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与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徐玮 傅毅 +2 位作者 何明 倪培华 宋永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39-745,共7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2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36例正常对照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和-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位点AA型于26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GG型于197和71 bp处呈现2条条带,AG型于268、197和71 bp处呈现3条条带;242C/T位点CC型于34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TT型于188和160 bp处呈现2条条带,CT型于348、188和160 bp处呈现3条条带;-675A/T位点TT型于158和54 bp处呈现2条电泳条带,AT型于212、158和54 bp处呈现3条条带。对照组与脑缺血组受试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可能并无直接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NADPH氧化酶 多态现象 遗传 上海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就诊服务开展现况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舒窈 徐虹霞 +2 位作者 何明 陈荔萍 吴鹏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8-1253,共6页
背景《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卫医管发﹝2009﹞95号)提出公立医院应实施预约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实施范围内。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就诊的开展现况,对于优化其诊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上... 背景《卫生部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卫医管发﹝2009﹞95号)提出公立医院应实施预约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实施范围内。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就诊的开展现况,对于优化其诊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就诊服务开展现况,为优化基层诊疗模式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于2018-08-27至2018-09-11,对上海市黄浦区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家)进行调研。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式,逐家单位进行社区预约就诊实施方案、实施现况及实施效果评价的信息采集,受访者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分管主任及医务科、信息科、一线医护人员代表4~6名。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类、精简,形成描述性语言。结果共44名医务人员接受了访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9家开展了预约就诊服务。预约就诊模式可分为无记录预约(3家)、有记录预约且按约定日期就诊(7家)、有记录预约且在约定时间段可优先就诊(5家)3种,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同科室实施不同的预约就诊模式。社区预约就诊门诊量较少,占总门诊量的比重不超过10%;预约就诊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就诊目的主要为复诊和配药,预约全专联合门诊的主要就诊目的为获得专科诊疗服务;预约方式主要为现场预约;预约就诊的爽约率总体较低。减少候诊时长或改善就诊环境的预约就诊,可以缓解患者的就诊焦虑;但各类预约就诊模式在平衡医生接诊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方面无明显效果,医生对预约就诊患者的接诊时间也未延长。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在开展的3类预约就诊模式,从无记录到有记录且具体到时间段优先就诊,体现了预约就诊对医患双方诊疗时间分配的精确度和约束力度的加强;且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方面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小专科预约就诊,相比于全科预约就诊发展更为成熟;有别于普通全科门诊的、提供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的特色预约门诊,可能为社区全科预约就诊服务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中心 病人预约和时间安排 候诊时长 定性研究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A图像的颈内动脉相关灌注区成像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胡震 金巍 +3 位作者 尹豆 邓钰蕾 刘军 李彬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07-716,共10页
研究背景 DSA是脑血管病不可替代的诊断方法,其对颅内大血管病变较敏感,而对远端灌注信息不全面。为定量评估供血动脉灌注区,本研究首次提出一种依赖去卷积算法和交叉相关(CC)算法的颈内动脉灌注区成像方法。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 研究背景 DSA是脑血管病不可替代的诊断方法,其对颅内大血管病变较敏感,而对远端灌注信息不全面。为定量评估供血动脉灌注区,本研究首次提出一种依赖去卷积算法和交叉相关(CC)算法的颈内动脉灌注区成像方法。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DSA检查的4例脑血管病患者和2例健康受试者,提取颈内动脉输入函数(AIF),采用去卷积算法计算每个像素点达容时间(Tmax),再采用CC算法获得全脑各像素点与颈内动脉灌注相关的CC图。2例健康受试者随机选择AIF兴趣区,计算CC图均方根误差(RMSE),行信度分析;4例脑血管病患者绘制CC图,行效度分析。结果 信度分析显示,1例健康受试者左和右颈内动脉汤氏位和侧位CC图和Tmax图的RMSE值分别为0.008±0.011、0.022±0.002、0.015±0.007、0.004±0.008和(0.108±0.181)s,(0.181±0.214)s、(0.301±0.230)s、(0.035±0.092)s;另1例为0.015±0.023、0.007±0.011、0.007±0.011、0.005±0.012和(0.172±0.275)s、(0.092±0.174)s、(0.087±0.156)s、(0.079±0.153)s;且Tmax图的平均RMSE值低于DSA的时间分辨率,表明颈内动脉兴趣区取值框AIF取值范围的CC图可靠性较高。效度分析显示,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CC图和Tmax图充分显示成功取栓后颈内动脉相关灌注改变;1例亚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常规DSA显示闭塞动脉再通,但CC图显示颈内动脉相关灌注无明显变化;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但无缺血事件患者,尽管常规DSA显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但CC图提示颈内动脉相关灌注良好,无需血管内治疗;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但无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尽管DSA未见大脑中动脉狭窄,但CC图仅见稀疏的颈内动脉相关灌注。结论 基于常规DSA图像的CC图和Tmax图在颈内动脉兴趣区取值框AIF取值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信度。CC图可提供供血动脉灌注区定量信息,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制定适宜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脑血管循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晨晨 马飞月 +2 位作者 冯玉兰 孙家兰 傅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94-1497,共4页
目的·探讨CD147基因rs8637位点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将44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易损斑块组(320例)和稳定斑块组(12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对CD147基因rs863... 目的·探讨CD147基因rs8637位点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将442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易损斑块组(320例)和稳定斑块组(12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对CD147基因rs8637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的rs8637位点AG+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38%和73.42%,和稳定斑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年龄、血糖、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A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147基因rs836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倾向性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遗传易患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吉兰-巴雷综合征13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贵清 胡静秋 +1 位作者 宋永建 刘庆宪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5例发病后2周内入院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均给予对症支持、神经营养药物及防治并发症治疗,有吞咽功能障碍者鼻饲流质饮食,有呼吸肌... 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5例发病后2周内入院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均给予对症支持、神经营养药物及防治并发症治疗,有吞咽功能障碍者鼻饲流质饮食,有呼吸肌麻痹者呼吸机辅助通气,共2周。治疗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0.4 g.kg-1.d-1,共5 d。按照Hughes评分,治疗2周后及出院后3个月随访,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分。结果入院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治疗组评分[(2.8±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6±1.4)分](t=-2.306 7,P<0.05);出院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评分[(2.0±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2±1.0)分](t=-2.570 4,P<0.01)。结论早期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丙种球蛋白 吉兰-巴雷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