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气囊小肠镜在Peutz-Jeghers综合征患儿长期随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1
作者 蔡美洪 徐雷鸣 +4 位作者 瞿春莹 李郑红 沈峰 李鸣鸣 张毅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SBE)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儿小肠息肉长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华医院消化科2011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0例接受SBE长期随访的PJ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PJS患儿中男7例、女3例,确... 目的探讨单气囊小肠镜(SBE)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儿小肠息肉长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华医院消化科2011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10例接受SBE长期随访的PJ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PJS患儿中男7例、女3例,确诊PJS时的中位年龄为9.5(6~16)岁,中位随访时长为132(95~137)个月,随访间隔中位时间17.3个月。共进行46次SBE检查,其中29例次经口进镜,17例次经肛门进镜,治疗息肉157枚。每例患儿治疗直径>15 mm息肉的中位数目为7(1~13)枚。经SBE随访治疗后患儿腹部症状及贫血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仅1例患儿因肠套叠需要手术治疗,可能与随访间隔太长及随访不规律有关。经口小肠镜患儿术后均有咽痛(100%);SBE术后腹胀8例次(17.4%);穿孔1例次(2.2%),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应用SBE对PJS患儿进行长期规律随访及预防性小肠息肉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改善腹部症状、降低肠套叠及外科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UTZ-JEGHERS综合征 小肠镜 小肠息肉 肠套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对孕期小鼠脂肪组织构成和炎症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卢星宇 徐一丹 +2 位作者 刘亦沁 张骞仁 董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990,共10页
目的·探究高脂饮食后雌鼠孕前、孕期脂肪组织的改变及其对子代脂肪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接受普通饮食(CON组,n=12)和高脂饮食(HFD组,n=12) 5周;根据是否妊娠再分为普通饮食非妊娠组(CON-UN组)、普... 目的·探究高脂饮食后雌鼠孕前、孕期脂肪组织的改变及其对子代脂肪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接受普通饮食(CON组,n=12)和高脂饮食(HFD组,n=12) 5周;根据是否妊娠再分为普通饮食非妊娠组(CON-UN组)、普通饮食妊娠组(CON-P组)和高脂饮食非妊娠组(HFD-UN组)、高脂饮食妊娠组(HFD-P组)。雌鼠在孕期和哺乳期均维持原有饮食。雌鼠分别于喂饲5周或孕18.5 d取其白色脂肪组织(内脏)和棕色脂肪组织(肩胛)。两组孕鼠的子代断乳后,分别接受普通饮食至第11周,取子代脂肪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色脂肪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及NK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白色脂肪组织IL-6和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喂养5周后,HFD组雌鼠体质量高于CON组雌鼠(P<0.05)。高脂饮食后,育龄期雌鼠和妊娠末期雌鼠的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HFD-UN组和HFD-P组雌鼠白色脂肪组织中同一视野下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脂肪细胞大小不一,脂滴占比增大,细胞体积显著增大;HFD-UN组和HFD-P组脂滴面积占视野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与CON-UN组和CON-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FD-UN组和HFD-P组棕色脂肪细胞则呈现出相对混乱的排列,脂肪细胞大小不一,但细胞体积无明显改变。HFD-UN组和HFD-P组脂肪组织中CD8^(+)T细胞比例和总T细胞比例升高,炎症因子IL-6、IL-1βmRNA表达水平升高;分别与CON-UN组和CON-P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育龄期雌鼠(HFD-UN组)脂肪组织中NK细胞比例降低,但在妊娠期(HFD-P组) NK细胞比例则明显升高,两者呈现相反趋势。HFD组子代断乳后恢复普通饮食,其体质量、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质量仍显著高于CON组子代(均P<0.05),且白色脂肪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结论·高脂饮食可引起育龄期和妊娠期雌鼠脂肪细胞结构、免疫细胞比例改变及炎症水平升高,并影响子代脂肪组织结构;脂肪组织可能是介导肥胖代际传递的新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脂肪组织 妊娠 母子代际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胰组织微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蔡敏 吴建新 +2 位作者 李力 王斌 范建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18-2422,共5页
目的:应用7.5%高渗盐水(HS)或低分子右旋糖酐40(Dx)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和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组织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AP组、HS组、Dx组于建模后经尾静脉持续注射4 mL/kg生理盐... 目的:应用7.5%高渗盐水(HS)或低分子右旋糖酐40(Dx)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和评价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组织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SAP组、HS组、Dx组于建模后经尾静脉持续注射4 mL/kg生理盐水、HS组及Dx组各2 h,另设假手术组(OS)。12 h后检测血清淀粉酶、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同时测定腹水量,采集胰腺作普通病理检查并计数微血栓,部分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1)SAP诱发后12 h,SAP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S组或Dx组(P<0.05);治疗组存活数虽有不同,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2)胰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HS组或Dx组微血栓数、病理评分显著少于SAP组(P<0.05);腹水量、淀粉酶、D-dimer、vWF、GMP-140等检测结果也显示HS组或Dx组较SAP组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HS组或Dx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HS或Dx进行液体复苏能提高SAP大鼠生存率,胰腺病理损害减轻,胰组织微血栓数量减少,与出血、凝血机制紊乱相关的指标如D-dimer、vWF、GMP-140等改善。本研究未显示HS与Dx在改善SAP上述有关指标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微血栓 液体复苏 盐水 高渗 右旋糖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石翠翠 张洁 +2 位作者 黄鹤鸣 桑玉尔 李光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肝硬化患者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记录肝硬化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VB)、腹水和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根据肝硬化患者的HOMA-IR,将肝硬化患者分无胰岛素抵抗组(IR≤1.64)和胰岛素抵抗组(IR>1.64),进行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376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 A级患者162例(43.09%)、B级148例(39.36%)、C级66例(17.55%)。肝硬化主要病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3.35%(163例)。376例肝硬化患者中,208例进行了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测;其中,无胰岛素抵抗组117例(56.25%),胰岛素抵抗组91例(43.75%)。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00);胰岛素抵抗组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亦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01)。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数(6.93±1.99)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7.63±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胰岛素抵抗组中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P=0.028)。在肝硬化并发症方面,胰岛素抵抗组肝硬化患者并发腹水的比例(36.26%)显著低于无胰岛素抵抗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组患者并发EVB和HE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近半数存在胰岛素抵抗;有胰岛素抵抗的肝硬化患者BMI偏高,Child C级患者比例较低,较少并发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数 CHILD-PUGH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光榆 吴建新 +1 位作者 李定国 陆汉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1-414,共4页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基因突变可引起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现就UGT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UGT基因的定位及结构,UGT突变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CNⅠ)、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CNⅡ)和Gilbert综合征(GS)以...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基因突变可引起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现就UGT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UGT基因的定位及结构,UGT突变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CNⅠ)、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CNⅡ)和Gilbert综合征(GS)以及UGT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等。UGT基因突变研究,将有助于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基因 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崔舒晟 胡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303-3304,共2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惠.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及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惠.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及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据报道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IBS的患病率均非常高,我国人群患病率估计在20%,也有报道在西方国家IBS患者占胃肠门诊病人的25%~50%,在我国约占40%。本文就近年IBS的病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病因 IBS患者 胃肠道功能 西方发达国家 临床症状 发展中国家 大便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素A信号调控与肝脏疾病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光明 李定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4-315,共2页
激活素A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其在肝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激活素A表... 激活素A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其在肝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激活素A表达异常,提示激活素A信号异常可能参与了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激活素A 信号调控 多功能细胞因子 细胞外基质分泌 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增殖 发生发展 生物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雯瑾 袁涛 +4 位作者 沈峰 周达 孙超 范建高 陈源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8-1272,共5页
目的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对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作用。方法将18只成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AFLD组和NAFLD+BPA组,每组6只。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ELISA检测... 目的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对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作用。方法将18只成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AFLD组和NAFLD+BPA组,每组6只。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和IL-8等炎症因子,鲎试剂终点比色法检测内毒素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肠道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肠道黏膜外周蛋白ZO-1 mRNA的改变。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肝脏病理学证实NAFLD模型建模成功。100 nmol/L BPA摄入8周后,TNFα、IL-6、IL-8炎症因子表达上调[分别为(127.65±22.40)pg/ml、(199.34±17.46)pg/ml和(258.79±12.82)pg/ml]伴内毒素水平增高[(0.88±0.26)EU/ml],与正常组[分别为(64.87±10.83)pg/ml、(91.27±9.82)pg/ml、(123.76±19.68)pg/ml和(0.27±0.09)EU/ml]及NAFLD组[分别为(92.34±10.68)pg/ml、(181.93±20.11)pg/ml、(201.64±22.34)pg/ml和(0.63±0.15)EU/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FLD组和NAFLD+BPA组中的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186.31±20.06)pg/ml、(208.78±13.77)pg/ml)vs(112.84±23.12)pg/ml,P值均<0.05],但NAFLD组和NAFLD+BP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与正常组比较,NAFLD组和NAFLD+BPA组中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水平下降,肠道黏膜外周蛋白ZO-1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降低,BPA干预促进ZO-1 mRNA进一步下调(68.03±11.73、45.24±6.98、33.25±11.04,两两组间比较,P值均<0.05)。结论在NAFLD背景下,长期低剂量BPA的暴露能加重炎症因子释放,促进内毒素血症,进而损伤肠道黏膜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内分泌干扰物 肠黏膜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7介导的间叶-上皮转化与器官纤维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丽丽 虢灿杰 +2 位作者 陈源文 沈峰 李定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1-504,共4页
纤维化是各种器官慢性损伤的共同结果。研究发现上皮-间叶转化(EMT)可能是导致多种器官纤维化的潜在机制。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诱导EMT,促进器官纤维化,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可通过拮抗TGF-β的作用,诱导间叶-上... 纤维化是各种器官慢性损伤的共同结果。研究发现上皮-间叶转化(EMT)可能是导致多种器官纤维化的潜在机制。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诱导EMT,促进器官纤维化,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可通过拮抗TGF-β的作用,诱导间叶-上皮转化,改善多种器官纤维化。然而,至今BMP-7的抗纤维化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提供一种纤维化疾病的新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器官纤维化 间叶-上皮转化 上皮-间叶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炎症性肠病的糖原累积病-Ⅰb型5例患儿SGLT2抑制剂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瑜 葛文松 +6 位作者 杜陶子 龚自珍 肖冰 梁黎黎 王瑞芳 杨奕 邱文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4-299,共6页
目的分析5例合并炎症性肠病(IBD)的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患儿接受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接受治疗并随访的5例合并IBD的GSD-Ⅰb型患儿,SGLT2抑制剂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 目的分析5例合并炎症性肠病(IBD)的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患儿接受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接受治疗并随访的5例合并IBD的GSD-Ⅰb型患儿,SGLT2抑制剂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5例患儿IBD发作中位年龄为5.0岁。5例均有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及肛周脓肿。SGLT2抑制剂治疗前,5例的中位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为55.0。SGLT2抑制剂中位治疗12.0月后[末次随访中位剂量0.31 mg/(kg·d)],中位PCDAI(10.0)显著降低(P=0.043),5例均获得临床应答。治疗中,2例出现低血糖,4例出现会阴部或尿道口瘙痒。发现2种新SLC 37A4变异(c.2delT,c.1065delG)。c.446G>A(p.G 149E)为热点变异(70%)。结论SGLT2抑制剂可明显改善GSD-Ⅰb型患儿的IBD活动度,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Ⅰb型 SLC 37A4基因 炎症性肠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SGLT2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汁淤积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华 李光明 +2 位作者 胡坚方 周曙峰 曾黎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胆汁淤积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手术后1、3、5、7d取血及肝组织(n=6),检测血清胆红素、胆汁酸(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 目的:探讨急性胆汁淤积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BDL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手术后1、3、5、7d取血及肝组织(n=6),检测血清胆红素、胆汁酸(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应用HE染色、Siriusred染色、电镜及DNA电泳对肝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凋亡生化学进行评估。结果:与SO组相比,BDL组大鼠血清胆红素、BA、ALP、γ-GT、ALT及AST在7d内呈进行性增高。HE及Siriusred染色显示,逐渐加重的胆管扩张伴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及以胆管增生为主的结缔组织沉积。电镜显示,肝细胞内见异常包涵物,毛细胆管扩张、纤毛减少。两组大鼠肝组织均未见典型肝细胞凋亡形态及DNAladder改变。结论:急性胆汁淤积诱导的肝损伤以肝细胞坏死为主,肝细胞凋亡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坏死 细胞凋亡 肝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