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标志物在胃癌发病机制及转化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正纲 傅国辉 +12 位作者 刘炳亚 于颖彦 瞿颖 吴云林 顾琴龙 李建芳 李琛 严超 张俊 刘文韬 燕敏 沈炜炜 程时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5-1197,共13页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 该项目以分子标志物为切入点,以高通量组学技术为基础,筛选出胃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胃癌候选分子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发现,IPO-38、胃泌素、IL-33以及循环血中的FAM5C和MYLK高甲基化等胃癌血清诊断学标志物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研究还发现,FRZB、TXNL2、PHF10、MPS-1、PTP1B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侵袭等有关;胃癌细胞中AE1高表达可以将p16扣押在胞质,阻止其入核而起到原癌基因的作用;IRX1和miR-126在胃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在胃癌中的作用类似抑癌基因。该研究为筛选胃癌候选标志物、开发诊断、分子靶点和预后判断等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分子标志物 诊断 治疗 预后 转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潘涛 俞振佳 +1 位作者 吴熊焰 苏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8-1393,共6页
胃癌是亚洲常见的消化道恶性道肿瘤之一,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肿瘤远处转移是胃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目前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缺少开放阅读框的非编码RNA分子,在免疫... 胃癌是亚洲常见的消化道恶性道肿瘤之一,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肿瘤远处转移是胃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但目前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缺少开放阅读框的非编码RNA分子,在免疫反应、干细胞多能性、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该文对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胃癌侵袭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长链非编码RNA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响应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纳米胶束作为siRNA运输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本昕 何昌玉 +4 位作者 谭连江 刘炳亚 朱正刚 龚兵 沈玉梅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6-224,共9页
采用二重氢键为引导、双二硫键为连接单元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PEG2000-PLA3000-PEI1200-PLA3000-PEG2000,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作为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运输载体。采用核磁(1 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 采用二重氢键为引导、双二硫键为连接单元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PEG2000-PLA3000-PEI1200-PLA3000-PEG2000,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作为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运输载体。采用核磁(1 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检测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二重氢键引导下合成嵌段共聚物,其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52mg/mL,粒径为(32±0.1)nm,表面电势为(46.9±0.7)mV。负载siRNA的胶束粒径为(35±0.3)nm,表面电势为(27.2±1.1)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证明纳米胶束可携带siRNA进入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共聚物胶束 核酸载体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疾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孙露萤 蒋兆彦 +4 位作者 杨肖波 徐琛莹 常显星 李薇薇 俞丽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6-760,共5页
目的分析胆囊疾病(GB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CAD患者(CAD组,n=712)和冠状动脉无狭窄的疑似CAD者(对照组,n=571)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GBD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分析胆囊疾病(GB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CAD患者(CAD组,n=712)和冠状动脉无狭窄的疑似CAD者(对照组,n=571)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GBD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高血脂及糖尿病与GBD的相关性。结果 CAD组中GB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和25.6%,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男性GBD与CAD具有显著相关性(OR=1.32,95%CI:1.17~1.49,P<0.01),女性CAD与GBD无显著相关性。BMI、高血压史、高血脂史和糖尿病史是与GB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GBD与CAD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脂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血清肿瘤相关基因超甲基化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齐翀 李建芳 +4 位作者 瞿颖 燕敏 顾琴龙 朱正纲 刘炳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基因超甲基化的可行性及其意义。肿瘤患者的血清中游离DNA存在质或量的变化,是可能的肿瘤标志物。DNA甲基化不改变DNA序列和遗传密码,具有可逆性,被认为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抑癌基...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基因超甲基化的可行性及其意义。肿瘤患者的血清中游离DNA存在质或量的变化,是可能的肿瘤标志物。DNA甲基化不改变DNA序列和遗传密码,具有可逆性,被认为是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抑癌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通常导致基因的转录失活,其功能的丧失,参与肿瘤的发生。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52例胃癌组织和配对血清的hMLH1、E-cadherin、GSTP1、p15和p16基因的启动子超甲基化。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结果:在胃癌组织中检测到hMLH1、E-cadherin、GSTP1、p15和p16基因的启动子超甲基化率分别为28.8%、76.9%、23.1%、59.6%和69.2%;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hMLH1、E-cadherin、GSTP1、p15和p16基因的启动子超甲基化率分别为13.5%、38.5%、15.4%、25.0%和30.8%。84.7%的患者血清可以检测到异常甲基化。所有血清中检测到异常甲基化的患者,其肿瘤组织也能检测到相应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对照组血清未检测到任何异常甲基化。结论:MSP检测血清异常甲基化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可以在大部分胃癌患者血清中同时检测到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可以将其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清 肿瘤相关基因 超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显微切割分选少量胃癌细胞中PSCA基因的SNP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祎 郭妍 +2 位作者 赵小东 刘炳亚 邵志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7-573,共7页
随着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与胃癌相关的易感基因被发现.易感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已逐步进入胃癌临床诊断和研究.然而,利用少量胃粘膜细胞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常遇下述困难,一是少量胃癌细胞混杂在... 随着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与胃癌相关的易感基因被发现.易感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已逐步进入胃癌临床诊断和研究.然而,利用少量胃粘膜细胞开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常遇下述困难,一是少量胃癌细胞混杂在多种细胞中,异常信号常易被淹没,二是细胞量极少,因此获得的基因组DNA量微,进行多位点或全基因组分析存在困难.本文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选少量胃癌细胞,结合全基因组放大技术,进行胃癌相关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SCA)的SNP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克隆测序方法分析,在分选的胃癌细胞中检测到PSCA的rs2976392位点胃癌相关的"A"等位与rs2294008位点胃癌相关的"T"等位.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全基因组放大方法保真性高,经过分选的胃癌细胞中SNP位点的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大为提高.所建立的少量细胞基因多位点检测方法将同样应用于其它肿瘤和组织的少量细胞研究中,全基因组放大产物也可进行高通量的基因芯片和第二代测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少量细胞 全基因组放大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S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的围术期药物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俊 朱正纲 林言箴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5期10-14,共5页
胃癌属高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达875 000。近年发病率虽略有下降,但好发部位渐由胃窦部移至胃底贲门部,且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总体疗效并未获明显改善[1]。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胃癌发病率高,胃癌患者数量... 胃癌属高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达875 000。近年发病率虽略有下降,但好发部位渐由胃窦部移至胃底贲门部,且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总体疗效并未获明显改善[1]。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胃癌发病率高,胃癌患者数量更是全球第一。以上海地区为例,每年新发胃癌病例数在6000例以上[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晚期胃癌 辅助化疗 围术期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胃肠道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与发展15年回顾 被引量:7
8
作者 于颖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肿瘤生物样本库是转化医学研究与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欧美等国家倍受重视。纵观我国胃肠道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与发展走过的15年历程,在样本库建设形式上经历了最早的项目驱动性科室建设模式,发展到区域生物样本库网络融合模式... 肿瘤生物样本库是转化医学研究与精准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欧美等国家倍受重视。纵观我国胃肠道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与发展走过的15年历程,在样本库建设形式上经历了最早的项目驱动性科室建设模式,发展到区域生物样本库网络融合模式,再到即将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规划模式。在样本库建设内容上,从最初仅收集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模式,至患者体液(血液与尿液)、组织及临床病理学信息同步收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高质量的肿瘤生物样本是支撑我国胃肠道肿瘤研究领域开展国内或者国际重大合作研究项目的材料与信息资源保障。本文详尽介绍了我国胃肠道肿瘤生物样本库建设15年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尤其对研究人员关心的长期低温冻存肿瘤组织生物样本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生物样本库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506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子龙 周全 +5 位作者 任佳 李建芳 俞焙秦 苏丽萍 徐岷涓 刘炳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3-618,共6页
目的探讨mi R-506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株胃癌细胞系(MKN-45、SGC-7901、BGC-823、NCI-N87和AGS)中mi R-506的表达量,以永生化的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对照。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在SGC-7... 目的探讨mi R-506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株胃癌细胞系(MKN-45、SGC-7901、BGC-823、NCI-N87和AGS)中mi R-506的表达量,以永生化的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对照。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在SGC-7901细胞系中瞬时转染mi R-506和anti-miR-506上调和下调mi R-506表达,通过CCK-8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改变,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细胞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miR-506在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显著降低(P<0.05)。过表达mi R-506可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与阴性对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mi R-506表达则可促进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结论胃癌细胞系中mi R-506明显降低,上调mi R-506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调则逆转上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06 胃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中少量细胞的微卫星长度精细分析
10
作者 黄阿源 周彦 +4 位作者 程酩 张小丹 李建芳 刘炳亚 郭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4-720,共7页
微卫星是基因组上的特殊短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与一些肿瘤的分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目前,微卫星长度变化的检测往往是基于大量细胞,检测灵敏度低。本文整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 微卫星是基因组上的特殊短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的程度与一些肿瘤的分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目前,微卫星长度变化的检测往往是基于大量细胞,检测灵敏度低。本文整合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MALBAC)的单细胞全基因组放大技术和毛细管电泳长度测量方法,经过关键技术点的改进,建立了一套针对组织中少量细胞的多微卫星位点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技术改进,HE染色的组织细胞经激光显微切割分选后,可成功用MALBAC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放大,并在多微卫星位点的检测上,获得了高度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肠型胃癌早期病变组织-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单个腺体内部出现多种长度变化的微卫星改变,说明该癌前病变组织中DNA错配修复系统已经出现问题。本方法所获得的全基因组放大产物,也可以用于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另外,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组织的少量细胞,甚至单细胞的多微卫星位点检测,以及全基因组的研究,为精细研究少量病变细胞的基因组特征以及组织异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ALBAC) 全基因组放大 肠上皮化生 微卫星 激光显微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