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基因诊断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敏 吴怡 程蔚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98-1503,共6页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指因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心脏或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心功能出现障碍的出生缺陷,是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病种中排名第1位的疾病。CH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健康,尤其是某些复杂...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指因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心脏或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心功能出现障碍的出生缺陷,是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病种中排名第1位的疾病。CH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健康,尤其是某些复杂性CHD患儿,其出生存活率极低且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给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CHD的病因复杂,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认为CHD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CHD的主要病因之一,大约每10个CHD患儿中就有1个和基因遗传有关,故产前诊断探索胎儿CHD遗传致病病因,对于评估胎儿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CHD的遗传病因,但综合性总结产前基因诊断检测技术的综述较少,该文就目前CHD遗传病因相关的产前诊断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产前诊断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 全外显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亚楠 范建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共7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在妊娠期会增加内分泌代谢异常的发生,与母婴不良围产期结局密切相关。本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妊娠期的诊断、病理生理、并发症及管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妊娠 诊断 病理生理 并发症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急诊子宫切除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苏妍 陆海茜 +1 位作者 陈勤芳 何晓英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0-713,共4页
目的:分析产后急诊子宫切除术(EPH)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手术指征、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以期寻找解决此类临床棘手病例的最佳治疗手段。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 目的:分析产后急诊子宫切除术(EPH)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手术指征、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以期寻找解决此类临床棘手病例的最佳治疗手段。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行EPH的37例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十年来本院分娩总数152056例,EPH 37例,发生率约0.24‰。37例患者均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其中10例为初产妇,27例为经产妇;28例既往有人工流产史,22例既往有剖宫产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胎盘异常和产前出血共27例(73%)。手术适应证主要为前置胎盘伴植入26例(70%)、凶险性前置胎盘及胎盘前置状态22例(59%)、前置胎盘无植入5例(14%)等。37例患者均接受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膀胱损伤4例(11%),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凝血障碍20例(54%),伤口感染5例(14%)。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复苏和输血管理,红细胞平均输注量为17.00±10.98 U(6~58 U),EPH术后均接受重症监护(ICU)特级护理治疗,术后住院的中位时间为8天(4~29天),无产妇死亡,无新生儿死亡。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或胎盘前置状态导致的产后出血是EPH的主要手术指征。特别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是降低急症围产期母儿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急诊子宫切除 凶险型前置胎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介导大鼠骨癌痛维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丽娅 高坡 周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1-1267,共7页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向BCP组大鼠胫骨骨髓腔内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CP+INCB3344组是在BCP模型建立第14日后,向大鼠鞘内注射INCB3344;BCP+溶剂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溶剂。通过检测BCP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来判断鉴定BCP模型是否成功。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假手术组和BCP组大鼠脊髓后角CCR2表达情况。通过机械痛行为的测试,观察鞘内给予INCB3344对BCP模型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BCP组、BCP+INCB3344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大鼠脊髓胶状质层(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电流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电流间的差异。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4 d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且术侧脊髓后角CCR2的表达增加(P=0.000,P=0.009),而鞘内注射INCB33444 h时可显著升高BCP大鼠的机械痛阈(P=0.002)。BCP组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和幅度、AMPA电流和NMDA电流幅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00),而鞘内给予INCB3344可显著抑制BCP大鼠的上述指标(均P<0.05);此外,胞外给予INCB3344也可显著抑制BCP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P=0.001)和幅度(P=0.020)。结论·脊髓后角的CCR2可通过增强AMPA和NMDA受体功能来介导BCP大鼠脊髓后角兴奋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强,该作用可能是BCP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2 骨癌痛 脊髓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胶状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