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科营养门诊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解读
1
作者 潘莉雅 洪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7-832,共6页
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儿童营养是儿童健康的基础。儿科营养门诊作为医院专科门诊及临床营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诊治,还是对非疾病儿童的营养状况监测、咨询与健康促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 儿童健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儿童营养是儿童健康的基础。儿科营养门诊作为医院专科门诊及临床营养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诊治,还是对非疾病儿童的营养状况监测、咨询与健康促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2024年7月,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牵头,组织国内专家制定并发表了《儿科营养门诊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共识》围绕儿科营养门诊规范化建设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妇幼保健 健康促进 营养门诊 儿童营养 专家共识 儿童健康 肠外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乳糜胸及乳糜腹规范化营养治疗15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潘莉雅 冯一洪 +2 位作者 洪莉 费俊 赵卓琦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乳糜胸/腹的治疗,分析其与国际乳糜胸/腹治疗建议的共同点。方法收集2012、2013年共15例使用PN的乳糜胸/腹的诊疗内容,并对患儿一般资料、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3年间本院使... 目的:回顾分析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乳糜胸/腹的治疗,分析其与国际乳糜胸/腹治疗建议的共同点。方法收集2012、2013年共15例使用PN的乳糜胸/腹的诊疗内容,并对患儿一般资料、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3年间本院使用PN支持的乳糜胸/腹患儿共15例,其中乳糜胸11例(73.3%),乳糜腹4例(26.7%),12例放置胸/腹引的患儿平均引流时间为(23.2±17.8)d。患儿PN时间平均为(19.9±19.1)d。经过积极引流、规范营养支持、奥曲肽、手术结扎胸导管等综合治疗,最终13例乳糜漏患儿治愈出院,1例带腹腔引流管出院后失访,1例住院1周后自动出院。15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30.8±17.7)d。结论充分引流、合理营养支持、适时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可治愈大部分乳糜胸/腹,如保守治疗无效,可选择红霉素胸/腹膜粘连和手术治疗等侵入性治疗方式。高MCT饮食较常规低脂饮食更为有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规范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胸 营养疗法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营养支持对儿童快速康复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洪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55-156,共2页
临床营养学是运用营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的科学。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 临床营养学是运用营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的科学。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结局。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是2O世纪是继麻醉、消毒、抗生素之后外科领域的第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代医学治疗的重要部分,推动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支持治疗 快速康复 围手术期 营养筛查 临床营养学 儿童 疾病发生 营养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患儿营养管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0
4
作者 冯升 成磊 +2 位作者 冯一 陆华 周英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评价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患儿营养管理中的作用。方法组建营养管理小组,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营养指南的推荐意见和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多学科合作的营养管理流程",并将其应用于380例重症患儿(观察组)的营... 目的评价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在重症患儿营养管理中的作用。方法组建营养管理小组,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营养指南的推荐意见和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多学科合作的营养管理流程",并将其应用于380例重症患儿(观察组)的营养管理,与上一年同期收治的360例重症患儿(对照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有301例在入住PICU 24~48h实施早期营养支持,早期营养支持率为79.2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天数、P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营养管理流程,规范了营养管理流程,为危重患儿提供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了患儿的临床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儿 营养不良风险 营养支持 护士 多学科团队 营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评价
5
作者 冯一 汤庆娅 +2 位作者 洪莉 王莹 吴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评估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予以7d以上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共48例,其中28例患儿的肠外营养中添加了400mg/(kg&... 目的评估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予以7d以上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共48例,其中28例患儿的肠外营养中添加了400mg/(kg·d)谷氨酰胺(谷氨酰胺组),另20例未添加谷氨酰胺(对照组)。移植后24h开始给予肠外营养。移植当天,第7、14和21天测定肝肾功能,记录每天体质量变化、有无口腔溃疡和腹泻发生以及患儿在无菌室治疗天数。结果谷氨酰胺组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在无菌室滞留时间、口腔溃疡和腹泻发生率好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移植当天至移植后21d期间,谷氨酰胺组肝肾功能变化不大,而对照组第14天ALT(P=0.043)和AST升高;第21天BUN(P=0.021)和Cr升高;两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对减少口腔溃疡和腹泻的发生、缩短无菌室滞留时间,以及改善其营养状况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的纵向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冰花 沈南平 +3 位作者 吉铭静 陈萍 何梦雪 洪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7期78-81,共4页
目的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的变化。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0d、60d、100d对8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进行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上臂围(MUAC)、腰围(WC)等人体学测量,同时测量... 目的了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的变化。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0d、60d、100d对8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进行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中上臂围(MUAC)、腰围(WC)等人体学测量,同时测量脂肪组织(FM)、体脂百分比(%BF)、去脂组织(FFM)及去脂组织百分比(%FFM)等人体成分,并进行生化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测量,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人体学测量结果显示,在移植后100d内患儿体质量、BMI、TSF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在移植后30d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渐上升(P<0.05,P<0.01),WC在移植后100d内持续升高(P<0.01);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显示,%BF、FM在移植后60d内明显升高(均P<0.05),%FFM在移植后60d内显著降低(P<0.01);生化测量结果显示,ALB呈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PreALB在移植后60d内显著上升(P<0.01)。结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0d内,多数人体学及人体成分测量指标下降;而在移植后60d则存在FFM丢失和FM不断蓄积的现象。不建议将ALB和PreALB作为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营养状况 人体学测量 人体成分测量 生化指标测量 纵向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用于危重患儿诊断效能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升 成磊 +2 位作者 陆华 冯一 周英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STRONGkids)与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用于危重患儿营养不良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TRONGkids和STAMP对647例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以WHO推荐的Z值为金标准,432例(66.8%)存在营养...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和生长风险筛查工具(STRONGkids)与儿科营养不良筛查工具(STAMP)用于危重患儿营养不良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TRONGkids和STAMP对647例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以WHO推荐的Z值为金标准,432例(66.8%)存在营养不良风险,269例(41.6%)诊断为营养不良。STRONGkids筛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风险109例(16.8%)、中风险390例(60.3%)、高风险148例(22.9%)。STAMP筛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低风险99例(15.3%)、中风险253例(39.1%)、高风险295例(45.6%)。以中、高风险合并作为临界点时,STRONGkids和STAM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4%、35.3%、74.2%、69.7%、0.741和93.5%、33.0%、73.7%、71.7%、0.762。结论危重患儿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两种筛查工具的灵敏度高和ROC曲线下面积较高,对营养不良风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STAMP在实际操作中比STRONGkids更加复杂,耗时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儿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 STAMP STRONGkids 诊断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对社区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的管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芳 李欣 +8 位作者 叶明浩 周路路 马梦瑶 张巧 姚蓉 臧蓓 洪莉 刘云曼 余晓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58-2461,共4页
背景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肥胖率由0.5%增至7.3%,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肥胖没有专门和专业的连续性管理,只有因肥胖导致疾病才进入医院诊治,增加了个人心理负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肥胖儿童的管理亟待解决。目的了解医院-社... 背景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肥胖率由0.5%增至7.3%,现阶段儿童青少年肥胖没有专门和专业的连续性管理,只有因肥胖导致疾病才进入医院诊治,增加了个人心理负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肥胖儿童的管理亟待解决。目的了解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对社区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的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9月在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肥胖联合门诊,以体质指数(BMI)对6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进行肥胖筛查,按照医院-社区-家庭模式管理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在管理6个月后评价身高、体质量、腹围、BMI及体脂率。结果干预后,65例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增长,体质量、腹围、BMI、体脂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模式管理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效果明显,可以优化就诊流程,让区域内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有专门专业连续性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体质量管理 儿童 青少年 医院-社区-家庭模式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媛 高怡瑾 +3 位作者 冯一 潘莉雅 付欢欢 洪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评估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9例实体瘤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该院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109例健康儿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 目的评估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9例实体瘤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该院门诊进行营养咨询的109例健康儿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接近)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对两组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营养指标的差异,分析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评分对营养状况进行分组,BMI Z评分<-1为营养不良,-1≤BMI Z评分≤2为营养正常。病例组中营养不良41例(37.6%),营养正常68例(62.4%)。病例组BMI、去脂体重质量指数和身体细胞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营养状况、感染、黏膜炎是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人体成分测定能准确评估实体瘤患儿的营养状况。诊断时营养不良、治疗期间合并感染或黏膜炎是影响实体瘤患儿治疗期间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部位肿瘤 综合疗法 营养评价 人体质量指数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儿童糖脂代谢与膳食摄入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一 王旭磊 +3 位作者 费俊 赵卓琦 傅景 洪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8-822,共5页
目的分析肥胖儿童糖脂代谢异常情况及其膳食结构。方法入选门诊肥胖患儿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7~16岁。测定其人体成分、血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其中21例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结果 57例患儿中共有34例(59.6%)血糖和(或)血脂代... 目的分析肥胖儿童糖脂代谢异常情况及其膳食结构。方法入选门诊肥胖患儿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7~16岁。测定其人体成分、血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其中21例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结果 57例患儿中共有34例(59.6%)血糖和(或)血脂代谢异常。体质指数(BMI)与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腰臀比、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呈正相关。糖脂代谢异常组患儿的SBP、血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糖脂代谢正常组(P<0.05);糖脂代谢异常的患儿膳食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明显高于代谢正常的患儿(P均<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摄入则低于代谢正常的患儿(P<0.05)。结论肥胖儿童普遍存在糖脂代谢紊乱、脂肪酸摄入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肥胖 糖代谢 脂代谢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儿科肠道炎症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玉青 洪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3,共5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及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HAEC)等是儿科较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肠道炎症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及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HAEC)等是儿科较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肠道炎症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关系,但约85%的肠道细菌无法由培养得到。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全面深入探究肠道微生物群落成为可能。文章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儿科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益生菌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益生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闭锁儿童肝移植术后90天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万双双 徐仁应 +2 位作者 钱永兵 洪莉 冯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9,145,共7页
目的 调查胆道闭锁儿童在肝移植术后90天再入院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胆道闭锁,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首次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 目的 调查胆道闭锁儿童在肝移植术后90天再入院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诊为胆道闭锁,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首次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64例患儿,男124例、女140例,中位年龄6.9(5.6~9.4)月。儿童肝移植术后90天再入院率为22.0%(58/264)。与未再入院组相比,再入院组患儿PELD评分、血清总胆汁酸水平、INR较高,住院时间较长,血小板计数、腰肌面积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小板减少症(OR=2.347,95%CI:1.154~4.776)、血清总胆汁酸水平(OR=1.058,95%CI:1.011~1.106)、腰肌面积(OR=0.615,95%CI:0.301~0.989)、住院时间(OR=1.069,95%CI:1.031~1.109)是肝移植术后再入院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腰肌面积减少和住院时间长的儿童,肝移植术后90天再入院的风险更高,建议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院 胆道闭锁 肝移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期间运动疗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人体成分影响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冰花 沈南平 +3 位作者 何梦雪 孙克兴 洪莉 罗长缨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索住院期间运动疗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儿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进行HSCT的4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前期研究的89例患儿中选择一般资料相匹配... 目的探索住院期间运动疗法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儿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进行HSCT的4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前期研究的89例患儿中选择一般资料相匹配的43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期间除了接受常规治疗及饮食外,实施HSCT患儿运动疗法方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移植前及之后3个时间点两组患儿的人体成分变化,包括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体脂肪、去脂体重、骨骼肌等。结果两组患儿的体质量、标化体质量、体脂肪的组间效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标化体质量、BMI、骨骼肌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与时间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住院期间运动疗法可能会改善HSCT患儿的人体成分状态,有降低移植期间患儿体脂肪蓄积、改善患儿体质量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 人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玉青 严志龙 +3 位作者 冯一 潘莉雅 谢周龙龙 洪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0-834,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非手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7例接受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小肠结肠炎发作≥3次者纳入肠炎反复发作组,1~2次...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非手术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7例接受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小肠结肠炎发作≥3次者纳入肠炎反复发作组,1~2次者纳入肠炎组,未发肠炎者纳入无肠炎组。分析肠炎反复发作的非手术影响因素。结果 3组间性别和根治术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炎反复发作组病变类型、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率与肠炎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无肠炎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肠炎反复发作组术前营养不良、小肠结肠炎、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发生率与肠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炎组与无肠炎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不良、术前小肠结肠炎为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OR=9.000,95%CI=1.355~59.783;OR=8.667,95%CI=1.526~49.220)。结论术前营养不良、术前小肠结肠炎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急性期人体组分改变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晨临 楼建华 +1 位作者 张冰花 洪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9,共5页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急性期的人体组分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的第30、60和100天测量其...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急性期的人体组分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患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的第30、60和100天测量其身高、体质指数及使用直接节段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DSM-BIA)测量人体组分指标,并记录患儿性别、年龄、移植方式、移植物来源、有无放疗、是否使用甲泼尼龙、有无感染、黏膜炎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身高Z值无显著变化(F=0.75,P=0.3883),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Z值和身高比去脂组织(FFM-Ht)显著下降,但身高比脂肪组织(FM-Ht)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控制患儿的年龄因素后,得到移植物来源为患儿BMI Z值的相关因素,全身放疗是FM-Ht的相关因素,而感染是FFM-Ht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急性期存在消瘦和肥胖的风险,放疗会增加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的脂肪组织,而感染会减少患儿的去脂组织。BMI可能不是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儿童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体组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