因,为ISR的鉴定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差异表达基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