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体肿瘤儿童预防性使用铂类耳毒性拮抗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魏蒙 袁晓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7-360,共4页
铂类药物是治疗儿童实体肿瘤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耳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毒性之一。铂类药物诱导的耳毒性可阻碍儿童患者的语言学习进程及行为能力发展。目前国际上已开展多项关于铂类耳毒性拮抗药物的临床试验,提示硫代硫酸钠、氨磷汀、N-... 铂类药物是治疗儿童实体肿瘤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耳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毒性之一。铂类药物诱导的耳毒性可阻碍儿童患者的语言学习进程及行为能力发展。目前国际上已开展多项关于铂类耳毒性拮抗药物的临床试验,提示硫代硫酸钠、氨磷汀、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均可能降低听力损伤的发生风险。在不影响抗肿瘤活性的前提下,预防性使用听力损伤拮抗药物,将提高儿童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类药物 耳毒性 预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2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冬青 袁晓军 +2 位作者 安霞 汤梦婕 王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P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HPS患儿以持续高热(100%)、肝肿大(64.29%)为突出表现,其次表现... 目的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P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HPS患儿以持续高热(100%)、肝肿大(64.29%)为突出表现,其次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53.57%)、脾肿大(50.00%)、多浆膜腔积液(42.86%)、淋巴结肿大(32.14%)、黄疸(17.8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4.29%)、皮疹(14.29%)和消化道出血(10.71%)。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高三酰甘油血症、自然杀伤细胞数量降低及低钠血症等为主。病因分析显示,感染相关性HPS 17例(60.71%),其中以EB病毒相关性HPS最多(11例,感染相关性HPS的64.71%)。死亡与存活病例间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5 g/L是HP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3,P=0.026)。结论 HP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HP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确诊并干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特点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与随访 被引量:4
3
作者 何珂骏 张勤 +1 位作者 袁晓军 盛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0-893,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因素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生存率的影响,以期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1例肾母细胞瘤病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 目的评价不同因素对儿童肾母细胞瘤生存率的影响,以期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1例肾母细胞瘤病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例患儿中,男童41例,女童20例,4年预期总体生存率为91.8%。各临床分期4年预期总体生存率Ⅰ+Ⅱ期为100%,Ⅲ期为90.5%,Ⅳ+Ⅴ期为78.6%,晚期肾母细胞瘤生存率明显低于早期组,而肿瘤残留或破溃组患儿的生存率较无瘤组明显降低(4年总体生存率:82.6%vs 97.4%,P<0.05)。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总体预后良好,规范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改善了该病的预后,临床分期和肿瘤是否残留或破溃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化疗 联合诊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放疗介入诊治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蒋马伟 吴晔明 +3 位作者 周仁华 陆冬青 吴国华 袁晓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对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放疗介入时机。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收治17例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患儿,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对12例行术前化疗、手... 目的:探讨对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放疗介入时机。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收治17例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患儿,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对12例行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剂量化疗,然后接受局部放疗;5例因术前化疗效果不明显而行术前放疗。结果:12例中有7例复发:2例脑转移及骨转移、2例局部复发、3例骨转移中2例为腹腔广泛转移,平均复发时间在放疗结束后2个月。5例行术前放疗的患儿中4例放疗后3~4周完成手术,1例出现全身广泛转移死亡。结论: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包绕大血管者预后较差,复发率高,治疗包括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大剂量化疗治疗,对原发肿瘤部位的进一步放疗通常认为是必需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巩固化疗前用放疗来提高局控率可减少转移。当术前化疗不敏感时可采用术前放疗,从而获得手术治疗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期高危神经母细胞瘤 复发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长期疗效评价及随访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汤梦婕 袁晓军 +4 位作者 汤静燕 沈树红 孙立荣 蒋慧 王宁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5-1609,共5页
目的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05方案对儿童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源自5所儿童血液病治疗中心的2005年5月1日—2009年9月30日初次发病,并纳入ALL-2005方案治疗的53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别按照中危... 目的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05方案对儿童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源自5所儿童血液病治疗中心的2005年5月1日—2009年9月30日初次发病,并纳入ALL-2005方案治疗的53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别按照中危和高危进行分组后接受不同强度的化疗。回顾性分析诱导缓解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T-ALL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3例T-ALL患儿,剔除1例患儿(确诊后2 d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男44例,女8例;诊断中位年龄为8.1岁,年龄≥10岁的患儿16例(19.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的患儿35例(67.3%)。治疗后第35日的诱导缓解率为88.5%;复发病例为7例(13.5%),复发中位时间为8.3个月,其中骨髓复发4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随访中位时间为62.0个月;8年总体生存率为(82.6±5.2)%,其中中危组为(91.1±3.2)%,高危组为(51.5±1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8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8.4±6.1)%,中危组和高危组分别为(74.6±5.8)%和(36.9±1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T-ALL可获得较好疗效。诱导期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以及危险度分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T淋巴细胞 儿童 联合化疗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EB方案治疗22例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珂骏 袁晓军 +1 位作者 张勤 盛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探讨JEB化疗方案对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2例行JEB方案化疗的卵黄囊瘤患儿,分析年龄、性别、原发部位、Brodeur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2... 目的:探讨JEB化疗方案对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2例行JEB方案化疗的卵黄囊瘤患儿,分析年龄、性别、原发部位、Brodeur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22例卵黄囊瘤患儿中,初发病例18例,复发4例;男性8例,女性1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21.5(6~132)个月。4年总体生存(OS)率为(79.9±17.8)%,无事件生存(EFS)率(69.3±20.8)%。复发患儿再次缓解率达100%。结论:以JEB方案结合手术切除肿瘤能明显改善卵黄囊瘤患儿的预后,尤其对复发患儿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囊瘤 化疗 疗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母细胞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汤梦婕 袁晓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5-319,共5页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诊疗方式在近30年逐渐改变,从单一的手术切除治疗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目前,各大研究中心着重关注于患儿的危险度分组及分层治疗,并在不断寻找新的潜在与预后相关的...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诊疗方式在近30年逐渐改变,从单一的手术切除治疗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目前,各大研究中心着重关注于患儿的危险度分组及分层治疗,并在不断寻找新的潜在与预后相关的高危因素。本文从病因学、临床诊断、危险度分组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因素等方面综述HB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儿童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淋巴细胞谱及化疗后改变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谈珍 袁晓军 +3 位作者 张勤 盛琦 何珂骏 袁向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总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及相对比例,并观察化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初诊恶性实体肿瘤患儿资料,在首次及第二轮化疗开始前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型...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总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及相对比例,并观察化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初诊恶性实体肿瘤患儿资料,在首次及第二轮化疗开始前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分型及绝对数量。结果实体瘤患儿初发时出现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低下,最多的表现为CD8+T淋巴细胞数量低下(36.3%),其次是CD4+淋巴细胞减少(31.1%);在不同种类实体瘤患儿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与淋巴数值正常的患儿比较,初始淋巴细胞下降的儿童化疗后易于发生严重感染(19.1%与5.9%,P<0.01),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中差异显著(23.9%与6.4%,P<0.01)。实体瘤患儿化疗后淋巴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尤其是CD4+及CD19+淋巴细胞(P<0.01),CD4/CD8比值下降显著(P<0.01)。结论与健康儿童相比,实体瘤患儿淋巴细胞低下的比例较高;第一轮化疗即可导致患儿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化疗对B淋巴细胞及CD4+淋巴细胞杀伤明显,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较早出现。重视辅助淋巴细胞增殖和体液免疫的补充可能有助于减少化疗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儿童 恶性实体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慧娟 姜健 +7 位作者 仲任 李学荣 卢愿 汤静燕 蒋慧 袁晓军 王宁玲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8-1033,共6页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B细胞型ALL患儿601例,539例(89.68%)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601例患儿中,低危284例、中危231例、高危86例,均按照诊疗建议治疗。诱导期间缓解率为98.84%(7例未缓解),第一次事件发生时的中位时间为35个月(2.94年),至随访终止日的539例随访病例中共完成治疗403例(74.77%);低危组完成治疗223例(86.43%),中危组150例(73.17%),高危组30例(39.47%),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为(83.3±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9.2±1.9)%;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79.5±3.3)%,5年EFS率为(70.9±3.7)%。低、中、高危三组间3年及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比较满意,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细胞型 SCMC-ALL-2005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沙芬治疗甲氨蝶呤诱发急性脑病1例报告
10
作者 罗文弢 陈霁晖 +1 位作者 张鑫 喻娟娟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目的 提高临床对甲氨蝶呤诱发的急性脑病的认识,探讨右美沙芬特异性治疗甲氨蝶呤相关中枢神经毒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静脉注射联合甲氨蝶呤鞘注引起急性脑病的诊治经过,并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复习,评估右... 目的 提高临床对甲氨蝶呤诱发的急性脑病的认识,探讨右美沙芬特异性治疗甲氨蝶呤相关中枢神经毒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大剂量甲氨蝶呤静脉注射联合甲氨蝶呤鞘注引起急性脑病的诊治经过,并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复习,评估右美沙芬的潜在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该患儿诊断伯基特淋巴瘤IV期,纳入CNCL-B-NHL-2017 C组方案化疗,首次给予甲氨蝶呤后当天出现头痛、视物不能等临床症状,头颅MRI显示双侧枕叶皮层区及双侧小脑半球见多发斑片状T2WI高信号影,给予右美沙芬治疗后,患儿双眼视力逐渐恢复,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对甲氨蝶呤诱发的急性脑病,早期给予右美沙芬治疗,可能对甲氨蝶呤引起的严重神经毒性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神经毒性 右美沙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11
作者 张鑫 隋文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例20岁女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例20岁女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的诊断标准,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分阶段手术治疗效果。同时,以“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spinal deformity”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和脊柱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筛选2010—2023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诊疗要点及预后特征。结果患者为20岁女性,自幼全身散布咖啡牛奶斑(≥6处),背部有10 cm×10 cm丛状神经纤维瘤,腋窝及腹股沟区多发皮下结节。脊柱侧后凸病程11年,影像学显示Cobb角145°,伴椎体扇形变及肋骨扭曲。双下肢肌力Ⅳ级,踝阵挛阳性。经过头颅-骨盆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Cobb角为85°,实施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保持良好平衡。随访2年,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共纳入2010—202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5篇进行分析,涉及117例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这些患者均具有丛状神经纤维瘤。脊柱筛查间隔尚未达成共识,手术多采用后路截骨结合椎弓根固定,而丛状神经纤维瘤常采用切除和椎板切除术。前后关节融合术对营养不良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最佳。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需遵循“牵引-截骨矫形-神经功能保护”的综合策略。PSO联合全椎弓根固定能够有效矫正畸形并维持脊柱稳定性,多学科协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后凸 矫形外科手术 椎板切除术 截骨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患儿化学治疗后外周血细胞改变及严重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谈珍 张勤 +3 位作者 盛琦 何珂骏 张振兴 袁晓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7-380,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患儿化学治疗(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严重感染率及与化疗组合的关系,为高危组患儿化疗后预防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 目的·研究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患儿化学治疗(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严重感染率及与化疗组合的关系,为高危组患儿化疗后预防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首诊住院的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患儿45例,记录化疗方案及化疗后反应,记录化疗第1、第5、第10、第15及第20日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随访并记录化疗后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每轮化疗第10日左右降至最低,第15日左右上升。感染发生与第10日的中性粒细胞(r=-0.245)及淋巴细胞(r=-0.227)数量呈负相关。淋巴细胞在4轮化疗后进入持续性淋巴细胞缺乏期。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化疗后Ⅳ级骨髓抑制达90.0%,严重感染率达15.5%,3个化疗药物组合之间在Ⅲ级(P=0.008)和Ⅳ级骨髓抑制(P=0.001)及严重感染发生方面(P=0.010)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高危组儿童化疗后有明显的骨髓抑制和较高的感染发生率,尤其是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组合,需重视此组儿童化疗的耐受度,积极采取措施以降低严重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高危组 化学治疗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APS-Ⅱ-2对脂多糖所致绒毛膜羊膜炎诱发的肺泡化阻滞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 谈珍 +2 位作者 刘成博 王铮涛 张拥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Ⅱ-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绒毛膜羊膜炎诱发的肺泡化阻滞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对孕16.5 d SD大鼠羊膜腔注射LPS,构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根据羊膜腔注入药物,将孕鼠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Ⅱ-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致绒毛膜羊膜炎诱发的肺泡化阻滞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对孕16.5 d SD大鼠羊膜腔注射LPS,构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根据羊膜腔注入药物,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line组)、LPS+Saline组、LPS+APS-Ⅱ-2组。LPS+APS-Ⅱ-2组新生鼠出生后第1~3日腹腔注射APS-Ⅱ-2溶液[50 mg/(kg·d)];Saline组和LPS+Saline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取第1、3日新生鼠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SD大鼠骨髓巨噬细胞培养,分为PBS组、LPS+PBS组、LPS+APS-Ⅱ-2组,利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uence)筛选APS-Ⅱ-2抑制炎症的可能靶点。结果·APS-Ⅱ-2可改善新生鼠肺组织病理状态,LPS+APS-Ⅱ-2组大鼠出生第1日肺泡数较LPS+Saline组增多(P=0.033),第1、3日次级突起增多(P=0.002,P=0.026),第1、3日平均内衬间隔减小(P=0.006,P=0.004)。RNA-sequence结果显示APS-Ⅱ-2抑制一些炎症因子表达,如Toll样受体Tlr3、Tlr7、Tlr8;也促进一些有抗炎作用因子的表达,如花生四烯酸15-脂加氧酶Alox15和CD74。结论·APS-Ⅱ-2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减轻LPS诱发的绒毛膜羊膜炎,进而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肺组织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黄芪多糖 绒毛膜羊膜炎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极性运动的生物学意义
14
作者 张鑫 袁晓军 杨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63-1966,共4页
血小板是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广泛作用,并与肿瘤细胞存在密切相互作用。血小板在人体中存在着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包括抗微生物宿主防御,炎症、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肿瘤生长和... 血小板是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在组织再生和修复中发挥广泛作用,并与肿瘤细胞存在密切相互作用。血小板在人体中存在着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包括抗微生物宿主防御,炎症、自身免疫反应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等。因此,深入了解血小板结构和功能,靶向血小板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现代医学研究和治疗领域变得尤其重要。本综述对血小板生理学进行概述,并重点阐述血小板极性运动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疾病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细胞迁移 极化 癌症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诊疗策略和挑战: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张鑫 金倩涯 袁晓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25-62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及随访的1例最初误诊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24岁NB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及随访的1例最初误诊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24岁NB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过程、接受抗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disialoganglioside,GD2)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劳拉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关键词"青少年和成人神经母细胞瘤"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以"adolescent and neuroblastoma"或"adult and neuroblastom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排除14岁以下和原发颅内NB病例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群体NB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结局情况。结果患者男,24岁,因体检发现腹部肿块入院,肿瘤原发部位为右侧肾上腺,有淋巴结和骨转移,手术切除腹部肿瘤,经多次病理复核及影像学检查和生物学特征综合分析,确诊为NB。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存在ALK R1275Q突变。该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及ALK抑制剂联合抗GD2靶向治疗,病情得以控制。检索获得6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报道142例青少年和成人NB患者,其中男62例,女80例;平均诊断年龄26.5岁。诊断时82例(82/142,57.8%)肿瘤原发部位在腹部;67例(47.2%)发生远处转移,仅局部病变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64.4%,而发生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5.7%;139例接受治疗,其中仅3例进行了靶向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总体生存率为41.6%。结论青少年和成人NB罕见,常原发于腹部,较儿童NB异质性更高,预后较儿童NB差,远处转移是青少年和成人NB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针对该人群靶向治疗方案相对缺乏,使用三代ALK抑制剂与抗GD2免疫治疗的靶向治疗对该人群NB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分子靶向治疗 外科手术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