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内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分布、毒力基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田李均 王晓丽 +3 位作者 肖淑珍 孙景勇 刘嘉琳 瞿洪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杆菌(hv KP)的流行分布、耐药性、毒力基因特点及检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由住院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实验菌株。...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杆菌(hv KP)的流行分布、耐药性、毒力基因特点及检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由住院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实验菌株。拉丝试验阳性的菌株确定为hv KP,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相关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回顾性分析检出hv K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研究期间临床标本分离的不重复肺炎克雷伯菌共872株,其中hv KP 128株,检出率为14.7%。脓肿液标本检出率最高,为44.1%(15/34)。hv KP中呼吸道标本构成比最高,达70.3%(90/128)。②hv KP整体耐药性不高,但是出现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③hv KP荚膜血清型以K1型和K2型为主,其中K1型占31.3%(40/128),K2型占32.0%(41/128)。95.2%(20/21)的K57型hv KP来自呼吸道标本。所有hv KP均含fi m H、wab G和ure A基因,p-Rmp A和p-Rmp A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4%(117/128)和82.8%(106/128)。kfu BC和all 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1.4%(53/128)和27.3%(35/128),与K1型相关。不同标本类型间荚膜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检出hv KP的患者中28.9%(37/128)合并糖尿病,44.5%(57/128)合并肿瘤或者使用过长时间的免疫抑制剂。引起明确临床感染者占60.9%(78/128),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占47.4%(37/7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医院获得性感染组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组菌株的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金医院hv KP检出率不高,主要为呼吸道标本,存在一定比例的呼吸道定植。荚膜血清型以K1型和K2型为主,K57型主要见于呼吸道标本。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与标本类型、是否感染及感染来源无明显相关性。hv KP感染逐步由社区获得向医院获得转变,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高黏液性 毒力基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降阶梯防控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梅玲 黄洁 +7 位作者 赵昱瑾 顾秋莹 王晓丽 谭若铭 李磊 武均 闵东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高耐药菌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不易清除,易导致交叉传播,为防控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耐药菌定植与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前后对比、干预对照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外科ICU(SICU)从2013年8月—2014年7月... 目的高耐药菌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不易清除,易导致交叉传播,为防控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耐药菌定植与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前后对比、干预对照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外科ICU(SICU)从2013年8月—2014年7月的危重患者,进行主动性、多部位筛查耐药菌,后半年干预组实施组合式降阶梯集束化防控措施。结果 SICU共184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检出耐药菌69株,干预组为41株。其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75.0%和44.6%,P<0.001。去除带入细菌,ICU内获得性耐药菌株分别为55株和26株,耐药菌株检出率为59.8%和28.3%,P<0.001。无菌病例数分别为49例和59例,所占比例为53.3%和64.1%,P=0.13。经过分级防控的综合策略,对照组和干预组的ICU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千日率分别为14.12‰和7.64‰,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血流感染千日率分别为3.14‰和0.69‰,P=0.45。ICU获得性耐药菌肺炎千日率分别为6.28‰和1.39‰,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腹腔感染千日率分别为4.18‰和2.78‰,P=0.88。从预后角度来看,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病死率、28 d病死率及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以感染归因病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13.04‰和5.43‰,P=0.07)。结论经降阶梯防控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ICU获得性耐药菌定植与感染,缩短ICU患者住院时间,降低ICU患者因感染引起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交叉感染 感染防控 降阶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晓颖 黄洁 +4 位作者 费健 毛恩强 汤耀卿 张圣道 陈尔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0-643,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90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T严重指数(CTSI)、...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90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T严重指数(CTSI)、病因、单个或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手术、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死亡组患者149例,存活组患者757例。死亡组中,45.0%的患者死于发病14 d内。特发性SAP患者病死率(28.0%)高于胆源性SAP(16.6%)和高脂血症性SAP(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的发生率(76.5%)显著高于存活组(12.7%)(P<0.05)。在死亡组患者并发症中,严重脓毒血症的发生率(53.0%)最高,且显著高于存活组的23.2%(P<0.05)。死亡组清创手术率高于存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的死亡与高龄、发病原因、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严重感染及局部并发症有关;重视个体化的诊断与评估,积极防治并发症和脏器功能损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死亡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在重症感染患者的药动学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兴富 童伟 +3 位作者 吴静 陈虹 黄洁 方洁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5-749,共5页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在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血药谷浓度和药动学特点。方法收集重症感染且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肺部感染组(n=45)、腹腔感染组(n=37)、血流感染组(n=33)和混合感染组(n=13);根据年龄分为老年人组...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在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血药谷浓度和药动学特点。方法收集重症感染且使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128例,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肺部感染组(n=45)、腹腔感染组(n=37)、血流感染组(n=33)和混合感染组(n=13);根据年龄分为老年人组(≥65岁)54例和成年人组(18~<65岁)74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其血药谷浓度值,利用贝叶斯反馈法计算其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结果血药谷浓度值个体差异大(1.7~36.8 mg·L-1),仅46.9%患者血药谷浓度在目标血药谷浓度(10~20 mg·L-1)范围内,其中成年人组达标率为43.2%,老年人组达标率为51.9%,老年人组平均血药谷浓度值高于成年人组。回归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患者年龄、肌酐清除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相关。万古霉素的表观分布容积为(1.00±0.12)L·kg-1,清除率为(78.80±44.51)m L·min-1,表观分布容积较万古霉素平均表观分布容积显著增大,且成年人组清除率明显高于老年人组。结论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低,血药谷浓度和药动学参数的个体差异都非常明显,患者年龄、肌酐清除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对血药谷浓度影响较大。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借助治疗血药浓度监测来优化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实施个体化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感染 重症 血药谷浓度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29例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洁 徐文 +1 位作者 李磊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分析国产静脉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国产静脉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硫酸多黏菌素B的用药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纳入29例患者,17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11例腹腔感染、1例深部软组织感染。29例中继发性血流感染11例。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36株,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27株(75.0%)、鲍曼不动杆菌6株(16.7%)和铜绿假单胞菌3株(8.3%)。静脉使用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平均剂量为(150.0±41.7)mg/d,平均疗程(17.6±11.1)d。最后,总细菌清除率为36.1%,其中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0.9%,总临床有效率44.8%,28 d病死率为24.1%。出现可能药物相关的肾损伤2例(6.9%)、皮肤色素沉着11例(37.9%)、皮疹3例(10.3%)和外周神经毒性4例(13.8%)。结论静脉使用国产硫酸多黏菌素B对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具有一定疗效,但不同感染部位的疗效存在差异。在不良反应方面,肾毒性表现较少,而以皮肤色素沉着、皮疹和外周神经毒性更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多黏菌素B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 重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对中度重症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许志伟 秦帅 +3 位作者 李磊 瞿洪平 毛恩强 黄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3-1466,共4页
目的·分析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继发胰腺/胰周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来源、菌种特点及其对病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201... 目的·分析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继发胰腺/胰周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来源、菌种特点及其对病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胰腺外科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筛选胰腺/胰周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NB)感染的患者,并分为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t,MDR)革兰阴性菌(MDR-GNB)组和非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non-MDRGNB)组,对比分析基础临床信息、耐药菌的来源、耐药菌感染对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收治197例MSAP和SAP患者,胰腺/胰周标本明确GNB感染92例(46.70%),其中MDR-GNB感染患者61例(占66.30%),non-MDR-GNB感染患者31例(占33.70%);胰腺/胰周标本共检出117株GNB,其中MDR-GNB 69株,主要是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MDR-KP)(39株,56.52%)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MDR-AB)(22株,31.88%);MDR-GNB组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继发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MDR-GNB组(36.07%vs 12.90%,P=0.020);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7.65±11.74) d vs (9.67±9.34) d,P=0.001]、碳青霉烯类和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增加(P=0.000)、首次开腹手术时间提前[(21.92±11.45) d vs (29.36±21.48) d,P=0.032]、≥2次开腹手术发生率增高(45.90%vs 22.58%,P=0.029)、总住院时间延长(54.44±42.38) d vs (32.51±27.62) d,P=0.011)和病死率增高(34.43%vs 12.90%,P=0.028);死亡患者中MDR-KP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85.71%vs 52.50%,P=0.000),而其他耐药菌在2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AP和SAP继发胰腺/胰周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中,MDR-KP和MDR-AB占据了主导地位。耐药菌感染的来源中,PCD继发感染的发生率最高。耐药菌感染可导致病程延长、用药和手术增加及预后不良,其中MDR-KP的感染更是与预后不良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多重耐药 革兰阴性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中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晓丽 刘嘉琳 +4 位作者 孙景勇 谭若铭 李梅玲 尹建永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MIC值与预后的关系以及高MIC值MRSA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 HAP,采用E试验法测定MRSA菌株的MIC值,分析比较... 目的研究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MIC值与预后的关系以及高MIC值MRSA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MRSA HAP,采用E试验法测定MRSA菌株的MIC值,分析比较不同MIC值菌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2例,43例(52.4%)MRSA菌株具有较高的MIC值;在基础疾病状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情况下,低MIC值和高MIC值患者万古霉素应用7 d后病原菌未清除率分别为15.4%和37.2%(P=0.026);万古霉素应用3 d后临床治疗无效率分别为25.6%和44.2%(P=0.079);28 d内肺炎复发率分别为5.7%和20.5%(P=0.129);万古霉素治疗前90 d内MRSA感染史与高MIC值MRSA感染发生明显相关(P=0.033)。结论高MIC值MRSA HAP患者万古霉素应用3 d后临床治疗无效率、7 d后病原菌未清除率及28 d内肺炎复发率高于低MIC值患者,万古霉素治疗前90 d内有MRSA感染史是HAP中高MIC值MRSA菌株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获得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防控效果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洁 顾秋莹 +4 位作者 李梅玲 李磊 武钧 倪语星 瞿洪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15-1319,共5页
目的评估降阶梯防控策略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交叉感染的效果,分析菌株特点和定植/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所有患者实施动态... 目的评估降阶梯防控策略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交叉感染的效果,分析菌株特点和定植/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所有患者实施动态细菌学监测和降阶梯防控措施,分析防控效果、菌株特点和临床参数。结果共检出49株MDRAB,对各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其中定植菌32株(占65.3%),感染菌17株(占34.7%);MDRAB整体检出率与重症监护病房内获得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MDRAB定植/感染患者的入科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入科APACHEⅡ评分与休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及机械通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DRAB定植/感染患者(P<0.05),但MDRAB定植与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难以通过高危因素分析预测MDRAB的感染,但通过高危因素分级,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开展降阶梯防控策略,仍可以有效地控制耐药菌的播散,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内MDRAB的交叉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防控 定植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效果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顾秋莹 冯琦蔚 李萍 《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第10期13-15,共3页
目的:介绍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ICIP系统)的临床应用和取得的成效。方法:统计并比较ICIP护理记录模式和手工护理记录模式的差异。结果:ICIP护理记录的质量明显高于手工记录,且ICIP护理记录耗费的时间明显减少。结论:ICIP系统的使用明... 目的:介绍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ICIP系统)的临床应用和取得的成效。方法:统计并比较ICIP护理记录模式和手工护理记录模式的差异。结果:ICIP护理记录的质量明显高于手工记录,且ICIP护理记录耗费的时间明显减少。结论:ICIP系统的使用明显改进了ICU护理工作,简化了流程,大大缩短了护理记录时间,使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了把护士还给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IP系统 临床信息系统 护理记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耐药菌感染防控模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瞿洪平 谭若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1-1163,共3页
鉴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感染具有高发生率、高耐药性、高传播性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如何针对耐药菌感染进行科学防控及诊治已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及亟待解决的临床重大问题。有效预防ICU患者耐药菌交叉传播及... 鉴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感染具有高发生率、高耐药性、高传播性和高死亡率等特点,如何针对耐药菌感染进行科学防控及诊治已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及亟待解决的临床重大问题。有效预防ICU患者耐药菌交叉传播及各常见部位感染发生是首要关键环节。聚焦感染防控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主动筛查、隔离、消毒、患者转运、依从性评估等关键防控环节措施,形成重症医学科耐药菌全程规范化感染防控模式,有效降低临床危重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定植/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 感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指南 被引量:24
11
作者 曾玫 夏君 +29 位作者 宗志勇 施毅 倪语星 胡付品 陈轶坚 卓超 胡必杰 吕晓菊 李家斌 刘正印 张菁 杨文杰 杨帆 杨启文 周华 李昕 王建华 黎毅敏 任建安 陈佰义 陈德昌 吴安华 管向东 瞿介明 吴德沛 黄晓军 邱海波 徐英春 俞云松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51,共17页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广泛播散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RGNB临床分离株通常呈现广泛耐药或全耐药,对其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有限、死亡率高。由感染病临床诊疗、临床微生物、临床药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指南方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指南制定小组,根据现有科学证据制定了本临床实践指南,以解答有关CRGNB检测、抗菌治疗及感染预防控制的系列临床优先问题。本指南聚焦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从当前临床实践的角度提出16个临床问题,采用人群、干预、对照及预后(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ator,outcomes,PICO)格式转换为研究问题,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证据。采用推荐的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评估相应干预措施的证据体质量、效益及风险,从而制定推荐意见或建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系统评价获得的结果被优先用于治疗相关临床问题的推荐证据。在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情况下,观察性研究、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被考虑作为补充证据。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或弱推荐(有条件推荐)。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本指南同时提出实施建议,便于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本指南对耐药菌感染诊疗相关的临床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 耐药菌感染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抗菌治疗 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分离株 观察性研究 临床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和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芳芳 王晓丽 +2 位作者 瞿洪平 倪语星 孙景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中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及流行情况。方法收集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药敏纸片抑菌圈直径≤22 mm的CRE共114株,采用PCR方法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 目的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中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及流行情况。方法收集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对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药敏纸片抑菌圈直径≤22 mm的CRE共114株,采用PCR方法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OXA-48、blaVIM、blaNDM)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所有菌株均进行了质粒接合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KPC-2检测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4株CRE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肠杆菌属细菌为主,其中98株产碳青霉烯酶,以KPC-2酶为主要类型(78/98)、其次为IMP-4酶(15/98),IMP-8酶(2/98),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有blaKPC-2和blaIMP-4基因,还发现4株产NDM-1酶的菌株,未见OXA-48酶及VIM酶阳性菌株。21株(21.4%,21/98)CRE菌株转移接合试验成功。PFGE结果显示49株blaKPC-2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共分为12个型,其中34株属于同一谱型(type A)。CRE菌株主要分离自ICU,共39株,其次为普外科14株,血液科11株,呼吸科9株,其余科室共41株。结论本次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所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以blaKPC-2为主,其次为blaIMP-4,并发现4株blaNDM-1阳性CRE菌株,产KPC-2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在外科ICU、呼吸科及胸外科等科室间存在克隆株的流行传播,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酶 质粒接合试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载体对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增强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杨 刘嘉琳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4-807,共4页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之一,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自1986年中国台湾首先报道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肝脓肿伴多发转移性脓肿后,国内外多所医院相继从肝脓肿患者分离出肺炎克...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之一,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自1986年中国台湾首先报道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肝脓肿伴多发转移性脓肿后,国内外多所医院相继从肝脓肿患者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肝脓肿中高达78.3%为亚洲患者,这种肺炎克雷伯菌变异株被称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hv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毒力因子 铁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小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帅 王晓丽 +5 位作者 潘婷婷 谭若铭 李梅玲 李磊 瞿洪平 黄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目的评价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小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肺炎的疗效。方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检测CORM-2对XDRAB生长的抑制作用。再通过建立XDRAB肺炎小鼠模型,观察CORM-2对肺炎小鼠的抗菌、抗炎效果。结果 CORM-2显著下调... 目的评价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小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肺炎的疗效。方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检测CORM-2对XDRAB生长的抑制作用。再通过建立XDRAB肺炎小鼠模型,观察CORM-2对肺炎小鼠的抗菌、抗炎效果。结果 CORM-2显著下调XDRAB肺炎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抑制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与一氧化氮(NO)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同时显著降低了肺组织内细菌负荷量。结论 CORM-2在体外和体内对XDRAB均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同时在体内发挥重要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 鲍曼不动杆菌 肺炎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抑制分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婷婷 刘嘉琳 瞿洪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0-1142,1147,共4页
根据Kevin Lafferty提出的关于T细胞激活的双信号假说, T细胞的激活不仅需要MHC-肽-TCR提供的第一信号,而且需要细胞膜上的共信号分子所传递的第二信号。其中共刺激分子传递正性信号促进T细胞的活化,而共抑制分子将传递负性信号引发... 根据Kevin Lafferty提出的关于T细胞激活的双信号假说, T细胞的激活不仅需要MHC-肽-TCR提供的第一信号,而且需要细胞膜上的共信号分子所传递的第二信号。其中共刺激分子传递正性信号促进T细胞的活化,而共抑制分子将传递负性信号引发T细胞的无应答、耐受或细胞凋亡。近年研究发现,共抑制分子如程序性死亡因子( 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CD152)及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BTLA )等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抑制分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脓毒症 T细胞激活 信号分子 淋巴细胞抗原 CTLA-4 死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素为靶点的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晓丽 尹建永 瞿洪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1-494,共4页
金葡菌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致命性的肺炎、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金葡菌检出率最高,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因素 免疫疗法 疫苗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下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被引量:42
17
作者 周天昀 潘婷婷 +1 位作者 刘嘉琳 瞿洪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下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及重度急性胰腺...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下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及重度急性胰腺炎(SAP)3组,观察各组的血NLR水平在入院后第1天、第7天及出院时的动态变化以及在各个时间点上的组间差异。评估NLR与APACHEII评分、住ICU天数、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NLR、血尿素氮(BUN)、APACHEII评分及NLR联合BUN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性。结果在入院后第1天及第7天,NLR的水平依次为SAP组>MSAP组>MAP组(P=0.000)。NLR水平与APACHEII评分、住ICU天数、住院天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577,P=0.000;r=0.527,P=0.000;r=0.597,P=0.000)。NLR在预测中度与重度急性胰腺炎时的曲线下面积与APACHEI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优于BUN(0.876±0.032 vs 0.873±0.031,P=0.944;0.876±0.032 vs 0.660±0.050,P=0.000);预测重度急性胰腺炎时,NLR与APACHEII评分及BUN均无统计学差异(0.794±0.053 vs 0.892±0.033,P=0.118;0.794±0.053 vs 0.745±0.064,P=0.560),将NLR与BUN联合后可增加曲线下面积和诊断特异度。结论 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严重程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潋滟 王晓丽 +2 位作者 张芳芳 陈越 孙景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4-499,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类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的耐药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类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的耐药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共254株,应用PCR技术扩增PER基因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对PER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同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扩增PER基因上下游序列。结果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14株携带PER基因,包括PER-1和PER-4两种类型。仅2株奇异变形杆菌接合成功,接合质粒属于Inc A/C型质粒。9株PER阳性奇异变形杆菌PFGE共分为7个型别。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基因环境为ISCR1-blaPER-gst-abct,2株产PER-1型ESBLs的奇异变形杆菌基因环境为ISPa12-blaPER-gst-like-ISPa13。结论 PER基因可存在于多种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基因上游环境多以ISCR1结构为主,该结构在国内PER基因的流行扩散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PER 肠杆菌科细菌 质粒 基因环境 ISC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抗体基因转导治疗小鼠脓毒症的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立柱 张晟 +2 位作者 马泽通 林兆奋 胡适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抗体基因转导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60只雌性C57小鼠随机平均分为2批,每批再分为AAV-HMGB1抗体组、AAV-对照-IgG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AAV-HMGB1抗体组小鼠左侧股直肌肌内注...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抗体基因转导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60只雌性C57小鼠随机平均分为2批,每批再分为AAV-HMGB1抗体组、AAV-对照-IgG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AAV-HMGB1抗体组小鼠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μL AAV-HMGB1抗体病毒,AAV-对照-IgG组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μL AAV-对照-IgG病毒,生理盐水组左侧股直肌肌内注射60μL生理盐水,4周后对所有小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制造脓毒症模型。第1批小鼠用于观察术后14 d生存率。第2批小鼠术后通过内眦静脉取血,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取心、肝、肺、肾、小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结果使用AAV-HMGB1抗体基因转导产生HMGB1抗体对小鼠有抗脓毒症保护效应,90%(9/10)的脓毒症小鼠存活到造模后第14天;而注射生理盐水和AAV-对照-IgG病毒的小鼠在造模后第14天存活者仅分别占60%(6/10)和50%(5/10)。相比生理盐水组和AAV-对照-IgG组,AAV-HMGB1抗体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均<0.05)。使用AAV-HMGB1抗体基因转导产生的HMGB1抗体对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其他脏器的保护作用不明显。结论AAV介导的HMGB1抗体基因转导可通过高表达HMGB1抗体中和血清中的HMGB1,从而降低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重要器官病理变化,并可能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有望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脓毒症 炎症因子 基因转导 抗体治疗 腺相关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疾病与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陶哲影 刘嘉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9-583,共5页
1引言微生物组学在危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体内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种类和数量上不同程度的改变。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与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1引言微生物组学在危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体内微生物组(microbiome)在种类和数量上不同程度的改变。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与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组 危重病 脓毒症 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