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在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润 徐敏 +1 位作者 张海波 朱益雷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在心脏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与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前瞻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在心脏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与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前瞻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CICU)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与血糖管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营养相关结局指标、血糖管理质量指标及病人预后指标。结果:实施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后,观察组病人营养相关指标(血清前清蛋白、血红蛋白、7d热卡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胰岛素使用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可有效改善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少血糖波动,提升血糖管理质量,促进病人转归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血糖管理 间断喂养 心脏外科术后 应激性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护理对心胸外科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周珽 黄润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9期36-39,57,共5页
目的运用循证研究及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构建应用于心胸外科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法便利抽样选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为干预实施前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为... 目的运用循证研究及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构建应用于心胸外科术后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法便利抽样选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为干预实施前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无创正压通气照护,共有患者38例;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为干预实施后组,应用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护理,责任护士根据集束化护理方案与医生协同为患者提供无创正压通气照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实施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后,患者的面罩漏气、恐惧焦虑心理、腹胀、误吸、鼻面部损伤以及口咽及呼吸道干燥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PaO_2、PaCO_2明显改善,而患者的住院时间、通气时间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运用循证研究及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构建并应用心胸外科术后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显著减少了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研究 集束化护理 心胸外科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在心胸外科电话汇报病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霞 黄润 费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S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在心胸外科电话汇报病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际医疗服务行业内医护人员间标准的病情交流模式"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应用于心胸外科患者的电话病情汇报。结果:运用SBAR模式于...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在心胸外科电话汇报病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际医疗服务行业内医护人员间标准的病情交流模式"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应用于心胸外科患者的电话病情汇报。结果:运用SBAR模式于电话汇报病情后,医护间沟通加强,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的满意率由原来的76.4%提高到了92.6%;有效沟通保证了患者安全,因沟通不良引起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从7.4%下降到了3.3%;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从90.2%提高到了97.8%。结论:在电话中运用SBAR沟通模式是医护人员之间快速、准确传递病情的一种方式。运用SBAR模式进行病情汇报,内容精简且具有针对性,医护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致,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稳步提升医生及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模式 心胸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胸部巨大肿瘤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国庆 王磊 +5 位作者 钟竑 梅举 张辅贤 丁芳宝 肖海波 张韫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总结儿童原发性胸部巨大肿瘤的治疗经验,探讨更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于占据整个胸腔的胸内肿瘤采取胸部正中切口,处理肺门或分离肿瘤;而其他肺肿瘤及后纵隔肿瘤则采取常规后外侧切口行肿瘤根治术.对于前纵隔肿瘤酌情采取胸... 目的 总结儿童原发性胸部巨大肿瘤的治疗经验,探讨更有效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于占据整个胸腔的胸内肿瘤采取胸部正中切口,处理肺门或分离肿瘤;而其他肺肿瘤及后纵隔肿瘤则采取常规后外侧切口行肿瘤根治术.对于前纵隔肿瘤酌情采取胸部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切口,锐性加钝性法分离,直至完整切除肿瘤为止.结果 5例术前诊断为肺肿瘤的患儿,2例行左全肺切除,1例行右全肺切除,1例行右中下肺叶切除,病理学诊断均为胸膜肺母细胞瘤;另1例行胸壁肿块大块切除术,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为"左胸壁肋骨Ewing肉瘤";1例术前诊断为胸腔内巨大肿块患儿行肿块切除后病理报告为软骨肉瘤;4例前纵隔肿瘤中,2例为梭形细胞瘤,另2例来源于胸腺,分别为胸腺瘤和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均被完整切除;4例后纵隔肿瘤均作肿块切除,病理检查报告均为神经母细胞瘤.结论 手术指征、手术径路的把握及术者的经验直接决定胸部巨大肿瘤患儿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肿瘤/外科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高俊 丁芳宝 +2 位作者 梅举 黄建兵 张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9-581,共3页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是由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左冠状动脉丛未与主动脉芽连接,而与肺动脉芽异常连接导致的冠状动脉一支或主要分支或两支起...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是由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左冠状动脉丛未与主动脉芽连接,而与肺动脉芽异常连接导致的冠状动脉一支或主要分支或两支起源于肺动脉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为1/30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肺动脉 诊断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漏斗胸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健 孟礼飞 肖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目的总结复发性漏斗外科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复发性漏斗胸行二次手术:Nuss术15例,改良Nuss术6例,Nuss术联合截骨1例,Ravitch术1例。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10~150 ml,中位数20 m... 目的总结复发性漏斗外科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复发性漏斗胸行二次手术:Nuss术15例,改良Nuss术6例,Nuss术联合截骨1例,Ravitch术1例。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10~150 ml,中位数20 ml。术后住院4~15 d,平均7.1 d。术后2例引流较多,积极胸腔引流加强营养等治愈。23例术后2年拆除钢板,均无复发。结论 Nuss术可作为漏斗胸修复失败患者再次矫正的首选术式,疗效满意。严重畸形漏斗胸复发患者,首选Ravitch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漏斗胸 NUSS术 Ravitch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小儿后纵隔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蒋连勇 谢晓 +6 位作者 胡丰庆 胡睿 肖海波 王明松 李国庆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6-877,882,共3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后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对36例患儿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患侧卧位,腋中线第7~8肋间做腔镜孔,腋前线第3~5肋间做2~3 cm 操作孔,选择电钩或超声刀...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后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对36例患儿行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后纵隔肿瘤切除术,患侧卧位,腋中线第7~8肋间做腔镜孔,腋前线第3~5肋间做2~3 cm 操作孔,选择电钩或超声刀沿肿瘤边缘分离组织,避开周围重要血管、神经、乳糜管等结构,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儿均在单操作孔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56~133 min,平均82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5 ml;术后住院时间3~10 d,平均6.2 d。住院期间无死亡,2例术后出现霍纳综合征,其余患儿恢复顺利。术后病理:单纯囊肿3例,畸胎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22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所有患儿随访1~43个月,平均19个月,无肿瘤复发,1例霍纳综合征患儿半年后恢复正常,1例无明显好转。结论单操作孔全胸腔镜下治疗小儿后纵隔肿瘤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单操作孔 纵隔肿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Nuss手术治疗复发性漏斗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肖海波 梅举 +3 位作者 张辅贤 李国庆 钟竑 胡丰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2-925,共4页
目的观察辅助剑突下小切口改良Nuss手术治疗复发性漏斗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8月,对22例复发性漏斗胸需接受二次手术的患者实施辅助剑突下小切口的改良Nuss手术。对患者的初次手术情况及二次手术前症状、Haller指数、手... 目的观察辅助剑突下小切口改良Nuss手术治疗复发性漏斗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8月,对22例复发性漏斗胸需接受二次手术的患者实施辅助剑突下小切口的改良Nuss手术。对患者的初次手术情况及二次手术前症状、Haller指数、手术过程、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接受Nuss手术的51例漏斗胸初次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2例患者初次手术中,Ravitch手术12例、改良Ravitch手术7例,胸骨翻转术3例。术前症状包括活动耐量下降、活动后气急、胸痛、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心悸;平均Haller指数为4.81±0.8;与对照组比较,复发性漏斗胸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气胸、胸腔积液、持续疼痛和腋下切口感染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心脏损伤病例。随访1~4年,患者术前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9例患者拆除钢板,未发现钢板或固定片移位。结论复发性漏斗胸的手术风险较大,辅助剑突下小切口改良Nuss手术的操作安全性高,可有效纠正复发性漏斗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复发 二次手术 微创 NUSS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淑彬 丁芳宝 +3 位作者 汤敏 黄健兵 梅举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7-8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ASD)经胸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多发性ASD患儿,经右侧胸骨旁微创小切口显露右心房。在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引下,测量ASD的大小及数目、孔间距,并据此选择合适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TEE引导封堵器的套管经房间隔缺损进入左房并对多发性ASD进行封堵,术后即刻评价封堵器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效果。结果 18例患者均采用1个封堵器封堵多发性ASD成功。术后即刻TEE检查所有患儿封堵器位置良好,封堵器无变形、移位和脱落,多发性ASD无残余分流,心脏瓣膜功能不受影响。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多发性ASD是安全、有效的技术,TEE对病例和封堵器的选择及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多发性房间隔缺损 经胸微创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1及其在心脏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玉梅 梅举 +1 位作者 孙锟 丁芳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3,共5页
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AQPs)家族中发现最早且分布最广泛的成员,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受多种因素的调节。除转运水分子外,AQP1还能转运多种气体分子并参与细胞游走过程。心脏组织中AQP1主要在红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心... 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AQPs)家族中发现最早且分布最广泛的成员,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受多种因素的调节。除转运水分子外,AQP1还能转运多种气体分子并参与细胞游走过程。心脏组织中AQP1主要在红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中表达。心肌细胞内AQP1定位于细胞质膜,可能参加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以及水分子的转运,调节心脏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水代谢。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以影响AQPs的表达及活性,导致术后心肌水肿。心脏中AQPs的研究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心肌水肿 调节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江雪艳 袁源 +1 位作者 杨琦 梅举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某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病原学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 目的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某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病原学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效果。结果共有8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阴性61例(阴性组),阳性27例(阳性组),阳性率为30.7%。83例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有阳性发现,包括赘生物、瓣膜毁损、人工瓣瓣周漏、脓肿、腱索断裂等,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阴性组患者发热的比率较阳性组低(36.1%VS 81.5%),胸闷气促的比率较阳性组高(80.3%VS 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1例阴性组患者的基础心脏病以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为主(16.4%);累及主动脉瓣(37例)、二尖瓣(20例)、三尖瓣(2例),2例同时累及主动脉和二尖瓣;阴性组患者瓣膜毁损(78.7%VS 63.0%)和腱索断裂(47.5%VS 22.2%)比率较阳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心功能不全及栓塞为主要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者阴性组18例,发生率29.5%,阳性组7例,发生率25.9%。阴性组患者病死率为8.2%,阳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案,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外科手术 赘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源 钟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97-899,共3页
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将0ct4、Sox2、c—Myc和K1f4四个转录因子导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获得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v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 2006年.Takahashi和Yamanaka将0ct4、Sox2、c—Myc和K1f4四个转录因子导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获得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vonic stem cells,ES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从此证实.既往认为处于终末分化的成熟细胞可通过外源转录因子基因的导入而重新编程,恢复多分化潜能。这一成果引起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而iPS细胞究竞是怎样获得的?这类细胞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寻常?本文对iPS细胞的研究过程、建立步骤及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干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cells 转录因子 胚胎干细胞 IPS ES细胞 成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3 位作者 吴淑彬 张韫佼 尹航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腔内阻断 三尖瓣手术 再次 微创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凯 陈笋 +3 位作者 梅举 丁芳宝 刘惠东 孙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79-1184,1193,共7页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接受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25例婴儿进行围术期前瞻性观察研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12、24、48 h采集静脉血样,利用电化学...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婴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接受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25例婴儿进行围术期前瞻性观察研究,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12、24、48 h采集静脉血样,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水平,并记录同期临床指标。结果术前血清NT-proBNP浓度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与临床心脏功能分级正相关,与心超射血分数(EF)负相关;术后6和12 h血清NT-proBNP浓度水平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24和48 h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NT-proBNP浓度水平与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肌力评分、ICU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NT-proBNP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可作为术前心脏功能评价手段的重要补充,但作为婴儿期左向右为主的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风险预测因子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脏手术 风险预测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量工具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危重程度评估中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婷婷 刘霞 +1 位作者 尚文媛 黄润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0期1395-1399,共5页
目的 :比较6项危重程度评估工具应用于先心病术后患儿病情评估中的效果。方法 :比较6项工具内涵并采用t检验、ROC曲线下面积、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等比较工具应用效果。结果 :纳入1 284例患儿,6项工具在构建方式、评分内容、评... 目的 :比较6项危重程度评估工具应用于先心病术后患儿病情评估中的效果。方法 :比较6项工具内涵并采用t检验、ROC曲线下面积、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等比较工具应用效果。结果 :纳入1 284例患儿,6项工具在构建方式、评分内容、评分应用层面存在差异。小儿死亡风险评分(PRISM)等普适评分应用面相对广,但先心病针对性不强。而特异性评分指标特异性强、评估节力。小儿先心病术后危重程度评分的区分能力优于普适评分(AUC>0.75)。第三代小儿死亡风险评分(PRISMⅢ)、第二代小儿死亡指数(PIM2)、小儿先心病术后危重程度评分的校准能力较好(P>0.05)。结论 :相比普适评分,特异性评分应用于先心病患儿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深入研究。护理人员在使用工具前应当根据临床情境合理选择符合患儿特点的工具,以提高评估准确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程度评估 先天性心脏病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阳 刘益 丁芳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4-588,共5页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表现出一系列心肌功能的障碍和结构的损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miRNA)在MIRI进程中出现上调或下调的表达异常,并可通过作用于靶基因调控下游的信号通路,引起相应蛋白...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表现出一系列心肌功能的障碍和结构的损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微小RNA(miRNA)在MIRI进程中出现上调或下调的表达异常,并可通过作用于靶基因调控下游的信号通路,引起相应蛋白表达的变化,从而参与调控MIRI的进程。而通过技术手段上调或下调目标miRNA的表达可起到缓解MIRI的作用,且miRNA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生物标记物,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该文主要就miRNA在MIRI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7
作者 沈中华 董国华 +3 位作者 黄海荣 吴海卫 朱家全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809-812,共4页
目的:建立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病理生理变化和评价治疗策略提供可靠、经济的实验平台。方法:20只成年SD大鼠,采用颈静脉、尾动脉、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在100 ml/(kg.min)流量下维持转流60 min,监测心率、... 目的:建立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病理生理变化和评价治疗策略提供可靠、经济的实验平台。方法:20只成年SD大鼠,采用颈静脉、尾动脉、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在100 ml/(kg.min)流量下维持转流60 min,监测心率、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分析。结果:20只大鼠全部穿刺成功,在设定条件下完成体外循环,术后存活均>1周。结论:该模型具有经济、简单、微创、体外循环参数设置接近临床、模型成功率高、术后生存期长等优点,可作为研究体外循环后病理生理变化和评价治疗策略的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雪凤 刘崎 +3 位作者 陆建平 蒋连勇 许兵 弓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626-629,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CABG术后患者行320排CT造影检查(CTA)资料,对所有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320排CT扫描结果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 目的:探讨320排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CABG术后患者行320排CT造影检查(CTA)资料,对所有桥血管及自体冠状动脉320排CT扫描结果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综合评价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通畅情况。并与14例同期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3例患者共计桥血管372支,CTA对372支桥血管通畅、病变情况可进行良好评估;14.2%(53/372)的桥血管发生病变,术后1年内动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4.3%、86.3%,随术后时间延长,动脉桥病变率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胸痛组与非胸痛组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4例患者CAG检查结果对比,320排CTA对桥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00%、100%、92.5%,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96.5%、92.6%、97.4%。结论:320排CT对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CABG术后随访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蒋连勇(综述) 丁芳宝(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79-981,共3页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大多数心脏外科手术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患者对于美观及微创的要求越来越高,微创心脏外科已经成为各大心脏中心研究的热点,从小切口心脏手术到传统腔镜心脏手术再到现在的机器人...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大多数心脏外科手术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患者对于美观及微创的要求越来越高,微创心脏外科已经成为各大心脏中心研究的热点,从小切口心脏手术到传统腔镜心脏手术再到现在的机器人辅助下心脏手术,正在不断努力以求取得更加完美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心脏手术 机器人辅助 微创心脏外科 心脏外科技术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医生 心脏中心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羊心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及其与心肌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玉梅 丁芳宝 +1 位作者 梅举 孙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后羊心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及其与心肌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羊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体外循环组(n=18),体外循环组在体外循环结束后6个时点(2、6、12、24、48、72 h)取材,每个时点取3只动物...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后羊心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及其与心肌水肿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羊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体外循环组(n=18),体外循环组在体外循环结束后6个时点(2、6、12、24、48、72 h)取材,每个时点取3只动物。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ELISA和干湿质量法检测正常对照组术后和体外循环组术后各时点心室肌组织中AQP1表达及心肌水肿的程度。结果正常羊心室肌组织中有AQP1表达,且左、右心室心肌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组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点间心肌组织中AQP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趋势在mRNA和蛋白水平一致,均为体外循环结束后开始降低,6 h后达到最低,而后上升,于48 h达到峰值后再降低;心肌水肿程度各时点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趋势随着体外循环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高,于48 h达到峰值后降低;AQP1 mRNA相对表达量与AQP1蛋白相对表达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971,P<0.05),AQP1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心肌水含量呈正相关(r=0.592,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影响羊心肌组织中AQP1表达及心肌水肿变化,且AQP1蛋白表达量与心肌水含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肌水肿 水通道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