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况问卷"对上海市所有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医院内主要PICC置管科室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37所三级甲等医院中,30所开展了PICC技术,27所(90.0%)建立了PICC门诊,13所(43.3%)开展PICC维护的时间≥10年;开展PICC置管科室的科室中,96.1%的科室在穿刺部位仅使用透明敷料,61.3%的科室使用施乐扣固定导管,90.7%的科室使用肝素帽接头,76.0%的科室使用正压接头,70.7%的科室使用75%乙醇消毒接头,61.3%的科室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所有科室均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74.7%的科室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结论各家医院开展了很多PICC的项目,但是在普及范围、专科护士资源、信息的获得以及导管维护实践的一致性方面还不足,建议完善PICC维护标准,加大专科培训力度,促进PICC专科化的发展。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医院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循证法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Up To Dat...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医院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循证法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RNAO、OVID、Medline、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排除与本研究无相关、无法获得全文或会议摘要、信函和通知、数据不完整或不可用,研究内容及方法重复、研究方法有缺陷、数据统计存在问题的文献,采用约翰霍普斯金循证护理实践(JHNEBP)模型中的证据评估工具实施证据评价,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条目池。以Donabedian模式为基本理论框架,初步拟定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及百分权重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脊柱侧凸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评价指标(结构—过程—结果)、8项二级评价指标(护理措施、药物设备管理、手术室环境、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患者结局)、14项三级评价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判断系数分别为0.78及0.90,熟悉系数为0.84及0.92,权威系数为0.81及0.91,协调系数为0.301~0.38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构建的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形成单病种多部门联合质量监控的模式,基于数据化指导可更科学地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维护的现状,以期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自制的"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PICC维护情况问卷"对上海市所有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及医院内主要PICC置管科室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37所三级甲等医院中,30所开展了PICC技术,27所(90.0%)建立了PICC门诊,13所(43.3%)开展PICC维护的时间≥10年;开展PICC置管科室的科室中,96.1%的科室在穿刺部位仅使用透明敷料,61.3%的科室使用施乐扣固定导管,90.7%的科室使用肝素帽接头,76.0%的科室使用正压接头,70.7%的科室使用75%乙醇消毒接头,61.3%的科室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所有科室均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74.7%的科室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结论各家医院开展了很多PICC的项目,但是在普及范围、专科护士资源、信息的获得以及导管维护实践的一致性方面还不足,建议完善PICC维护标准,加大专科培训力度,促进PICC专科化的发展。
文摘目的:构建基于循证的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医院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循证法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RNAO、OVID、Medline、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排除与本研究无相关、无法获得全文或会议摘要、信函和通知、数据不完整或不可用,研究内容及方法重复、研究方法有缺陷、数据统计存在问题的文献,采用约翰霍普斯金循证护理实践(JHNEBP)模型中的证据评估工具实施证据评价,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条目池。以Donabedian模式为基本理论框架,初步拟定脊柱侧凸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及百分权重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构建了脊柱侧凸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评价指标(结构—过程—结果)、8项二级评价指标(护理措施、药物设备管理、手术室环境、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患者结局)、14项三级评价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专家判断系数分别为0.78及0.90,熟悉系数为0.84及0.92,权威系数为0.81及0.91,协调系数为0.301~0.38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构建的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形成单病种多部门联合质量监控的模式,基于数据化指导可更科学地进行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