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1
1
作者 安小虎 徐韬 +2 位作者 王苑 杨琦琳 余大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因7.5mg。两组产妇均在右侧卧位下于L2~3间隙用针内针方法行腰麻,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记录麻醉等待时间、最高平面、硬膜外追加药物的情况,术中心率、血压变化和麻黄碱的使用情况,并记录术中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记录手术医师和产妇对麻醉的评价以及术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复所需时问。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无需改变麻醉方式或静脉辅助用药。BF组硬膜外腔追加药物率、低血压发生率和麻黄碱使用率明显少于B组(p〈O.01);麻黄碱平均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恶心呕吐和胸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O.05或P%0.01);下肢肌力恢复到Bromage0分的时间短于B组(P<o.05)。结论0.75%布比卡因5mg复合芬太尼20弘g腰硬联合麻醉能为急诊剖宫产提供满意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急诊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预防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90%有效剂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沈婷 徐韬 +3 位作者 郑静 安小虎 徐子锋 柴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通过序贯分析法确定择期剖宫产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后90%产妇不发生低血压的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剂量。方法·根据偏倚钱币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主要观察指标... 目的·通过序贯分析法确定择期剖宫产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后90%产妇不发生低血压的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剂量。方法·根据偏倚钱币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胎儿娩出前维持产妇收缩压高于其基础值80%所使用的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剂量。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继发性高血压、补救性使用阿托品的发生率、补救性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等。使用Isotonic回归分析估计90%有效剂量(90%effective dose,ED_(90))及其95%CI。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后预防性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产妇血压的ED_(90)为[10.85(95%CI 9.20~11.67)]μg。产妇头晕、胸闷、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5%、7.5%和10.0%,补救性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率为5.0%;未出现呕吐、心动过缓、继发性高血压及补救性使用阿托品。所有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建议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单次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11μg,以预防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90%有效剂量 低血压 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联合单次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择期剖宫产脊椎麻醉的双盲序贯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孙元青 徐韬 +2 位作者 张虓宇 徐子锋 柴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8-1434,共7页
目的·探索择期剖宫产脊椎麻醉联合单次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推注时罗哌卡因的最佳使用剂量,并观察这种方法下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40例产妇被纳入研究,行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15 mg/kg)静脉推注联合罗哌卡因脊椎麻醉阻滞。首... 目的·探索择期剖宫产脊椎麻醉联合单次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推注时罗哌卡因的最佳使用剂量,并观察这种方法下低血压的发生率。方法·40例产妇被纳入研究,行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15 mg/kg)静脉推注联合罗哌卡因脊椎麻醉阻滞。首例产妇使用12 mg的罗哌卡因脊椎麻醉,如果产妇的感觉阻滞平面不低于胸6 (T6)水平且分娩前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2分,则下一例产妇有1/9的机会接受较低剂量或8/9的机会接受与前一例产妇相同剂量的罗哌卡因。如果产妇分娩前VAS评分>2分或在分娩前需要额外追加硬膜外镇痛药物,则后续下一例产妇将使用更高剂量的罗哌卡因。主要观察指标为脊椎麻醉效果是否确切,即维持产妇分娩前VAS评分≤2分的罗哌卡因用量,以及脊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低血压的相关症状和药物干预情况、麻醉感觉阻滞平面、产妇镇静水平(以Ramsay镇静评分为评价标准)以及新生儿结局等。罗哌卡因的90%有效剂量(90%effective dose,ED)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通过Isotonic回归分析估算。结果·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使用下,剖宫产脊椎麻醉罗哌卡因的ED为11.8 mg (95%CI 11.7~12.7)。40例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0%(2例),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5%(1例),未发生心动过缓。所有产妇均未补救性使用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未发生低血压相关的不良反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寒战、视力模糊),无反流和误吸发生。分娩前仅1例产妇Ramsay镇静评分为2分(清醒,安静合作),其余产妇评分均为3分(嗜睡,对指令反应敏捷)。分娩后5 min,32例产妇Ramsay镇静评分为2分,8例产妇评分为3分。手术结束时所有产妇镇静评分为2分。产妇术中内脏牵拉痛的发生率为7.5%,梦魇发生率62.5%,头晕发生率52.5%。此外,40例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均为10分,脐静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为(7.37±0.03)。结论·在择期剖宫产脊椎麻醉时,罗哌卡因联合单次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的ED90为11.8 mg,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艾司氯胺酮 90%有效剂量 低血压 剖宫产 脊椎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小有效浓度 被引量:26
4
作者 沈婷 郑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利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第一及第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LAC),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第一产程宫口开至3 cm后行硬膜外镇痛,起始浓度为0.1%罗哌卡因复合舒... 目的利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第一及第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的最小有效镇痛浓度(MLAC),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第一产程宫口开至3 cm后行硬膜外镇痛,起始浓度为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3μg/m L。根据前一例产妇的镇痛效果,上调或下调0.01%的罗哌卡因浓度作为后一例产妇的镇痛浓度。用药后30 min至第二产程结束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3分为有效。通过Brownlee上下序贯法计算出罗哌卡因的MLAC及95%CI。结果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罗哌卡因的MLAC为0.092 3%,95%CI为0.091 8%~0.092 8%。有5例产妇出现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6.7%;1例出现皮肤瘙痒,发生率为3.3%。结论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3μg/m L用于第一及第二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的MLAC为0.09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分娩镇痛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韬 郑静 安小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索分娩镇痛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并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44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A组产妇使用改良硬膜外... 目的·探索分娩镇痛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并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44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A组产妇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进行硬膜外腔置管,B组产妇使用Arrow FlexTip Plus硬膜外导管置管,C组产妇(对照组)使用普通硬膜外导管置管。记录3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神经异感、蛛网膜下腔置管、单侧阻滞、困难置管、多次置管、置管阻力消失感、拔管困难和导管损坏的发生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然后用Dunnett t检验对3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同时,观察B、C组中需要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再次置管的病例数及统计其成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的发生率(P=0.002)、困难置管的发生率(P=0.000)、多次置管的发生率(P=0.006)均有所下降。且与B组、C组相比,A组产妇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发生率亦有所下降(P=0.021,P=0.000)。结论·相较于普通硬膜外导管,改良硬膜外导管能有效降低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困难置管及置管阻力消失感的发生率,提高多次置管的成功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导管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嫣红 闻大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2例OPCABG患者应用简易智能量表进行术后认知功能评定,采集患者既往病史及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2例OPCABG患者应用简易智能量表进行术后认知功能评定,采集患者既往病史及围术期一般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为27.8%。其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糖尿病病史(P=0.031)、围术期高血糖(P=0.034)、术前脑梗病史(P=0.04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PCABG患者早期POCD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糖尿病病史、围术期高血糖、脑梗史等。积极的术前干预治疗、合适的血糖维持、良好的术后处理均对预防患者POC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拉嗪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郑静 孙笑 +2 位作者 王晶 王丽华 王玉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9-612,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三氟拉嗪(TFP)在体外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FP体外干预对Ishikaw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药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并选择最佳作用时间。流式细胞仪分... 目的观察盐酸三氟拉嗪(TFP)在体外对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FP体外干预对Ishikaw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药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并选择最佳作用时间。流式细胞仪分析TFP对Ishikawa细胞周期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TFP对Ishikawa细胞内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1(FOXO1)和抑癌基因Kruppel样因子6(KLF6)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不同浓度TFP对Ishikawa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IC50为16.56μmol/L;20μmol/L作用24 h的抑制效果最佳。20μmol/L TFP干预Ishikawa细胞24 h,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KLF6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三氟拉嗪体外干预可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KLF6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三氟拉嗪 细胞生长 细胞增殖 Kruppel样因子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背景剂量联合大剂量PCA在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卫宇 杨泽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观察在持续输注联合硬膜外自控给药模式下低背景剂量持续输注联合大剂量PCA的参数设置对分娩镇痛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120例,年龄25~35岁,体重58~86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 目的观察在持续输注联合硬膜外自控给药模式下低背景剂量持续输注联合大剂量PCA的参数设置对分娩镇痛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120例,年龄25~35岁,体重58~86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A组)和低背景剂量组(B组)。在宫口扩张2~3cm时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每组均事先配置硬膜外注射混合液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100ml。A组为常规组,背景剂量6ml/h,PCA 5ml,间隔40min;B组为低剂量组,背景剂量2ml/h,PCA 10ml,间隔为40min。记录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0min、30min、1h、2h、宫口开全时和分娩时VAS评分及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PCA追加次数;记录爆发痛例数;记录硬膜外混合液的用量;记录镇痛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期间两组产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镇痛期间B组混合液用量(40.5±7.5)ml;明显少于A组(60.3±12.0)ml(P<0.05);B组PCA实际追加次数(1.6±0.9)次明显少于A组(3.0±1.8)次(P<0.05)。两组产妇的产程、镇痛时间、爆发痛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产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背景剂量(2ml/h)联合大剂量PCA(10ml,间隔40min)的硬膜外自控镇痛参数设置不仅没有降低镇痛效果,还可减少硬膜外腔用药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镇痛 低背景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于腹横筋膜阻滞时效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封洲 王坚伟 +1 位作者 张虓宇 徐子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于超声引导下的腹横筋膜阻滞时效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8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Ⅰ~Ⅱ级,拟择期接受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于超声引导下的腹横筋膜阻滞时效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8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Ⅰ~Ⅱ级,拟择期接受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患者手术结束,送至苏醒室10 min 后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筋膜阻滞,同时给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 组,即右美托咪定组(Dex 组)和对照组(Con 组),每组90 例。Dex 组患者使用40 mL 含100 μg 右美托咪定的0.375%罗哌卡因行腹横筋膜阻滞,Con 组仅使用40 mL 0.375%罗哌卡因。观察指标为腹部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1 次按压吗啡自控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 h 吗啡使用总量,以及腹横筋膜阻滞后2 h 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Dex 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Con 组(P=0.032),作用持续时间则比Con 组显著延长(P=0.012);Dex 组术后第1 次按压吗啡自控镇痛泵的时间也显著迟于Con 组(P=0.008),术后48 h 吗啡使用总量明显减少(P=0.001)。Dex 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Con 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腹横筋膜阻滞;与单独应用罗哌卡因比较,复合用药起效更快,维持感觉阻滞时间更久,且可明显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复合用药 腹横筋膜阻滞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抑制铁死亡抵抗HT22细胞谷氨酸神经毒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宣文婷 杨泽勇 +3 位作者 季雅茹 金卫林 李俊 李元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p53抑制HT22细胞(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谷氨酸毒性的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和PI/Hoechst荧光双染法检测HT2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p53以及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系统xCT(cystine/glutamate antiporter或syste...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p53抑制HT22细胞(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谷氨酸毒性的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和PI/Hoechst荧光双染法检测HT2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p53以及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系统xCT(cystine/glutamate antiporter或system Xc^-, xCT或SLC7A11)蛋白表达;DHE荧光探针检测HT22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BODIPY 581/591 C11脂质氧化探针和4-HNE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氧化;FeRhoNox^(TM)-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铁离子。结果 1μmol·L^(-1) Tenovin-1作用6 h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上升。在p53高表达后,经谷氨酸盐(glutamate, Glu)和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8 h后,相较于仅Glu和Erastin处理组细胞死亡率明显下降,xC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53高表达后的Glu处理组细胞内ROS、脂质氧化以及Fe^(2+)的水平明显低于单纯Glu处理组。结论 p53可能通过调节xCT表达来抑制铁死亡,进而保护神经不受谷氨酸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铁死亡 神经退行性疾病 谷氨酸神经毒性 神经细胞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晚期大鼠暴露于七氟醚对其子代神经发育潜在毒性的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忆 胡小雪 杨泽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5-763,共9页
目的基于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孕晚期大鼠七氟醚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的潜在毒性作用。方法将28只孕18天大鼠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给予2%七氟醚和98%氧气6 h,C组给予100%氧气6 h。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 目的基于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探讨孕晚期大鼠七氟醚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的潜在毒性作用。方法将28只孕18天大鼠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给予2%七氟醚和98%氧气6 h,C组给予100%氧气6 h。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TOF-MS)及代谢组学数据的统计、功能和综合分析(MetaboAnalyst)方法分析两组新生大鼠血清中脂质组学变化;采用转录组学分析两组新生大鼠皮层组织RNA-seq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分析两组新生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变化。结果在S组中,潜在内源性代谢产物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甘油磷脂代谢是6种代谢途径中最重要的。qRT-PCR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S组Vcan基因与神经元发育、功能和修复相关的mRNAs表达显著增加(P<0.05)。HE和TUNEL染色显示S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增加,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油磷脂和鞘脂代谢紊乱可能与孕晚期大鼠七氟醚暴露导致的子代神经发育潜在毒性机制有关,七氟醚诱导子代RNA-seq的变化,因此保持甘油磷脂和鞘脂代谢动态平衡,维持Vcan基因正常水平,可能是预防吸入麻醉药诱导的神经潜在毒性的相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脂质组学 神经毒性 甘油磷脂 鞘脂 RNA-SEQ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