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张鑫 隋文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例20岁女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例20岁女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的诊断标准,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分阶段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以“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spinal deformity”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和脊柱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筛选2010—2023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诊疗要点及预后特征。结果患者为20岁女性,自幼全身散布咖啡牛奶斑(≥6处),背部有10 cm×10 cm丛状神经纤维瘤,腋窝及腹股沟区多发皮下结节。脊柱侧后凸病程11年,影像学显示Cobb角145°,伴椎体扇形变及肋骨扭曲。双下肢肌力Ⅳ级,踝阵挛阳性。经过头颅-骨盆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Cobb角为85°,实施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保持良好平衡。随访2年,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共纳入2010—202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5篇进行分析,涉及117例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这些患者均具有丛状神经纤维瘤。脊柱筛查间隔尚未达成共识,手术多采用后路截骨结合椎弓根固定,而丛状神经纤维瘤常采用切除和椎板切除术。前后关节融合术对营养不良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最佳。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需遵循“牵引-截骨矫形-神经功能保护”的综合策略。PSO联合全椎弓根固定能够有效矫正畸形并维持脊柱稳定性,多学科协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 矫形外科手术 椎板切除术 截骨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群芳 朱婷 +2 位作者 张培培 高碧蓉 王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2-639,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医院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循证法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Up To Dat...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医院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循证法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RNAO、OVID、Medline、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排除与本研究无相关、无法获得全文或会议摘要、信函和通知、数据不完整或不可用,研究内容及方法重复、研究方法有缺陷、数据统计存在问题的文献,采用约翰霍普斯金循证护理实践(JHNEBP)模型中的证据评估工具实施证据评价,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条目池。以Donabedian模式为基本理论框架,初步拟定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及百分权重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脊柱侧凸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评价指标(结构—过程—结果)、8项二级评价指标(护理措施、药物设备管理、手术室环境、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患者结局)、14项三级评价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判断系数分别为0.78及0.90,熟悉系数为0.84及0.92,权威系数为0.81及0.91,协调系数为0.301~0.38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构建的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形成单病种多部门联合质量监控的模式,基于数据化指导可更科学地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治疗依从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沙霖 黄紫房 +2 位作者 范清 隋文渊 杨军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7-951,共5页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并由于各种因素会发生进展。最常见的是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约占80%,在10~16岁年龄段中发病率约为2%~4%,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1、2]。治疗手段包括非...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并由于各种因素会发生进展。最常见的是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约占80%,在10~16岁年龄段中发病率约为2%~4%,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1、2]。治疗手段包括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理疗、佩戴支具。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佩戴支具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3、4]。然而,许多因素会影响支具治疗的疗效,包括患者的年龄、骨骼成熟度、早期支具内纠正度、佩戴支具的依从性、侧凸的程度及类型、椎体旋转度等。其中,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性对治疗结果有着显著影响[1、3、5]。笔者针对进行支具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依从性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支具治疗 脊柱畸形 椎体旋转 非手术治疗 依从性 治疗手段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军林 隋文渊 张天元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特征的严重神经肌肉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引发包括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多系统疾病,其中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骨骼系统并发症。文章介...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特征的严重神经肌肉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引发包括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多系统疾病,其中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骨骼系统并发症。文章介绍SMA合并脊柱侧凸的自然史,以及不同程度脊柱侧凸的临床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多学科团队术前评估在SMA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和严重脊柱侧凸的外科手术策略,总结和介绍SMA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诊治经验,为精准外科治疗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柱侧凸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苷通过HIF-1α/VEGF信号促进H型血管抗骨质疏松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上官文姬 张跃辉 +4 位作者 岳江 汤璐敏 张秋琪 宋佳 邵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55-1759,共5页
目的观察柚皮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HIF-1α/VEGF信号通路和H型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柚皮苷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将36只大鼠分为去卵巢组、假手术组和柚皮苷治疗组)。柚皮苷治疗3个月后... 目的观察柚皮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HIF-1α/VEGF信号通路和H型血管形成的影响,探讨柚皮苷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将36只大鼠分为去卵巢组、假手术组和柚皮苷治疗组)。柚皮苷治疗3个月后,检测血清和骨髓上清骨代谢指标和HIF-1α/VEGF信号通路变化,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微结构及H型血管变化。结果柚皮苷治疗组大鼠血清中成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升高;而骨吸收标志物血清C端交联肽(CTX)降低;HIF-1α在血清和骨髓上清中表达均升高;VEGF在骨髓上清中表达升高,而血清中无明显改变;BMD和Micro-CT结果显示柚皮苷治疗组大鼠骨密度和骨量增加;同时股骨近端H型血管表达升高。结论柚皮苷可以调节骨代谢,改善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H型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H型血管 HIF-1α/VEGF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融合器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超 刘春 +2 位作者 张玉发 蒋盛旦 蒋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 目的:探讨零切迹融合器(Zero-P VA)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我科行ACDF治疗的55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Zero-P VA治疗27例(Zero-P组),应用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治疗28例(钛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评分及植骨融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23.17±4.75个月。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NDI指数和JO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Zero-P组手术时间3节段为95.47±5.24min,4节段为115.12±7.53min,较钛板组手术时间(3节段130.85±6.97min和4节段155.69±9.28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颈椎Cobb角在术后3个月时为16.71°±1.28°,末次随访时为15.69°±0.26°,均优于术前(10.5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颈椎Cobb角术后3个月时为16.95°±2.64°,末次随访时为16.01°±1.71°,优于术前(10.6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各时间点颈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例(3.70%)发生椎前异物感,术后1个月完全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加速。钛板组术后4例(14.29%)发生椎前异物感,于术后2~4个月逐渐消失;术后3例(10.71%)发生吞咽困难,其中轻度1例(3.57%),中度2例(7.14%),3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逐渐好转,1例(3.57%)出现声音嘶哑,于术后2年取出钛板,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例(7.14%)患者出现相邻节段(C2/3)退变加速,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予以保守观察。两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Zero-P组植骨融合率为88.89%,钛板组植骨融合率为92.86%,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有效植骨融合,但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食管损伤、神经根损伤、椎前血肿、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在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零切迹融合器能够达到与传统融合器+钛板固定一致的临床疗效,和重塑颈椎曲度并恢复颈椎间隙高度的作用,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吞咽困难、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镁合金寰枢椎脱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仿真 被引量:2
7
作者 崔海坡 赵云川 +3 位作者 邵将 张跃辉 杜科伟 郭润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3,共8页
目的研究可吸收镁合金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用WE43型镁合金,设计4种不同螺纹形式(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镁合金螺钉,对螺钉-聚氨酯试验块模型、寰枢椎固定系统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模型上的应力分布... 目的研究可吸收镁合金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用WE43型镁合金,设计4种不同螺纹形式(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镁合金螺钉,对螺钉-聚氨酯试验块模型、寰枢椎固定系统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模型上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结果按照ASTM F543标准对镁合金螺钉进行拔出力仿真分析,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螺纹螺钉上的应力分别为146.20、185.22、194.98、264.55 MPa,即三角形螺纹螺钉的抗拔出力最大,且应力峰值最小;用三角形螺纹镁合金螺钉进行寰枢椎固定可以满足颈部屈伸、旋转、侧倾所需的强度要求;在三角形螺纹螺钉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后,螺钉上应力峰值降低了17.16 MPa,涂层上的应力在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范围内。结论在相同载荷条件下,三角形螺纹螺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抗拔出力性能最佳;使用热处理后的三角形螺纹镁合金螺钉进行寰枢椎固定,螺钉强度满足承载要求;在螺钉表面喷涂HA涂层,可优化螺钉的力学性能,并且涂层与螺钉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可吸收镁合金 固定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对炎症因子刺激下前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润泽 许文宁 +1 位作者 郑火亮 蒋盛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探讨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对炎症刺激下小鼠前软骨细胞ATDC5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试剂盒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 目的·探讨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对炎症刺激下小鼠前软骨细胞ATDC5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试剂盒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101)、白细胞分化抗原9(cluster differentiation 9,CD9)、凋亡相关基因2互作蛋白X(apoptosis linked gene-2-interacting protein X,Alix)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粒度检测鉴定外泌体大小。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泌体被小鼠前软骨细胞ATDC5摄取过程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情况。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刺激下的ATDC5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对于ATDC5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裂解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c-caspase-3)和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like protein 1,NQO-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到HUVEC来源的外泌体呈椭圆形,中空,双层膜,并且阳性表达外泌体标志物CD9、Alix、Tsg101。与IL-1β刺激下的ATDC5细胞相比,外泌体促进炎症因子作用下的ATDC5细胞内ROS的生成(P=0.000)和凋亡的发生(P=0.000),Bax、c-caspase-3、Keap-1表达升高,Bcl-2、Nrf-2、HO-1、NQO-1表达降低。结论·HUVEC来源的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ATDC5细胞抗氧化应激的能力,促进IL-1β刺激下ATDC5细胞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骨关节炎 前软骨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SD4基因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及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典开 蒋雷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6-991,共6页
目的 探讨THSD4基因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和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提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分析,与骨关节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分析基因表达差异。通过提取不同分化阶段的小鼠... 目的 探讨THSD4基因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和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提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测序分析,与骨关节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分析基因表达差异。通过提取不同分化阶段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及MC3T3-E1细胞的mRNA来检测THSD4基因以及成骨分化的标志性基因(ALP、Runx2、Osx)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来实现对M-BMSC及MC3T3-E1细胞中THSD4的敲减及过表达,并观察其对M-BMSC及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THSD4基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明显下调,且通过KEGG以及GO富集分析发现THSD4基因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相关。随着成骨诱导分化时间的延长,THSD4 mRNA和成骨分化标志性基因(ALP、Runx2、Osx)mRNA在MC3T3-E1以及M-BMSC中表达量均逐渐增加。过表达THSD4可以增强MC3T3-E1细胞和M-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而敲减THSD4则减弱了MC3T3-E1细胞和M-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结论 THSD4基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明显下调,且THSD4基因可以增强MC3T3-E1细胞以及M-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SD4基因 骨质疏松症 成骨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