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修复下颌前牙区连续缺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鲍仁强 吕成奇 +2 位作者 俞律峰 陆家瑜 邹德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目的·探究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修复在下颌前牙区连续缺失情况下的适用性。方法·构建简化的下颌前牙区颌骨模型与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模型。下颌前牙区的骨块长度、宽度、高度分别设定为20、5、15 m... 目的·探究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修复在下颌前牙区连续缺失情况下的适用性。方法·构建简化的下颌前牙区颌骨模型与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模型。下颌前牙区的骨块长度、宽度、高度分别设定为20、5、15 mm。采用的窄直径种植体为Axiom 2.8两段式窄直径种植体,型号为2.8 mm×10 mm,基台为高度2.5 mm的直角基台。通过计算,设定缺牙间隙的范围为5.8~11.6 mm,故建立牙冠近远中宽度分别为5.8、6.8、7.8、8.8、9.8、10.8、11.8 mm的7组牙冠模型。将种植体、牙冠与颌骨模型通过Siemens Nx 12.0软件整合装配,然后将数据导入Ansys Workbench 18.0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施加100 N的垂直向加载及斜向30°加载,分析种植体Von-Mises应力值及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最大压应力、皮质骨最大拉应力和松质骨最大拉应力,探讨悬臂长度变化时相关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种植体颈部为主要应力集中区域。随着悬臂长度的增加,种植体的Von-Mises应力峰值、皮质骨及松质骨的最大拉应力值、皮质骨的最大压应力绝对值均逐渐增大,但是所有应力值均在生理承受范围内。测算得到的种植体Von-Mises应力峰值范围介于141.52~707.17 MPa,均小于其极限抗拉强度930 Mpa;皮质骨的最大拉应力(最大值为11.8 mm组的60.82 MPa)均小于皮质骨的抗拉极限100~130 MPa,而皮质骨的最大压应力绝对值(绝对值最大值为11.8 mm组的129.39 MPa)则均小于皮质骨的抗压极限绝对值170~190 MPa;松质骨的最大拉应力范围介于0.84~4.70 MPa,均小于或接近其极限强度2~5 MPa。结论·单颗窄直径种植体支持的双单元悬臂修复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针对下颌前牙区连续缺失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直径种植体 前牙悬臂 三维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RF促进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愈合的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泽宇 吕成奇 +3 位作者 刘旭凌 陈昱璐 邹德荣 陆家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在骨软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低速离心兔心脏血液获...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在骨软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膝关节软骨细胞;通过低速离心兔心脏血液获得A-PRF。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A-PRF的组织学结构;ELISA法检测A-PRF中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采用活/死细胞双染法及MTT法检测A-PRF对兔BMSCs细胞毒性及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PRF对兔BMSCs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transwell小室测定A-PRF对于兔BMSCs以及软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建立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将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PRF组(n=6)在缺损处植入A-PRF;A-PRF+BMSCs组(n=6)植入接种兔BMSCs的A-PRF;对照组(n=6)不进行植入操作。术后12周处死兔,采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膝关节标本的组织学观察,并根据膝关节的表面形态学与组织学情况,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评分系统进行宏观与组织学评分。结果·A-PRF具有松散的网络结构,可以缓慢释放生长因子。加入A-PRF后,未观察到其对兔BMSCs具有细胞毒性;在加入A-PRF后24、48和72 h,BMSCs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ALP和OCN均显著上调(均P<0.05)。加入A-PRF后,兔BMSCs与软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P<0.05),且兔BMSCs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软骨细胞(P=0.025)。在兔膝关节缺损模型中,观察关节表面形态,可见A-PRF组和A-PRF+BMSCs组缺损均基本恢复,而对照组仅有软组织覆盖。在ICRS宏观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PRF组和A-PRF+BMSCs组均产生骨软骨修复,但A-PRF组软骨更加成熟,对照组则形成纤维修复。在ICRS组织学评分方面,A-PRF组与A-PRF+BMSC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自体A-PR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BMSCs增殖的能力,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损伤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生长因子 硬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3
作者 华丽 陆家瑜 邹德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nano meter crystalβ-tricalciumphosphate,nmβ-TCP)结合形成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组织缺损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3只,在双侧下颌骨上制备骨缺损模型,...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与纳米β-磷酸三钙(nano meter crystalβ-tricalciumphosphate,nmβ-TCP)结合形成的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组织缺损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3只,在双侧下颌骨上制备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SIS、nmβ-TCP及两者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进行修复,并设置空白对照。1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计算骨矿化沉积率(mineralapposition rate,MiAR)、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hness,Tb.Th)和体积分数,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12周时新生骨小梁占据大部分缺损区域,材料已基本降解,nmβ-TCP组残余少量材料。复合支架组新生骨小梁形态较成熟,荧光双带距离较宽,MiAR、Tb.Th以及骨小梁体积分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5)。结论猪SIS与nmβ-TCP混合制成的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修复下颌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β-磷酸三钙 复合支架 下颌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