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03—2012年住院儿童烧伤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原博 缪明远 +1 位作者 杨惠忠 郇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回顾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03—2012年收治烧伤儿童的临床资料,掌握流行病学规律,为减少儿童烧伤发生率寻找有效介入途径。方法归纳总结2003—2012年0~14岁烧伤儿童的住院病史,研究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烧伤类型、烧伤程度及部位... 目的回顾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03—2012年收治烧伤儿童的临床资料,掌握流行病学规律,为减少儿童烧伤发生率寻找有效介入途径。方法归纳总结2003—2012年0~14岁烧伤儿童的住院病史,研究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烧伤类型、烧伤程度及部位、烧伤面积、是否接受手术、住院天数等。结果共纳入患者1 844例,其中1 112例(60.3%)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2008—2012年患者数为2003—2007年的2倍,以0~3岁居多,占73.8%;各年龄群中,热液烧伤仍为最主要烧伤类型;春季(29.6%)及夏季(26.7%)烧伤发生率较高。1 015例患儿烧伤累及上肢;575例患儿接受植皮等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共有7例电击伤行截肢(指)术;死亡7例,6例为热液烧伤,1例为火焰烧伤。结论绝大多数烧伤儿童(及重度烧伤)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随着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增长,烧伤患儿人数也在逐年增多;重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尤其是0~3岁儿童家庭的烧伤安全教育可能是减少儿童烧伤发生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烧伤 流行病学 烧伤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敷料对烧伤或整形手术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健 郑捷新 +2 位作者 施燕 张勤 廖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35-1539,共5页
目的评价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促进烧伤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Veloderm外敷于首次烧伤或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试验组,n=24),以临床常用... 目的评价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促进烧伤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Veloderm外敷于首次烧伤或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试验组,n=24),以临床常用且疗效确定的凡士林油纱布作为阳性药平行对照(对照组,n=24),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百分率、累计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Veloderm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6.25±1.11)d和(7.00±0.93)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百分率、累计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5.69)%、87.50%和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37±8.92)%、58.33%和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病例。结论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外敷对烧伤或整形手术供皮区创面的愈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使用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 烧伤 供皮区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改变及变性真皮再利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勇 王西樵 +4 位作者 刘英开 董叫云 宋菲 曹晓赞 陆树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9-1242,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的改变及变性真皮脱细胞后用于复合移植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SD大鼠背部深Ⅱ度灼伤模型,灼伤后3 h及3 d后切取皮肤组织,利用力学检测器,检测皮肤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另外,制作正... 目的·研究大鼠深Ⅱ度灼伤后皮肤力学性质的改变及变性真皮脱细胞后用于复合移植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SD大鼠背部深Ⅱ度灼伤模型,灼伤后3 h及3 d后切取皮肤组织,利用力学检测器,检测皮肤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另外,制作正常皮肤及灼伤后3 h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比较真皮基质的结构差异以及进行异体复合移植,观察移植成活皮片的大体及组织学结构。结果·大鼠正常皮肤、灼伤后3 h及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分别是(8.7±6.4)MPa、(7.2±2.7)MPa和(2.7±0.3)MPa,最大载荷分别是(107.1±41.7)N、(81.5±10.8)N和(42.2±7.0)N;灼伤后3 d皮肤的弹性模量和最大载荷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均P<0.05)。灼伤后3 h的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仍保留了与正常真皮大致相近的孔隙结构;将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复合移植,愈后外观和组织学结构与对照组基本相似。结论·深Ⅱ度灼伤早期变性皮肤组织与正常皮肤的力学性质相近,组织结构相似,可作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潜在来源进行复合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变性真皮 生物力学 脱细胞真皮基质 复合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灼伤患儿照顾者心理状态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洁 吴圣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灼伤患儿照顾者在患儿进行创面治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时的心理过程,以期为照顾者心理护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2012年8-12月在上海市瑞金医院灼伤整形门诊进行治疗的患儿照顾者1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 目的研究灼伤患儿照顾者在患儿进行创面治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时的心理过程,以期为照顾者心理护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2012年8-12月在上海市瑞金医院灼伤整形门诊进行治疗的患儿照顾者1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并作资料记录,通过类属分析的方法提炼主题。结果患儿照顾者在患儿创面治疗、后期瘢痕治疗、功能锻炼的不同时期均存在抑郁、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并出现躯体化症状,严重者影响其正常生活,表现出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对其本人、患儿及家庭的生活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结论患儿灼伤后,医护人员对同时经历意外的患儿照顾者容易疏忽,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关注这一部分人员的心理重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患儿 照顾者 心理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肝素结合蛋白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及脓毒症发生的早期预警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宋晨璐 向军 杨惠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481,共8页
目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患者预后及脓毒症发生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52例重... 目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患者预后及脓毒症发生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52例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入院48 h内的HBP、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以及入院48 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的评分。根据出院时的状态,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根据是否发生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死亡、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上述指标对患者死亡、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早期预警作用。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烧伤总面积及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在是否发生脓毒症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清HBP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患者血清HBP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脓毒症无休克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患者HBP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P是住院期间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重度烧伤后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BP水平预测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98;当HBP≥147.03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3%和70.00%。HBP水平预测重度烧伤后脓毒症患者出现脓毒症休克的AUC为0.789;当HBP≥147.03 ng/m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和63.20%。结论·入院48 h内的血清HBP水平可作为重度烧伤患者预后以及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休克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重度烧伤 脓毒症 预警指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供皮区愈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学川 乔亮 +2 位作者 黄晓琴 袁克俭 杨惠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3-666,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植皮术)供皮区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接受植皮术的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Medifoam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和油纱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 目的评价一种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植皮术)供皮区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接受植皮术的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Medifoam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和油纱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Medifoam组供皮区创面直接以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Medifoam敷料)贴敷,油纱组供皮区创面则采用凡士林油纱外敷。观察各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疼痛程度、感染情况和愈合效果,直至创面完全干燥且上皮化。结果Medifoam组与油纱组创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油纱组比较,Medifoam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提前(P<0.01),换药疼痛轻微(P<0.01),创面愈合后无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结论以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贴敷植皮术供皮区创面,能够明显减轻供皮区创面疼痛,创面上皮化快且愈合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敷料 供皮区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西樵 刘英开 +3 位作者 宋菲 徐连菊 青春 陆树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72-1675,17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于建模后第4周,右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内皮抑素(实验组,n=10),左侧兔耳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于建模后第7周,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瘢痕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标志物CD34表达,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加入Martrigel培养体系中,观察内皮细胞在Martrigel上形成微血管管腔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增生性瘢痕缩小明显,紫红色逐渐减退,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疏松。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内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21±0.39)%和(6.11±1.32)%(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6±1.54)%和(5.21±1.11)%(P<0.05)。体外实验观察发现:在未加入内皮抑素的Martrigel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成较多微血管分支,随着内皮抑素质量浓度的提高,微血管形成管腔的数目逐渐减少。结论内皮抑素局部注射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并促进其成熟消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微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内皮抑素 瘢痕消退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化过氧化氢应用于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终末消毒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寅 唐毅 +7 位作者 王亦晨 叶震遐 汪雯靓 刘怡青 滕培敏 张祎博 王群 糜琛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0-834,共5页
目的运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比较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灼伤整形科一间110 m^3空病房作为试验场地。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打开后放置于事先预定无遮隔的15个布点位置(距消毒机器0... 目的运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比较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灼伤整形科一间110 m^3空病房作为试验场地。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打开后放置于事先预定无遮隔的15个布点位置(距消毒机器0、1、2、3、4 m处,每处再分上、中、下3个平面),以及无盖无菌试管内15个布点(位置同前),每个位点无盖无菌试管内和无遮隔各放置一张过氧化氢指示胶带。根据病房的大小分别以8、12 g/m^3计算过氧化氢用量。待消毒5 h后,观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菌片放入肉汤培养,培养后观察结果。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8 g/m^3过氧化氢消毒时,峰值浓度为255.9 g,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为1 h 48 min;采用12 g/m^3消毒时,峰值浓度为337.6 g,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为2 h 26 min。当两种消毒用量消毒时间达到8 h,病房内的浓度基本相同。无遮隔情况下,两种消毒用量化学指示胶带均变色;无盖无菌试管内的化学指示胶带不能完全变色。过氧化氢消毒用量分别为8、12 g/m^3时,无遮隔的标本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位点不同消毒用量的消毒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学指示胶带变色在临床中可作为消毒效果的初步判断。使用汽化过氧化氢进行终末消毒时要尽可能地充分暴露需消毒的物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消毒时间和消毒用量,病室内不同位点消毒效果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化过氧化氢 消毒 烧伤科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心理干预对中重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吴圣佳 吴昱 周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0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中重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急诊收治住院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系...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中重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急诊收治住院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自制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价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QOLI-74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QOLI-74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GQOLI-74量表得分、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中重度烧伤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烧伤 早期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活化与创面愈合 被引量:11
10
作者 缪明远 牛轶雯 陆树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89-1193,共5页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细胞活化状态是其执行功能的主要工作状态,近年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具有经典巨噬细胞活化和替代性巨噬细胞活化两种活化方式。创面中巨噬细胞所呈现的不同活化状态影响了创面修复的结局。该文就... 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中扮演重要角色。巨噬细胞活化状态是其执行功能的主要工作状态,近年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具有经典巨噬细胞活化和替代性巨噬细胞活化两种活化方式。创面中巨噬细胞所呈现的不同活化状态影响了创面修复的结局。该文就巨噬细胞活化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活化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烧伤监护室菌落数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寅 周景祺 +3 位作者 骆智臻 王玉梅 杨定婷 张勤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4期55-58,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监护室细菌量改变的相关因素,为控制监护室内空气细菌量,建立更规范的消毒隔离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相同朝向,相同面积的3间烧伤监护室作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监护室细菌量改变的相关因素,为控制监护室内空气细菌量,建立更规范的消毒隔离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相同朝向,相同面积的3间烧伤监护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撞击法(QuickTake 30采样泵)在患者换药前30 min和换药后监护室湿法清扫后30月min进行空气采样,对采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烧伤监护室患者换药后的细菌量有明显增加(P<0.01)、进出监护室的人数越多换药后细菌量越大(P<0.05),换药期间的人员进出与换药后细菌量的增加具有相关性(r=0.499,P<0.01);同监护室内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越多,监护室内细菌量也越高(P=0.038<0.05),且具有相关性(r=0.40,P<0.01);同监护室内患者同时换药人数越多,监护室内细菌的量越高(P<0.05),且具有相关性(r=0.471,P<0.01)。结论烧伤监护室需要设计合理医护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在患者换药期间应减少不必要人员进出,换药护士尽量固定,。在日常工作中应合理安排监护室收治人数,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尽可能收治单人监护室,加强监护室内的空气流通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换药 监护室 空气 细菌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环境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雪松 汪乐 乔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602,共7页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干预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后愈合、血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和相关血管化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AGES-BSA,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干预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后愈合、血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和相关血管化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AGES-BSA,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高糖组(30 mmol/L D-葡萄糖)、AGEs组(150 mg/L AGE-BSA)、高糖+AGEs组(30 mmol/L D-葡萄糖+150 mg/L AGE-BSA)和正常组(5 mmol/L D-葡萄糖),另设甘露醇组(30 mmol/L甘露醇),电子细胞基质阻抗判断法(ECIS)测定HUVECs损伤模型增殖曲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s在Matrigel基质中血管样结构的形成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UVECs中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 ECIS法测定结果显示:各组HUVECs增殖曲线形态相似,反映愈合率的斜率无明显差别。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高糖组、AGEs组和高糖+AGEs组形成血管样结构的长度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或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高糖组、AGEs组和高糖+AGE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水平显著升高,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Tie-2受体在正常组HUVECs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在AGEs组的HUVECs中仅表达于细胞核中。结论在高糖和(或)AGEs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受到抑制,其机制可能与Ang-2表达上调、VEGF表达下调以及Tie-2受体在细胞内不同部位的差异性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血管化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救治严重苯酚烧伤合并肾功能损害一例报道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惠忠 黄晓琴 +1 位作者 李学川 袁克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3-1044,共2页
收集1例严重苯酚烧伤并发肾功能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救治过程,进一步明确苯酚烧伤的临床特点,探讨并发肾功能损害后主要的治疗原则及关键性措施。
关键词 苯酚烧伤 肾功能损害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血流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正鹏 施燕 +1 位作者 窦懿 王文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评估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方法收集引起血流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 目的评估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应。方法收集引起血流感染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各30株,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第三代复合制剂头孢噻肟/舒巴坦(CTX/SBT)、头孢曲松/舒巴坦(CRO/SBT)和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T)及单方制剂头孢噻肟(CTX)、头孢曲松(CRO)、头孢哌酮(CPZ)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50%最低抑菌浓度(MIC50)。结果复合制剂的抑菌效应均优于单方制剂,MIC50的降幅可达4-8倍。CTX/SBT的抑菌效果优于CRO/SBT和CPZ/SBT,其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降至32-64μg/m L,与CTX单药相比降低了8倍。结论 3种第三代头孢舒巴坦复合制剂对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均优于单方制剂,其中CTX/SBT的抑菌效果最好,尤其是针对产ESBLs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肟/舒巴坦 血流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 抑菌效应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致纤维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原博 王西樵 +1 位作者 青春 陆树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81-1686,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致纤维化能力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同一杜洛克雌性猪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中分别分离和培养成纤维细胞,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细... 目的初步探讨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致纤维化能力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同一杜洛克雌性猪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中分别分离和培养成纤维细胞,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细胞Ⅰ型和Ⅲ型前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比较,真皮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真皮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和α-SM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0.05),而Ⅲ型前胶原和IGF-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0.05);两种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中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与致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形态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在真皮和脂肪组织受到创伤后的纤维化进程中,两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致纤维化的起点已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脂肪 成纤维细胞 胶原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创面深度对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郑礼 袁克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补液量;计算Ⅲ...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与Ⅲ度创面比有关;修正公式适用于不同深度烧伤创面VIWB的换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补液治疗 创面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小儿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学川 杨惠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28-2830,共3页
目的:评价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关迪芳敷料)促进小儿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1/度烫伤患儿,年龄2~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应用美迪芳敷料包扎,对照组患儿应用1%磺胺嘧啶银霜包扎。比较各组创... 目的:评价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关迪芳敷料)促进小儿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1/度烫伤患儿,年龄2~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应用美迪芳敷料包扎,对照组患儿应用1%磺胺嘧啶银霜包扎。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情况、疼痛程度和愈合质量。结果:试验组患儿平均愈合时间为(10.16±2.31)d,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3.24±2.66)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轻(P〈0.01),且愈合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程度轻,但2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关迪芳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用于小儿Ⅱ度烫伤创面,具有不加深创面、减轻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轻创面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烧伤 敷料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理化性质及对院内感染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灭活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文奎 李作臻 +2 位作者 张锋 倪语星 韩立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8-792,共5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理化性质,观察其对烧伤科院内感染常见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灭活作用。方法选择新鲜配制(配制1个月)和保存8个月的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作为待测样液,以有效氯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和pH值等指标评估理...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理化性质,观察其对烧伤科院内感染常见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灭活作用。方法选择新鲜配制(配制1个月)和保存8个月的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作为待测样液,以有效氯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和pH值等指标评估理化性质,观察长时间保存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活菌培养计数的方法观察烧伤科院内感染常见的多重耐药病原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株)在添加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培养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以无菌生理盐水代替中性电位水作为阳性对照进行平行试验。结果新鲜配制和保存8个月的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待测样液的pH值为6.0~7.0,有效氯含量为50~100 mg/L,ORP值>800 mV,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活菌培养计数结果显示:添加新鲜配制和保存8个月的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培养皿上均未见菌落生长。结论新型稳定中性电位水的刺激性小,理化性质稳定,灭菌效果理想,可作为烧伤科环境及与患者密切接触物品的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中性电位水 理化性质 多重耐药病原菌 活菌培养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儿童及少年瘢痕增生期的生活质量自评与家长代评的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洁 吴圣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3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儿童(7~12岁)、少年(13~18岁)瘢痕增生期的生活质量自评与家长代评的差异。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瑞金医院进行治疗的处于瘢痕增生期的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各40例(共计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烧伤儿童(7~12岁)、少年(13~18岁)瘢痕增生期的生活质量自评与家长代评的差异。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瑞金医院进行治疗的处于瘢痕增生期的儿童、少年及其家长各40例(共计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QLSCA)对学龄期儿童、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评估。结果处于烧伤瘢痕增生期的儿童对“躯体感觉”和“运动能力”因子的评分高于其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维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处于烧伤瘢痕增生期的少年在“社会心理功能”和“生理心理健康”两个维度中多个因子的评分低于其家长,而“躯体感受”和“负性情绪”因子的评分则高于其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生活满意度的评分上,儿童和青少年与其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应向家长指出代评的差异,以便进行更全面、优质、有效的心理指导,使家长在患儿瘢痕日常护理和康复中能和患儿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增生期 儿童 少年 生活质量 自评 家长代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成分对纤维化愈合的影响
20
作者 原博 郇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成分对纤维化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在同一动物个体中分别制作真皮和脂肪组织切割伤创伤模型,组织学检查明确脂肪组织纤维化愈合特征。经体外实验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成熟脂肪细胞和血管基质,观察两种成分对真...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成分对纤维化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在同一动物个体中分别制作真皮和脂肪组织切割伤创伤模型,组织学检查明确脂肪组织纤维化愈合特征。经体外实验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成熟脂肪细胞和血管基质,观察两种成分对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胶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真皮组织比较,脂肪组织纤维化愈合程度轻。成熟脂肪细胞对真皮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凋亡或坏死的作用,而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成分对真皮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结论脂肪组织中的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成分可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胶原等功能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创伤后脂肪组织纤维化愈合特征的细胞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纤维化 成熟脂肪细胞 血管基质成分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