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瓣手术策略在法洛四联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岑宇航 鲁亚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5,共5页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目前手术是TOF的主要治疗方式,大多数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长期预后良好。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右心室流出道狭窄,闭合室间隔缺损,尽可能保...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目前手术是TOF的主要治疗方式,大多数患儿经手术治疗后长期预后良好。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右心室流出道狭窄,闭合室间隔缺损,尽可能保留肺动脉瓣和维护右心功能。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 regurgitation,PR)是TOF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是导致许多不良结局的重要因素。除应用肺动脉瓣置换术治疗术后PR以外,保瓣手术策略逐渐成为TOF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术后PR的发生或加重,改善患儿预后。本文主要阐述保瓣手术在法洛四联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包括保瓣手术的应用指征、手术策略、预后以及实施保瓣手术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心脏外科手术 方法 手术后并发症 肺动脉瓣闭锁不全 肺动脉瓣 保瓣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二氧环己酮与碘海醇共混物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惠东 刘洋 陈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目的研究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与碘海醇通过物理共混方法制备显影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平板硫化仪压制PPDO和PPDO-碘海醇混合物(MIX)成薄片。通过动态凝血时间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和溶血试验评价材料的血液相... 目的研究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与碘海醇通过物理共混方法制备显影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平板硫化仪压制PPDO和PPDO-碘海醇混合物(MIX)成薄片。通过动态凝血时间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和溶血试验评价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使用PPDO和MIX浸提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检测2种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动物体内肌肉包埋法评价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MIX与PPDO间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无明显差异。在细胞相容性评价中,HUVEC用MIX和PPDO浸提液培养,相对增长率分别为(80.26±8.87)%和(84.59±7.22)%(P=0.391);而HA-VSMC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94.89±9.64)%和(110.03±13.37)%(P=0.001)。结论 PPDO-碘海醇共混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海醇 聚对二氧环己酮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2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汪希珂 徐欣怡 +5 位作者 刘廷亮 高伟 黄美蓉 李奋 孙锟 郭颖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断为TIC的2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1.82%的TIC由房性心律失常所致,多见于男性小婴儿。TIC患儿经控制心律失常及强心、利尿、扩...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断为TIC的2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1.82%的TIC由房性心律失常所致,多见于男性小婴儿。TIC患儿经控制心律失常及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药物治疗时间平均(14.00±8.20)d。10例复发心动过速中7例见于房性心律失常患儿,经治疗后缓解。复发患儿中3例再发TIC,经治疗后心功能仍可恢复正常,但治疗时间较初次发作治疗时间延长,平均(19.50±8.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TIC患儿于学龄前期行射频消融术后治愈。TIC患儿经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明显改善,包括经体表面积标化后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TIC是一种可逆性、预后良好的心肌病。任何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儿童TIC,并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室性心律失常所致TIC需行射频消融术获得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上狭窄患者的弹力蛋白基因突变筛查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洋 徐丽娟 孙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7-242,共6页
目的对综合征型和单纯型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患者,进行弹力蛋白基因的突变筛查,分析综合征型患者心血管疾病表型差异性的原因及单纯型患者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方法收集8例威廉姆斯综合征(WS)患者,6例单纯型SVAS患者。采用MLPA技术... 目的对综合征型和单纯型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患者,进行弹力蛋白基因的突变筛查,分析综合征型患者心血管疾病表型差异性的原因及单纯型患者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方法收集8例威廉姆斯综合征(WS)患者,6例单纯型SVAS患者。采用MLPA技术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应用PCR技术扩增弹力蛋白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对所有扩增片段均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弹力蛋白基因序列通过BLAST程序比对以检出可能存在的突变。结果 8例综合征型SVAS患者均有位于7q11.23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长度1.04-1.61 Mb;未在单纯型SVAS患者中检测到微缺失。共检测到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5个位于内含子区并且不涉及剪切位点;另外2个位于外显子:01号患者的第5号外显子有一突变c.212 C〉T,07号患者的第25号外显子有一同义突变c.1674G〉A。结论 WS患者心血管畸形表型差异性的原因及单纯型SVAS患者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是一个复杂而又亟需解决的难题,尚需更广泛的基因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姆斯综合征 主动脉瓣上狭窄 弹力蛋白基因 基因突变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猪主动脉缩窄模型的术式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周瑞 于云鹏 +3 位作者 蒲田 白凯 陈笋 孙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31-1435,共5页
目的比较环扎法和横切纵缝法建立主动脉缩窄模型的长期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环扎法(环扎组,n=20)和横切纵缝法(横切纵缝组,n=20)建立幼猪主动脉缩窄模型,建模后第1、3、6个月分别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另选取10只幼猪作为假手术... 目的比较环扎法和横切纵缝法建立主动脉缩窄模型的长期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环扎法(环扎组,n=20)和横切纵缝法(横切纵缝组,n=20)建立幼猪主动脉缩窄模型,建模后第1、3、6个月分别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另选取10只幼猪作为假手术组。结果建模后1个月,环扎组和横切纵缝组狭窄段血管直径均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1),狭窄段存在一定的压力阶差。建模后3、6个月,环扎组狭窄段血管直径逐渐增加,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压力阶差为0;横切纵缝组狭窄段血管直径均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1),压力阶差相对稳定。结论横切纵缝法可建立长期稳定的主动脉缩窄模型,可作为心血管支架研究的可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手术方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导管法建立兔胸下段食管狭窄模型
6
作者 刘洋 刘惠东 +2 位作者 马周瑞 陈笋 孙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3-1427,1434,共6页
目的探索致食管狭窄的NaOH溶液最佳浓度,建立兔胸下段食管腔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成年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B、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X线监测下,实验组(A、B、C组)及对照组分别经导管注入1%、4%、10%NaOH溶液和生理盐水各1.5 m... 目的探索致食管狭窄的NaOH溶液最佳浓度,建立兔胸下段食管腔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成年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B、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X线监测下,实验组(A、B、C组)及对照组分别经导管注入1%、4%、10%NaOH溶液和生理盐水各1.5 mL。观察动物精神状态及食欲等,每周监测体质量1次,每2周行1次食管造影检查。4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胸下段食管,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A组动物食管未形成明显狭窄;实验C组动物均于伤后72 h内死亡。实验B组动物均形成食管Ⅱ级烧伤,大体形态可见管腔缩窄,食管狭窄指数升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黏膜层缺损、黏膜下层胶原沉积;食管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组织病理学评分及体质量与对照组及实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X线监测下采用4%NaOH溶液烧灼食管,可成功建立兔食管良性狭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双导管 NAOH溶液 最佳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