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黄帅 徐韶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3期86-88,共3页
目的探究在对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运用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为单胎),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以及常规产前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进行对比。对比常规产前检查与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 目的探究在对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运用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为单胎),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以及常规产前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进行对比。对比常规产前检查与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效能、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临床最终诊断结果:35例胎儿出现心律失常,165例胎儿心律正常;常规产前检查结果:25例胎儿出现心律失常,175例胎儿心律正常;产前超声检查结果:33例胎儿出现心律失常,167例胎儿心律正常。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98.00%、灵敏度91.43%高于常规产前检查的92.00%、62.86%,漏诊率8.57%低于常规产前检查的37.14%(P<0.05)。35例胎儿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为房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期前收缩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心房扑动7例。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常规产前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总准确率91.43%高于产前超声检查的62.86%(P<0.05)。结论运用产前超声检查进行胎儿心律失常筛查,可以有效保障临床对胎儿心律失常的检出准确率,提高临床对该部分胎儿的诊断效能,为后续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检查 胎儿 心律失常 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ICC成功率及发生并发症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徐韶华 吴明双 +3 位作者 潘辑 周晓东 王雷 柳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7期162-165,共4页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原因。方法 151例PICC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贵要静脉)植入静脉导管,且拔管前超声常规检查置管静脉。结果 (1)151例患者贵要静脉内径>2m...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功率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原因。方法 151例PICC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贵要静脉)植入静脉导管,且拔管前超声常规检查置管静脉。结果 (1)151例患者贵要静脉内径>2mm的148例,其中,141例贵要静脉主干明显且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一次性成功植入静脉导管132例(132/148,占89.19%),9例(9/148,占6.08%)因操作原因失败,另7例(7/148,占4.73%)贵要静脉主干不明显未能植入上腔静脉而入皮下浅静脉;其余3例患者贵要静脉内径<1.8mm,均未能成功植入静脉导管。(2)132例成功PICC患者,临床静脉给药治疗结束,拔管前超声检查15例(15/132,占11.36%)静脉导管周和(或)静脉壁形成血栓,回顾发现该类患者静脉导管沿导丝植入前均用碘伏擦拭消毒。结论贵要静脉内径、走形及正确的操作是PICC成功的因素,碘伏消毒静脉导管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超声引导对PICC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引导 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成功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蓬蓉 柳标 凌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2期53-57,共5页
目的探究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PFD 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常... 目的探究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PFD 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盆底肌电指标(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盆底超声参数[膀胱尿道后角(PVA)、膀胱逼尿肌厚度(DWT)、尿道旋转角(URA)、肛提肌裂口面积(LHA)],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积、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_(max))、逼尿肌最大压力(Pdet_(max))]。结果治疗4周后,2组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最大膀胱容积、Q_(max)水平及PISQ-12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PVA、DWT、URA、LHA、PVR、Pdet_(max)水平及PFDI-20、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在提高PFD患者盆底功能、改善患者盆底肌电生理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可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肌筋膜手法 盆底肌电 膀胱尿道后角 膀胱逼尿肌厚度 残余尿量 最大尿流率 逼尿肌最大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