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高椎间隙患者再手术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1
作者 乔涵 张凯 +3 位作者 孙晓江 程晓非 赵长清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7-483,共7页
目的:分析腰椎高椎间隙患者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探讨腰椎高椎间隙的充分恢复是否影响临床疗效,评估恢复高椎间隙对腰椎-骨盆力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4年11月在我院接受高椎间融合器(≥14mm)置入的42例腰椎再手术患者的... 目的:分析腰椎高椎间隙患者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探讨腰椎高椎间隙的充分恢复是否影响临床疗效,评估恢复高椎间隙对腰椎-骨盆力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4年11月在我院接受高椎间融合器(≥14mm)置入的42例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9例;年龄41~85岁(59.5±8.6岁)。原节段再手术23例,纳入原节段再手术组(A组);19例因邻椎退变再手术,纳入邻椎再手术组(B组)。统计患者再手术与前次手术时间间隔,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B组患者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VSH)、前次融合节段融合面积、前次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角度、再手术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lination,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按前次手术融合节段椎间隙是否充分恢复分为高椎间隙组(B1组,充分恢复)和低椎间隙组(B2组,未充分恢复),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参数。结果:42例患者再手术均顺利完成,本次手术为第二次手术36例(85.7%),第三次手术5例(11.9%),第四次手术1例(2.4%);共再手术54个下腰椎节段,其中L3/417个(31.5%),L4/530个(55.6%),L5/S17个(12.9%)。B1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9.55±3.47年,高于B2组(4.55±3.62年)及A组(3.29±5.36年)。随访0.25~11年(6.24±2.96年),末次随访时A组、B1组和B2组患者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B2组术前VAS评分高于A组(P<0.05),JOA评分低于A组(P<0.0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低于A组(P<0.05),B1组术前JOA评分低于A组(P<0.01)。B1组前次手术节段的椎间融合面积与B2组无显著性差异(1.26±0.3cm2vs 1.13±0.15cm2,P>0.05),活动度亦无显著性差异(5.22°±1.97°vs 3.93°±1.79°,P>0.05);B1组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较B2组好;B1组与B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PI、PT及LL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1组术前LL(46.57°±5.61°)显著性大于B2组(40.08°±6.5°)(P<0.05)。结论:椎间隙高度是否充分恢复对于融合效果及节段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充分恢复椎间隙高度有助于改善LL,邻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高椎间隙 椎间融合 邻椎病 腰椎矢状位力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鸣明 邹丽芳 +3 位作者 窦红菊 庄衍 程毅敏 朱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78-1682,共5页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PBL)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0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医师,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n=25)和PBL结合CP教学组(n=25)。传统教学组采用临床教师带教形式,以授课为基础;PBL结合CP教学... 目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PBL)结合临床路径(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0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医师,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n=25)和PBL结合CP教学组(n=25)。传统教学组采用临床教师带教形式,以授课为基础;PBL结合CP教学组则采用问题结合CP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成果。结果与传统教学组相比,教师和学生对PBL结合CP教学组教学反馈评价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习医师带教质量调查比较,PBL结合CP教学组在出科理论平均成绩(92.95±4.55 vs 84.45±6.28)、实践技能平均成绩(94.25±4.75 vs 87.45±5.84)和病例分析能力(92.33±5.28 vs 83.65±7.32)三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结合CP教学模式在血液肿瘤临床实习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可规范疾病诊疗,提高临床实习带教质量,极大提升实习医师的学习兴趣和临床工作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结合临床路径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血液肿瘤 临床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法制备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液芯微胶囊的工艺选优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武杰 李保国 +2 位作者 张超 谢鑫荟 汤亭亭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9-352,共4页
尝试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静电喷雾法)来制备一种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液芯微囊.在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氯化钙的浓度对成囊过程中微胶囊膜厚、粒径等的影响... 尝试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静电喷雾法)来制备一种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液芯微囊.在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氯化钙的浓度对成囊过程中微胶囊膜厚、粒径等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制备条件下微胶囊的成囊性,优化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制备工艺.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中海藻酸钠、氯化钙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30,15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静电喷雾 液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展望 被引量:61
4
作者 李广恒 戴尅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非对称性、非炎症性、无全身性征象的疾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畸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1]。目前临床上该病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非对称性、非炎症性、无全身性征象的疾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畸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1]。目前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非手术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药物治疗。2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关节镜下膝关节冲洗和清理术、截骨术、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兔尿道缺损修补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英坚 卢慕峻 +3 位作者 刘国华 齐隽 刘伟 曹谊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猪小肠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补片进行尿道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小肠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SIS)取自健康处死的猪,经过组织学处理,并经HE及Masson's染色分析后,用于兔尿道缺损的修复治疗。1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猪小肠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补片进行尿道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小肠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SIS)取自健康处死的猪,经过组织学处理,并经HE及Masson's染色分析后,用于兔尿道缺损的修复治疗。1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建立尿道部分缺损模型;分2组各6只,一组应用SIS进行修复治疗,另一组单纯缝合作对照;术后4和12周各组分别处死3只,对再生的尿道组织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术后12周行逆行尿道造影用于评价尿道的开放功能。结果治疗组术后4周可见尿路上皮自吻合口两侧迁入并完全覆盖尿道内腔,基质中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和平滑肌细胞,基质和吻合口部位可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2周,再生组织与尿道形态几乎无异,尿道造影显示无明显尿道狭窄。而对照组均出现尿道狭窄。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对于兔尿道损伤的修复是一种有用的材料,该基质制作简单,在尿道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异种 尿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范新东 郑连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9-597,共9页
管性病变主要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迄今为止,脉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仍是医疗实践中较为棘手的难题。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轻者可以仅表现为无任何症状的胎记,重者可以表现为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这种临床表现上的较大差异,使富有经... 管性病变主要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迄今为止,脉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仍是医疗实践中较为棘手的难题。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轻者可以仅表现为无任何症状的胎记,重者可以表现为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这种临床表现上的较大差异,使富有经验的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也常常备感困惑。加之脉管性病变的发病率较低,医师在数年内方可接诊1例或数例患者,这使制订该类疾病的诊治规范甚为困难。本文详尽叙述了脉管性病变的分类和诊断、常用的栓塞剂、诊治理念以及血管瘤和各种脉管畸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性病变 介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爱悯 陈栋 +5 位作者 张凯 米杰 李训林 田海军 王向阳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5-1003,共9页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 目的 :分析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不同近端固定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翻修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15日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根据上端内固定椎的不同分为两组:近端固定到T10及以上节段为高位椎(upper vertebra,UV)组,近端固定到T10以下节段为低位椎(lower vertebra,LV)组。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比较后路长节段不同上端内固定椎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文献;(2)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3)患者年龄≥18岁;(4)随访时间≥1年。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近端交界处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总并发症等],术中出血量和翻修情况(如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翻修情况)。并通过非随机实验方法学指数法(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sed studies,MINORS)评价方法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分,Begg法评估发表偏倚。通过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中文2篇,英文8篇,共883例患者,其中UV组353例,LV组530例。所有文献MINORS评分为16~20分,Begg法分析无明显发表偏倚。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非围手术期并发症两大类。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中,UV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LV组,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95%CI)为409.33ml(288.74,529.92),而硬脊膜破裂、深静脉血栓形成、创口深部感染、创口浅表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中,UV组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低于LV组,风险比(relative risk,RR)(95%CI)为0.26(0.11,0.63),P<0.05;PJK、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和非围手术期术后总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JK、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等原因引起翻修及总翻修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近端固定椎向中上胸椎延长可能有利于降低近端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发生,但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在其他并发症和翻修率方面尚未发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长节段固定 近端固定椎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融合技术的心血管功能评估中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逸 殷兆芳 梁夫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识别影响患者个体化心血管功能评估(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的融合技术)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量化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为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并结合子集选择方法,识别与血流动力学计算和主要模型参数... 识别影响患者个体化心血管功能评估(基于临床数据与循环系统模型的融合技术)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量化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为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并结合子集选择方法,识别与血流动力学计算和主要模型参数(与心血管功能的评估目标对应)评估相关的次主要模型参数。利用虚拟临床数据开展数值实验,分析临床数据测量误差(误差区间5%)和次主要参数变动(变动率30%)对主要模型参数评估结果的影响。临床数据的测量误差引起评估结果的显著变化(最大变化率达到16.6%),相对地,次主要参数变动造成的评估误差较小(在10%以内)。临床数据的精确采集是确保评估结果可靠的关键环节;次主要参数虽然在患者间存在实际的个体差异性,但对其进行固定处理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功能评估 循环系统模型 敏感度分析 子集选择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纳米银含量对钛种植体抗菌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培雪 马迅 +6 位作者 刘平 王静静 马凤仓 张柯 陈小红 刘剑楠 李伟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82-187,共6页
纯钛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相关领域,但其本身并不具备抗菌性能,为改善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性,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Ti-Ag纳米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中纳米Ag含量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纯钛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相关领域,但其本身并不具备抗菌性能,为改善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性,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Ti-Ag纳米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中纳米Ag含量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抗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和水接触角;对Ag^(+)释放进行了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将各组样品与具核梭杆菌共培养,检测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Ag复合涂层成功沉积在Ti片表面,并且随着纳米Ag含量的增加,样品的表面粗糙度和水接触角均增大。该Ti-Ag纳米复合涂层对小鼠L929细胞未表现出细胞毒性,符合生物安全标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g含量的增加,Ag^(+)释放量增加,涂层的抗菌效果也增强。可见,Ti-Ag纳米复合涂层可有效抑制Fn的生长,有望提高钛种植体的抗菌性能,为其临床运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钛种植体 纳米银 细胞毒性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