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元昊 蔺艳军 +1 位作者 傅宏亮 孟舒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0-1258,共9页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代谢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MVD)的影响及麝香通心滴丸(STD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MVD组(20例)和MVD组(21例);29例MVD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14例)和STDP组(15例),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加STDP治疗;分析各组患者主诉、血生物化学指标、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采用12~1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分为假手术组、IR组(生理盐水灌胃)和IR+STDP组(STDP灌胃),每组5只,采用ELISA测定血浆炎症因子水平,通过硫黄素-S荧光密度法测定心脏组织微血管阻塞情况,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探寻IR组与IR+STDP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MVD组比较,MVD组血浆瘦素水平增高[(9.89±2.42)μg/L vs (4.76±1.02)μg/L,P<0.01],脂联素水平下降[(5.02±1.30)pg/mL vs (7.19±1.76)pg/mL,P<0.05],抵抗素水平升高[(9.20±2.03)μg/L vs (5.70±1.32)μ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与微循环阻力呈正相关(r=0.82,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血浆瘦素水平判断MVD的AUC值为0.855,最佳临界值为>9.395 μg/L,灵敏度为0.714,特异度为0.867。MVD患者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基础治疗组,STDP组主诉胸闷、胸痛症状改善率较高[73.3%(11/15) vs 21.4% (3/14)],血浆瘦素、IL-6、TNF-α水平均降低[(11.36±0.54)μg/L vs (12.12±0.85)μg/L、(3.96±1.76)pg/mL vs (8.65±1.29)pg/mL、(24.82±3.07)ng/mL vs (32.45±3.32)ng/mL,均P<0.05]。在动物实验中,与IR组相比,IR+STDP组小鼠IR术后无回流面积减少45%(P<0.01)、低回流及无回流面积减少23%(P<0.05),血浆IL-6、TNF-α水平均下降[(378.25±19.66)pg/mL vs (457.32±32.01)pg/mL、(289.71±47.62)pg/mL vs (371.28±41.05)pg/mL,均P<0.05]。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IR+STDP组小鼠心脏组织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低于IR组,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亦提示IR+STDP组vWF及ICAM-1蛋白质表达较IR组下调(均P<0.01)。结论 MVD患者存在脂肪因子代谢异常,血浆瘦素水平较高。STDP治疗可改善MV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瘦素水平和炎症指标,机制可能与其抗血小板、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 麝香通心滴丸 瘦素 脂肪因子代谢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模式干预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宋静 姜烁 +4 位作者 万方煜 李娟 艾迪娜·木合塔 闵新颖 周婧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3,共8页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是一种与全身代谢紊乱相关的脂肪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MAFLD的发生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体内过多脂肪堆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是一种与全身代谢紊乱相关的脂肪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MAFLD的发生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相关:体内过多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增加,会使肝脏脂肪积聚;血脂异常也会扰乱肝脏脂肪代谢;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等问题,患MAFLD风险大增。饮食干预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MAFLD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间歇性禁食和地中海饮食等膳食模式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氧化应激、调控肠道菌群以及诱导脂肪自噬等。然而,不同个体基因、生活方式及疾病程度的差异导致其对不同饮食模式的反应各异。因此,系统评估这些饮食模式在MAFLD防治中的效果及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通过比较不同膳食模式在改善肝功能、肝脏脂肪含量、血糖及血脂等方面的效果,分析其潜在干预机制,探讨如何根据个体差异选择个性化饮食策略,为MAFLD的精准防治提供新思路,助力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公共卫生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膳食模式 饮食干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