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对情绪人像的注视特征,揭示ADHD儿童情绪认知的独特模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81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57例正常对照(NC)儿童。刺激材料选自中国儿童情绪图片库的情绪图片,通过To...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对情绪人像的注视特征,揭示ADHD儿童情绪认知的独特模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81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57例正常对照(NC)儿童。刺激材料选自中国儿童情绪图片库的情绪图片,通过Tobii Pro X3-120眼动追踪仪,在自由浏览范式下记录注视点数(FC)和注视时长百分比(FDP)。采用混合效应方差分析,探究组别、注视区域(眼睛、嘴部)及情绪属性对注视特征的影响,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结果:ADHD儿童的FC、FDP低于NC儿童,尤其是在非负性情绪图片的眼睛区域(P<0.05)。在注视负性情绪(悲伤与愤怒)图片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NC组儿童对情绪人像注视行为表现出明显情绪偏向效应(P<0.05),ADHD组仅在非负性情绪图片间存在微弱差异(校正后P<0.05),整体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结论:ADHD儿童在情绪表情加工中的眼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对非负性情绪的关注不足及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247例未用药OCD患者,分为OCD组(n=202)和OCD+OCPD组(n=45);招募10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on Scale,YBOCS)、BIS/BAS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心理病理学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的性别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人口学信息、心理病理学特征及BIS/BAS的差异;采用LSD检验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心理病理学特征与BIS/BAS的关系。结果·3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均无显著差异。OCD+OCPD组的YBOCS得分(t=2.925,P=0.004)、HAMD得分(t=2.130,P=0.034)、HAMA得分(t=2.568,P=0.011)均显著高于OCD组。3组被试BIS总分和BA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IS:F=39.573,P<0.001;BAS:F=3.915,P=0.021)。事后比较结果发现:对于BI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D+OCPD vs OCD:P=0.002;OCD+OCPD vs HC:P<0.001;OCD vs HC:P<0.001),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OCD+OCPD<OCD<HC。对于BAS,OCD组得分显著高于OCD+OCPD组和HC组(OCD+OCPD vs OCD:P=0.018;OCD vs HC:P=0.043),但OCD+OCPD组和H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构建OCD患者BIS和BAS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对于BI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显著(F=2.599,P=0.013),且只有OCPD严重程度可以显著预测BIS得分(t=−2.282,P=0.023);对于BA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不显著(F=1.438,P=0.191)。结论·共病OCPD可能是OCD患者BIS异常的不利因素,是BAS异常的保护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对情绪人像的注视特征,揭示ADHD儿童情绪认知的独特模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81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57例正常对照(NC)儿童。刺激材料选自中国儿童情绪图片库的情绪图片,通过Tobii Pro X3-120眼动追踪仪,在自由浏览范式下记录注视点数(FC)和注视时长百分比(FDP)。采用混合效应方差分析,探究组别、注视区域(眼睛、嘴部)及情绪属性对注视特征的影响,控制性别和年龄因素。结果:ADHD儿童的FC、FDP低于NC儿童,尤其是在非负性情绪图片的眼睛区域(P<0.05)。在注视负性情绪(悲伤与愤怒)图片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NC组儿童对情绪人像注视行为表现出明显情绪偏向效应(P<0.05),ADHD组仅在非负性情绪图片间存在微弱差异(校正后P<0.05),整体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结论:ADHD儿童在情绪表情加工中的眼动特征主要表现为对非负性情绪的关注不足及情绪注意偏向效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