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预防低血糖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莫莉萍 刘学军 施谊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32-1433,共2页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9.7%。近年来,我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反复、严重的低血糖作为常见的临床事件,其护理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总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9.7%。近年来,我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反复、严重的低血糖作为常见的临床事件,其护理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总结了近3年我院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至我院妇科住院合并糖尿病患者216例。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包括:①入院前1个月内使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②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③入院前3个月内患有可能引起应激性高血糖疾病的患者。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例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莫莉萍 刘学军 施谊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42-942,958,共2页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变,患病率逐年增加。故接受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据文献[1]报道,妇科手术患者中约有2%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确保妇科疾病合...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变,患病率逐年增加。故接受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据文献[1]报道,妇科手术患者中约有2%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确保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我科通过对68例合并糖尿病的妇科疾病患者给予充分围手术期护理,取得的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妇科疾病 手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全埋垂直褥式减张缝合与皮内连续缝合对儿童手术切口愈合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夏云菲 施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皮内连续缝合(intradermic continuous suture,ICS)是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方法之一,但因减张效果不足容易导致瘢痕增生;改良全埋垂直褥式减张缝合(modified fully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MFBVMS)在整形外科应用广泛,具有良... 目的皮内连续缝合(intradermic continuous suture,ICS)是临床上常用的缝合方法之一,但因减张效果不足容易导致瘢痕增生;改良全埋垂直褥式减张缝合(modified fully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MFBVMS)在整形外科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减张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MFBVMS和ICS对伤口愈合以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行开放手术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MFBVMS,对照组采取ICS,比较两组患儿缝合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术后1个月、6个月所测量瘢痕宽度以及温哥华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结果,观察两组患儿切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缝合时间(16.66±6.35)min,长于对照组的(7.20±3.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9,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瘢痕宽度(1.13±0.53)mm,小于对照组的(2.49±1.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0,P<0.001);VSS评分(3.69±1.13)分,小于对照组的(5.49±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2,P<0.001)。观察组手术后无一例切口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11.43%的切口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6.77±0.55)d,小于对照组的(7.83±2.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P<0.05)。结论MFBVMS应用于儿童手术能明显减少切口瘢痕形成,改善切口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伤口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子宫内膜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缺乏的分子机制
4
作者 张萍 李笛悠 惠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0-512,527,共4页
正常子宫内膜凋亡受雌激素的影响,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7β-HSD2)在调控雌激素生物活性中起主要作用,其量和活性依赖孕激素的调控,孕激素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起作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中,17β-HSD2表达下降。文章综... 正常子宫内膜凋亡受雌激素的影响,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7β-HSD2)在调控雌激素生物活性中起主要作用,其量和活性依赖孕激素的调控,孕激素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起作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中,17β-HSD2表达下降。文章综述17β-HSD2对雌激素活性的调控及对子宫内膜生长的调节,以及17β-HSD2的表达与孕激素及其相应受体结构、基因、亚型、功能的相关性,并探讨17β-HSD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 雌激素 孕激素 孕激素受体 维甲酸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子宫内膜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缺乏与孕激素受体亚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张萍 李笛悠 惠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3-1418,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灶对孕激素不敏感是否由局部孕激素受体(PRs)亚型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7β-HSD2)改变或功能缺陷所致。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36例EMT患者的卵巢异位子宫内膜(EMT异位子宫内膜组)和16例在位子宫...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灶对孕激素不敏感是否由局部孕激素受体(PRs)亚型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7β-HSD2)改变或功能缺陷所致。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36例EMT患者的卵巢异位子宫内膜(EMT异位子宫内膜组)和16例在位子宫内膜(EMT在位子宫内膜组)的PR-(A+B)、PR-A、PR-B及17β-HSD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A+B)、PR-B和17β-HSD2蛋白的表达。结果 EMT在位子宫内膜组PR-(A+B)、PR-B、PR-A mRNA增殖期较分泌期表达升高(P<0.05);增殖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都有PRs表达,在分泌期主要在间质细胞中表达;PR-A占优势,PR-A/PR-B比值在整个月经周期中保持相对恒定。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PR-B与腺上皮细胞中17β-HSD2的表达一致。EMT异位子宫内膜组PR-A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持续性低表达,在分泌期与在位内膜PR-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B在整个月经周期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R-A及PR-B的周期性变化消失。与EMT在位子宫内膜组比较,EMT异位子宫内膜组PR-B表达相对降低,PR-A/PR-B值显著升高(P=0.001)。EMT异位子宫内膜组间质细胞中PR-B明显下降;17β-HSD2也明显下降,其周期性变化消失。结论异位子宫内膜的PRs亚型改变影响17β-HSD2的表达,可能是EMT发生孕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子宫内膜 孕激素受体亚型 17β -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 孕激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RP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林亚英 张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2-275,294,共5页
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内稳态及肿瘤发生和发展等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因素影响Wnt信号的表达。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s)家族是重要的Wnt拮抗因子,它们在胞外与Wnt或其受体Fz结合抑制Wnt信号的传递。分泌型卷曲相关蛋... 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内稳态及肿瘤发生和发展等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因素影响Wnt信号的表达。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s)家族是重要的Wnt拮抗因子,它们在胞外与Wnt或其受体Fz结合抑制Wnt信号的传递。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SFRP3)作为最早发现的SFRPs成员,其启动子甲基化导致的沉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故SFRP3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抑癌基因,SFRP3的基因多态性也被发现是部分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该文就SFRP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3 WNT信号通路 甲基化 多态性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陆江雯 李佳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现有的治疗方法仍难以根治。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内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因此在免疫反应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利用DCs疫苗进行抗卵巢癌治疗已成为卵巢癌免疫治疗...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现有的治疗方法仍难以根治。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内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因此在免疫反应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利用DCs疫苗进行抗卵巢癌治疗已成为卵巢癌免疫治疗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卵巢癌DCs疫苗的研究进展,包括DCs对肿瘤的作用机制、疫苗的制备方法、临床试验以及目前该项技术的局限性及其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