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远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7-88,共2页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低下,甚则见食即烦,或者拒食等。在古医籍中未列为专病,仅作为一种症状,常杂陈于疳积之中。古人认为,厌食为疳证之因。疳证乃厌食之果,两者没有区分。故在20世纪80年代前,临床报道中虽...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低下,甚则见食即烦,或者拒食等。在古医籍中未列为专病,仅作为一种症状,常杂陈于疳积之中。古人认为,厌食为疳证之因。疳证乃厌食之果,两者没有区分。故在20世纪80年代前,临床报道中虽有许多的疳积患儿,但未觅及小儿厌食症的专题报道。而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本病逐渐增多,已引起家长及医学界的重视,遂有专题论述及散在报道对其中医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脾法 儿童营养性疾病 儿童厌食症 复感儿 营养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孙洁 汤静燕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诊断治疗 恶性实体瘤 儿童 综合治疗 不合理治疗 发病高峰 随访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运脾方对脾虚大鼠小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丁国栋 孙远岭 +1 位作者 周纬 奚政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药运脾方不同剂量对脾虚大鼠小肠功能的影响,探索运脾方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利血平致脾虚动物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消食健儿糖浆组)、运脾方大剂量组、运脾方中剂量组、运... 目的观察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药运脾方不同剂量对脾虚大鼠小肠功能的影响,探索运脾方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利血平致脾虚动物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消食健儿糖浆组)、运脾方大剂量组、运脾方中剂量组、运脾方小剂量组,测定大鼠体重变化及食量消耗,观察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结果运脾方能明显增加脾虚大鼠的食量和体重,增加D-木糖的排泄率。结论运脾方能够改善脾虚大鼠小肠吸收功能,并呈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脾方 儿童 厌食症 脾虚大鼠 D-木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肺血管阻力 被引量:6
4
作者 叶宝英 张玉奇 +4 位作者 陈树宝 孙锟 张志芳 姚丽萍 吴兰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肺血管阻力(PVR)的方法。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22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和50例经右心导管检查的先心病患儿(病例组)的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V)、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RVOT)、肺动脉瓣...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肺血管阻力(PVR)的方法。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22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和50例经右心导管检查的先心病患儿(病例组)的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V)、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RVOT)、肺动脉瓣最大反流速度(PIV)、肺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PA),计算TRV/VTIRVOT值、TRV/VTIPA值及PIV/VTIPA值,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将病例组TRV/VTIRVOT值、TRV/VTIPA值及PIV/VTIPA值与导管所测的PVR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的TRV/VTIRVOT、PIV/VTIPA及TRV/VTIPA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病例组的PIV/VTIPA值和TRV/VTIPA值与心导管所测PVR值间呈高度正相关(r=0.896,0.847,P<0.05);当PIV/VTIPA>1.069或TRV/VTIPA>1.407时,提示PVR>2 Wood单位。结论: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估测肺血管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计术 多普勒 肺血管阻力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大旭 陈柏 +2 位作者 吴洪涛 桑贤臣 陈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2,共5页
在分析了开链式拓扑结构的多节蠕动机器人结构和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算子代数(Spatial operator algebra,SO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这类机器人系统的通用动力学模型,为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将原理样机运行试验和与动力学... 在分析了开链式拓扑结构的多节蠕动机器人结构和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算子代数(Spatial operator algebra,SO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这类机器人系统的通用动力学模型,为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将原理样机运行试验和与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动力学模型,对样机结构的改进与优化,并对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机器人运动控制策略的拟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算子代数(SOA) 链式结构 管道机器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中血浆L-Asp活性及抗L-Asp抗体水平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江华 顾龙君 +3 位作者 薛惠良 陈静 潘慈 陈静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89-292,共4页
目的检测35例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血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活性以及抗L-Asp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光度滴定法检测血浆L-Asp活性水平变化;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抗L-Asp抗体永平变化。结果35例ALL患... 目的检测35例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血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活性以及抗L-Asp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光度滴定法检测血浆L-Asp活性水平变化;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抗L-Asp抗体永平变化。结果35例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L-Asp活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中位活性为539U/L,无1例酶活性水平在100U/L以下;在L-Asp使用期间及停用后7天时,血浆中抗L-Asp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只是在停用第十天时抗体水平才有所升高,但与对L-Asp产生过敏患儿的抗体水平相比还有约4倍差距。结论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使用L-Asp时血浆中抗L-Asp抗体的产生对L-Asp的作用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门冬酰胺酶 L-Asp活性 抗L-Asp抗体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朗格罕氏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附1例报道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静 汤静燕 +5 位作者 潘慈 薛惠良 董璐 周敏 顾龙君 王耀平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13-214,共2页
目的通过一例朗格罕氏细胞肉瘤病例特点的总结及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临床症状均以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特点,病理以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异形明显,胞浆丰富,颗粒增多... 目的通过一例朗格罕氏细胞肉瘤病例特点的总结及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临床症状均以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特点,病理以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异形明显,胞浆丰富,颗粒增多为特征,免疫分型以CD1a+,S-100蛋白+为表现,治疗以化疗为主。结论朗格罕氏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树突状细胞恶性肿瘤,化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氏细胞肉瘤 多脏器侵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楼建华 朱海英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7期43-45,共3页
目的描述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确定相应对策对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护士进行工作满意度测定,根据测量结果,采取体现护士形象、护理专业价值板报展览,护理管理者领导方式和艺术的培训,倡导和维护无惩... 目的描述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确定相应对策对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护士进行工作满意度测定,根据测量结果,采取体现护士形象、护理专业价值板报展览,护理管理者领导方式和艺术的培训,倡导和维护无惩罚、参与性管理干预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中护士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决策、专业地位5个方面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P<0.05,P<0.01),其中护士间关系、医护之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排满意前三位,收入、享受工作、专业地位排满意度最后三位。主观感受中搬运患者时获得帮助,加班时间减少显著优于干预前(均P<0.01),个人工作计划中96.5%仍选择留在原岗位和护理专业。结论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留住护理人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工作满意度 留任 领导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邢万红 徐志伟 +2 位作者 陆兆辉 董新寨 席虎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和培养婴幼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并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麻醉、无菌条件下行胸骨穿刺抽取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骨髓3mL^5mL,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Per...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和培养婴幼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方法,并探讨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麻醉、无菌条件下行胸骨穿刺抽取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骨髓3mL^5mL,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Percoll分离液,γ为1.073),接种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测定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婴幼儿BMSCs表面标记,并观察其形态、贴壁率、集落形成能力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培养的婴幼儿BMSCs 3h^4h后开始贴壁,贴壁率为65%~80%;2d^3d可见集落形成;10d左右汇合90%以上。BMSCs随着传代次数增加集落形成率逐渐降低。培养期间细胞形态均一,基本上为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婴幼儿BMSCs表面标记CD29、CD44、CD71、CD90表达阳性,CD3、CD14、CD34、CD45、HLA-DR不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婴幼儿BMSCs具有BMSCs典型的超微结构。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体外分离培养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BMSCs的方法,获得的细胞形态均一,生长稳定,增殖较快,能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先天性心脏病修复材料提供重要的种子细胞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伟敏 何萍萍 +1 位作者 管咏梅 蔡及明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对此类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心病术后并发MODS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放弃治疗出院,66例中44例救治存活,22例死亡。出现时...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对此类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心病术后并发MODS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放弃治疗出院,66例中44例救治存活,22例死亡。出现时间最早、累及最多的脏器为心脏;病死率最高的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患儿(57.69%),其次是累及血液系统的患儿(55.56%);患儿的病死率与累及脏器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死亡患儿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长于存活患儿(均P<0.05),术中意外及术后心肺复苏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患儿(均P<0.05)。结论先心病术后患儿应加强心功能监护,特别是体外循环时间>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及术中发生过意外情况、术后采取过心肺复苏术的患儿;尽早采取有利措施避免其他脏器功能受损是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多脏器功能障碍 心脏直视术 预后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