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治疗参数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差异,为今后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提供临床试验参考。方法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的试验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平均...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治疗参数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差异,为今后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提供临床试验参考。方法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的试验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冲击波治疗1次,A组参数为(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0 bar,频率8 Hz),B组参数为(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6 bar,频率20 Hz),冲击次数均为3000次,在经过10天的清洗期后,两组交换,原A组的患者接受B组参数冲击,原B组的患者接受A组参数冲击。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两组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ositive range of motion,PROM)、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结果两组的PROM和MTS中R1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P<0.01),MTS中(x)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比较PROM和R1,虽A组均数略低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单次气压弹道式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有即时的缓解作用,但其最佳治疗参数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文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治疗参数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差异,为今后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提供临床试验参考。方法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的试验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冲击波治疗1次,A组参数为(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0 bar,频率8 Hz),B组参数为(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6 bar,频率20 Hz),冲击次数均为3000次,在经过10天的清洗期后,两组交换,原A组的患者接受B组参数冲击,原B组的患者接受A组参数冲击。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两组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ositive range of motion,PROM)、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ed Tardieu scale,MTS)。结果两组的PROM和MTS中R1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P<0.01),MTS中(x)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比较PROM和R1,虽A组均数略低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单次气压弹道式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有即时的缓解作用,但其最佳治疗参数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