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现代正颌外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邱蔚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15-1317,共3页
该文就现代正颌外科的发展和理念作了四方面的论述:现代正颌外科学必须有口腔正畸专家的参与;现代正颌外科学科整合面广,涉及学科多;正颌外科、颅面外科、颅颌面外科各有特色;正颌外科与颅面外科能否成为一家。
关键词 正颌外科 颅面外科 颅颌面外科 整合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制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联合假体的临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吉驷 焦子先 +4 位作者 白果 张善勇 陈敏洁 姜闻博 杨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76-1381,共6页
目的·介绍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下颌骨联合假体的设计制造过程,并初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收集6例TMJ-下颌骨联合病变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 18.0软件中,个... 目的·介绍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下颌骨联合假体的设计制造过程,并初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收集6例TMJ-下颌骨联合病变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 18.0软件中,个性化设计符合TMJ和下颌骨解剖结构和运动特征的TMJ-下颌骨联合假体,通过五轴精加工和3D打印等技术进行制造。手术选择改良耳颞、颌后和颌下切口,显露TMJ-下颌骨联合病变后完整切除;制备游离髂骨或带蒂腓骨肌皮瓣,并固定于联合假体内侧面,将该联合假体和自体骨共同植入缺损处并固定。术后分别进行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并将术前设计假体和术后假体的植入位置进行拟合,分析假体植入的精确性。结果·6例患者术中假体和自体骨均顺利就位且固定牢固。平均随访19个月后,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和张口度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X线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前和术后拟合结果显示,关节窝假体植入的平均误差为(0.891±0.127)mm,下颌假体为(1.240±0.246)mm,总体为(1.122±0.198)mm。结论·自行研制的定制型TMJ-下颌骨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 联合假体 定制型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细菌纤维素复合可吸收生物屏障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正宜 肖剑虹 +1 位作者 刘重远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13-1517,共5页
目的通过测试聚乙烯醇(PVA)-细菌纤维素(BC)复合可吸收生物屏障膜的拉伸强度,并检测其对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生物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自沉积的方法制备不同比例PVA-BC共混膜及纯PVA膜。采用拉伸... 目的通过测试聚乙烯醇(PVA)-细菌纤维素(BC)复合可吸收生物屏障膜的拉伸强度,并检测其对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其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生物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自沉积的方法制备不同比例PVA-BC共混膜及纯PVA膜。采用拉伸实验测试不同比例组别样品抗拉强度,取抗拉强度最大复合膜组浸泡于去离子水中测量其湿态抗拉强度。取抗拉强度最大复合膜组及纯PVA膜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对PVA、BC和PVA-BC复合膜进行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分别将两组薄膜与NIH/3T3共培养后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制备出均质PVA-BC复合膜,X射线衍射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复合膜中存在PVA和细菌纤维素,复合膜抗拉强度最初随BC比例增加而增加,当PVA和BC质量分数比为10∶7时抗拉强度最大,达(155.5±14.7)MPa,该组湿态下强度达(13.8±1.2)MPa。细胞培养第1、4、7天后PVA-BC复合膜、纯PVA膜及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VA-BC共混膜干湿态下均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细菌纤维素 共混液 仿生结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细菌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剑虹 赵正宜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通过制备壳聚糖(CS)-细菌纤维素(BC)复合膜,并测试该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及其生物相容性,探究CS-BC复合膜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将CS和BC按不同的质量比混合,超声破碎使两者分散均匀,通过自蒸发分别制备出纯CS... 目的通过制备壳聚糖(CS)-细菌纤维素(BC)复合膜,并测试该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及其生物相容性,探究CS-BC复合膜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将CS和BC按不同的质量比混合,超声破碎使两者分散均匀,通过自蒸发分别制备出纯CS膜和CS∶BC分别为10∶1、10∶3、10∶5、10∶7和10∶9的复合膜,将制备的各组膜通过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浸泡除酸处理后备用。采用力学万能实验机来测试各组膜分别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n=6)。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拉伸强度最大组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而其成分构成则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将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与空白对照组(不加膜)、纯CS膜组和拉伸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n=5)共培养1、4、7 d后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在CS基质中加入BC后,扫描电镜观察示复合膜的横截面呈现出有序的层状结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复合膜中存在BC。CS-B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随BC比例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S和BC的质量分数比为10∶7时该复合膜在干、湿态的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04.7±63.0)、(44.4±6.4)MPa。与大鼠骨髓干细胞共培养1、4、7 d后,纯CS膜组、CS-BC复合膜组(n=5)大鼠骨髓干细胞的数量与空白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BC为10∶7时,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的拉伸强度最大,且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细菌纤维素 复合膜 拉伸强度 生物相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炎症疾病的细菌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昌忆 郑凌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96-999,共4页
急慢性细菌性腮腺炎症是临床常见的腮腺疾病,过去对于腮腺炎的细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腮腺炎脓液的细菌培养,而对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各时期的菌群结构缺乏研究。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包括各类厌氧菌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细菌被发现在腮腺... 急慢性细菌性腮腺炎症是临床常见的腮腺疾病,过去对于腮腺炎的细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腮腺炎脓液的细菌培养,而对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各时期的菌群结构缺乏研究。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包括各类厌氧菌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细菌被发现在腮腺感染性炎症中发挥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口腔微生物的检测后,对于口腔内菌群与疾病的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为腮腺炎的致病菌分析、治疗和预防提供线索。本文介绍了腮腺炎症性疾病中细菌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口腔菌群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炎 细菌学 细菌检测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锂皂土-海藻酸钠复合屏障膜的制备及研究
6
作者 程东东 周璞 +1 位作者 邢新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60-1564,共5页
目的通过制备合成锂皂土(LAP)—海藻酸钠(SA)复合膜,测试其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其应用于组织工程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将LAP溶液与SA溶液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通过热喷涂组装方法成膜,制备LAP与SA的质量分数比分别为1∶10、3∶10... 目的通过制备合成锂皂土(LAP)—海藻酸钠(SA)复合膜,测试其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其应用于组织工程屏障膜的可能性。方法将LAP溶液与SA溶液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通过热喷涂组装方法成膜,制备LAP与SA的质量分数比分别为1∶10、3∶10、5∶10、7∶10、9∶10的复合膜和纯SA膜。采用力学万能实验机测试各组膜样品(n=6)抗拉强度。取纯SA膜组和抗拉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样品,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各成分。同时取抗拉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重新制备膜样品浸泡于0.5 mol/L氯化钙溶液中5 s,待其自然干燥后测试抗拉强度。空白对照组、纯SA膜组和抗拉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n=5)与NIH/3T3共培养24、48 h后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加入LAP后复合膜的截面呈有序的层状结构,X射线衍射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复合膜中存在LAP。复合膜抗拉强度随LAP比例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LAP与SA的质量分数比为5∶10时抗拉强度最大,达(166.9±11.5)MPa,此组复合膜用Ca 2+螯合后抗拉强度为(178.0±14.8)MPa。培养细胞24、48 h时,纯SA膜组、复合膜组NIH/3T3数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P与SA的质量分数比为5∶10时复合膜抗拉强度最大,且细胞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锂皂土 海藻酸钠 复合膜 仿生结构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潜能的比较
7
作者 付贵强 邹多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9-1125,共7页
目的比较人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s)、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PSCs)和牙槽骨间充质干细胞(ABM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取智齿和牙槽骨组织,分别提取根尖乳头干细胞、牙髓和牙槽骨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贴壁后传代。在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P... 目的比较人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s)、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PSCs)和牙槽骨间充质干细胞(ABM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取智齿和牙槽骨组织,分别提取根尖乳头干细胞、牙髓和牙槽骨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贴壁后传代。在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P3代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分析细胞的衰老状态和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以及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比较成骨能力。结果3种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呈现成纤维细胞形态,长梭形,传代后细胞形态光滑一致;3种细胞无衰老差异,均保持稳定增殖能力,SCAPs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其他2种细胞,ABMMSCs的增殖能力较弱;7 d和14 d成骨诱导后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表明ABMMSCs的成骨能力明显强于SCAPs和DPSCs;qRT-PCR检测显示ABMMSCs的成骨相关基因升高最为显著。结论SCAPs、DPSCs和ABMMSCs具有稳定的生物学性能,均可进行成骨分化,ABMMSCs体外成骨能力强于DPSCs和SC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分化 牙髓干细胞 根尖乳头干细胞 牙槽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