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组装载药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焦亡增敏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研究
1
作者 邓佳丽 郭嘉婧 +3 位作者 王静怡 丁心怡 朱仪 王中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目的·制备具有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激活成像性能的自组装载药纳米探针,评价其体内外CEST激活成像效能及光动力增敏乳腺癌细胞焦亡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组装的策略构建吉西他滨(g... 目的·制备具有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激活成像性能的自组装载药纳米探针,评价其体内外CEST激活成像效能及光动力增敏乳腺癌细胞焦亡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组装的策略构建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与光敏剂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共载的纳米探针(GC),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等对其进行表征,并观察该纳米探针的体外CEST激活成像效能以及pH浓度和时间依赖的药物释放。GC联合激光照射处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8等炎症因子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评估焦亡介导的免疫源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效应。构建小鼠乳腺癌4T1肿瘤模型,观察GC纳米探针在体内的CEST特异性激活效应,并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及检测炎症因子和ICD标志物等评估其基于焦亡的抗肿瘤效果。结果·SEM、DLS分析结果显示GC纳米探针为均一的类球形结构。该纳米探针在体外模拟的酸性微环境中及在细胞水平上均具有良好的pH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激活成像效应。该载药纳米探针在pH 5.0酸性条件下药物Gem的释放量高达80%,显著高于pH 7.4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量(P=0.003)。DCFH-DA荧光染色表明纳米探针介导的光增敏焦亡可生成大量的ROS。焦亡相关因子检测结果显示IL-1β、IL-18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ICD标志物CRT荧光表达增强、HMGB1荧光表达减弱。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GC纳米探针4 h后肿瘤部位CEST信号显著增强并达到峰值;此外,体内抗肿瘤治疗结果显示GC联合激光照射的实验组与PBS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IL-1β、IL-18水平增加,ICD标志物HMGB1、CRT均明显改变,肿瘤得到显著抑制(均P<0.05)。结论·成功制备的GC纳米探针可特异性激活CEST成像,并引导光动力增敏乳腺癌肿瘤细胞焦亡,促进乳腺癌精准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细胞焦亡 纳米探针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H响应性锰基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铁死亡及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静怡 邓佳丽 +3 位作者 朱仪 丁心怡 郭嘉婧 王中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3-1193,共11页
目的·构建pH响应性锰基纳米诊疗探针,探究其化疗/铁死亡协同治疗乳腺癌的效能及pH响应磁共振激活成像效应。方法·采用生物矿化法制备BSA-MnO_(2)@CPT(BMC)纳米探针,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目的·构建pH响应性锰基纳米诊疗探针,探究其化疗/铁死亡协同治疗乳腺癌的效能及pH响应磁共振激活成像效应。方法·采用生物矿化法制备BSA-MnO_(2)@CPT(BMC)纳米探针,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动态光散射等对其形态进行表征;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BMC纳米探针pH响应MRI T_(1)激活及在细胞水平时间依赖响应性激活效能,并定量分析其MRI T_(1)信号强度;分别通过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和5,5′-二硫双(2-硝基苯甲酸)(DTNB)检测体外BMC探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消耗;采用溴化噻唑蓝四唑(MTT)法评估纳米探针对4T_(1)乳腺癌细胞的化疗与铁死亡协同效能;将4T_(1)细胞与BMC共孵育后,采用ROS荧光指示剂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生成,并采用脂质过氧化检测试剂盒(BODIPY^(581/591) C11)检测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PO)的表达;构建小鼠4T_(1)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设置对照组(PBS组)、喜树碱(CPT)组、BSA-MnO_(2)(BM)组和BMC组。活体动态监测BMC纳米探针的pH响应激活效应,并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及铁死亡标志物LPO、ROS等评估其基于铁死亡的抗肿瘤效果。结果·TEM显示制备的BMC纳米探针呈球形结构,直径约为150 nm;MRI检测结果显示,T_(1)信号在酸性条件下可被激活,且酸性程度越高,MRI激活效应越强,并且显示出纵向弛豫率的增大,验证了其pH响应性及细胞水平时间依赖响应激活效能;体外溶液水平MB与DTNB检测结果显示,BMC纳米材料可有效促进ROS的生成及GSH的消耗;DCFH-DA荧光染色与BODIPY^(581/591) C11探针检测显示,铁死亡效应联合化疗可有效促进细胞内ROS的生成与LPO的累积;通过MTT法检测到肿瘤细胞存活率降至17%(P=0.003);体内MRI结果显示,经尾静脉注射BMC纳米探针后,肿瘤部位在4 h时T_(1)信号达到峰值;体内抗肿瘤治疗结果显示BMC组肿瘤组织内LPO及ROS含量显著上调,并且肿瘤体积得到抑制(P=0.009)。结论·pH响应诊疗一体化BMC纳米探针通过化疗协同铁死亡提高抗肿瘤效能,并在肿瘤酸性微环境条件下实现MRI T_(1)响应性激活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铁死亡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正杰 程云章 +3 位作者 王庆国 张娴 张鹏善 黄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58,共6页
目的观察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伴LVI将其分为阳性组(n=155)及阴性组(n=143),并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08)及测试集(n=90)。基于增强动脉期CT图提... 目的观察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术前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8例胃癌患者,根据是否伴LVI将其分为阳性组(n=155)及阴性组(n=143),并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208)及测试集(n=90)。基于增强动脉期CT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LVI的临床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及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各模型预测胃癌LVI的效能。结果以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821、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44、0.801、0.740及0.747。基于4种机器学习建立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均为0.810,在测试集均为0.840。基于SVM、LR、RF及XGBoost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胃癌LVI的AUC分别为0.920、0.900、1.000及1.000,其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00、0.890、0.840及0.790。测试集中,基于SVM、LR及RF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均大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P均<0.05)。结论增强动脉期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L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侵犯肺动脉干CT、MRI表现、病理基础及其对手术治疗的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缪競陶 周瀚 +3 位作者 朱培菊 白红利 胡颖川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 研究肺癌侵犯肺动脉干 (cancerousinvasionofthemainpulmonaryartery ,CIMPA)CT、MRI征象的病理基础及对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中央型肺癌 2 3例 (螺旋CT 15例 ,MRI 13例 )。观察和分析其CT、MRI征象 ,并与手术 /病理... 目的 研究肺癌侵犯肺动脉干 (cancerousinvasionofthemainpulmonaryartery ,CIMPA)CT、MRI征象的病理基础及对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中央型肺癌 2 3例 (螺旋CT 15例 ,MRI 13例 )。观察和分析其CT、MRI征象 ,并与手术 /病理发现作前瞻性盲法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 2 3例肺癌CIMPA的CT/MRI征象为 :管壁增厚征 (CT 73 .7% ,MRI 84.6% ) ,管腔缩窄征 (CT 5 5 .3 % ,MRI 69.2 % )及管周脂肪征 (CT及MRI均为 10 0 .0 % )。依肿块与血管的密切关系分为 :相贴型 (CT 10例 ,MRI 7例 ) ,即肿块与血管相贴小于 180° ,无或轻度管腔狭窄 ;包埋型 (CT 5例 ,MRI 6例 ) ,即血管被包埋大于 180° ,伴中至重度缩窄。手术发现相贴型 10例 ,全部行肺叶切除并血管成型术。包埋型 13例 ,7例全肺切除 ,4例肺叶切除并血管成型术 ,2例未切除。 2 1例切除标本镜下观察 :癌肿侵犯肺动脉外膜 10 0 .0 % ( 2 1例 )、中膜 66.7% ( 14例 )、内膜 4.8% ( 1例 )。相贴及包埋两型在癌肿浸润肺动脉深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所有标本均显示急性或慢性炎性组织增生。CT、MRI与病理分型一致性好 (Kappa值各为 0 .61、0 .84)。 结论 本组肺癌CIMPA的CT、MRI特征为肿块相贴或包埋血管 ,致管壁增厚及管腔缩窄但无闭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动脉干侵犯 CT MRI 病理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脑转移瘤:动态增强MR表现与VEGF表达对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京龙 张贵祥 +5 位作者 胡运胜 吴继红 李玉洁 周根泉 张悦萍 缪竟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DCE MRI)评价的孤立性脑转移瘤血管通透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方法  2 4例孤立性脑转移患者于术前行DCE MRI检查 ,分析肿瘤不同区域强化斜率 ,测定标本VEGF表达。结果... 目的 探讨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DCE MRI)评价的孤立性脑转移瘤血管通透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方法  2 4例孤立性脑转移患者于术前行DCE MRI检查 ,分析肿瘤不同区域强化斜率 ,测定标本VEGF表达。结果 肿瘤强化呈环形 16例 ,结节状 4例 ,靶心样 4例。在环形强化中 ,肿瘤边缘呈高通透性 ,边缘VEGF高表达 12例 ;在结节状和靶心样强化中 ,边缘与中心区均表现为高通透性 ,边缘VEGF高表达为 6例 ,中心区高表达为 5例。VEGF表达与DCE MRI强化斜率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1)。结论 D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图像强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MR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之彦 Ateelesh Mangroo +2 位作者 李志宇 姚戈虹 李康安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灶的ADC值显著降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得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分界值是1.11×10-3mm2/s。动力学曲线分析揭示II、III型曲线多考虑恶性。结论研究表明DWI和DCE-MRI技术易于评估。通过DWI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用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从而使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动态增强后测得的动力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提供了较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动态增强 乳腺病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灌注成像在周围型肺癌肺动脉血供定性及定量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征宇 缪競陶 +1 位作者 王颖 胡运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肺动脉血供定性及半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肺灌注成像技术 ,获取 2 3例经组织学 /细胞学确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在造影剂增强首过期内的系列图像 ,在工作站上...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肺动脉血供定性及半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肺灌注成像技术 ,获取 2 3例经组织学 /细胞学确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在造影剂增强首过期内的系列图像 ,在工作站上将强化前后的图像行减影处理 ,得到肺动脉 (PA )期、肺实质 (PP)期、肺静脉 /降主动脉 (DA)期图像 ,并在时间信号曲线基础上测定癌肿的起始强化时间、峰值时间 ,以及癌肿在肺动脉灌注期 (包括PA期及PP期 )及主动脉灌注期 (DA期 )的强化率 ,进行定性及部分定量分析。结果 本组 2 3例患者测得三种微循环灌注模式 :14例 ( 60 .9% )在肺循环期开始强化 ,在体循环期达到峰值 ,体循环期强化率较肺循环期高 (P <0 .0 0 1) ,提示癌肿为肺 /体循环双重供血 ,以体循环为主 ;7例 ( 3 0 .4% )在体循环期开始强化并达到峰值 ,提示完全为主动脉供血 ;2例 ( 8.7% )在肺循环期开始强化并达到峰值 ,提示主要由肺动脉供血。结论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灌注技术可以对周围型肺癌肺动脉血供进行定性及相对定量评估 ,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灌注成像 周围型肺癌 肺动脉血供 定性评估 半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对肺癌体循环血供定性及定量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缪競陶 王颖 +1 位作者 李征宇 胡运胜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在肺癌体循环血供定性及相对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1例经细胞学或 /和组织学证实的肺癌病例采用FSPGR序列行增强后灌注扫描 ,将强化前与造影剂首过期肺循环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处...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在肺癌体循环血供定性及相对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1例经细胞学或 /和组织学证实的肺癌病例采用FSPGR序列行增强后灌注扫描 ,将强化前与造影剂首过期肺循环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处理。根据时间信号曲线测量肺癌肿块 (M )、正常肺实质(PP)、肺动脉干 (PA)及降主动脉 (DA)的增强起始时间 (ST)、峰值时间 (PT) ,以及肿块与正常肺组织在PA期和DA期信号增强率 (EMP、EMA、EPP、EPA) ,结合PA及DA期减影图像 ,确定肺癌血供来源。结果  5 1例首过期时间减影图像显示 ,肺动脉期 7例癌块为低信号 ,2例为中等信号 ,其余无信号 ;主动脉期 5 1例癌块均为高信号。正常肺组织ST[( 5 .90± 0 .5 1)s]和PT[( 12 .75± 0 .67)s]稍延后于肺动脉的ST[( 4 .19± 0 .43 )s]和PT[( 10 .5 9± 0 .66)s] ,肺癌肿块的ST[( 11.0 3± 0 .80 )s]和PT[( 3 3 .62± 3 .0 6)s]滞后于主动脉ST[( 9.43± 0 .5 9)s]和PT[( 19.81± 4.14 )s]。肺癌肿块的EMA明显高于EMP( 91.47%± 18.83 %vs 15 .3 8%± 11.0 3 % ,P <0 .0 0 1) ,肺实质的EPP明显高于EPA( 2 73 .83 %± 48.60 %vs 14 0 .65 %± 2 4.40 % ,P <0 .0 0 1)。结论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可望成为肺癌体循环血供定性及相对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体循环血供 定性 评估 定量评估 磁共振成像 MR动态增强时间减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被引量:14
9
作者 陆媛媛 黄群英 +1 位作者 张卓颖 何之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浸润盆部腹膜下深度超过5mm。由于其严重程度与盆部疼痛及不孕症密切相关,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全面认识该病的分布及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临床手术完全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本文就近年来... 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浸润盆部腹膜下深度超过5mm。由于其严重程度与盆部疼痛及不孕症密切相关,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全面认识该病的分布及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临床手术完全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其MRI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与非增强组合序列MRI对乳腺病变筛查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晓燕 张贵祥 +2 位作者 李康安 王悍 何光武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2期1424-1428,共5页
目的:比较乳腺非增强组合序列与MR增强扫描(CE-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非增强MRI序列作为常规乳腺筛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良性92例,恶性6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的MRI资料,计算T1WI&DWI、FS T2WI&DWI... 目的:比较乳腺非增强组合序列与MR增强扫描(CE-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非增强MRI序列作为常规乳腺筛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良性92例,恶性6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的MRI资料,计算T1WI&DWI、FS T2WI&DWI和CE-MRI三种方式诊断乳腺病变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3种方式的诊断效能,并总结乳腺恶性病变在非增强组合序列上的特征。结果:T1WI&DWI、FS T2WI&DWI、CE-MRI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1.53%、89.17%和94.90%,三种方法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三种方法对乳腺癌的检查率为95.38%(62/65)、96.92%(63/65)和96.92%(63/65),对肿块型乳腺癌为98.31%、98.31%和98.31%,三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S T2WI&DWI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5、0.898、0.836、0.911和0.929,其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与CE-MRI(0.92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0.05)。FS T2WI和DWI上乳腺恶性病变的特征:1肿块型居多,边缘多不规则,伴或不伴毛刺;2FS T2WI上多呈稍高或混杂信号;3诊断恶性病变的ADC阈值=1.13×10-3 mm2/s。结论:FS T2WI结合DWI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乳腺疾病筛查的MRI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非对比增强扫描 诊断效能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使用无水乙醇栓塞,提高血管畸形的治愈率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精兵 范新东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1-343,共3页
血管畸形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变化万千,从局部的胎记到严重的大出血、甚至心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局部穿刺和血管内栓塞经验的积累以及乙醇彻底的血管栓塞作用,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有望成该种... 血管畸形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变化万千,从局部的胎记到严重的大出血、甚至心功能衰竭。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具有挑战性。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局部穿刺和血管内栓塞经验的积累以及乙醇彻底的血管栓塞作用,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有望成该种复杂难治疾病的首选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栓塞 治疗性 无水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成像在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京龙 张贵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93-1295,共3页
通过静脉注射细胞外对比剂 (Gd DTPA)后 ,磁共振成像 (MRI)可以描述肿瘤的血管特征。由于不同组织对造影剂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不同 ,因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DCE MRI)具有展示组织内在差异的功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DCE MRI数据结果与... 通过静脉注射细胞外对比剂 (Gd DTPA)后 ,磁共振成像 (MRI)可以描述肿瘤的血管特征。由于不同组织对造影剂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不同 ,因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DCE MRI)具有展示组织内在差异的功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DCE MRI数据结果与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组织标记物间具有相关性 ,可以用于监测各种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 ,如 :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新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本文就D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 对比强化 肿瘤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朋朋 张贵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06-2308,共3页
脑转移瘤(BM)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微环境,而正常脑微环境的改变是MR探查BM的基础。利用局部磁场的变化,外加对比剂人为提高组织的差异,MR可准确发现脑转移瘤发生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而MR增强检查是诊断脑转移瘤的首选方法。各种MR新... 脑转移瘤(BM)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微环境,而正常脑微环境的改变是MR探查BM的基础。利用局部磁场的变化,外加对比剂人为提高组织的差异,MR可准确发现脑转移瘤发生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而MR增强检查是诊断脑转移瘤的首选方法。各种MR新成像技术、扫描序列以及新型细胞内对比剂的应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瘤灶检出率,还可提高敏感性,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本文综述脑转移瘤的微环境、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癌周间质的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志宇 何之彦 +2 位作者 李康安 王建丰 路光中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0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上乳腺癌癌周间质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对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的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3月行乳腺MRI检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31例(所选病例均为单侧单中心发病)...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上乳腺癌癌周间质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对确定乳腺癌肿瘤边界的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3月行乳腺MRI检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31例(所选病例均为单侧单中心发病)。测量乳腺癌病灶与病灶周围组织不同方向上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信号增强率(SE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横轴面DWI图像:乳腺癌病灶内的ADC值显著低于病灶周围组织;乳腺癌周围组织同一层面不同方向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同一方向上的不同层面,靠近病灶的第1层(范围约5mm)的ADC值小于远离它的3个层面(P<0.05);乳腺癌、癌旁组织、正常侧乳腺组织的平均ADC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96,P=0.000)。横轴面动态增强图像:乳腺癌病灶内的SER显著高于病灶周围组织;但病灶周围组织各层面之间SER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周围组织同一层面的不同方向的SE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动态增强的SER及DWI成像的ADC值对乳腺癌与癌周间质组织的判别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确定乳腺癌范围及手术切缘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扩散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血管影像学——21世纪肺癌影像学的热点
15
作者 缪競陶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21世纪 肺癌 血管影像学 临床发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中的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晓燕 张贵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94-2097,共4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致死原因。MR因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损伤等优势,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DWI通过检测水分子在组织细胞内的扩散运动进行功能成像,无需注射...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致死原因。MR因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损伤等优势,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同。DWI通过检测水分子在组织细胞内的扩散运动进行功能成像,无需注射对比剂,成像时间短。本文就DWI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BI-RADS 5类与1类乳腺密度及平面大小等参数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佳媛 何之彦 +5 位作者 杨潮 李康安 姚戈虹 杨友生 陈海曦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5类与1类的乳腺密度等参数的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BI-RADS5类和137例BI-RADS1类的乳腺密度及年龄分布差异。经工作站分别测量BI-RADS5类乳腺及BI-RADS1类双...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5类与1类的乳腺密度等参数的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BI-RADS5类和137例BI-RADS1类的乳腺密度及年龄分布差异。经工作站分别测量BI-RADS5类乳腺及BI-RADS1类双侧乳腺平面径线,并记录相应乳腺厚度,对上述物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乳腺检查阴性组比较,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CC位平面径线较长,但两组乳腺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3)。乳腺密度在BI-RADS5类与1类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二分类变量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年龄段的2.850倍(Waldχ2=28.723,P<0.001);乳腺密度每提高一个等级,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密度等级的2.434倍(Waldχ2=13.671,P<0.001)。结论:年龄、乳腺密度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中乳腺密度较高的女性是乳腺癌普查的重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摄影 数字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乳腺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参数评估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乳腺良性病变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梓霖 连婧阁 +3 位作者 李茂林 嵇颖 郭鑫宇 李康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观察MRI多参数评估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乳腺良性病变(共66个病灶)患者的消融前及消融后6个月乳腺MRI,对比消融前与6个月后病灶MRI表现,包括病灶最长径、体积... 目的 观察MRI多参数评估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乳腺良性病变(共66个病灶)患者的消融前及消融后6个月乳腺MRI,对比消融前与6个月后病灶MRI表现,包括病灶最长径、体积、T1信号、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增强特点,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经皮MWA治疗效果。结果 63例66个乳腺良性病灶均消融成功。相比消融前,消融后6个月病灶最长径及体积缩小,T1信号升高、T2及DWI信号减弱、ADC升高,增强信号减弱(P均<0.01)。消融后6个月,66个病灶中,18个完全缓解,46个部分缓解,2个疾病稳定。结论 MRI多参数有助于评估经皮MWA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良性肿瘤 微波消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剂量平扫CT深度学习图像重建评价肺部病灶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珂珂 蒋蓓蓓 +3 位作者 张璐 王凌云 张亚平 解学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2-1069,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超低剂量CT (ultra-low-dose CT, ULDCT)平扫评价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定义的肺部靶病灶和磨玻璃结节的可行性。方法·2020年4月-6月纳入接受了胸部ULDC... 目的·探讨使用超低剂量CT (ultra-low-dose CT, ULDCT)平扫评价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定义的肺部靶病灶和磨玻璃结节的可行性。方法·2020年4月-6月纳入接受了胸部ULDCT平扫(0.07~0.14 mSv)和低剂量增强CT检查(2.38 mSv),而且有RECIST标准定义的可测量肺部靶病灶或直径≤1 cm磨玻璃结节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重建了4组图像,包括3组ULDCT图像,分别为80%强度的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 with an 80%strength level,ASIR-V-80%)图像、中等强度的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moderate strength,DLIR-M)图像和高强度的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high strength,DLIR-H)图像,以及1组作为参考标准的增强CT图像。结果·80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平均年龄(62±11)岁,共80个靶病灶和27个磨玻璃结节。3组ULDCT图像的肺部靶病灶测量值(r分别为0.988、0.987和0.990)、≤1 cm磨玻璃结节的直径测量值(r分别为0.905、0.906和0.969)、非肺门淋巴结靶病灶测量值(r分别为0.969、0.957和0.977)、肺门淋巴结靶病灶测量值(r分别为0.972、0.994和0.994)与增强CT有很高的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显示,DLIR-H重建图像中肺部靶病灶测量值的大小与参考值的差异为4.3%(95%一致性界限:-5.7%~14.3%),非肺门淋巴结靶病灶测量值的大小与参考值的差异为5.1%(-9.1%~19.3%),优于ASIR-V-80%[8.5%(-3.3%~20.3%),9.7%(-6.0%~25.3%)]和DLIR-M [8.5%(-4.2%~21.3%,8.8%(-9.9%~27.5%)]。DLIR-H重建图像中的肺门淋巴结病灶测量值大小与参考值的差异为18.3%(8.8%~27.9%),优于ASIR-V-80%[20.2%(-1.2%~41.5%)]和DLIR-M [23.4%(13.5%~33.2%)]。DLIR-H重建图像中磨玻璃结节测量值与参考值的差异为7.0%(-5.7%~19.7%),优于ASIR-V-80%[14.4%(-4.4%~33.2%)]和DLIR-M [16.3%(-4.1%~36.7%)]。结论·基于DLIR-H重建的ULDCT平扫图像中的肺部靶病灶和直径≤1 cm磨玻璃结节的测量值与增强CT图像有很高的相关性和较低的差异性,有利于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下对肿瘤和磨玻璃结节进行重复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RECIST 深度学习 超低剂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