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静 顾锦芳 +2 位作者 祝华婧 杜健儿 陈海燕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9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建立麻醉科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并实施。结果:医护协同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明确了麻醉护理的全程概念,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结论:医护协同管... 目的:探讨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建立麻醉科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并实施。结果:医护协同管理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明确了麻醉护理的全程概念,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结论:医护协同管理模式的运用是现代麻醉科护士发展的需要,对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麻醉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协同管理 护理管理 麻醉护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腹裂外科治疗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3
2
作者 叶海蓉 杜溢 +2 位作者 陈怡绮 陈依君 王英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63-64,共2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腹裂修补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新生儿先天性腹裂修补术的麻醉过程。结果3例采用全麻后Ⅰ期关腹直接复位缝合术,14例先采用非麻醉下免缝Silo袋Ⅰ期免缝手术,5~7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Ⅱ期复位缝合术...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腹裂修补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新生儿先天性腹裂修补术的麻醉过程。结果3例采用全麻后Ⅰ期关腹直接复位缝合术,14例先采用非麻醉下免缝Silo袋Ⅰ期免缝手术,5~7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Ⅱ期复位缝合术,只放置Silo袋、后期死亡或放弃治疗4例;未经任何治疗自动出院2例。手术患儿中12例麻醉过程较平稳,5例术中血压轻度下降,经加快输血输液等处理后血压回升,无麻醉死亡,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3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术后肺膨胀不良死于呼吸衰竭。随访时间4个月至4年,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腹裂的主要方法,新生儿先天性腹裂复位修补术的围手术处理关键是麻醉保障,而麻醉的重点是气道管理和保证循环功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裂/外科学 麻醉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喉部疾患术中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静洁 杨理巧 +1 位作者 王英伟 石学银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儿喉部疾患术中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喉部疾患患儿88例,对所有患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定义和记录,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初次发病年龄、手术次数、呼吸道梗阻程度、疾病部位、疾病性...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儿喉部疾患术中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喉部疾患患儿88例,对所有患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定义和记录,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初次发病年龄、手术次数、呼吸道梗阻程度、疾病部位、疾病性质、是否合并肺炎、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是否气管切开、是否气管插管下手术。此类手术术中主要麻醉不良事件包括:SpO2下降(SpO2<90%)、HR减慢(减慢≥基础值30%)、术中手术部位出血(≥5ml)。对影响麻醉主要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OR值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相关性。结果呼吸道梗阻程度和合并肺炎是SpO2下降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4.164~83.262)、(5.358~518.580);呼吸道梗阻程度、合并肺炎和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HR减慢的危险因素,95%CI分别为(3.036~43.094)、(1.886~52.508)、(1.118~27.100);初次发病年龄大和气管插管下手术是术中出血的保护因素,95%CI分别为(0.095~1.050)、(0.004~0.294)。结论呼吸道梗阻程度和合并肺炎是SpO2下降和HR减慢的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大和气管插管下手术是术中出血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部疾患 小儿 麻醉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阻滞麻醉对尿道成形术患儿围手术期免疫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卫卫 杜溢 +1 位作者 陈依君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53-656,共4页
目的研究骶管阻滞麻醉对因尿道下裂行尿道成形术的患儿术中和术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1~5岁择期行尿道成形术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骶管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A组)和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B组)。于入室后即刻(T0)、全身麻... 目的研究骶管阻滞麻醉对因尿道下裂行尿道成形术的患儿术中和术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1~5岁择期行尿道成形术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骶管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A组)和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B组)。于入室后即刻(T0)、全身麻醉及骶管阻滞成功后(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4h(T4)、72h(T5)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干扰素(IFN)-γ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h1、Th2细胞百分比。结果 B组MAP在T2、T3时升高,并且显著高于A组;与T0时比较,两组E、NE在T2~T4时均上升(P<0.05);与T0比较,B组IL-2、IFN-γ、Th1在T2~T5时降低(P<0.05),IL-4、IL-10、Th2在T2~T5时升高(P<0.05)。结论与单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骶管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在一定程度增强行尿道成形术患儿术中和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阻滞 全身麻醉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气管食管双通喉罩麻醉诱导时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沈赛娥 王英伟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7-339,共3页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插入气管食管双通喉罩(PLMA)麻醉诱导时的优缺点。方法28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n=13)和丙泊酚组(n=1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2mg/kg。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为利...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插入气管食管双通喉罩(PLMA)麻醉诱导时的优缺点。方法28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n=13)和丙泊酚组(n=1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2mg/kg。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用药依次为利多卡因1.5mg/kg、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50μg;丙泊酚组为利多卡因1.5mg/kg、丙泊酚2mg/kg、芬太尼50μg。插入PLMA,观察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注药至下颌松弛时间、注药至成功插入PLMA时间、PLMA成功插入的次数、是否发生呼吸抑制等。观察PLMA插入后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呃逆、喉痉挛、体动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HR、SBP、DBP在麻醉诱导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下颌松弛时间和成功插入PLMA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依托咪酯组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但体动反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P<0.05)。两组患者在PLMA插入前后HR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依托咪酯组患者SBP、DBP在PLMA插入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丙泊酚组患者SBP、DBP在PLMA插入后3、5min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依托咪酯0.3mg/kg复合利多卡因和芬太尼能够为插入PLMA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能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但体动反应的发生率较丙泊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丙泊酚 气管食管双通喉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英伟 赵璇 +3 位作者 沈赛娥 吴韬 陈锡明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对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以及困难气道和颈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17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日或麻醉诱导前进行气道评估。困难气道评估指标为: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甲颏距离、Mall... 目的对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以及困难气道和颈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17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日或麻醉诱导前进行气道评估。困难气道评估指标为: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甲颏距离、Mallampati分级和Cormack分级等。结果颈椎择期手术的患者中困难气道的比例为30.2%。张口度较差的占2.4%,甲颏距离较短的占7.2%,Mallampati分级为Ⅲ~Ⅳ级的占19.8%,Cormack分级为Ⅲ级的占12.2%。困难气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显著相关;但与患者的颈部活动度密切相关,颈椎滑脱和颈椎骨折的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颈椎择期手术患者困难气道的发生率要远高于普通人群,并且与颈部活动度、颈椎滑脱和颈椎骨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手术 困难气道 气管插管 颈部活动度 颈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丙泊酚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贾真 刘晓明 +3 位作者 朱平增 陈声荣 徐静芳 徐建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联合一定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合理配伍。方法:8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单纯用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7.0μg/ml,Ⅱ、Ⅲ、Ⅳ组在输注丙泊酚前2分钟先静脉注射0.12μ...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联合一定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合理配伍。方法:8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单纯用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7.0μg/ml,Ⅱ、Ⅲ、Ⅳ组在输注丙泊酚前2分钟先静脉注射0.12μg/kg舒芬太尼,注药时间30秒,Ⅱ、Ⅲ、Ⅳ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分别设定为5.0μg/ml、5.5μg/ml、6.0μg/ml。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双频脑电图值(BIS)降至40后开始手术,吸宫结束时停丙泊酚。监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膊氧饱和度(SPO2)、HR和BIS值,并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的总用量、患者体动及术后宫缩痛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舒芬太尼组的丙泊酚用量均降低,其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短,血流动力学亦较平稳,术后宫缩痛明显减轻。结论:采用5.5μg/ml丙泊酚TCI与0.12μg/kg舒芬太尼配伍用药,丙泊酚用量小,患者呼吸抑制轻,体动反应弱,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为最适丙泊酚TCI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无痛人工流产 丙泊酚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阻滞效果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璇 陈红 +2 位作者 王义琳 张铮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尺神经和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5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两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阻滞桡神经和肌皮神经;Ⅱ组阻滞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用0.25%左旋布比卡因,肌皮神经阻滞8ml,尺神经或桡神经阻滞32ml。注药后30min评估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结果Ⅰ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肌皮、尺和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相似,正中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均较低,但Ⅰ组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Ⅱ组。结论桡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较尺神经加肌皮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上肢感觉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阻滞效果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治疗导尿管引起膀胱不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尤新民 叶海蓉 +3 位作者 王培良 强惠文 靳瑞芳 王振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48-449,共2页
关键词 小剂量氯胺酮 不适症状 导尿管 膀胱 治疗 临床观察 受体拮抗药 全麻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小儿全麻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颖 陈依君 +2 位作者 尤新民 马家骏 潘秀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38-639,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诱导气管插管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全麻患儿,按不同剂量芬太尼随机均分四组:Ⅰ组1.0 μg/kg,Ⅱ组2.0 μg/kg,Ⅲ组2.5 μg/kg,Ⅳ组3.0 μg/kg.诱导使...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诱导气管插管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全麻患儿,按不同剂量芬太尼随机均分四组:Ⅰ组1.0 μg/kg,Ⅱ组2.0 μg/kg,Ⅲ组2.5 μg/kg,Ⅳ组3.0 μg/kg.诱导使用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1.0、2.0、2.5、3.0 μg/kg,丙泊酚2.5 m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 min(T1)、插管后1、2 min(T2、T3)记录HR、SBP和DBP.分别于T0、插管后3、5 min(T4、T5)测血浆E和NE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各组患儿在T1时SBP、DBP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T2、T3时Ⅰ组SBP明显增高(P<0.01),DBP增高,HR增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Ⅳ组SBP有所下降(P<0.05或P<0.01).T1~T3时Ⅱ~Ⅳ组SBP及Ⅲ、Ⅳ组DBP较Ⅰ组降低(P<0.05或P<0.01);Ⅳ组HR T1时较Ⅰ组减慢(P<0.05).T2、T3时Ⅱ~Ⅳ组HR较Ⅰ组减慢(P<0.05).Ⅰ组血浆E和NE浓度在T4时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 芬太尼2.0~2.5 μg/kg能较好地抑制小儿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 血液动力学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淑彬 丁芳宝 +3 位作者 汤敏 黄健兵 梅举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7-8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TEE引导封堵器的套管经房间隔缺损进入左房并对多发性ASD进行封堵,术后即刻评价封堵器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均采用1个封堵器封堵多发性ASD成功。术后即刻TEE检查所有患儿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无变形、移位和脱落,多发性ASD无残余分流,心脏瓣膜功能不受影响。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多发性ASD是安全、有效的技术,TEE对病例和封堵器的选择及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多发性房间隔缺损 经胸微创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库溴铵用于肝功能损害病人残余肌松与呼吸功能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瑗 王祥瑞 +1 位作者 陈杰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研究肝功能损害病人使用维库溴铵术后残余肌松及在肌松恢复不同程度下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肝功能正常及轻度肝功能损害病人各3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Ⅰ组:肝功能正常,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Ⅱ组... 目的研究肝功能损害病人使用维库溴铵术后残余肌松及在肌松恢复不同程度下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肝功能正常及轻度肝功能损害病人各3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Ⅰ组:肝功能正常,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Ⅱ组:肝功能正常,四个成串刺激率(TOFR)0.7拔管;Ⅲ组:肝功能正常,TOFR0.9拔管;Ⅳ组:肝功能损害,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Ⅴ组:肝功能损害,TOFR0.7拔管;Ⅵ组:肝功能损害,TOFR0.9拔管。比较各组肌松恢复指标:末次给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恢复指数;术前和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吸气潮气量(VTi)、RR、分钟通气量(VE)、自主呼吸做功(WOB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气道阻力(RAWm)、呼吸驱动力(P0.1)。结果Ⅰ组和Ⅳ组拔管时分别有5例和6例TOFR<0.7,Ⅳ、Ⅴ、Ⅵ组肌松恢复指标均较Ⅰ、Ⅱ、Ⅲ组延长。Ⅰ、Ⅳ组拔管后VTi、VE较术前减小,RR加快,P0.1、WOBp、RAWm增大,Cdyn减小(P<0.05或P<0.01)。Ⅱ、Ⅴ组仅WOBp较术前增大(P<0.05)。Ⅲ、Ⅵ组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库溴铵用于肝功能轻度损害病人术后肌松恢复时间延长,在未使用量化肌松监测的情况下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残余肌松,同时多项呼吸动力学参数存在损害。而在肌松监测下TOFR0.7拔管,呼吸动力学参数基本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库溴铵 肝功能损害 残余肌松 呼吸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性别和年龄差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韬 王文昊 +1 位作者 王英伟 金熊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观察病人在术后镇痛中对疼痛的感知和对吗啡需要量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所有病人术后行常规吗啡剂量的电子静脉自控镇痛(PCIA)。共2366例患者,分老年组(≥65岁)和成年组(<65岁),分别记录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和吗啡使用总量... 目的:观察病人在术后镇痛中对疼痛的感知和对吗啡需要量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所有病人术后行常规吗啡剂量的电子静脉自控镇痛(PCIA)。共2366例患者,分老年组(≥65岁)和成年组(<65岁),分别记录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和吗啡使用总量。结果:成年组女性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44.58±23.819)和吗啡使用总量(16.456±1.336mg)均明显大于男性的VAS评分(34.22±23.303)和吗啡用量(15.833±1.255mg),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老年组女性术后24小时的VAS评分(24.76±24.147)和吗啡用量(14.729±0.720mg)与男性的VAS评分(24.71±25.836)和吗啡用量(14.647±0.528mg)组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术后感知疼痛较男性强烈,术后镇痛所需的吗啡用量较男性多。但是这种性别差异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术后镇痛 性别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羟乙基淀粉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小儿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静洁 尤新民 马家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96-498,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分子量和取代级的6%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和6%HES200/0.5(贺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手术患儿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等的影响。方法40例1~12岁的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HES130/0,4组... 目的探讨两种分子量和取代级的6%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和6%HES200/0.5(贺斯)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手术患儿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等的影响。方法40例1~12岁的手术患儿随机分为6%HES130/0,4组(V组)和6%HES200/0.5组(H组),术前1h分别输入6%HES130/0,4或6%HES200/0,510ml/kg,测定输液前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输液后全血牯度低切、中切、高切参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下降(P〈0.01)。V组患儿全血还原牯度低切和高切参数在输液后显著降低(P〈0.05)。V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在输液后显著降低(P〈0.01)且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电泳指数在输液后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儿1min血小板聚集率(PAG1)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在输液前后无显著改变,但是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输液后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延长(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两种不同分子量和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用于1~12岁患儿进行术前AHH,均改善血液流变性,6%HES130/0,4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比6%HES200/0.5更小,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小儿 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璇 韩玲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7-319,共3页
目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 目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比较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27ml,随机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三支中的一支;Ⅱ组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9ml,阻滞上述四支神经。阻滞后30min观察对肌皮、正中、尺和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等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记录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6·2min)较Ⅱ组(平均12·8min)明显缩短(P<0·05),但是Ⅰ组的首次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两组患者对肌皮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尺、桡、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明显低于四点阻滞,由于实施两点法的许多患者需要追加神经阻滞,因此并不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腋路法 神经刺激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静脉注射速度对小儿罗库溴铵注射痛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加倩 陈依君 +1 位作者 陈锡明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28-930,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速度对小儿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60例均分为两组,给予咪唑安定、氯胺酮,入睡后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浓度10mg/ml)。A组注速≤3 s,B组注速60 s。采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肌松指标,...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速度对小儿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下择期手术患儿60例均分为两组,给予咪唑安定、氯胺酮,入睡后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浓度10mg/ml)。A组注速≤3 s,B组注速60 s。采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肌松指标,观察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反应、气管插管条件和肌松起效时间。结果B组静脉注射痛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插管条件和肌松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缓慢静脉注射罗库溴铵能明显减轻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对气管插管条件和肌松起效时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痛 罗库溴铵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库溴铵预注和麻黄碱预处理对小儿罗库溴铵肌松起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晓芳 陈锡明 尤新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观察小儿在罗库溴铵预注、麻黄碱预处理和罗库溴铵预注复合麻黄碱预处理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插管条件和肌松时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在麻醉诱导前预先静注:Ⅰ组生理盐水0... 目的观察小儿在罗库溴铵预注、麻黄碱预处理和罗库溴铵预注复合麻黄碱预处理对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插管条件和肌松时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在麻醉诱导前预先静注:Ⅰ组生理盐水0·5ml,Ⅱ组罗库溴铵0·06mg/kg,Ⅲ组麻黄碱70μg/kg,Ⅳ组罗库溴铵0·06mg/kg和麻黄碱70μg/kg。预注和预处理4min后,Ⅰ、Ⅲ组静注罗库溴铵0·6mg/kg,Ⅱ、Ⅳ组静注罗库溴铵0·54mg/kg。待四个成串刺激(TOF)第1个颤搐反应高度(Th)达最大阻滞程度后行气管插管。记录肌颤搐抑制75%、90%和达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并评估气管插管条件,同时观察HR、BP变化。结果Ⅰ、Ⅱ、Ⅲ、Ⅳ组的最大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96±43)、(140±43)、(144±35)和(100±33)s,Ⅱ、Ⅲ、Ⅳ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Ⅳ组的起效时间较Ⅱ、Ⅲ组短(P<0·05)。各组气管插管条件均达到6~9分,优良率100%。各组麻醉诱导期间均无明显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各组的临床肌松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库溴铵预注和麻黄碱预处理分别使用均能缩短小儿罗库溴铵的肌松起效时间,而两种方法复合使用可进一步加快肌松起效,但该方法对罗库溴铵的肌松时效无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松药 注射 静脉内 罗库溴铵 麻黄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怡绮 王英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68,共2页
关键词 小剂量氯胺酮 小儿术后镇痛 临床研究 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受体 内源性阿片肽 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3 位作者 吴淑彬 张韫佼 尹航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腔内阻断 三尖瓣手术 再次 微创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呼吸道风险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静洁 王英伟 +2 位作者 马家骏 丛露 陈斯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呼吸道管理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12岁OSAS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病史及麻醉资料。对其年龄、颅面畸形、术前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呼吸道管理危险度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呼吸道管理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12岁OSAS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病史及麻醉资料。对其年龄、颅面畸形、术前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呼吸道管理危险度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307例OSAS患儿中,39例一次气管插管失败,其中颅面畸形5例。363例发生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患儿中,102例存在术前上呼吸道感染(P<0.05)。因术前上呼吸道感染>1周而发生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患儿显著少于感染≤1周的患儿(P<0.05)。结论颅面畸形与术前上呼吸道感染<1周是OSAS患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呼吸道管理困难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