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尿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浓度检测的尿样收集方法比较
1
作者 唐宁 王霞 +3 位作者 王旭 赵莎莎 余晓刚 欧阳凤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6-821,共6页
目的·探讨孕妇尿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尿样收集方法,采用并比较2种方法对尿双酚A(BPA)、三氯生(TCS)与正壬基酚(4-n-NP)检测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2种方法收集孕晚期尿样:导尿管尿袋收集(n=176),聚丙烯(PP)尿杯收集(n=6... 目的·探讨孕妇尿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尿样收集方法,采用并比较2种方法对尿双酚A(BPA)、三氯生(TCS)与正壬基酚(4-n-NP)检测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2种方法收集孕晚期尿样:导尿管尿袋收集(n=176),聚丙烯(PP)尿杯收集(n=64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检测尿BPA、TCS及4-n-NP的浓度。验证实验采用PP材质尿杯、导尿管尿袋、低密度聚乙烯材质离心管及玻璃杯(阴性对照)留取同一妇女共5人的尿样。结果·导尿管尿袋收集的尿样BPA浓度几何均数为82.5 ng/mL(95%CI为71.4~95.4 ng/mL),比尿杯留取尿样的BPA浓度高63倍(几何均数1.3 ng/mL,95%CI为1.3~1.5 ng/mL);2种方法尿TCS、4-n-NP及肌酐浓度相似。验证实验的结果表明,相同个体的尿样,尿袋收集的尿BPA浓度远远高于其他3种方法。结论·尿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浓度检测的尿样收集,用PP材质尿杯优于导尿管尿袋收集,PP材质尿杯及低密度聚乙烯材质试管适合于流行病学人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尿样采样方法 尿杯材质 双酚A 三氯生 4-正壬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标记技术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2
作者 许昕薷 仇本华 鄢秀敏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5-635,共11页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内的几乎所有生物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邻近标记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亚细胞区室空间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通过在目标蛋白质周围引入...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内的几乎所有生物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邻近标记技术作为一种前沿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亚细胞区室空间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通过在目标蛋白质周围引入化学标记物,实现对邻近蛋白质的标记和捕捉。结合质谱鉴定与分析,邻近标记技术能够以高时空分辨率捕捉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区室的蛋白质组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邻近标记技术凭借其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灵敏度,成为研究细胞内蛋白质功能、相互作用及蛋白质空间组学的重要工具。本文系统介绍了蛋白质邻近标记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其应用,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视角,促进蛋白质邻近标记技术在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疾病机制研究中的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标记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 空间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多种环境污染物暴露现状——基于山东莱州湾出生队列的生物监测数据 被引量:6
3
作者 秦凯丽 刘安明 +7 位作者 袁崇刚 施蓉 姚谦 蔡辰 周义军 田英 张妍 高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目的·阐明孕妇体内传统污染物(铅、汞、有机磷农药)和新型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三氯生)的暴露水平并分析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山东莱州湾地区建立出生队列,收集孕妇的生物样本进行污染物检测... 目的·阐明孕妇体内传统污染物(铅、汞、有机磷农药)和新型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三氯生)的暴露水平并分析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山东莱州湾地区建立出生队列,收集孕妇的生物样本进行污染物检测。将149例同时完成问卷调查及以下指标检测的孕妇纳入研究:血铅、血汞、尿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包括磷酸二甲酯(dimethylphosphate,DM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imethylthiophosphate,DMTP)、磷酸二乙酯(diethylphosphate,DEP)、二乙基硫代磷酸酯(diethylthiophosphate,DETP)等]、血清全氟化合物[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尿三氯生。描述各污染物的暴露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余弦聚类分析研究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铅、DMP、PFOA和PFOS的检出率均为100.0%;汞、DMTP、DEP、DETP和三氯生的检出率分别为89.3%、81.2%、97.3%、96.6%、59.1%。铅、汞、PFOA、PFOS、三氯生的浓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28.40(11.30~65.70)μg/L、0.85(<LOD~10.98)μg/L、39.54(1.16~273.68)μg/L、4.56(0.55~15.38)μg/L、0.58(<LOD~58.01)μg/g。DMP、DMTP、DEP、DETP的浓度中位数(范围)分别为36.33(0.55~1 331.04)μg/g、2.65(<LOD~128.84)μg/g、14.70(<LOD~585.05)μg/g、1.84(<LOD~86.21)μg/g。DMP和DEP的暴露水平总体高于发达国家;PFOA的水平高于国外其他研究数据,而PFOS和三氯生的水平低于国外其他研究数据。对各污染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余弦聚类分析后发现,汞与PFOA(r=0.36,P=0.000)和PFOS(r=0.42,P=0.000)呈正相关。结论·孕妇体内各污染物暴露普遍,汞与全氟化合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关注传统污染物的同时,也应对全氟化合物和三氯生等新型污染物多加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重金属 有机磷农药 全氟化合物 三氯生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产妇住院分娩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肖煜吟 李国红 张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目的·分析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住院分娩费用过快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12家二级、三级医院,按照住院号随机抽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分娩的产妇病案,... 目的·分析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控制住院分娩费用过快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12家二级、三级医院,按照住院号随机抽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分娩的产妇病案,调取基本信息及住院期间费用。整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z检验、非参数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海市2016年1月—6月产妇人均住院分娩费用为7 826.39元,其中床位费、检查费、手术费、西药费在费用明细中占比较高,依次约为17%、16%、15%和15%。产妇住院费用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职业、支付方式、有无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住院天数、有无产时及产后病理状况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住院费用多因素研究显示,影响住院分娩费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分娩方式、住院天数、有无产时及产后病理状况、年龄、有无妊娠合并症。结论·剖宫产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阴道分娩,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住院费用构成不同,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优化产妇住院费用结构,应从控制西药费、手术费、检查费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费用 影响因素 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3的环境污染及其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卢婍 周义军 田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0-1324,共5页
二苯甲酮-3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苯甲酮型紫外线吸收剂,具有亲脂性、光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二苯甲酮-3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并且可在人体内被检出,其潜在毒性(特别是内分泌干扰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外文献中可以获得较多二... 二苯甲酮-3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苯甲酮型紫外线吸收剂,具有亲脂性、光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二苯甲酮-3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并且可在人体内被检出,其潜在毒性(特别是内分泌干扰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外文献中可以获得较多二苯甲酮-3在环境和人体中暴露的有关数据,但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二苯甲酮-3的广泛存在及其内分泌干扰作用,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其对人群包括内分泌干扰作用在内的潜在毒性及其机制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3 环境暴露 人体暴露 内分泌干扰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药物治疗铅中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黎俊 黄永平 颜崇淮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38,共6页
铅中毒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一个较大因素,传统的螯合剂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对损伤修复效果甚微,需要发现更理想的药物。抗氧化剂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较为持久,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此类药物的铅中毒治疗作用。本文综述国内... 铅中毒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一个较大因素,传统的螯合剂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对损伤修复效果甚微,需要发现更理想的药物。抗氧化剂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较为持久,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此类药物的铅中毒治疗作用。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铅中毒的抗氧化药物治疗进展,介绍葛根素、槲皮素、姜黄素、大蒜素和褪黑素5种抗氧化药物治疗铅中毒的的实验研究进展,这5种药物能有效降低血铅含量,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修复铅对细胞、器官组织的损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中毒 抗氧化剂 自由基 螯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对氧磷酶1基因型孕妇有机磷农药暴露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季麟 茹鲜古丽.艾姆孜 +6 位作者 张妍 施蓉 周义军 成晓蒙 王雪梅 田英 高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结合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型探讨孕妇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s,OPs)暴露水平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某医院的204名孕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检测尿液中4种OPs非特异性二... 目的·结合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型探讨孕妇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s,OPs)暴露水平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某医院的204名孕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检测尿液中4种OPs非特异性二烷基磷酸酯代谢产物水平,测定血清中的氧化应激标志物[总自由巯基(-SH)、丙二醛(MDA)]水平,并提取全血中的DNA检测PON1_(-108)、PON1_(192)、PON1_(55)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及不同PON1基因型的个体中OPs暴露水平与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之间的关联。结果·未见OPs暴露与氧化应激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根据PON1基因型分层后发现在PON1_(192RR)基因型的孕妇中,总磷酸二甲酯类水平[β(95%CI):-104.10(-191.31,-16.88)]及总二烷基磷酸酯类水平[β(95%CI):-111.78(-221.84,-1.72)]与-SH水平呈负相关,而在其他基因型的个体中未发现这一关联。结论·OPs暴露可能与PON1_(192RR)基因型的孕妇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有机磷农药 对氧磷酶1 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期双酚A暴露对斑马鱼发育及神经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潘睿 胡晶莹 +4 位作者 户宜 姚谦 李卫华 田英 高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运用斑马鱼模型初步探讨胚胎期双酚 A(bisphenol A,BPA)暴露对斑马鱼发育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受精后小时数(hours post-fertilization,hpf)为 4 的正常斑马鱼受精卵以不同浓度 BPA(0、2.5、25、250、2 500 μg/L)作染毒处理;... 目的运用斑马鱼模型初步探讨胚胎期双酚 A(bisphenol A,BPA)暴露对斑马鱼发育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受精后小时数(hours post-fertilization,hpf)为 4 的正常斑马鱼受精卵以不同浓度 BPA(0、2.5、25、250、2 500 μg/L)作染毒处理;观察并记录斑马鱼存活率、畸形率和孵化率,以及斑马鱼胚胎 24 hpf 自主运动和 48 hpf 心率,并对发育至 144 hpf 的斑马鱼幼鱼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各浓度 BPA 均未影响斑马鱼的存活率、畸形率和孵化率。暴露于 2 500 μg/L 浓度 BPA 的斑马鱼胚胎 24 hpf 自主运动和 48 hpf 心率低于对照组(P=0.000),发育至 144 hpf 的幼鱼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降低(P=0.000)。暴露于 250 μg/L 和 2 500 μg/L浓度 BPA 的斑马鱼幼鱼在强光刺激惊恐反射检测中运动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强光刺激下运动总距离减少(P<0.05)。结论胚胎期 BPA 暴露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发育毒性和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斑马鱼 胚胎期 发育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对性激素干扰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汪子夏 姚谦 田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0-545,共6页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类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表明其与肝脏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FC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其生殖毒性备受关注,尤其是...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类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表明其与肝脏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FC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其生殖毒性备受关注,尤其是其对性激素合成分泌的影响。当性激素水平紊乱时,机体可能出现性分化发育异常、生殖障碍等表现。该文从动物毒理学研究及其机制、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角度,对PFCs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