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神经外科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曹合利 田恒力 +2 位作者 胡锦 徐涛 丁美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6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9例全麻手术患者,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应用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麻醉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9例全麻手术患者,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应用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全麻采用异丙酚为主辅以异氟醚/氧化亚氮的静吸互补麻醉方式。结果麻醉、术始及术中三个时程与术前相比VP和VM两个参数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者VP和VM两个参数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麻醉期间PI变化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麻醉期间BP、HR、SPO2、PETCO2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各时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相比,VP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VM与PI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麻醉期间TCD波形与术前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麻醉期间未闻及异常TCD血流声频。结论应用TCD可以评价神经外科麻醉期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全麻后脑血流速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全麻 超声 多普勒 经颅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楚胜华 马延斌 冯东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452-2453,共2页
目的:探讨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采用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组95例)和常规气管切开术(ST组83例)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探讨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采用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组95例)和常规气管切开术(ST组83例)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GWCH组患者较ST组患者的切口少[(1.6±0.4)cm vs.(3.8±0.9)cm]、手术时间短[(4.4±2.8)min vs.(20.5±5.2)min]、术中出血量少[(4.5±0.8)m L vs.(8.5±4.5)m L]、切口愈合时间短[(3±0.5)d vs.(5±1.5)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WCH组患者术后渗血发生率[2/95(2.1%)]较ST组[14/83(16.9%)]低(P<0.05),GWCH组患者切口渗痰发生率[1/95(1.1%)]较ST组[12/83(14.5%)]低(P<0.01),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愈合快及术后渗血和切口渗痰发生率低等特点,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可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经皮导丝牛角型扩张技术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新宇 杨西涛 郭智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 目的评估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无光感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无光感T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7例接受全程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非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两组术前均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甲钴胺口服治疗。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与治疗后的视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脱盲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值、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54.1%、脱盲率35.1%,对照组有效率46.7%、脱盲率33.3%;两组有效率和脱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癫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中,视神经管骨折者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低于无视神经管骨折者(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的患者(P<0.05)。结论全方位视神经管减压可改善无光感TON患者的视力,降低致盲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视神经管减压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
4
作者 于召龙 孙晓江 +5 位作者 程晓非 乔涵 王昕 程志华 赵长清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目的:总结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35例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4~80岁(56.0±10.4岁)。继发于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总结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35例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4~80岁(56.0±10.4岁)。继发于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2例,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例,硬膜内肿瘤患者3例。患者以躯干或下肢持续烧灼样疼痛或合并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者14例;以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者17例,合并排尿障碍者13例,丧失行走能力者4例。通过CT脊髓造影和MRI明确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记录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病变位于胸脊髓11例、脊髓圆锥7例、马尾神经14例、胸脊髓至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长节段3例。1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治疗前VAS评分7(7,8)分,ODI54%(32%,64%),仅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轻度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7(6,8)分,ODI:50%(32%,64%)。2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为8(8,9)分,ODI均为72%(60%,85%),McCormick分级为Ⅲ级;5例患者术后症状长期明显好转,可独立或借助辅助工具行走,且大小便功能有所恢复,术前VAS评分:7(6,8)分,ODI为58%(33%,68%),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4(3,4)分,ODI为32%(19%,35%),McCormick分级为Ⅰ级;3例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至Ⅰ级,2~6个月症状再次加重至Ⅱ级;6例患者术后恢复至Ⅰ~Ⅱ级,2周~2年出现症状加重至术前水平(Ⅲ级);1例行脊髓电刺激装置置入,症状有所好转(Ⅱ级)。结论: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保守治疗的疗效较为有限。手术治疗虽然在部分患者中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改善,但其效果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患者术后症状复发或随时间推移症状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诊疗策略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联合炎症标志物对机械取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
5
作者 周玲玲 孟旭晨 +7 位作者 钟伟杰 孙兆良 施小红 邓谭君 梅子贤 肖杰曦 汤定中 李轶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90-1296,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潜在预后因素,并构建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来自2家卒中中心的202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治疗和随...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潜在预后因素,并构建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来自2家卒中中心的202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治疗和随访至少持续90 d。收集患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病历信息及基线血液生物标志物数据,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90 d后AIS的潜在预后指标。结果饮酒史(P=0.029)、高血压(P=0.001)、糖尿病(P=0.021)、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049)、入院时收缩压(P=0.009)、入院时舒张压(P=0.038)、血糖(P=0.003)、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1)、纤维蛋白原(P=0.010)、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P=0.008)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P<0.001)与AIS不良临床结局相关。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出9个显著的预后决定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8)、吸烟史(P=0.013)、高血压(P=0.011)、淋巴细胞计数(P=0.028)、纤维蛋白原(P=0.016)及NLR(P<0.001)是AIS患者在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显著预测因子。构建的预后模型具有76.2%的准确度,78.2%的灵敏度,71.7%的特异度,以及86.7%的阳性预测值。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AIS高风险患者,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预后 炎症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修补术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的CT灌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郑锐哲 张生义 +1 位作者 孙兆良 冯东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2-1284,1288,共4页
目的基于CT灌注技术探讨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接受颅骨修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72 h和术后2周内对患者进行颅脑CT灌注扫描,同期采用神经功能量表完成患者的神经功能的评估。结果颅骨修补术前后患者脑血流量的差异... 目的基于CT灌注技术探讨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接受颅骨修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72 h和术后2周内对患者进行颅脑CT灌注扫描,同期采用神经功能量表完成患者的神经功能的评估。结果颅骨修补术前后患者脑血流量的差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容量、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差异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颅骨修补术前脑血流灌注差异率与神经功能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颅骨修补术前、术后差异率变化与功能独立性量表的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简易精神量表的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颅骨修补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而这种改善可能得益于颅骨修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术 脑CT灌注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廖陈龙 周晗 +2 位作者 陈鸿锦 钟文翔 张文川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0-428,共9页
目的:比较机械性痛觉超敏阳性与阴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发生机制。方法:在SD大鼠中分别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及在此基础上行坐骨神经乳胶管置入建立糖尿病模型,... 目的:比较机械性痛觉超敏阳性与阴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发生机制。方法:在SD大鼠中分别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腹腔注射及在此基础上行坐骨神经乳胶管置入建立糖尿病模型,建立相应对照组(溶媒腹腔注射及溶媒腹腔注射结合坐骨神经乳胶管置入)。建模后每周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查,于第4周末分别分为机械性痛觉超敏阴性与阳性组(每组各8例)。比较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表达、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及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活化情况。结果:STZ注射结合乳胶管置入组的大鼠发生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比例(51/60)较仅行STZ注射组大鼠(10/20)显著升高(P <0.05)。机械性痛觉超敏阳性组较阴性组发生较显著的脱髓鞘病变(MBP蛋白表达升高及坐骨神经形态学显示),在DRG中具有较多的NF-200阳性神经元激活(P <0.05),在脊髓背角浅表及较深板层中具有较多的神经元激活(P <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发生与有髓神经纤维的损害及其相应DRG神经元与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痛觉超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真人侧脑室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治荣 施巍 +1 位作者 沈晨 郭智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构建3D真人侧脑室解剖模型,用于显微神经解剖教学和临床手术计划。方法以1例36岁健康成年志愿者176张头颅MRI T2加权二维断层图像图片为原始数据,联合应用Matlab、Geomagic和Maya等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轮廓线提取,三维重建形... 目的构建3D真人侧脑室解剖模型,用于显微神经解剖教学和临床手术计划。方法以1例36岁健康成年志愿者176张头颅MRI T2加权二维断层图像图片为原始数据,联合应用Matlab、Geomagic和Maya等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轮廓线提取,三维重建形成3D模型,然后对模型和影像进行关联。结果根据176张原始图像数据成功完成了人侧脑室三维模型的重建,计算证实模型轮廓线与原始图像边缘吻合较好,经过3D模型与MRI数据场关联后所得模型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所建模型可任意旋转、放缩,从各个角度观察。结论成功构建的模型能够重复观察和研究且不受时间限制,也没有手术的压力。该模型也可为进入侧脑室目标部位提供潜在的外科练习,为后续指导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计算机模拟 三维成像 解剖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护下手术治疗颈髓髓内肿瘤(附17例报道)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智霖 丁美修 +1 位作者 陈若平 程志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颈髓髓内肿瘤 MeCormick评分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颌面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单中心10年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军 沈毅 +4 位作者 吴逸群 竺涵光 张陈平 张志愿 孙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796-802,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颅底受肿瘤侵犯情况分为3 类,Ⅰ型为肿瘤紧邻颅底但尚未破坏颅底骨质(n= 45)、Ⅱ型为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但硬脑膜完整(n= 30)、Ⅲ型为肿瘤侵犯硬脑膜但未侵犯脑实质(n= 41)。 116 例患者的肿瘤均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并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邻近局部或区域组织瓣(n= 62)和游离血管化组织瓣(n= 54)修复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 98.3%,游离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96.4%。3 例分别因术后颅内感染(n= 2)和颈内动脉出血(n= 1)死亡。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率为14.7% ,死亡率为2.6% 。94例患者随访6 月~11年,36例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复发及转移率为38.5% 。肿瘤复发转移所致的死亡率为17.7%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死亡率为23.2% 。结论:对于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注意肿瘤根治和术后功能、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平衡,即注重功能和外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供区和受区、重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肿瘤 颅颌面切除术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后快速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刘文武 方以群 +5 位作者 刘霞 钟伟杰 俞旭华 徐佳骏 文宇坤 李慈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2-937,共6页
目的研究32%氧-68%氮混合气不同方式暴露后快速减压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于40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4 h后快速减压出舱,出舱后即刻、3 h和... 目的研究32%氧-68%氮混合气不同方式暴露后快速减压出水对大鼠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于40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4 h后快速减压出舱,出舱后即刻、3 h和24 h时检测肺功能;实验2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即刻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IL-1β、TNF-α、TGF-β和氧化应激指标4-羟基壬烯醛(4-HNE);实验3组,高气压暴露方案与实验1组相同,出舱后常压下呼吸100%纯氧30 min,检测肺功能后处死,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及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实验4组,于7 m深度下呼吸100%纯氧30 min,再于15 m深度下呼吸32%氧-68%氮混合气3 h,然后加压至40 m深度呼吸相同混合气10 min后快速减压,出舱后检测肺功能,处死后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检测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采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检测大鼠的肺功能,采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指标分析,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液炎症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结果高气压暴露后快速减压,大鼠呼吸频率增加,吸气和呼气时间缩短,最大吸气和呼气流速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出水后吸氧能改善上述呼吸功能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呼气阻力增加。入水后浅深度吸氧,逐步增加潜水深度,快速减压仍能导致一定程度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呼气和吸气阻力增加。结论采用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时,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或快速出水后常压呼吸纯氧对快速减压导致的肺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闭式潜水装具 快速上升 肺功能 血气分析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急性期呼吸道的护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燕 朱颖 阮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急性期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151例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治疗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23例因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入院即行气管切开;128例给予... 目的探讨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急性期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151例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治疗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23例因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入院即行气管切开;128例给予口或鼻咽通气道维持呼吸道通畅,其中14例患者渡过急性期,71例患者因病情发生恶化需开颅手术,同时行气管切开;43例患者因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低于93%)而行气管切开。结论早期积极有效地放置口咽通气道,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合理地实施气管切开,可减少重型颅颌面损伤患者急性期低氧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颌面损伤 口咽通气道 血氧饱和度 气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相关hsa-miR-223-3p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余梦娜 杨标 仰礼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77-1484,共8页
目的·分析人类mi R-223-3p(hsa-miR-223-3p)的靶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并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利用starBase数据库筛选hsa-miR-223-3p靶基因,并对其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 目的·分析人类mi R-223-3p(hsa-miR-223-3p)的靶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并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利用starBase数据库筛选hsa-miR-223-3p靶基因,并对其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KEGG)和Reactome通路分析。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获得中枢基因,筛选最有意义的模块,并利用Venn图对糖尿病相关的中枢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870个hsa-miR-223-3p靶基因。GO、KEGG和Reactome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调节、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RNA结合等相关,且主要富集于胰岛素分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雌激素依赖型基因表达等通路。PPI网络共得31个中枢基因,且中枢基因PRKACB参与胰岛素分泌通路;共筛选出3个最有意义的基因模块,其中模块1参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模块2参与RNA转运和细胞周期,模块3参与内吞作用。结论·Hsa-miR-223-3p可能通过靶基因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中枢基因PRKACB或可为糖尿病发生机制的探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hsa-miR-223-3p 生物信息学 模块化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皮样囊肿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渊博 孙兆良 冯东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631-3633,共3页
颅内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变,误诊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颅内皮样囊肿的术前诊断率和手... 颅内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变,误诊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颅内皮样囊肿的术前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皮样囊肿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诊疗 影像诊断技术 并发症发生率 青少年时期 影像学表现 手术切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晗 杨晓笙 +1 位作者 廖陈龙 张文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4-1359,共6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ation,DFU)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的特征。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80178,利用其中6个DFU样本及3个糖尿病足皮肤(diabetic foot skin,DFS)样本,鉴别DFU与DFS的...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ation,DFU)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的特征。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80178,利用其中6个DFU样本及3个糖尿病足皮肤(diabetic foot skin,DFS)样本,鉴别DFU与DFS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以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注释DEG可能涉及的生物过程及细胞成分,并利用反卷积方法计算并比较DFU、DFS及非糖尿病足部皮肤(non-diabetic foot skin,nDFS)的免疫细胞相对比例差异。结果·共获得296个DFU与DFS的DEG,包括80个上调基因和216个下调基因。GO分析发现,DEG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于细胞外泌体和细胞外空间;在生物过程中,DEG富集于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角质化、中性粒细胞趋化等。DFS与nDFS比较,未发现免疫细胞比例差异;而DFU与DFS比较,DFU中活化肥大细胞、静息自然杀伤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加。结论·DFU发病过程中,病灶局部可能存在主动角化与免疫调节过程,活化肥大细胞、静息自然杀伤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可能在病灶浸润增加;高血糖本身可能对皮肤局部的免疫细胞相对数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糖尿病足皮肤 差异表达基因 免疫细胞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