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临床近视管理态度和策略全球趋势的报告(2022年更新版) 被引量:4
1
作者 国际近视研究院 赵灵逸(译) +2 位作者 陈军 何鲜桂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7-1027,共11页
目的2015年和2019年的研究表明,眼科医生对近视的关注度很高,但对于年轻的近视患者多数还是选择验配单光眼镜。本研究旨在提供临床近视管理态度和策略全球趋势的最新信息。方法通过专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向眼科从业者发布一份涵盖13种语... 目的2015年和2019年的研究表明,眼科医生对近视的关注度很高,但对于年轻的近视患者多数还是选择验配单光眼镜。本研究旨在提供临床近视管理态度和策略全球趋势的最新信息。方法通过专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向眼科从业者发布一份涵盖13种语言的自助式互联网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包括对近视患病率上升的认识、现有策略的知晓程度和采纳情况以及不采纳特定措施的原因。结果在3195名受访者中,医生对于临床儿童近视患病率增加的关注度在不同大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洲地区的关注度得分为9.0±1.5,显著高于其他大洲的7.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而言,从业者认为联合疗法是最有效的近视控制方法,其次是角膜塑形镜和药物。从业者认为效果最差的方法是单光远视力欠矫、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以及双光眼镜。从业者对于自己在近视控制方面的积极程度评分在各大洲之间存在差异,从南美洲的6.6±2.9到澳大拉西亚的7.9±1.2和亚洲的7.9±2.2。单光框架眼镜仍是进展性青少年近视患者的最常见选择(32.2%),但自2019年以来已有所减少,近视控制框架眼镜(15.2%)、近视控制角膜接触镜(8.7%)和联合疗法(4.0%)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结论全球越来越多的眼科从业者正在进行近视控制的临床实践,但各大洲之间和大洲内部仍然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从业者的报告,采纳近视控制可提高患者忠诚度、增加执业收入并提高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控制 近视进展 近视管理 角膜塑形镜 全球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轴性近视患者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的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章歆梓 +2 位作者 王菁菁 何鲜桂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后部最为明显,其次为赤道部。脉络膜和巩膜变薄,以后极部最为明显,锯齿缘最不显著。巩膜成纤维细胞活性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与重塑。Bruch膜(BM)体积增加,但其厚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中度近视时,BM开口发生移位,通常朝向中心凹的方向,导致BM突出至鼻侧视乳头内区而在颞侧(如视乳头旁gamma区)缺失;视盘呈垂直椭圆形,中心凹至视盘的距离增大但不伴黄斑区BM的延长,kappa角减小;视乳头黄斑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变直拉长。高度近视时,BM开口和视盘增大,筛板、视乳头周巩膜缘(如视乳头旁delta区)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边界组织变长变薄,形成圆形gamma区和delta区。结论全面描述非病理性近视的眼部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病理性结构改变,以及近视导致的心理生理后遗症对视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近视 高度近视 眼轴增长 视网膜色素上皮 BRUCH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年轻人近视发生和发展的报告
3
作者 国际近视研究院 戚紫怡(译) +2 位作者 刘思辰(译) 何鲜桂(译) 许迅(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1,共12页
近视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生并逐渐加重,但也可在成年期发生和进展。本综述的目标是总结关于18至40岁年轻人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已发表数据,以全面描述该年龄组人群的近视特征,评估当前已知情况并探讨当前认识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通过对同行... 近视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生并逐渐加重,但也可在成年期发生和进展。本综述的目标是总结关于18至40岁年轻人近视发生和进展的已发表数据,以全面描述该年龄组人群的近视特征,评估当前已知情况并探讨当前认识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通过对同行评议文献的回顾表征儿童发生近视的时间线和稳定年龄;估计成年近视的发生率;评估成年近视的进展速度,不论发生的年龄,不论近视是发生在大学期间还是之后;描述近视成年人的眼轴长度变化;确定成年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因素;报告已接受屈光手术的成年人的近视进展和眼轴长度变化;以及探讨近视管理和研究设计。成年近视在西方人群中较为普遍,占所有近视的1/3甚至更多,但在东亚地区较为罕见,因为该地区儿童时期的近视发生率较高。临床上有意义的近视进展在早期成年期仍然持续发生,20至30岁之间的平均近视度数可能增加1.00 D。较高的近视度数与近视相关眼部疾病和视力障碍的风险增加相关,因此对于这个年龄组的近视患者,需要持续进行管理。儿童近视控制的方法也可用于成年人,但其疗效难以预测。成人近视控制研究的可行性受到所需时间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眼轴长度 接触镜 近视控制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近视防控白皮书Ⅲ》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何鲜桂 戚紫怡 许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1-806,共6页
目前,近视的高发生率是全球范围内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日益凸显。国际近视研究院(IMI)于2015年成立,旨在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且已陆续发表了近视诊疗和管理的近视防控白皮书。IMI于2023... 目前,近视的高发生率是全球范围内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日益凸显。国际近视研究院(IMI)于2015年成立,旨在推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且已陆续发表了近视诊疗和管理的近视防控白皮书。IMI于2023年发布了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近视研究和管理的关键问题,重点介绍了轴性近视眼的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及脉络膜在眼球生长发育和近视防控管理中的作用,深入研究了不太典型人群(婴幼儿和青年成人)中近视的发病、进展和管理证据,调查报告了临床实践中近视管理的建议和策略,总结了自2019年以来近视研究中重要的新发现,并将其整合为IMI 2023文摘。本文对IMI第3系列近视防控白皮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帮助与近视防控相关的专业工作者了解国际相关研究提供的最新证据并优化近视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推动我国近视防控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防控 脉络膜 国际近视研究院 近视防控白皮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2023摘要 被引量:2
5
作者 国际近视研究院 龚蔚(译者) +3 位作者 陈军(译者) 杜林琳(译者) 何鲜桂(译者) 许迅(译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4-919,共16页
近视研究是一个动态且快速变化的领域, 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对于近视病因更好的解释并介导了新的近视防控策略。在2019年, 国际近视研究院(IMI)收集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近视相关主题的白皮书, 并在2021年更新了证据摘要。本文中, 我们对过去... 近视研究是一个动态且快速变化的领域, 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对于近视病因更好的解释并介导了新的近视防控策略。在2019年, 国际近视研究院(IMI)收集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近视相关主题的白皮书, 并在2021年更新了证据摘要。本文中, 我们对过去2年的关键主题进行总结。动物模型研究继续探索光的波长和强度对眼球生长的影响, 以及新的药物和巩膜之间的交联作为减缓近视的潜在策略。随着对于近视早期干预的重视, "近视前状态"也得到关注。尽管高度近视中眼球结构的分类和定义仍然存在争议, 但大多数研究使用IMI的标准定义近视(≤-0.5 D)和高度近视(≤-6.0 D)。临床试验表明, 结合多区、微透镜或扩散光学的新型眼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讨论了影响软性多焦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因素。局部使用阿托品仍然是唯一可广泛获取的药物治疗方法。高浓度阿托品的反弹现象在低浓度阿托品或光学干预下并不明显。总的来说, 近视控制治疗对视力功能的不良影响很小, 且普遍安全, 佩戴时间延长和联合治疗会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一种新兴的针对儿童的光疗法仍需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 以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鉴于近视控制策略的成功, 本文重点讨论在临床试验中纳入对照组的伦理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对于临床试验方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定义 实验模型 干预措施 伦理考虑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管理与调查的报告
6
作者 国际近视研究院 赵文辰(译) +2 位作者 杜琳琳(译) 何鲜桂(译) 许迅(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8-1220,共13页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光学矫正必不可少,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继发性近视 综合征性近视 近视控制 近视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龚蔚(综述) 刘堃 何鲜桂(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9-943,共5页
近视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效干预手段相对匮乏。主流观点认为近视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表观遗传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生的不涉... 近视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效干预手段相对匮乏。主流观点认为近视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表观遗传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发生的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水平和功能上的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等)、组蛋白修饰和mRNA修饰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参与近视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调控巩膜基质重塑、眼球细胞增生、视网膜发育等过程共同调节眼球的形态特征,并最终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表观遗传为探索近视干预靶点带来新思路,目前已成为近视基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对近视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非编码RNA 组蛋白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