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肘关节骨折诊疗进展
1
作者 王蕾 仲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1-372,共2页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活动度要求日益提高,典型功能需求范围为伸展23°至屈曲142°,旋前65°至旋后77°。不断提升的功能期望对肘关节骨折的诊疗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功能多样 诊疗进展 肘关节骨折 活动受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北辰 杨耀琦 +3 位作者 鲍其远 温竣翔 张伟滨 万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1-898,共8页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PFNA手术的80岁及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4例,根据术后是否早期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148),所有患者完成术后6周和12周2次随访。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分型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2组患者匹配后的一般资料,以及2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术后12周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PSM法匹配后得到实验组患者25例和对照组患者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6周和12周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6.0%和9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和73.8%,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2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手术复位(OR=12.52,95%CI 2.67~58.74,P=0.001)、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OR=10.14,95%CI 1.01~102.09,P=0.049)和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1.15,95%CI 1.02~1.29,P=0.025)为骨折愈合的促进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OR=0.10,95%CI 0.03~0.31,P=0.000)为不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PFNA手术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除此之外良好的术中复位、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为骨折愈合的阻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治疗骨缺损跟骨的生物力学影响: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吴培齐 朱宁 +1 位作者 苏志豪 倪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1-321,共1页
目的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超过2/3为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复位后伴随跟骨骨缺损。目前治疗跟骨骨缺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植骨,但是植骨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因此为了优化手术决策,需进一步研究骨缺损的影响以及植骨... 目的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超过2/3为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复位后伴随跟骨骨缺损。目前治疗跟骨骨缺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植骨,但是植骨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因此为了优化手术决策,需进一步研究骨缺损的影响以及植骨的生物力学作用。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比较不同缺损跟骨以及其植骨后的生物力学应力应变结果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重建了一个健康的复合足踝有限元模型,通过修改模型以模拟锁定钢板固定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构建中度和重度跟骨骨缺损与植骨后的模型进行比较。通过模拟3种步态的情况,对跟骨的应力和骨块位移进行了评估。结果中度和重度骨缺损使跟骨应力分别增加了16.11%和32.51%,植骨后分别减少了10.76%和20.78%。中度和重度缺损使总移位分别增加了3.99%和24.26%,而后关节面移位则分别增加了86.66%和104.44%。植骨后,前者的移位减少了25.73%和35.96%,而后者在中度和重度缺损时分别减少了88.09%和84.78%。结论模拟研究证实,植骨可以减少跟骨的应力和骨块的移位,从而提高稳定性并降低继发性骨折的风险。未来的研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手术复位 锁定钢板固定 骨缺损 移位性 植骨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4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新用 梁裕 +3 位作者 曹鹏 吴文坚 郑涛 张兴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7-721,共5页
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探讨影响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2年12月在我院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2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 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探讨影响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2年12月在我院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2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临床表现、体征、手术减压时椎间盘的突出类型和末次随访时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例数。分别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痛/下肢根性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根据Stauffer-Coventry′s(SC)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总体疗效。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VAS以及ODI。患者总体疗效作为结果变量,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BMI、吸烟、腰扭伤史、病程、术前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痛VAS评分、术前ODI、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leg raise test,SLR)、肌力、感觉、椎间盘突出节段和类型等14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用非条件Logistic全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来研究结果变量与术前各种指标的关系。结果:随访84~123个月,平均109个月,患者总体疗效优占32%,良占35.2%,可占23.2%,差占9.6%,复发率为8%。术前ODI为(72.23±25.72)%,末次随访时为(15.64±17.52)%,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痛VAS评分术前为5.44±3.43分,末次随访时为2.12±2.32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为7.34±3.72分,末次随访时为1.42±2.74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回归分析发现腰扭伤史、感觉减退是总体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而非包含型突出类型是总体疗效佳的相关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有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腰扭伤史(OR=6.50;95%CI 2.21-19.10)、吸烟(OR=4.48;95%CI 1.51-13.34)、感觉(OR=9.01;95%CI 1.75-46.46)、突出类型(OR=0.027;95%CI 0.005-0.14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下肢痛和ODI。腰扭伤史、吸烟史、术前感觉和突出类型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长期随访 临床疗效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被引量:38
6
作者 朱渊 徐向阳 +1 位作者 刘津浩 李星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和功能进行评价,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对距骨软骨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10.3)个月。VAS从术前的(4.51±0.84)分下降到术后的(0.98±0.90)分;AOFAS H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5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1分。25例患者记录了术后核磁共振影像,软骨修复情况均较术前影像有改善。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简单、安全,效果可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距骨 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梅花 何川 +3 位作者 冯建民 严福华 陈喆 陆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CT及MR表现,评价三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及感染...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CT及MR表现,评价三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及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以及三者诊断准确性。结果:44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骨溶解、感染、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X线、CT及MRI诊断无菌性松动的敏感度分别为84%、78%、80%,特异度分别为76%、81%、94%;诊断骨溶解的敏感度分别为73%、86%、78%,特异度分别为88%,100%,86%;诊断感染的敏感度分别是50%、60%、100%,特异度分别为72%、74%、100%。三者诊断假体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的准确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方面,X线和CT二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都明显低于MRI(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方面,X线、CT及MRI互为补充,但其中MRI是观察假体周围感染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并发症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萍 钱念东 +3 位作者 齐进 陈博 刘志宏 郭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结果: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2、3、4跖骨区以及中足、足跟内外侧、全足底的平均压力峰值和平均冲量均高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1、2、3、4、5跖骨区和中足的最大压力峰值出现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开始着地阶段时间、整足接触阶段时间、单足支撑期总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侧足底压力参数较未置换侧有明显改变,置换侧膝关节的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运用足底压力分析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足底压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膝关节软骨分层表现的组织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5 位作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陈克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99-1802,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关节软骨磁共振分层表现与组织学层次的异同点。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 目的对照研究关节软骨磁共振分层表现与组织学层次的异同点。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最厚区域为感兴趣区,观察软骨分层表现并测定每一层次平均厚度。然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获得深及骨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兰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照分析MR和组织学分层表现。结果FSPD、FSSPGR和T2*GRE所测软骨整体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最高(r=0.787);MR所显示的软骨分层与组织层次具有显著差异,各层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12,P=0.012);MR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膝关节软骨形态表现的组织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6 位作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江浩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最厚区域为感兴趣区,测定软骨厚度及各分层大致厚度。成像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以获得深及软骨下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MR和组织学测定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不同MR序列所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差异明显(F=36.470,P=0.041);②FS-PD、FS-SPGR和T2*GRE所测软骨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最高(r=0.787);③MR与组织学检查所显示的关节软骨层次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软骨层次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13.12,P=0.012);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MR成像技术能精确反映关节软骨整体厚度变化;但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泽著 陈哲 +5 位作者 郑月焕 梁裕 张兴凯 吴文坚 庄澄宇 曹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OVCF)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并探讨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接受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老...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椎体骨折(OVCF)几何学畸形的矫形能力,并探讨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接受椎体成形术(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老年女性OVCF患者,根据术式分为PVP组(56例)和PKP组(43例)。采用Mc Closkey-Black椎体几何学形态定量判定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压缩椎体高度参数,整体判断压缩椎体的几何学形态为"正常形态"或"压缩形态",比较压缩椎体几何学形态变化情况及两种术式对几何学异常形态的椎体的矫形能力。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共有22例患者的"压缩形态"被矫正为"正常形态",总体矫正率为22.22%。PKP组矫正率高于PVP组,分别为34.15%和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31±0.93,几何学畸形未完全矫正的患者VAS评分为2.6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和PVP两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纠正压缩椎体的几何学畸形形态,PKP对椎体几何学畸形的纠正能力优于PVP;椎体几何学畸形完全矫正与临床症状缓解之间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几何学形态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Fibrin杂合支架构建及与脂肪源性干细胞复合成软骨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君 周琦 +2 位作者 邓廉夫 胡蕴玉 魏义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在特定的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由纤维蛋白(fibrin)修饰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杂合支架材料对脂肪源性干细胞成软骨的影响。方法:PLGA支架材料采用快速成形技术制备;PLGA-Fibrin杂和支架材料采用低温冷冻... 目的:探讨在特定的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由纤维蛋白(fibrin)修饰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杂合支架材料对脂肪源性干细胞成软骨的影响。方法:PLGA支架材料采用快速成形技术制备;PLGA-Fibrin杂和支架材料采用低温冷冻的方法制备。分离兔脂肪源性干细胞,分别种植在未修饰的PLGA支架材料和Fbirin修饰的PLGA上,并在特定软骨诱导液中培养至14d,分别应用SEM观察杂合支架材料的性能;生化方法检测硫酸软骨素的含量;支架材料的亲水性和细胞黏附能力也被检测。通过体内实验对两种支架材料与干细胞复合修复软骨缺损的性能进行形态学染色和评分。结果:体外研究表明,与未修饰的PLGA支架材料相比,Fibfn修饰的PLGA亲水性明显被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干细胞在杂合支架材料上的黏附性能和硫酸软骨素的含量。软骨损伤修复研究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与Fibirn修饰的PLGA支架材料复合后,具有良好的修复软骨缺损的功能,其性能明显优于单纯的PLGA材料复合干细胞。结论:Fibim修饰的PLGA支架材料可提高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促进缺损软骨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干细胞 软骨 纤维蛋白 PL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对男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代洪宾 李飞跃 +3 位作者 符诗聪 林开泽 蒋水明 张伟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15-618,共4页
目的运用骨密度检查、骨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雄激素睾丸酮对老龄雄性去势大鼠骨组织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思路。方法30只1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 目的运用骨密度检查、骨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雄激素睾丸酮对老龄雄性去势大鼠骨组织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思路。方法30只1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组行睾丸及附睾切除术后,睾丸酮灌胃给药(26.7 mg·kg-1·d-1),12周后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矿含量测定仪(DXA)检测治疗前后大鼠全身总骨密度(BMD),取大鼠左侧股骨、L-5椎体作生物力学测试,取左侧胫骨近端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试。结果雄激素睾丸酮可以提高治疗组去势大鼠骨密度,生物力学检测发现,雄激素治疗组大鼠力学参数:骨最大载荷(M-load)、吸收能量(Enery)、最大应力(M-stress)、弹性模量(E-lastic)值较去势组有明显增加,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发现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及骨矿化参数值较去势组均有明显增加,骨形成大于骨吸收。结论雄激素睾丸酮能促进骨形成及骨转换、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强度和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酮 骨密度 骨形态计量学 骨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汤红伟 梁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2-465,共4页
1982年HaITnS等首次提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003年Foley等日首次报道了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TLIF。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目前MIS—T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退... 1982年HaITnS等首次提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003年Foley等日首次报道了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TLIF。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目前MIS—T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内固定的目的在于提供节段的即刻稳定,促进融合。目前MIS—TLIF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内固定方式 微创 腰椎退变性疾病 LUMBAR 内固定方法 MIS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无症状膝关节软骨病变的磁共振表现与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华 陆勇 +6 位作者 丁晓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陈克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88-2091,共4页
目的借助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MRI),分析成年志愿者中无症状关节软骨病变的出现规律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名无症状志愿者接受软骨MR检查,将局限性软骨信号异常、凹陷或裂隙和(或)伴软骨下骨质水肿定义为软骨病变,分析无症状软骨缺... 目的借助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MRI),分析成年志愿者中无症状关节软骨病变的出现规律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名无症状志愿者接受软骨MR检查,将局限性软骨信号异常、凹陷或裂隙和(或)伴软骨下骨质水肿定义为软骨病变,分析无症状软骨缺损的主要MRI表现;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7名(23.50%)、123个关节面(12.30%)出现软骨病变。病变最好发部位是胫骨内侧平台(17.50%)和股骨内侧髁(14.00%)。MRI表现为软骨内局部异常信号(70.73%)和小凹状裂隙(26.83%),3例为片状不规则缺损(2.44%)。缺损深度均为NoyesⅡA级以下浅表病变。不同年龄组间软骨病变出现率存在差异,但性别和BMI对软骨病变无显著影响(χ2性别=5.25,P=0.10;χ2BMI=8.22,P=0.07)。结论膝关节软骨病变在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其特点为仅累及软骨表层的表浅缺损,且具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软骨MR成像可早期发现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病变 骨关节炎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颈椎棘突骨折内固定有效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彦 王朝阳 +1 位作者 吴荣 陈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6-463,共8页
通过对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内固定治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明确此种治疗方式对颈椎棘突骨折的有效性。先建立正常全颈椎(C0-T1)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文献报告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在正常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模... 通过对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内固定治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明确此种治疗方式对颈椎棘突骨折的有效性。先建立正常全颈椎(C0-T1)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文献报告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在正常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模型,并模拟直型接骨板行内固定治疗,测量并比较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及手术内固定模型和原始正常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条件下活动度改变。以及颈椎各结构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模型上结合临床病例建立的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外观逼真,生物力学相似度良好。骨折模型部分节段,主要为C7-T1的活动度(前屈+后伸9.20°,左右侧弯5.83°,左右旋转13.12°)较正常模型(前屈+后伸7.11°,左右侧弯4.92°,左右旋转9.59°)增大,尤其是旋转活动度,模拟植入内固定后稳定性增加(前屈+后伸4.07°,左右侧弯2.21°,左右旋转2.91°),且内固定钢板应力分析提示,承受最大应力值在安全范围。颈椎棘突骨折(累及椎板)及内固定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病例,通过有限元分析预示,此型骨折存在潜在不稳的可能性,探讨微型棘突钢板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棘突骨折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P40-N50峰波幅变化对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术预后判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纵亚 梁裕 +5 位作者 施莺莺 黄晓红 谢青 曹鹏 吴文坚 张兴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P40-N50峰波幅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1例于本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术前与术后3... 目的探讨术中P40-N50峰波幅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1例于本院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术前与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比较手术前后P40-N50峰波幅变化情况,研究其与术后3个月患者JOA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患侧P40-N50峰波幅术前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前:(1.06±0.47)UV,术后即刻:(1.99±0.58)UV;t=-20.17,P<0.01],健侧P40-N50峰波幅无明显变化;术后即刻两侧P40-N50峰波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患侧:(1.99±0.58)UV,健侧:(2.14±0.51)UV;t=-2.50,P<0.05]。术后即刻两侧P40-N50峰波幅升高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患侧:(0.93±0.29)UV,健侧:(0.05±0.36)UV;t=13.20,P<0.01]。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前:(11.00±4.24)分,术后3个月:(22.02±2.79)分;t=-17.01,P<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4.23±18.68)%。P40-N50峰波幅术后即刻提高值与JOA改善率相关性比较:患侧具有相关性(R2=0.681),健侧无明显相关性。患侧与健侧P40-N50峰波幅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减压手术前后P40-N50峰波幅增加可以作为症状改善的预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体感诱发电位 P40-N50峰波幅 JOA评分改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全膝置换手术中股骨头中心的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建国 林艳萍 +1 位作者 王成焘 杨庆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2-614,620,共4页
提出了一种确定股骨头中心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将若干三维数据点拟合成空间球面模型,通过非侵入式测量,无需髓腔内定位,避免了安装髓内杆繁琐的操作过程,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正确可行,其精度满足计算... 提出了一种确定股骨头中心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将若干三维数据点拟合成空间球面模型,通过非侵入式测量,无需髓腔内定位,避免了安装髓内杆繁琐的操作过程,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正确可行,其精度满足计算机辅助手术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手术 全膝置换 股骨头中心 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国 叶铭 +1 位作者 杨庆铭 王成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66-1970,共5页
针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FHR)对手术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器械辅助易于导致假体植入位置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将假体植入到正确的位置,建立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在该系统的帮助下,... 针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FHR)对手术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器械辅助易于导致假体植入位置的不确定性,并且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将假体植入到正确的位置,建立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在该系统的帮助下,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视化和中心孔定位针的植入能够容易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FHR手术导航系统是准确、快速施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实用手术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 手术导航 最小生成树 二次曲面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的模型建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国 叶铭 +1 位作者 杨庆铭 王成焘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843-2846,2849,共5页
建立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模型建立功能模块。首先,基于数值优化理论,推导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表示;然后,采用光学跟踪、数值分析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技术,重建了股骨头和股骨... 建立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模型建立功能模块。首先,基于数值优化理论,推导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学表示;然后,采用光学跟踪、数值分析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技术,重建了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数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导航系统模型建立功能模块能够帮助提高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 手术导航 去除噪声点 二次曲面拟合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