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2020年版) 被引量:13
1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多学科精准诊疗团队 陈骏 +4 位作者 孙笛 饶娅敏 郑海燕 龚霞 徐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8-1675,共8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极高的误诊率常常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错误的治疗方式导致了极高的手术复发率。传统扩大切除手术需要在肿瘤周边扩大3~5 cm,巨大的组织缺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极高的误诊率常常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错误的治疗方式导致了极高的手术复发率。传统扩大切除手术需要在肿瘤周边扩大3~5 cm,巨大的组织缺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患者也难以接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多学科诊治学组的支持下,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多学科精准诊疗团队开展了规范化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综合诊治的推广应用,采用改良Mohs显微描记手术的方法,切净肿瘤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并由此形成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多学科协作 专家共识 局部扩大切除 Mohs显微描记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针注射器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黄若蓁 陈骏 陈向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61-463,共3页
无针注射是在进行药物注射时不借助针头,使液体或粉状药物以喷射的方式进入机体组织。长期以来临床的注射治疗都采用有针的注射方式,有针注射存在例如疼痛、感染、药液局限及恐针心理等问题。因此,近年来无针注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无... 无针注射是在进行药物注射时不借助针头,使液体或粉状药物以喷射的方式进入机体组织。长期以来临床的注射治疗都采用有针的注射方式,有针注射存在例如疼痛、感染、药液局限及恐针心理等问题。因此,近年来无针注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无针注射在皮肤科已应用于局部麻醉、多汗症、病理性瘢痕、尖锐湿疣、银屑病和免疫治疗中,未来无针注射在皮肤注射美容领域的应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针注射 瘢痕 银屑病 尖锐湿疣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半胱氨酸61在人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洋 陈骏 +2 位作者 李宁丽 汪蓓青 陈向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8-470,共3页
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又称为CCNI)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家族关键成员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调控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黏附、迁移与增殖,诱导血管发生,参与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等过程。近年来... 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又称为CCNI)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家族关键成员之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基质调节因子.调控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黏附、迁移与增殖,诱导血管发生,参与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和组织重塑等过程。近年来.Cyr61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半胱氨酸61 恶性肿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在3种皮肤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骏 刘洋 +2 位作者 陈向东 李宁丽 傅祥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8,共3页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人体内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皮肤中主要表达1型内皮素,即ET-1~[1]。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合成和分泌出不同浓度的ET-1,并与黑素细胞胞膜上具有高亲和性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人体内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皮肤中主要表达1型内皮素,即ET-1~[1]。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合成和分泌出不同浓度的ET-1,并与黑素细胞胞膜上具有高亲和性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并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从而使黑素的合成增加~[2-4]。这个机制与许多紫外线相关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基底细胞 鳞状细胞 黑色素瘤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寻常痤疮患病率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申晨 沈征宇 +1 位作者 陈向东 徐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NLR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上海地区寻常痤疮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及158例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TaqMan探针法对rs10754558和rs4612666位点进行分型.ABI7900扫描分型结果,荧光... 目的:探讨NLR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上海地区寻常痤疮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及158例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TaqMan探针法对rs10754558和rs4612666位点进行分型.ABI7900扫描分型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NLR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中、重度痤疮患者rs10754558位点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8、0.476和0.338,对照组为0.285、0.487和0.228,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OR=1.522.95%CI=1.075-2.098)。痤疮患者与健康人群rs4612666位点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OR=1.065,95%CI=0.767-1.479)。结论: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与上海地区痤疮患病率存在相关性,而rs4612666位点与其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NLRP3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白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术前规划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柳思宇 吴兵 +3 位作者 李小敏 赵露露 陈骏 艾松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5-1102,共8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DFS...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DFSP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且随机分为MRI功能成像组(影像资料包含CT平扫+增强、MRI平扫+增强、DWI)与MRI常规成像组(影像资料包含CT平扫+增强、MRI平扫+增强);2组均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Medraw,通过CT与对应MRI图像配准[MRI功能成像组与DWI图像配准,MRI常规成像组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图像配准],进行肿瘤边界勾画,形成DFSP三维肿瘤模型,完成皮肤肿瘤三维可视化报告,辅助设计手术切除方案。收集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随访复发率及术区美观满意度评价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招募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完善的DFSP患者34例,平均年龄(36.56±13.07)岁,肿瘤发生部位包括腹壁10例、胸壁9例、颌面部4例、大腿及肩部各3例、臀部及腰部各2例、足部1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25±0.92)cm。MRI功能成像组和MRI常规成像组各纳入17例患者,2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例平均随访(9.97±7.82)个月,MRI功能成像组患者肿瘤复发率(0)显著低于MRI常规成像组(29.4%),且MRI功能成像组的术区美观满意率(100%)显著高于MRI常规成像组(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WI对于DFSP肿瘤边界判断较常规MRI更有优势,基于DWI的术前影像规划对降低DFSP复发率及提高术区美观度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术前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粘蛋白在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后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费烨 王韵 +2 位作者 沈征宇 汪蓓青 陈锦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2,共3页
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常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激光治疗包括剥脱性CO2点阵激光及微等离子体刚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凹陷性瘢痕。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又称为贻贝足丝蛋白(mytilus edulis foot prot... 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常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激光治疗包括剥脱性CO2点阵激光及微等离子体刚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凹陷性瘢痕。贻贝粘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MAP)又称为贻贝足丝蛋白(mytilus edulis foot protein,MEEP).是在贻贝足的腺体内生成和储存的一种属于糖蛋白类型的黏液蛋白,具有3个功能:生物黏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瘢痕 微等离子体 贻贝粘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爱贝芙)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费烨 陈向东 +4 位作者 刘健航 汪蓓青 沈征宇 徐慧 张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5-747,共3页
目的:评价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商品名:爱贝芙,artecoll)治疗皱纹、轮廓塑形和软组织凹陷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使用爱贝芙注射填充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对463例患者1162处进行注射治疗,以改善皱纹、组织凹陷及面... 目的:评价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商品名:爱贝芙,artecoll)治疗皱纹、轮廓塑形和软组织凹陷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使用爱贝芙注射填充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对463例患者1162处进行注射治疗,以改善皱纹、组织凹陷及面部轮廓塑形。所有患者均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随访和照像,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所有注射部位均在注射后即刻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为98.1%;注射后1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综合评分分别为:3.78、2.91、2.82、2.79分,有效率为:97.1%、68.3%、64.3%、63.0%。未发生肉芽肿、过敏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爱贝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永久性注射填充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爱贝芙) 注射填充剂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洋 黄若蓁 +2 位作者 孙祺琳 陈向东 陈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68-871,共4页
瘢痕疙瘩以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为特点。瘢痕疙瘩持续增生可以出现瘙痒、刺痛等症状,表面粗糙、质地硬、弹性差、表皮易破溃。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注射治疗需要定期多... 瘢痕疙瘩以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为特点。瘢痕疙瘩持续增生可以出现瘙痒、刺痛等症状,表面粗糙、质地硬、弹性差、表皮易破溃。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注射治疗需要定期多次。致密的瘢痕组织使得细针头容易变钝,而粗针头会导致患者疼痛加剧,使得患者因为疼痛而放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无针注射器 瘢痕疙瘩 临床疗效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眶下皱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文友 黄筠 +2 位作者 张振 陈锦安 陈向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目的:研究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眶下皱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女性患者予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5~10次,治疗间隔1~2周,宽波红外强光的功率密度为10 W/cm^2,双极射频能量100~120 J/cm^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 目的:研究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眶下皱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女性患者予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5~10次,治疗间隔1~2周,宽波红外强光的功率密度为10 W/cm^2,双极射频能量100~120 J/cm^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6个月时拍摄标准化照片,评价皱纹改善程度,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时,5级改善(76%~100%)患者3例(9.4%),4级改善(51%~75%)者5例(15.6%),3级改善(26%~50%)者10例(31.3%),2级改善(1%~25%)者8例(25.0%);治疗6个月时,5级改善者5例(15.6%),4级改善者15例(46.9%),3级改善者8例(25.0%),2级改善者3例(9.4%)。VAS疼痛评分平均(2.63±0.57)分。结论:宽波红外强光联合双极射频治疗眶下皱纹安全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下皱纹 宽波红外强光 双极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眼眶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恒花 陈骏 +5 位作者 陈颖 丁侠 鲍泳扬 王渊 束木娟 朱延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5-1188,1194,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眼眶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XG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 目的探讨成人眼眶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XG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年龄41~59岁,平均47.5岁;临床多为眼眶周围渐进性增大肿物十余年。光镜下均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真皮内弥漫浸润的肉芽肿性病变及多灶性渐进性坏死交替分布,并可延伸至皮下组织。浸润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多为Touton巨细胞。间质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例3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着和脂质空泡。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沉增快。仅例1伴血清IgA及IgG升高,其余3例临床均未行免疫球蛋白检查。免疫表型:单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中KP1和PGM1均阳性。临床治疗均采用局部手术改善症状,术前及术后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8~46个月(平均30个月),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目前尚未发现全身系统性并发症。结论NXG是一类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收效甚微;需临床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 渐进性坏死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IGG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肤色结节——软骨样汗管瘤
12
作者 陈军 陈向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15-516,共2页
患者男,57岁。因右下颌结节六七年,逐渐增大,于2010年5月2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六七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颌出现一圆形肤色结节,逐渐增大至黄豆大,无破溃出血,无疼痛瘙痒等不适。否认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关键词 右下颌 结节 肤色 破溃出血 患者 外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
13
作者 王韵 陈向东 刘健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83-785,共3页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患者女,40岁。因面部肿块渐大5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眉弓、眉间、鼻根部、鼻尖及鼻孔周围大片淡红色斑片,略高于皮面,上唇双侧可见3 cm×5 cm褐色斑块,下唇右侧一1.0 cm×1.5 cm红...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患者女,40岁。因面部肿块渐大5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双侧眉弓、眉间、鼻根部、鼻尖及鼻孔周围大片淡红色斑片,略高于皮面,上唇双侧可见3 cm×5 cm褐色斑块,下唇右侧一1.0 cm×1.5 cm红色结节,扁平凸起,表面不光滑,质中,双侧颊部大片黑褐色斑片。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正常,真皮内较多由肿瘤细胞组成的成簇状、条索状,部分成筛孔状结构,累及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丰富,似基底样细胞,体积小,嗜碱性,胞质少,中度不典型增生,肿瘤团块周围细胞排列呈栅栏状,可见核分裂象及钙化。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毛母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毛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nkus纤维上皮瘤
14
作者 刘科 朱月倩 徐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2,共2页
报告1例左侧颈部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男,32岁。因左侧颈部丘疹2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颈部一直径0.5cm球形丘疹,质地适中,无浸润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呈条索状向真皮内延伸,相互交织成网状,细... 报告1例左侧颈部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男,32岁。因左侧颈部丘疹2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颈部一直径0.5cm球形丘疹,质地适中,无浸润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呈条索状向真皮内延伸,相互交织成网状,细胞核大深染,胞质嗜碱性,无明显异形性。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均符合Pinkus纤维上皮瘤的特点。将皮损手术切除,目前正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kus 纤维上皮瘤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胶原蛋白外敷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项秀华 陈锦安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术后胶原蛋白外敷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点阵激光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术后胶原蛋白外敷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胶原蛋白外敷。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和随访色素沉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7.5%(35/4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4/4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MA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胶原蛋白外敷辅助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可有效促进色斑消退,提高面部肤色均一性,并有助于降低远期色素沉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点阵激光 黄褐斑 色素沉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