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PCR结合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白色假丝酵母菌FLO8基因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文静 刘锦燕 +3 位作者 史册 王影 赵悦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运用融合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白色假丝酵母菌FLO8基因,并初步分析敲除菌株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方法运用融合PCR将FLO8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与筛选标记融合在一起构成同源敲除组件,再用高效醋酸锂转染法将敲除组件转染入白色假丝酵... 目的运用融合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敲除白色假丝酵母菌FLO8基因,并初步分析敲除菌株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方法运用融合PCR将FLO8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与筛选标记融合在一起构成同源敲除组件,再用高效醋酸锂转染法将敲除组件转染入白色假丝酵母菌SN152,在营养缺陷板上进行筛选,通过2次同源重组敲除FLO8的2条等位基因。采用点板法比较FLO8未敲除株与敲除株药敏情况。结果成功构建白色假丝酵母菌SN152 FLO8双等位基因缺失株,且耐药性FLO8^(-/-)>FLO8^(+/-)>SN152。结论融合PCR结合同源重组技术能高效、快速构建白色假丝酵母菌FLO8基因缺失株,白色假丝酵母菌FLO8基因与药敏相关,且FLO8拷贝数越少耐药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假丝酵母菌 FLO8基因 基因敲除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菌唑类耐药相关的转录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锦燕 史册 +4 位作者 王影 李文静 赵悦 朱巍巍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1-295,共5页
近30年来,白假丝酵母菌已成为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随着临床上唑类药物的频繁使用,耐药菌株不断被检出,其耐药机制研究也备受关注。近年来,其在转录调控水平的机制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明确了耐药... 近30年来,白假丝酵母菌已成为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随着临床上唑类药物的频繁使用,耐药菌株不断被检出,其耐药机制研究也备受关注。近年来,其在转录调控水平的机制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明确了耐药相关编码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并部分阐述了相应的作用机制。文章就白假丝酵母菌唑类药物耐药相关的转录调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转录调控 外排泵 靶酶 顺式作用元件 反式作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绿藻病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影 刘锦燕 +2 位作者 史册 李文静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5-768,共4页
无绿藻病是由条件致病菌无绿藻引起的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无绿藻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无绿藻病以皮肤型多见,也可表现为鹰嘴滑囊及纤维组织感染或系统性感染。由于已报道的无绿藻病例数有限,其发病机... 无绿藻病是由条件致病菌无绿藻引起的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无绿藻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无绿藻病以皮肤型多见,也可表现为鹰嘴滑囊及纤维组织感染或系统性感染。由于已报道的无绿藻病例数有限,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微生物学检查易被误认为酵母菌而漏检。为了提高对无绿藻病的认识,该文分析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无绿藻病,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绿藻病 发病机制 小型无绿藻 中型无绿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对肿瘤诊断和预后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锦燕 赵珺涛 +3 位作者 王恒如 黄嘉仪 王钰婷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58,共4页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4,CKAP4)即p63,是一种非糖基化的Ⅱ型膜蛋白。CKAP4在组织、细胞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可作为多种肿瘤的诊断性标志物,并与这些肿瘤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该文对CKAP4的亚型和功能,以及CK...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4,CKAP4)即p63,是一种非糖基化的Ⅱ型膜蛋白。CKAP4在组织、细胞以及血清中的表达可作为多种肿瘤的诊断性标志物,并与这些肿瘤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该文对CKAP4的亚型和功能,以及CKAP4作为肿瘤诊断性、预后性指标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 P63 肿瘤标志物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3种体外敏感试验方法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锦燕 项明洁 +2 位作者 张华 陈华 倪语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64-370,共7页
目的评价3种实验室常用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在测定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对念珠菌的体外活性上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 M27-A2),NCCLS念珠菌纸片扩散法(M44-A),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 目的评价3种实验室常用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在测定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对念珠菌的体外活性上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 M27-A2),NCCLS念珠菌纸片扩散法(M44-A),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FUNGUS 3药敏试验板条法检测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对85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及2株质控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比较3种实验室常用药敏试验方法与NCCLS 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的相关性。结果 3种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所得结果分别与M27-A2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比较,氟康唑药敏试验结果比对,NCCLS M44-A纸片扩散法一致率为83.5%,ROSCO纸片扩散法一致率为76.4%,ATB FUNGUS 3药敏试验板条法一致率为72.9%;伏立康唑药敏试验结果比对,3种药敏试验方法一致率均为85.9%。结论在检测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对常见念珠菌体外抗菌活性的3种方法所得结果与肉汤稀释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部分菌株(尤其是剂量依赖敏感株)需要进一步应用M27-A2肉汤微量稀释法确定其MIC值。各种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体内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氟康唑 伏立康唑 药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进展及其作用靶点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锦燕 郑彧鸣 项明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尽管IFI的流行病学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变化,广谱抗真菌预防措施降低了传统危险因素患者的发病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一些稀有的真菌病原体...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尽管IFI的流行病学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变化,广谱抗真菌预防措施降低了传统危险因素患者的发病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一些稀有的真菌病原体以及部分耐药菌株出现了对现有药物的抗药性,因此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新型抗真菌药物 靶点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在白假丝酵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锦燕 史册 +4 位作者 王影 李文静 赵悦 朱巍巍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04-1808,共5页
白假丝酵母(C.albicans)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其引起的侵袭性C.albicans病是导致日益增多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耐药现象增多,新药物研发进展缓慢,导致临床治疗压力极大。近... 白假丝酵母(C.albicans)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其引起的侵袭性C.albicans病是导致日益增多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耐药现象增多,新药物研发进展缓慢,导致临床治疗压力极大。近期发展起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技术平台,已应用于C.albicans的致病因子、耐药机制、免疫应答和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该文对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新发展及应用于C.albicans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生物质谱 白假丝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ERG3基因敲除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钰婷 刘锦燕 +2 位作者 史册 赵珺涛 项明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ERG3基因敲除株,分析ERG3敲除对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常见耐药基因的表达。方法·使用融合PCR和同源重组技术,以白念珠菌SN152菌株基因组DNA、带有筛选标记的质粒DNA为模板构建敲除组件。采用醋... 目的·构建白念珠菌ERG3基因敲除株,分析ERG3敲除对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及其常见耐药基因的表达。方法·使用融合PCR和同源重组技术,以白念珠菌SN152菌株基因组DNA、带有筛选标记的质粒DNA为模板构建敲除组件。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敲除组件转染入SN152中,从而获得ERG3^+/-和ERG3^-/-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来判断SN152、ERG3^+/-和ERG3^-/-菌株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中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获得白念珠菌ERG3敲除株。ERG3^-/-菌株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ERG3^+/-和SN152菌株。ERG3^-/-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CDR1、CDR2、MDR1、ERG11)表达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白念珠菌ERG3敲除株。ERG3基因的敲除提高了白念珠菌唑类药物的耐药性,且该基因表达下调的同时伴随其他耐药基因的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ERG3基因 基因敲除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胃溃疡对海马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丁峰 戴屹东 +4 位作者 刘锦燕 周懿忆 林见敏 王金金 费凤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4-598,共5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期间海马区肠三叶因子(ITF)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D大鼠42只,其中实验性胃溃疡36只,正常对照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ITF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变化。结果:大鼠海马锥体细胞...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期间海马区肠三叶因子(ITF)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D大鼠42只,其中实验性胃溃疡36只,正常对照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ITF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变化。结果: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质内,以及海马内部分神经细胞可见ITF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与正常大鼠比较,实验性大鼠溃疡1 d后海马ITF平均灰度值开始降低,随后逐渐降低,1周后达到最低水平(P〈0.01),维持2~4周后开始恢复(P〈0.05)。RT-PCR检测表明,大鼠实验性溃疡后1 d开始,海马ITF mRNA转录水平逐渐升高,1周达到最高值,其后开始下降(P〈0.05~0.01),4周后接近实验前水平。结论: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海马中ITF高表达可能是溃疡愈合过程神经内分泌调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三叶因子 三叶草因子 海马 免疫组化 RT-PCR 实验性胃溃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