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涵 陈畅 +5 位作者 金志娟 杨友 江帆 黄红 刘世建 金星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8-812,共5页
目的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 目的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体质量 儿童 超重 肥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丽君 徐姗姗 +3 位作者 李华君 林芊 鲍一笑(综述) 黄丽素(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5-479,共5页
40多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已广泛应用于儿童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与新兴病原检测技术的提高,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认可。在肺部真菌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反复肺炎等特殊感染及免... 40多年来,纤维支气管镜已广泛应用于儿童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与新兴病原检测技术的提高,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认可。在肺部真菌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反复肺炎等特殊感染及免疫抑制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被列入多项指南。在治疗中,摘取异物、镜下手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儿童感染相关的肺部息肉、肺不张等疾病的治疗有效性仍存在争议。重新认识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有利于儿童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规范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感染性疾病 纤维支气管镜 诊断 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1A2/ATP1A3基因变异患儿10例遗传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裴培 李伟华 +8 位作者 淮婉 姚如恩 葛禾佳 王纪文 王秀敏 吉炜 周昀箐 贺影忠 韩凤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0-597,共8页
目的总结10例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类型,丰富对该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关联认识,促进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了解。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24年6月诊治的10例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遗... 目的总结10例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类型,丰富对该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关联认识,促进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了解。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24年6月诊治的10例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结合文献检索,总结已报道的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共纳入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患儿10例,女3例、男7例,起病年龄0至14岁;以惊厥起病3例,以肌无力起病2例,偏瘫起病1例,交替性偏瘫起病1例,注意力缺陷障碍伴遗尿起病1例,1例以惊厥合并肌无力起病,语言运动障碍起病1例。基因检测ATP1A2变异3例,ATP1A3变异7例,均为点突变。目前ATP1A2基因(NM_000702.3)变异c.587G>A(p.Arg196His)及c.2841-2A>C突变位点和ATP1A3基因(NM_152296.4)变异c.1013C>T(p.Ala338Val)及c.2426C>A(p.Ala809Asp)突变位点尚未见报道。结论新发现的变异丰富了ATP1A2及ATP1A3基因变异谱及临床表现谱,同时提示临床工作者对于以癫痫、肌无力及偏瘫等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疾病,若疗效欠佳时应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1A2基因 ATP1A3基因 儿童交替性偏瘫 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儿期超早筛查和干预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曹思瑶 刘洁琼 +1 位作者 王广帅 王广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7,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当前儿童ASD的确诊年龄通常在2岁之后,但其行为迹象或前驱症状在12月龄前即可出现,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为明显的核心症状。因此,ASD的早期筛查与...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当前儿童ASD的确诊年龄通常在2岁之后,但其行为迹象或前驱症状在12月龄前即可出现,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为明显的核心症状。因此,ASD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尤为关键,其有助于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最佳发展结局。近年来,临床和研究领域愈加强调针对12月龄前儿童的ASD前驱症状开展“先发制人”的超早筛查和超早干预,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前驱症状或使其趋于正常。然而,在前驱症状期,特别是1岁以内进行ASD超早筛查和超早干预面临诸多挑战,导致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如ASD超早筛查存在婴幼儿个体生长发育差异性大、症状未巩固、评估方法不统一等问题,超早干预需克服筛查工具和家长可控性的差异等。该文重点介绍适用于1岁以内的ASD超早筛查工具,和英国孤独症儿童年幼同胞研究中的干预方案视频互动促进积极养育法,以及改善婴儿环境与接纳承诺疗法、改编的回应式教学法等超早干预方法,并阐释神经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超早筛查 超早干预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障碍临床实践相关指南解读 被引量:19
5
作者 唐艺嘉 王紫惊 +2 位作者 姜艳蕊 江帆 王广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563-2568,共6页
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和睡眠行为紊乱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极为常见,对ASD儿童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损害。国际上多个专业组织强调将睡眠障碍纳入ASD儿童的综合诊疗之中,并发布了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如美国孤独症治疗联盟(ATN)... 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和睡眠行为紊乱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极为常见,对ASD儿童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损害。国际上多个专业组织强调将睡眠障碍纳入ASD儿童的综合诊疗之中,并发布了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如美国孤独症治疗联盟(ATN)共识、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指南等。然而,目前仍缺乏适用于我国ASD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极大限制了相关临床工作的开展。本文重点对上述3个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涉及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睡眠障碍界定和相关因素评估,以及睡眠障碍行为治疗和褪黑素治疗等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ASD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以及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睡眠障碍 失眠 儿童 指南 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OTCH1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闫慧 刘兰波 +4 位作者 丁丽霞 李本尚 沈树红 汤静燕 莫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目的阐明NOTCH1基因突变在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8例T-ALL患儿NOTCH1基因的异二聚体(HD)区及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测序,研究T-ALL患儿中NOTC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位点、... 目的阐明NOTCH1基因突变在儿童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8例T-ALL患儿NOTCH1基因的异二聚体(HD)区及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PEST)区测序,研究T-ALL患儿中NOTCH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位点、类型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8例T-ALL患儿中,15例(51.57%)患儿的NOTCH1基因发生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突变患儿入院时外周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与无突变患儿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28例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75.0%(21/28),其中突变患儿的一年缓解率为80.0%(12/15),无突变患儿为69.2%(9/13)。此外,3例复发的突变组患儿至一年随访时均已死亡(一年时病死率为20%),而4例复发的无突变患儿经再次化疗后至一年随访时均存活(一年时病死率为0%)。结论儿童T-ALL患者中NOTCH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位点多样;NOTCH1突变者初诊时疾病更严重,短期预后较好、而复发后挽救治疗预后更差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NOTCH1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学治疗常规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艳艳 许岩 李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7,共7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在儿童血液肿瘤中发病率最高,占比约为所有儿童癌症的三分之一。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儿童ALL的治疗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改善,5年以上总体生存率可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在儿童血液肿瘤中发病率最高,占比约为所有儿童癌症的三分之一。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儿童ALL的治疗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改善,5年以上总体生存率可达90%。然而临床耐药复发的出现且有效治疗手段的欠缺,导致患儿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ALL耐药的发病和调控机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表明,ALL患儿不仅可能对某一种化学治疗(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更可能存在多重耐药的棘手情况。因此,完善ALL耐药机制的研究,对改善ALL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儿童ALL治疗的常规化疗药物入手,回顾相关化疗药物耐药的既往文献,分别对激素类、抗代谢类(叶酸拮抗剂类、硫嘌呤类、促氨基酸代谢类)、生物碱类、蒽环类在内的多种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应对儿童ALL化疗常规药物临床耐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化学治疗 耐药机制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调节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烨晟 杨易静 +3 位作者 黄依雯 施珑玙 王曼媛 陈思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0-838,共9页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生存的复杂细胞环境,内含多种类型的细胞和围绕肿瘤细胞的细胞外成分。免疫细胞是TME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生存的复杂细胞环境,内含多种类型的细胞和围绕肿瘤细胞的细胞外成分。免疫细胞是TME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等。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肿瘤耐药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肿瘤治疗方法疗效受限并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肿瘤细胞与TME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克服TME所致肿瘤耐药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对TME中免疫细胞研究的深入,免疫细胞调节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具体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而靶向相应免疫细胞、信号通路或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被证实能够有效减少肿瘤耐药并改善肿瘤治疗效果。该文就TME中TAMs、MDSCs、Tregs和NK细胞等在肿瘤耐药中发挥的作用及克服肿瘤耐药的靶向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和免疫抑制性调节性B细胞(B regulatory cells,Bregs)与肿瘤耐药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克服肿瘤耐药和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提供方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耐药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髓系抑制性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生物样本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世建 傅启华 +2 位作者 王伟 江帆 江忠仪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精准医学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的提出,使生物样本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生物样本库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样本库标准难以统一、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临床治疗标准不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可... 精准医学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的提出,使生物样本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生物样本库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样本库标准难以统一、电子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临床治疗标准不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可持续发展障碍等。需要通过样本库行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才能使中国的生物样本库发展走上标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正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样本库 标准化 信息化 法规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袁芳 胡筱 +4 位作者 王飞飞 刘兰波 殷蕾 莫茜 金燕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2-917,共6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血清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与其临床特点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疗效将57例HSP患儿分为:非紫癜肾普通组(26例),包括已激素治疗(12例)和尚未激素治...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血清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与其临床特点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疗效将57例HSP患儿分为:非紫癜肾普通组(26例),包括已激素治疗(12例)和尚未激素治疗者(14例);HSP肾病组(7例);难治性HSP组(7例);治愈组(17例)。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4例作为对照值。以凝集素(lectin)亲和ELISA法及IgA1抗体亲和ELISA法分别检测HSP患儿和对照组血清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及IgA1水平。结果 57例HSP患儿中,40例未治愈者的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均高于治愈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愈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SP的各亚组中,HSP肾病组、非紫癜肾普通组和难治性HSP组的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难治性HSP组高于非紫癜肾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肾病组与难治性HSP组及与非紫癜肾普通组患儿间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紫癜肾普通组中,尚未激素治疗组血清IgA1半乳糖基缺失水平高于已予激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A1半乳糖基的缺失水平可以客观反映HSP的疾病活动状况和疗效预期,尤其对于难治性HSP患儿,有望成为临床有效的生物监测靶标以决策和指导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在HSP患儿中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免疫球蛋白A1 半乳糖基缺失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血流技术在主动脉缩窄术后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中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立伟 彭雅枫 +5 位作者 孙爱敏 王谦 欧阳荣珍 郭辰 刘金龙 钟玉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研究四维血流(4D Flow)分析对主动脉缩窄(CoA)术后患儿和正常儿童志愿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4D Flow在CoA术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例CoA术后患者(研究组),男2例,女1例,... 目的研究四维血流(4D Flow)分析对主动脉缩窄(CoA)术后患儿和正常儿童志愿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4D Flow在CoA术后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例CoA术后患者(研究组),男2例,女1例,年龄(12±4)岁,术后随访时间1~11年;同时选取3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3±3)岁。通过4D Flow技术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能量损失(EL)和切应力(WSS)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评价。采用Bland-Altman方法比较图像定量分析数据的偏差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狭窄部位远端层面的切应力明显升高,分别为(0.78±0.12)Pa、(0.44±0.11)Pa。研究组的PWV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39±6.31)Pa、(5.86±0.62)Pa。在可重复性评价中,PWV、EL、WSS偏差和95%CI较好,偏差分别为1.07、-1.00和-0.04,95%CI分别为-1.99~4.13、-6.54~4.54和-0.18~0.09。结论 4D Flow可用于定量评价CoA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主动脉EL和狭窄段近端的涡流大小有关。狭窄段部位、涡流大小和WSS升高是早期影响CoA术后血管顺应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心血管外科手术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负荷对Sarns2000离心泵溶血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露 王伟 +1 位作者 俞晓青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7-1351,共5页
目的探讨离心泵后负荷压力对血液破坏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仿真(CFD),实现Sarns2000离心血泵的数值分析。对比分析该泵有后负荷工况和空载状态时泵内液体流速、压力、剪切力的差异。结果在1 400 r/min转速下,有后负荷时流速降低,泵... 目的探讨离心泵后负荷压力对血液破坏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流体仿真(CFD),实现Sarns2000离心血泵的数值分析。对比分析该泵有后负荷工况和空载状态时泵内液体流速、压力、剪切力的差异。结果在1 400 r/min转速下,有后负荷时流速降低,泵的流量降低。泵内压力增大,溶血破坏增加;但剪切力大于150 Pa的区域小于0.000 032%,对溶血的控制较好。结论后负荷压力会导致Sarns2000离心泵内溶血破坏的概率增加,但不会出现因剪切力导致大量溶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仿真 离心式血泵 数值模拟 溶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Ib-IX-V复合物在瞬时转染的HEK293T细胞中的异常表达
13
作者 刘兰波 莫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0-1206,共7页
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IX-V复合物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其结构及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血小板缺乏细胞核,研究者通常需将野生型或突变型的GPIb-IX-V基因转染至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系中(如CHO、... 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IX-V复合物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其结构及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血小板缺乏细胞核,研究者通常需将野生型或突变型的GPIb-IX-V基因转染至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系中(如CHO、HEK 293T等)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因此GPIb-IX-V复合物在这些细胞系中是否能如实的反映其在血小板中的情况,是决定这些细胞系是否适合GPIb-IX-V复合物研究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检测GPIb-IX-V复合物在不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明确细胞系差异是否可能干扰复合物的表达,进而找出研究GPIb-IX-V复合物的最适细胞系。在不同种属、不同组织来源的常用细胞系(如CHO、HEK 293T、HeLa等)中单独或共转染GPIb-IX-V复合物的亚基,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PIb-IX-V复合物在膜表面的表达量。结果发现:CHO细胞在瞬时转染与稳定转染后GPV在细胞膜表面表达依赖于其与GPIb-IX复合物的相互作用,与血小板中的情况一致。相反,在HEK 293T细胞系中,尽管GPIb-IX复合物的表达情况与CHO细胞及血小板中一致,但是GPV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不再依赖于GPIb-IX复合物;进一步在HeLa、MES13及HUVEC细胞系中的研究发现,GPV可以在HeLa及MES13细胞膜上独立表达,但是在HUVEC细胞表面不表达,提示GPIb-IX-V复合物各亚基之间的依赖性(进而表现为膜表面的表达量)在不同的细胞系中有所不同。结论:本研究为今后对于GPIb-IX-V复合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细胞系的选择上。HEK 293T细胞系极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倚,因而并非研究GPIb-IX-V复合物尤其是GPV亚基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受体 GPⅠb-Ⅸ-Ⅴ复合物 HEK-293T细胞 CHO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7
14
作者 蔡美华 张马忠 +3 位作者 荣征星 江涛 王玉梅 崔永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4-587,共4页
目的比较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4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n=20)和盐酸罗哌卡因组(n=20)。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0、20、30、45、60、90、120、180、240、300... 目的比较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4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n=20)和盐酸罗哌卡因组(n=20)。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0、20、30、45、60、90、120、180、240、300、360、720、1 440 min抽取肘前静脉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甲磺酸或盐酸罗哌卡因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特征。结果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组的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2.1±0.7)和(2.7±1.1)L/kg,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33±89)和(378±112)min,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0-∞)分别为(480±168)和(425±126)mg.min/L,清除率(CL/F)分别为(4.6±1.3)和(5.1±1.3)mL/(min.kg),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26±13)和(29±20)min,峰浓度(Cmax)分别为(1 732±833)和(1 345±341)ng/mL,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特征近似,符合二室模型;盐基的改变对罗哌卡因的代谢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罗哌卡因 盐酸罗哌卡因 色谱紫外法 反相高效液相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艳中 王震宇 +5 位作者 郑景浩 付炜 徐志伟 刘锦纷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 目的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心肌组织薄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BMSCs体外共培养2周的SIS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在SIS上不只局限于材料表层,呈多层分布,部分细胞逐步向深层迁移和渗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较好地在SIS上黏附、生长和迁移,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IS上的细胞为表达α-actin、cTnⅠ和connexin-43的心肌样细胞。结论在体外将SIS复合经5-Aza诱导的BMSCs,成功地初步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薄片。SIS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心肌组织工程 支架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喂养新生儿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亚璇 莫茜 +5 位作者 孙建华 沈楠 须丽清 胡瑞 杨丽菲 李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新生儿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6月因早发型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入院的母乳喂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以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粪便样本,采用16SrDNA测序方法分析比较肠道菌群...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新生儿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肠道菌群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6月因早发型母乳性高胆红素血症入院的母乳喂养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以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粪便样本,采用16SrDNA测序方法分析比较肠道菌群。结果6例高胆红素血症及6例健康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在多样性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高胆红素血症组的大肠杆菌属丰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显示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芽孢杆菌目丰度在对照组较高。结论早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母乳喂养新生儿与母乳喂养健康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有一定差异,但在多样性上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24小时活动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围综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缪宇铃 肖昕怡 +3 位作者 姜艳蕊 王广海 江帆 林青敏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1,共10页
背景由于睡眠、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所构成的24 h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异质性极大等局限,难以得出足以指导临床实践的高质量证据集合。目的 总结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睡眠、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研... 背景由于睡眠、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所构成的24 h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异质性极大等局限,难以得出足以指导临床实践的高质量证据集合。目的 总结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睡眠、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设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设计范围综述。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9月28日,以睡眠、久坐行为、身体活动、24 h活动、心理健康、青少年为检索词构建中英文检索式,纳入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的24 h活动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推断的研究。通过阅读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筛选,在数据提取和数据整合中,逐渐完善活动类型、测量方式、测量项目分类、测量具体项目的数据提取表格。主要结局指标青少年24 h活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类型及其测量工具。结果 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927篇文献,经去重、初筛和全文筛选后,最终纳入55篇文献,其中横断面研究45篇(82%),前瞻性队列研究10篇。睡眠:54篇描述了睡眠时长,4篇评估了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日间嗜睡情况和睡眠中断情况。久坐行为:50篇为主观报告,5篇为客观报告,46篇涉及屏幕暴露。身体活动:主观报告和客观评估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47篇和8篇。32篇文献关注了抑郁,9篇关注了焦虑,5篇关注了压力,35篇关注了其他心理健康结局(正性情绪、行为问题、生活满意度或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心理疾病及症状、情绪调节能力和手机成瘾)。44篇文献探索24 h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8篇文献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探索24 h活动结构的改变,3篇探索24 h活动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结论 青少年24 h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尚少,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待规范统一,未来需针对现行24 h活动推荐时间建立等时替代模型或在真实世界进行干预研究,寻找既能够最大发挥24 h活动的健康效应,又能够让青少年人容易达到的24 h活动时间的推荐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24 h活动 睡眠 久坐行为 身体活动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静电纺纳米膜复合3D打印支架构建“C”形环状软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恒一 冯蓓 +4 位作者 葛阳 高漫辰 白洁 付炜 徐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6-900,共5页
目的·利用兔耳廓软骨细胞,复合明胶(GT)/聚己内酯(PCL)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并结合3D打印聚乳酸己内酯(PLCL)支架,构建具有"C"形环状结构的组织工程软骨,用于气管软骨的移植修复。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原代兔耳廓... 目的·利用兔耳廓软骨细胞,复合明胶(GT)/聚己内酯(PCL)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并结合3D打印聚乳酸己内酯(PLCL)支架,构建具有"C"形环状结构的组织工程软骨,用于气管软骨的移植修复。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原代兔耳廓软骨细胞。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GT和PCL纺制成纳米纤维膜,并剪裁成12 cm×2.5 cm的长方形膜片。以1×10~8个/mL的密度将第2代软骨细胞接种于电纺膜上,并将电纺膜均匀卷叠于3D打印的PLCL的"C"形环状支架上,约卷5层,以构建软骨组织复合物。埋于裸鼠皮下培养8周,对形成的软骨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和石蜡切片组织学染色鉴定。结果·体内培养8周后,白色软骨组织形成,质软,有一定弹性。外观呈环状,有一定弧度,内表面明显可见凹凸不平、间隔排列的"C"形环状软骨结构,接近正常气管软骨的结构和形状。组织学染色可见大量典型的软骨陷窝形成以及大量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利用兔耳廓软骨细胞,复合GT/PCL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并结合3D打印PLCL支架,可以构建出具有"C"形环状结构的组织工程软骨,有望应用于气管软骨的移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膜 3D打印支架 组织工程 “C”形环状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组蛋白H3和H4的表达纯化及其细胞毒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明昂 陶悦 +2 位作者 张小秦 曹清 莫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标准品,至今无法对患者体内的胞外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导致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无法根据血清组蛋白含量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级,也无法... 细胞外组蛋白在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标准品,至今无法对患者体内的胞外组蛋白进行精确定量,导致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无法根据血清组蛋白含量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级,也无法据此合理用药。同时,对患者体内胞外组蛋白精确定量也有助于确定细胞毒性机制研究的使用剂量。本研究用大肠杆菌表达单体变性组蛋白H3和H4,亲和纯化后用梯度稀释和透析方法,可以得到复性的组蛋白单体H3、H4以及H3/H4复合物。通过对蛋白质在纯化过程中稳定性的比较,发现H3/H4复合物较单体更为稳定。以该复合物(50μg/m L)处理HUVEC细胞,细胞存活率约为20%,与小牛胸腺组蛋白(200μg/m L)的毒性类似。该复合物引起的细胞毒性可被人血清白蛋白以浓度依赖的形式(0.625~10 mg/m L)缓解,提示其构象基本正确。因此,重组组蛋白H3/H4复合物可以作为精确定量组蛋白的标准品,对基于组蛋白含量的疾病分级和组蛋白毒性机制的研究均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组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表达纯化 细胞毒性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ntan术血流动力学非牛顿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吉文 罗苇如 +2 位作者 李德宝 孙琦 刘金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2-868,共7页
目的分析计算模拟中血液非牛顿特性对Fontan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Fontan术后患者个体化三维血管模型,临床超声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分别选取常用的牛顿流体模型、非牛顿流体模型中的Casson模型与Carreau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模... 目的分析计算模拟中血液非牛顿特性对Fontan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Fontan术后患者个体化三维血管模型,临床超声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分别选取常用的牛顿流体模型、非牛顿流体模型中的Casson模型与Carreau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血流分配比、能量损失、壁面切应力、非牛顿重要性系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不同流体模型之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流体模型对血流分配比影响小,非牛顿流体模型的能量损失较牛顿流体模型高,其中Casson模型最高。在下腔静脉中有明显回流、血流扰乱区域,并伴有低壁面切应力分布。在低流速时,牛顿流体模型下腔静脉血流扰乱更明显。非牛顿重要性系数显示在下腔静脉的非牛顿特性显著。结论非牛顿特性在下腔静脉的低速回流区域影响显著,模拟患者个体化的Fontan血流动力学时应考虑血液的非牛顿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NTAN术 非牛顿流体 计算流体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