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材料对血管内皮细胞IL-8和TNF-α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孙皎 牟欣宁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0-754,共5页
目的是研究不同生物材料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变化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之间的关联性。实验选择8%有机锡的聚氯乙烯为阳性对照,细胞培养用的聚苯乙烯为阴性对照,聚四氟乙烯、... 目的是研究不同生物材料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变化与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之间的关联性。实验选择8%有机锡的聚氯乙烯为阳性对照,细胞培养用的聚苯乙烯为阴性对照,聚四氟乙烯、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及两种医用聚氨酯(PU-50和PU-60)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通过细胞与不同材料的接触,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内皮细胞中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的两种重要的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阴性材料相接触的内皮细胞其IL-8和TNF-α的表达均呈阴性,与阳性材料接触的细胞因子表达均呈强阳性,两种聚氨酯材料尽管在细胞生长、附着和形态变化等方面经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两者在细胞因子的表达上却出现显著的不同,其中PU-60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U-50组;聚四氟乙烯和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现出程度不等的表达增强,前者比后者更明显。将IL-8和TNF-α在上述6种材料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秩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r=0.88571(P<0.05)。由此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对不同生物材料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可出现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后者显然较前者更为灵敏,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推测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生物材料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一种新型动态力加载装置研究力对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贤 孙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动态力加载装置,研究力对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的影响。方法依据人咀嚼的平均力(45 N)和频率(80次/min)设计一种动态力加载装置。运用该装置研究3种常用镍铬烤瓷合金(上齿牌、Stellite、BEGO)分别在pH 2.3...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动态力加载装置,研究力对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的影响。方法依据人咀嚼的平均力(45 N)和频率(80次/min)设计一种动态力加载装置。运用该装置研究3种常用镍铬烤瓷合金(上齿牌、Stellite、BEGO)分别在pH 2.3和pH 7.0的人工唾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结果新型动态力加载装置能够模拟咀嚼频率进行人体平均力的加载。当pH 2.3时,上齿牌、Stellite和BEGO 3种镍铬烤瓷合金镍离子释放量分别为6.9(2.07)μg/cm2、3.7(0.662)μg/cm2和5.88(1.57)μg/cm2;当pH 7.0时,分别为0.272(0.059)μg/cm2、0.144(0.014)μg/cm2和0.435(0.053)μg/cm2。同种镍铬烤瓷合金材料在pH 2.3的人工唾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量均远大于在pH 7.0环境下的释放量,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动态力加载装置可有效地被用于体外研究力对镍离子释放的影响。酸性环境可明显加快镍铬烤瓷合金中镍离子释放。本研究中Stellite镍铬烤瓷合金释放的镍离子量相对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 动态加载 合金 镍离子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隙率锶磷灰石陶瓷体内异位成骨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德敏 刘雪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82-1186,共5页
采用健康兔的骨髓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分别与孔径约为450~700μm、孔隙率分别为50%、60%、70%的Sr-HA以及孔隙率为70%的纯羟磷灰石陶瓷体复合,自体回植到兔背脊肌内。同时以未复合细胞的相同孔隙率的陶瓷材料作为对照,... 采用健康兔的骨髓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分别与孔径约为450~700μm、孔隙率分别为50%、60%、70%的Sr-HA以及孔隙率为70%的纯羟磷灰石陶瓷体复合,自体回植到兔背脊肌内。同时以未复合细胞的相同孔隙率的陶瓷材料作为对照,植入后4周、12周和24周取材,行四环素荧光染色观察,定量计算各组陶瓷材料新骨的形成量和速度,比较不同孔隙率锶磷灰石陶瓷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结果表明,复合成骨细胞的各组陶瓷在植入兔背脊肌内4周后均有新骨形成,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骨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孔隙率为70%的Sr-HA陶瓷和HA陶瓷的新骨形成数量和速度明显优于低孔隙率的Sr-HA陶瓷。四环素荧光标记还显示未复合成骨细胞的Sr-HA陶瓷和HA陶瓷孔隙内也有荧光沉积。Sr-HA多孔陶瓷是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骨细胞复合Sr-HA陶瓷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磷灰石 孔隙率 成骨细胞 四环素荧光标记 异位成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和聚四氟乙烯诱导内皮细胞炎性活化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旸 吴婕 孙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89-192,共4页
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是两种常用的血液接触生物材料。该研究通过建立一个非接触的细胞共培养模型从而针对材料刺激血液单核细胞活化后诱导血栓的潜能进行评估。运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单核细胞系THP-1进行实验,首先将PU和PTF... 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是两种常用的血液接触生物材料。该研究通过建立一个非接触的细胞共培养模型从而针对材料刺激血液单核细胞活化后诱导血栓的潜能进行评估。运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单核细胞系THP-1进行实验,首先将PU和PTFE与THP-1细胞直接接触,然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内皮细胞上调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HP-1细胞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用MTS试验研究细胞的增殖程度,用ELISA试验研究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分子,结果发现这些材料能不同程度地刺激THP-1细胞增殖及活化,使其分泌细胞因子TNF-α及/或IL-1β。研究表明,与血液接触的生物材料可能通过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其增殖及活化,分泌促炎症因子,使得内皮细胞发生炎性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增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