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心脏外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志泽 叶晓峰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8-1101,共4页
心血管疾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心血管疾病仍需要外科干预,譬如严重三支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有一些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 心血管疾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心血管疾病仍需要外科干预,譬如严重三支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有一些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早期发现和干预心血管疾病对于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心脏外科方面也迫切需要一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来提供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早期预警。该文就一些已经应用于特定疾病的临床诊断,或者未来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心脏外科手术相关新型生物标志物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早期预警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吡那地尔心脏保存液的供心保存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伟涛 Vitali Rusinkevich +1 位作者 臧旺福 周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27-931,共5页
目的观察含不同浓度吡那地尔的心脏保存液对供心的保存效果。方法 40只SD大鼠根据供心保存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elsior液对照组、Celsior液+0.25 mmol/L吡那地尔组、Celsior液+0.5 mmol/L吡那地尔组和Celsior液+1 mmol/L吡那地尔组... 目的观察含不同浓度吡那地尔的心脏保存液对供心的保存效果。方法 40只SD大鼠根据供心保存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elsior液对照组、Celsior液+0.25 mmol/L吡那地尔组、Celsior液+0.5 mmol/L吡那地尔组和Celsior液+1 mmol/L吡那地尔组(n=8)。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离体心脏置各保存液中6 h,再灌注30 min,观察并比较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发展压(LVDP)、冠脉流量(CF)、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Celsior液对照组、Celsior液+0.25 mmol/L吡那地尔组和Celsior液+1 mmol/L吡那地尔组比较,Celsior液+0.5 mmol/L吡那地尔组大鼠供心LVESP、LVDP、CF、dp/dtmax和dp/dtmin显著提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且心肌细胞和线粒体结构较为完整。结论与单纯Celsior心脏保存液相比,含0.5 mmol/L吡那地尔的Celsior心脏保存液能减少供心保存后心肌细胞的凋亡,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改善供心低温保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那地尔 心脏保存 心肌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龚瑶 彭彩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4-548,共5页
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用一般资料、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139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89.51... 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用一般资料、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139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89.51±8.53)分,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婚姻状况、工作状态、服药种类、出院指导质量为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有待提高,患者感知的个人状态得分不理想;护士应鼓励患者配合进行早期康复,强化出院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康复信息,满足患者及其家属需求,提高出院准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出院准备度 出院指导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4
作者 姚皓弋 刘赟 +5 位作者 秦凯捷 周密 王哲 陈安清 赵强 李海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索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慢性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9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行外科治疗的左室... 目的·探索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慢性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9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行外科治疗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的慢性中度IMR患者31例。根据是否合并二尖瓣成形(mitral valve plasty,MVP)手术,分为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组与CABG+MVP组。收集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心脏超声资料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疗效。结果·OPCABG组12例患者,CABG+MVP组19例。术后CABG+MVP组死亡1人,较于OPCABG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5.3%vs 0),但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减轻(P=0.000),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显著延长[3.0(1.0,4.0)d vs 1.0(1.0,2.0)d,P=0.027]。随访时间为48.7(30.2,66.5)个月,2组患者的死亡率、二尖瓣反流程度、LVEF以及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术治疗LVEF降低的慢性中度IMR患者并发症比CABG+MVP少,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左室收缩功能减退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尖瓣成形术 术后快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阻性肥心病患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前后的心肌力学及能量学对比研究
5
作者 刘泰维 周密 梁夫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5-245,共1页
目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常见显型,不仅显著增大心室负荷,也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或猝死风险明显升高。临床研究表明,部分切掉肥厚的室间隔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目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常见显型,不仅显著增大心室负荷,也常伴有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或猝死风险明显升高。临床研究表明,部分切掉肥厚的室间隔可有效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然而,关于该手术如何改变左心室的力学和能量学状态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医学影像信息构建患者个性化的左心室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跨尺度微结构力学本构特征的心肌有限元模型,进一步结合临床数据模拟了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前后左心室的舒张和收缩过程。结果基于计算结果开展的数据分析显示,室间隔部分切除术明显降低了左心室的力学负荷,表现为术后压力-容积环面积减小、心肌组织及细胞的应力水平下降和心肌应力分布的均一化程度升高等。在能量学方面,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在降低心肌总体能耗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心脏整体以及室间隔处心肌组织和细胞的有效机械能转化率。结论研究成果为从力学、能量学角度理解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对心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所发展的建模计算方法有望为梗阻性肥心病的患者个性化手术规划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病患者 心肌力学 室间隔 能量学 显型 心肌纤维化 心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海清 周任 +4 位作者 姚皓弋 袁志泽 王哲 陈安清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评价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RPR技术治疗复杂HOCM 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2~63岁,平均(43±19)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均可见二尖瓣收... 目的·评价RPR技术治疗复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RPR技术治疗复杂HOCM 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2~63岁,平均(43±19)岁。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均可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伴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MR)。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估手术效果,术后1周内及随访时TTE复查手术效果。结果·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中TEE证实RPR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为(9±3)mm Hg,显著低于RPR术操作前[(92±14)mm Hg](P<0.01),SAM征全部消失。术后1周内TTE显示室间隔厚度、LVOTPG、MR明显好转(P<0.01)。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LVOTPG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MR,无死亡,无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结论·RPR技术可有效解除复杂HOCM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MR,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二尖瓣反流 RP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Leptin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龚文辉 张成鑫 +3 位作者 华天凤 汪裕琪 黄大可 赵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3-606,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炎症因子及肺组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外源性瘦素(Leptin)在肺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用外源性Leptin干预治疗,对各组术后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 目的研究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炎症因子及肺组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外源性瘦素(Leptin)在肺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用外源性Leptin干预治疗,对各组术后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NF-κB)浓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血清炎症指标CRP、TNF-α、NF-κB浓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用外源性Leptin预处理后的炎症指标浓度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下降(P<0.05)。肺组织匀浆MPO、MDA水平测定结果同样显示Leptin预处理组的肺组织匀浆酶学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显著下降(P<0.05)。组织学病理显示缺血再灌注组肺损伤严重;Leptin预处理组肺泡结构较完整,炎症改变相对较轻,水肿及出血较再灌注组明显减少。结论运用外源性Leptin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外源性Leptin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肺损伤 肺保护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彭彩虹 康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0-722,共3页
目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围手术期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探讨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围手术期应用IABP辅助的54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ABP置管与护理配合过程进行回顾,结合文献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2例患者因术后发... 目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围手术期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探讨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围手术期应用IABP辅助的54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ABP置管与护理配合过程进行回顾,结合文献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2例患者因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用IABP辅助;其余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置入IABP。辅助时间48~120 h,中位时间62 h。48例(88.9%)有效,死亡6例(11.1%);无IABP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 IABP是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救治措施。实时、准确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对于改善IABP的临床效果,促进康复,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围手术期 护理 冠心病 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9
作者 徐洪 朱鹏雄 +3 位作者 周衍再 裘佳培 刘俊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6-661,共6页
目的·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0年经验及随访结果,评估其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2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 目的·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0年经验及随访结果,评估其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2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MIDCAB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达到完全再血管化(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以及是否行冠状动脉杂交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分为3组,分别为不完全再血管化(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最佳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组、MIDCAB(CR)组及HCR(CR)组。通过Kaplan-Meier曲线(K-M曲线)分析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免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生存情况。结果·共有425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9.9个月(18.2~81.1个月)。HCR(CR)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其余2组(均P=0.000),IR+OMT组的围术期死亡率(P=0.000)、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P=0.000)、围术期MACCE发生率(P=0.000)、术后48 h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P=0.011)、远期死亡率(P=0.000)、远期心肌梗死发生率(P=0.002)及远期MACCE发生率(P=0.005)均显著高于完成CR的2组患者。K-M曲线估算的总体10年生存率及10年免于MACCE的生存率分别为80.9%(95%CI 73.1%~88.7%)及70.5%(95%CI 62.1%~78.9%),IR+OMT组的远期生存率(P=0.000)及远期免于MACCE的生存率(P=0.001)显著低于完成CR的2组患者。结论·MIDCAB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有着良好的远期疗效,行MIDCAB的患者应尽可能完成CR,IR会造成患者远期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杂交术 完全再血管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主动脉途径植入主动脉支架瓣膜一例报道
10
作者 赵强 张瑞岩 +6 位作者 王哲 杨震坤 张奇 孙延军 顾刚 张富军 沈卫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3-1554,共2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新技术,适用于无法外科手术和外科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常规植入途径为股动脉和心尖。该文介绍1例92岁高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植入主动脉瓣失败后,改由经主动脉途径植入的成...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新技术,适用于无法外科手术和外科高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常规植入途径为股动脉和心尖。该文介绍1例92岁高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植入主动脉瓣失败后,改由经主动脉途径植入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 经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中青年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圣佳 李贤华 +3 位作者 康磊 忻笑 倪雪萍 宋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中青年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社会参与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便利抽样选取行CABG的18~6...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中青年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社会参与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便利抽样选取行CABG的18~65岁患者259名,采用自主参与问卷调查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社会参与水平;同时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全面健康素养测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医学应对问卷获取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健康素养、社会支持、自我管理能力、疾病应对方式。结果·CABG术后中青年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社会参与得分为(46.58±8.83)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β=6.191)、生活自理能力(β=-0.270)、医疗资源可及性(β=-3.228)、支持利用度(β=-1.992)、社会支持(β=-0.439)和批判性健康素养(β=-1.325)是社会参与的影响因素。结论·在CABG术后中青年患者出院后的3个月内,应通过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提高照护者的支持作用及社区可利用医疗资源、提供获取健康信息的可靠途径等方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参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社会参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陆杰 李东玉 徐世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总结经验以期对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首次接受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F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总结经验以期对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首次接受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F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为23.7%,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是术后AF的危险因素。结论 CABG术后AF的发生较普遍,年龄、NYHA分级是CABG术后A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院计划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战战 杨贝贝 +2 位作者 李贤华 忻笑 吴圣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0期1400-1404,共5页
本文对出院计划的定义、内容、实施者以及出院计划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并针对出院计划在我国心衰患者中的实施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出院计划模式在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发展。
关键词 出院计划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杂交术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鹏雄 裘佳培 +2 位作者 徐洪 谢博涛 刘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0-434,共5页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冠状动脉杂交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二者在处理...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冠状动脉杂交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二者在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HCR或OPCABG的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HCR组52例,OPCABG组128例。对2组患者进行PSM得到风险调整后的临床结果,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免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的生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9个月(13~104个月)。HCR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OPCABG组[(15.3±4.5)d vs(17.6±5.4)d,P=0.027],2组患者在其他各项院内短期临床终点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中期随访结果中,2组的MACCE(11.4%vs 13.3%,P=0.968)、死亡(2.3%vs 4.4%,P=0.984)、心肌梗死(2.3%vs 2.2%,P=0.485)、脑卒中(4.5%vs 6.7%,P=0.979)及TVR(4.5%vs 2.2%,P=0.984)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免于MACCE(P=0.906)或免于TVR(P=0.541)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R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在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时,应该积极考虑HCR作为OPCABG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杂交术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钙液对钙化性主动脉瓣膜脱钙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灿波 李海清 +1 位作者 叶晓峰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脱钙液对钙化性主动脉瓣膜标本的脱钙效果。方法选择6例主动脉瓣钙化患者的病变瓣膜标本,每个瓣膜等分成3份后随机分配到5%硝酸(硝酸组)、10%甲酸(甲酸组)、10%EDTA(EDTA组)溶液中进行脱钙,观察和比较各组病理切片的苏木精... 目的比较不同脱钙液对钙化性主动脉瓣膜标本的脱钙效果。方法选择6例主动脉瓣钙化患者的病变瓣膜标本,每个瓣膜等分成3份后随机分配到5%硝酸(硝酸组)、10%甲酸(甲酸组)、10%EDTA(EDTA组)溶液中进行脱钙,观察和比较各组病理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结果 EDTA组脱钙速度较慢,但显示瓣膜组织结构完整,形态清晰,脱钙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最佳。硝酸组脱钙时间最短,也能获得良好的脱钙效果。甲酸组脱钙时间较短,但脱钙效果最差。结论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的病理学研究中,EDTA脱钙液仍是脱钙的最佳选择。而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硝酸脱钙液则是良好的替代。甲酸脱钙液由于对钙化瓣膜的脱钙效果较差,不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性主动脉瓣 脱钙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队心理安全与临床护士职业应对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严明琦 康磊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2期59-61,共3页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团队心理安全、职业应对效能感现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团队心理安全气氛量表、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 98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团队心理安全气氛、职业应对效能感得分分别为(60.12...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团队心理安全、职业应对效能感现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团队心理安全气氛量表、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 98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团队心理安全气氛、职业应对效能感得分分别为(60.12±6.57)、(33.60±7.93)分,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护士团队心理安全气氛、职业应对效能感得分偏低;团队心理安全感越高,临床护士的职业应对效能感越高。需采取措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及职业应对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职业应对效能感 团队心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与单支动脉桥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17
作者 朱鹏雄 陈安清 +4 位作者 刘俊 王哲 叶晓峰 周密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58-1663,共6页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多支与单支动脉桥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两者在处理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单纯OPCAB...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多支与单支动脉桥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两者在处理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单纯OPCAB术的左主干及多支病变患者共1 578例,对2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风险调整后的临床结果,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免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与免于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的生存情况,最后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7~55个月)。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患者在各项院内短期临床终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中远期随访结果中,多支动脉桥组的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率(2.7%vs 12.7%,P=0.023)、CCS分级(1.2±0.4 vs 1.4±0.6,P=0.020)及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95.8%vs 85.9%,P=0.02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其余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多支动脉桥组免于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的生存情况显著改善(P=0.028)。性别为女性是中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0.117~0.906,P=0.032)。结论·使用多支动脉桥OPCABG处理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改善术后桥血管通畅率,具有一定的中远期临床获益;女性患者术后的随访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动脉桥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左后外侧切口同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食管癌根治术
18
作者 邓凡新 魏磊 +3 位作者 徐骁晗 倪布清 张杨杨 朱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8-1000,10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左后外侧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同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3例冠心病合并可切除食管癌病变患者,经左后外侧切口同期行OPCABG联... 目的:探讨经左后外侧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同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3例冠心病合并可切除食管癌病变患者,经左后外侧切口同期行OPCABG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总结术中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其中1例术后30 d严重感染院内死亡。2例术后再次气管插管,经积极治疗后顺利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房颤、肺不张、肺部感染。平均手术时间(424.07±91.68)min,术中失血(569.23±343.10)m L,术后住院时间(20.00±7.21)d。术后随访4~40个月,1例术后第3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2例分别于术后第9、14个月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生存良好,无明显心肌缺血症状,无明显进食不适症状。结论:经左后外侧切口同期行OPCABG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食管癌 食管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