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神经内镜技术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周至宜 赵浩 +5 位作者 缪亦锋 朱池豪 杨溪 王思源 冯军峰 邱永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讨全神经内镜技术在手术治疗后颅窝病变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及其优势。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整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105例后颅窝病变... 目的·探讨全神经内镜技术在手术治疗后颅窝病变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及其优势。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整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105例后颅窝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增强MRI,后期根据病变性质平均每3个月随访1次。结果·在105例后颅窝病变患者中,男性45例,平均年龄(56±17)岁;女性60例,平均年龄(62±12)岁。根据后颅窝的分区,病变主要集中在桥小脑角区(78例),其他还包括岩骨区(7例)、小脑(10例)和脑干(10例)。疾病性质方面,包括听神经瘤(11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7例)、脑转移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6例)、囊肿(1例),以及三叉神经痛(43例)、面肌痉挛(22例)和舌咽神经痛(1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全神经内镜下病变切除、组织活检或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3年,通过复查增强MRI确认肿瘤性病变中病灶全切34例(87.2%)、次全切除3例(7.7%)、组织活检2例(5.1%),随访过程中死亡3例。在血管神经性疾病患者中,有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未得到完全缓解,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缓解率达100%;术后并发症3例,2例为术后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后症状缓解,1例为伤口愈合不良。结论·全神经内镜技术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病变 全神经内镜技术 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听神经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晟 王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8-51,共4页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 入路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中c-kit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玉平 江基尧 +4 位作者 朱建善 刘强 许雁萍 陈以明 罗其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c-kit(CD11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生殖细胞肿瘤(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1例原发性CNS GCTs c-kit和PLAP的表达。结果生殖细胞瘤100%表达c-kit,87.5%表达PLAP,c-kit和PLAP在畸... 目的探讨c-kit(CD11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生殖细胞肿瘤(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1例原发性CNS GCTs c-kit和PLAP的表达。结果生殖细胞瘤100%表达c-kit,87.5%表达PLAP,c-kit和PLAP在畸胎瘤中均不表达。c-kit和PLAP在松果体母细胞瘤、垂体腺瘤、中枢神经细胞瘤、淋巴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和髓母细胞瘤中不表达。结论c-kit和PLAP是原始生殖细胞较特异性标记之一,c-kit和PLAP高表达支持CNS GCTs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c-kit在生殖细胞瘤中表达较PLAP更加敏感,是优于PLAP的诊断标记,可用于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也为药物靶向治疗生殖细胞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肿瘤 CNS 生殖细胞瘤 畸胎瘤 原始生殖细胞 C-KIT PLAP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7kip1和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玉平 江基尧 刘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kip1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和Ki-67的表达,计算Ki-67增殖指数(Ki-67 LI)。结果...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7kip1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GC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和Ki-67的表达,计算Ki-67增殖指数(Ki-67 LI)。结果 28例原发性CNSGCTs中,17例(60.7%)p27kip1高表达,其中成熟性畸胎瘤5例,生殖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各1例;11例(39.3%)p27kip1低表达,其中生殖细胞瘤8例,未成熟性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绒毛膜癌各1例。13例(46.4%)Ki-67 LI>50%,9例(32.1%)Ki-67 LI为25%~50%,6例(21.4%)Ki-67 LI<25%。原发性CNSGCTs组织中p27kip1表达和Ki-67 LI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p27kip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预后和复发以及Ki-67 L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27kip1在恶性程度较高的原发性CNSGCTs中呈现低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G1→S的调控点而参与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 畸胎瘤 P27KIP1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强迫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烈美 周洪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1-753,共3页
关键词 难治性强迫症 内囊前肢毁损术 扣带前回毁损术 脑深部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膜切除还是支架成形: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之争 被引量:1
6
作者 钟春龙 李萌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69-572,共4页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金标准” 外科治疗 支架成形 内膜切除 缺血性卒中 硬化性狭窄 动脉粥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被引量:3
7
作者 金义超 杨绍峰 聂友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结果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 目的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结果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结论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减压术 经鼻蝶内镜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引导下变形脑室穿刺术的护理措施
8
作者 马蓉 陆洁 +3 位作者 李俊 卫妙蓉 张亦红 崔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5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变形脑室穿刺术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变形脑室行神经导航定位下脑室前角穿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导航下变形脑室穿刺手术,脑室管端位置良好率均为100%。结论术前获取精确...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变形脑室穿刺术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变形脑室行神经导航定位下脑室前角穿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导航下变形脑室穿刺手术,脑室管端位置良好率均为100%。结论术前获取精确的CT扫描资料,是保证神经导航定位下变形脑室穿刺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脑室穿刺 脑积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邹巧群 舒慧刚 +4 位作者 吴彤 高卫真 苏殿三 俞卫锋 田婕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6-870,共5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对脑膜瘤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122例,男29例,女93例,年龄28~7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组(R组,n=64)和生理盐...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对脑膜瘤切除术后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122例,男29例,女93例,年龄28~74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组(R组,n=64)和生理盐水对照组(S组,n=58)。R组的患者在全麻诱导后头架安装前15 min以0.5%罗哌卡因15~20 ml行眶上、滑车上、耳颞、枕大和枕小神经阻滞,S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予以注射。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术中麻醉药物;术前、术后第3天和出院前患者KPS评分;术后第1、2、3天VAS疼痛评分;麻醉满意度,术后3d帕瑞昔布钠使用总量,住院时间。结果与S组比较,R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第3天两组KPS评分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两组KP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天R组KPS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第1、2、3天R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S组(P<0.05)。R组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3 d内R组帕瑞昔布钠使用率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能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评分,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有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脑膜瘤切除术 KPS评分 术后康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期间再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烈美 周洪语 +5 位作者 徐纪文 王桂松 田鑫 王勇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有无再出血分成两个亚组,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出血与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253例已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再出血,住院治疗期间再出血率为10.3%(26/253),其中早期干预组再出血率为5.2%(8/154),晚期干预组为18.2%(18/99),再出血的中位时间为6.5d。②早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期和晚期干预组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和晚期干预组再出血与非再出血患者的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非再出血患者。⑤全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13.8%(35/253),其中非出血组为10.1%(23/227),出血组为46.2%(1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9,P〈0.05)。其中早期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5/8,晚期组的病死率为7/18,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结论①已破裂动脉瘤晚期于预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早期干预组,提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能降低再出血率;②早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相关,高龄、合并高血压是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晚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无明显关系;③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关系不明显;④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干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周燕 卫妙蓉 +1 位作者 陈佳 马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2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0例)和延期肠内营养组(4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于术后24~48h开始肠内营养,而延期肠内营养组于术后48h至5d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数据,包括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开始后14d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和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延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且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且住院时间短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出院时GOS高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及时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同时还能降低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延期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外伤 营养状况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弹性对分叉颈动脉个体化病例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邱晓宁 费智敏 +2 位作者 张珏 王炜哲 曹兆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54-1559,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面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壁面位移、壁面应力、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刚性模型与弹性模型的差异。结果相对刚性模型而言,尽管颈动脉内的速度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分布趋势差异不大,但颈动脉内速度有显著下降、壁面剪应力也有大幅降低。在该例数值计算中,最大流动速度约下降14%,而TAWSS则下降了11.8%。壁面变形导致的血流扰动使得颈动脉内的流动更加复杂。结论弹性壁面对分叉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心血管内的流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付学良 张军峰 +4 位作者 郑彦 王宇 包映辉 崔华 花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6-1310,共5页
目的·比较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laparoscopy-assiste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LAVPS)与传统开腹脑室腹腔分流术(open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OVPS)的临床疗效,探讨二孔法LAVPS中腹腔端分流管放置的临床实践... 目的·比较二孔法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laparoscopy-assiste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LAVPS)与传统开腹脑室腹腔分流术(open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OVPS)的临床疗效,探讨二孔法LAVPS中腹腔端分流管放置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的308例患者。其中,LAVPS治疗组(L组)90例,应用二孔法以及独创的线环法,将腹腔端分流管置入右肝膈间隙;传统OVPS治疗组(O组)218例,腹腔端分流管经剑突下正中切口置入左下腹。对比2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和远端导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O组相比,L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减少(54 min vs 90 min,P=0.000),远端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0 vs 9.6%,P=0.002)。L组仅发生1例内脏损伤,1例远端导管移位,另发生1例近端导管堵塞;远端导管未有感染或堵塞,发生率均较O组显著降低(0 vs 4.6%,P=0.039;0 vs 5.0%,P=0.030)。O组则发生10例导管感染,11例导管堵塞,4例内脏损伤,2例切口疝。结论·经改良的以线圈引导、腹腔端分流管留置于右肝膈间隙的二孔法LAVPS是一种安全、经济和简便的手术方法,与传统OVPS相比,能够更为有效地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腹腔镜 脑室腹腔分流术 肝膈间隙 远端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潘耀华 丁圣豪 +7 位作者 万杰清 徐巳弈 包映晖 梁玉敏 殷玉华 熊文浩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去骨瓣减压术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宁 潘耀华 +4 位作者 章卫桥 张晓华 葛建伟 江基尧 邱永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314-317,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不同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5)及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组(n=30),后...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不同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5)及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组(n=30),后者根据再灌注时温度的不同,再分为37℃、33℃及28℃组(n=10)。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时利用降温毯降温,使肛温分别保持37℃、33℃及28℃,时间为3 h。在缺血后24h时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线粒体α-KGDHC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结果①假手术组、37℃组、33℃组、28℃组缺血侧皮质α-KGDHC分别为(20.1±1.3)、(9.5±0.9)、(15.2±1.1)、(5.5±1.2)mU/mg(蛋白);海马区为(17.1±1.1)、(8.1±1.1)、(12.2±1.0)、(4.1±1.1)mU/mg(蛋白)。33℃组与37℃组和28℃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7℃组脑梗死的体积最大,占对侧大脑半球的(48.2±1.1)%,33℃组梗死体积最小,占(31.6±1.3)%,28℃组占(34.8±1.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α-KGDHC活性是低温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33℃低温比28℃低温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低温 人工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微创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兆丰 邱永明 +1 位作者 程小兵 孟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12分,均在CT定位下以YL-1微创引流针穿刺血肿腔,并以尿激酶50 000~60 000 IU冲洗引流。术后1 h、3 d...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12分,均在CT定位下以YL-1微创引流针穿刺血肿腔,并以尿激酶50 000~60 000 IU冲洗引流。术后1 h、3 d及7 d行CT动态扫描,计算血肿量;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CT显示术后1 h血肿量平均为(20±5)mL,术后3 d为(15±2)mL,均较术前的(45±15)mL显著减少(均P<0.05)。术后3~5 d血肿均完全清除。术后5 d平均GCS为(12±1)分,较术前的(8±4)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GOS 5分(恢复良好)者45例(占78%),4分(中度残疾)者9例(占16%)。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对GCS≥8分的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疗效确切,创伤小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 微创引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中线部位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缪亦锋 王冉 +5 位作者 金义超 杨绍峰 吴慧 戴炯 李善泉 张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脑中线部位胶质瘤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并作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分析脑中线部位胶质瘤患者共28例,均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必要时辅助神经内镜。术后留取肿瘤标本,采用PCR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 目的探讨脑中线部位胶质瘤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并作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分析脑中线部位胶质瘤患者共28例,均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必要时辅助神经内镜。术后留取肿瘤标本,采用PCR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采用Kaplan-Meier分析对所有患者随访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例(7%),WHOⅡ级11例(39%),WHOⅢ级5例(19%)及WHOⅣ级10例(35%)。Kaplan-Meier分析提示,患者平均总体生存时间为15个月,其中低级别胶质瘤总体生存时间为26个月,而高级别胶质瘤的总体生存时间为9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肿瘤标本应用PCR分析发现,仅有3例(11%)患者发现IDH1/2基因阳性突变,4例患者(14%)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结论联合多种技术包括神经内镜、术中导航等是改善脑中线部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脑中线部位 手术 预后 分子生物学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全脑缺血后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 被引量:6
18
作者 邱永明 陆兆丰 +2 位作者 田鑫 江基尧 罗其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4-78,95,共6页
目的探讨3种谷氨酸转运体业型(EAAT-1、EAAT-2、EAAT-3)在全脑缺血大鼠脑内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各6只)及全脑缺血组(30只)。采用胸部挤压法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缺血... 目的探讨3种谷氨酸转运体业型(EAAT-1、EAAT-2、EAAT-3)在全脑缺血大鼠脑内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SD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各6只)及全脑缺血组(30只)。采用胸部挤压法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缺血后6h、24h、48h、72h、7d及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3种谷氨酸转运体在海马CA1、CA3及皮质运动区的表达。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海马CA1、CA3及皮质运动区,EAAT-2的表达在缺血后下降,随后逐渐升高;EAAT-3在海马CA1、皮质运动区的表达为逐渐下降趋势,存海马CA3区变化不明显;而EAAT-1在3个区域变化不规律。在大鼠缺血早期神经细胞损伤以坏死为主,缺血后期出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谷氨酸转运体表达变化参与了全脑缺血后的病理生理学过程。EAAT-2表达的降低与早期神经细胞的坏死有关,而EAAT-3表达升高则参与缺血损伤的耐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谷氨酸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海马组织CIB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殷玉华 李明 +1 位作者 贾锋 徐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钙离子结合相关蛋白1(CIB1)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4)、常温组(n=24)和假损伤组(n=6)。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经液压侧方打击制作TBI模型,亚低温... 目的研究亚低温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钙离子结合相关蛋白1(CIB1)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4)、常温组(n=24)和假损伤组(n=6)。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大鼠经液压侧方打击制作TBI模型,亚低温组大鼠建模后给予亚低温干预(32℃,4 h)。于TBI后4、6、12、24 h时(假损伤组为伤后24 h)分批(n=6)处死动物,取损伤侧海马CA1区组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I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TBI后各时点损伤侧海马CA1区组织中CI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损伤组(P<0.05),分别在伤后4h和6 h上调达最高水平;亚低温组CIB1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上调程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干预对TBI大鼠海马组织CI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亚低温 钙离子结合相关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附2例报告)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建毅 赵丹 +3 位作者 钟春龙 徐纪文 郑彦 罗其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的相关临床问题。方法分析2例不同来源的男性绒癌患者的临床和手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在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绒癌,查血β-HC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病情迅速恶化死亡;1例在术后接受了进一步放疗,随访... 目的探讨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的相关临床问题。方法分析2例不同来源的男性绒癌患者的临床和手术后随访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在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绒癌,查血β-HC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病情迅速恶化死亡;1例在术后接受了进一步放疗,随访半年情况良好。结论非妊娠性绒癌是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常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HCG对疾病的诊断和观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妊娠性绒癌 人绒毛膜促性腺生长激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