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颌面骨畸形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
作者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75,共13页
牙颌面骨畸形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症状严重、诊疗困难,缺乏早期干预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研究较少、不够深入。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骨性畸形、牙列不齐等骨与牙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口颌功能异常,其中颌面骨与牙-牙周复合体是... 牙颌面骨畸形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症状严重、诊疗困难,缺乏早期干预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研究较少、不够深入。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骨性畸形、牙列不齐等骨与牙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口颌功能异常,其中颌面骨与牙-牙周复合体是两大核心结构,分别决定了颜面美观与咬合功能。颌面骨畸形精准防治需从病因角度研究发育与致病机制,而牙列不齐等牙-牙周复合体畸形矫治则需从临床正畸应力角度研究稳态与应激改建机制,两方面机制研究均可为牙颌面骨畸形防治策略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既往相关研究常以突变基因与差异因子表达谱的描述为主。近年来,Cre-LoxP等条件性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者得以在体内直观地评价单一细胞谱系中致病基因的功能,助力牙颌面骨畸形研究从表型层面向分子机制层面推进。该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近年的研究以及笔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提出牙颌面骨畸形机制研究“一体两翼”模式,即牙颌面骨畸形为“一体”,颌面骨发育与畸形致病机制为“一翼”,牙-牙周复合体稳态与应激改建机制为“另一翼”;该模式的提出旨在系统性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探索临床干预新思路。近年的相关研究运用前沿技术从“两翼”出发探究“一体”的机制:一方面,牙颌面骨的胚胎发育来源复杂,组成型条件性模式动物成为研究关键细胞中关键因子功能的重要新策略;另一方面,牙-牙周复合体的成体改建最为频繁,诱导型条件性模式动物为模型时程精准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单细胞测序与谱系示踪技术的开发,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因其原位、特化的特征渐受青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特征功能,这一发展趋势十分契合“一体两翼”的研究模式,有望加快牙颌面骨畸形的理论基础建设与应用转化。该文就牙颌面骨畸形机制“一体两翼”的研究模式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骨畸形 牙颌面骨发育 骨稳态 基因编辑 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面协调汉族成人的牙颌特征分析
2
作者 陈思悦 李思彤 +6 位作者 顾恺隽 杜常欣 朱妍菲 郑朝 周璟 何颖 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目的·建立中国18~25岁颜面协调汉族人群Downs分析法头影测量正常值,并分析其性别特征及地域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在中国7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进行受试者招募,筛选3万余人,最终共纳入883例符合要求的颜面协调者。收集受试... 目的·建立中国18~25岁颜面协调汉族人群Downs分析法头影测量正常值,并分析其性别特征及地域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在中国7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进行受试者招募,筛选3万余人,最终共纳入883例符合要求的颜面协调者。收集受试者的基本资料,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Downs分析法(使用解剖耳点)测量硬组织数据,并比较牙颌结构的性别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颌凸角、上下牙槽座角、下颌平面角以及[牙合]平面角,这4项硬组织指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颌凸角、下颌平面角、[牙合]平面角皆大于男性,上下牙槽座角小于男性;上下中切牙角、下中切牙-[牙合]平面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及上中切牙凸距这几项牙性指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wns分析法10项指标的测量结果皆显示出地区差异,但部分地区之间也有共通特征。东北、华东、华南三个沿海地区的面角较小,下颌平面角、颌凸角、[牙合]平面角及上中切牙凸距偏大,即相较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的颜面协调者颏部靠后,下颌陡度更大,上前牙位置更靠前,硬组织轮廓有更凸的倾向。结论·中国颜面协调汉族成人牙颌结构存在性别差异,且该差异主要表现在骨组织指标上。各地区有独有的牙颌特征,也有部分共同特征。临床诊疗需考虑到这些特点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 协调颜面 汉族 成人 正常[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腭缝宏观解剖及其发育模式研究
3
作者 章文益 郑美里 +1 位作者 谢羽番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4-950,共7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中国人群中翼腭缝(pterygopalatine suture,PPS)的解剖及宏观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育模式及其与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3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中国人群中翼腭缝(pterygopalatine suture,PPS)的解剖及宏观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育模式及其与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23年7月—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134例CB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组。以PPS标志点为依据,计算得出PPS整体的横向位置(transverse position of PPS,X_(PPS)),PPS整体的矢状向位置(sagittal position of PPS,Y_(PPS)),以及PPS的锥突嵌入角(insertion angle of PPS,IAP)、锥突嵌入宽度(insertion width of pyramidal process,IWP)和锥突嵌入深度(insertion depth of pyramidal process,IDP),并通过多平面观察确定翼上颌联合情况。采用回归分析评估各参数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参数变化的稳定年龄段。采用配对t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析双侧参数的差异性。结果·Y_(PPS)、IDP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而X_(PPS)、IAP、IWP、翼上颌连接的发生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差异仅在X_(PPS)中显著,男性大于女性(P<0.01)。参数的年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X_(PPS)在组1(6岁≤年龄<9岁)和组2 (9岁≤年龄<12岁)间差异显著(女性:P=0.006;男性:P=0.004);IAP在组2与组3 (12岁≤年龄<15岁)间差异显著(P=0.042),98.5%样本的IAP大于45°;IWP在组1与组3间差异显著(P=0.016);翼上颌联合情况在组1、2、3间差异显著(组1、2间P<0.001,组2、3间P=0.037,组1、3间P<0.001),成人发生率高于90%。各项指标双侧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6岁以后Y_(PPS)及IDP未表现出明显改变,上颌骨与翼突趋于融合。PPS整体横向位置在12岁左右趋于稳定,而IAP及IWP持续增长,至15岁左右达到稳定且翼腭缝锥突嵌入翼切迹的方向偏向矢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缝 形态学 生长发育 上颌扩弓 上颌前方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分析
4
作者 潘厚文 朱柏恺 +2 位作者 朱妍菲 章文益 江凌勇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第4期814-820,共7页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磨牙同步压低),研究各压低模式下各牙位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特征及三维方向的移动模式。结果相比磨牙同步压低,单独压低设计时,压低牙的压低量更大(4.260~10.500μm),并伴有牙冠远中颊向倾斜(远中位移-7.690~-5.100μm,颊向位移-20.500~-6.750μm)。同步压低时,第一磨牙远中颊向倾斜,第二磨牙近中舌向倾斜。主要支抗牙出现与压低牙相反的移动趋势。前牙区位移量及受力均较小。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在压低牙近中的支抗牙位出现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并且集中于根尖区及颊侧牙颈部近中。结论分步压低策略较同步方案可提升单颗磨牙垂直向压低效率。压低过程中后牙区的非预期近远中向及颊舌向位移,提示在矫治器设计中应采取措施以对抗后牙区非预期移动。临床操作需重点关注主要支抗牙根尖及颊侧颈缘应力集中区的牙根吸收与骨开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上颌磨牙 磨牙压低 生物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