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2020年版) 被引量:13
1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多学科精准诊疗团队 陈骏 +4 位作者 孙笛 饶娅敏 郑海燕 龚霞 徐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8-1675,共8页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极高的误诊率常常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错误的治疗方式导致了极高的手术复发率。传统扩大切除手术需要在肿瘤周边扩大3~5 cm,巨大的组织缺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极高的误诊率常常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错误的治疗方式导致了极高的手术复发率。传统扩大切除手术需要在肿瘤周边扩大3~5 cm,巨大的组织缺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患者也难以接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多学科诊治学组的支持下,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多学科精准诊疗团队开展了规范化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综合诊治的推广应用,采用改良Mohs显微描记手术的方法,切净肿瘤的同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并由此形成了《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多学科诊治实施规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多学科协作 专家共识 局部扩大切除 Mohs显微描记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眼眶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恒花 陈骏 +5 位作者 陈颖 丁侠 鲍泳扬 王渊 束木娟 朱延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85-1188,1194,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眼眶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XG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 目的探讨成人眼眶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XG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年龄41~59岁,平均47.5岁;临床多为眼眶周围渐进性增大肿物十余年。光镜下均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真皮内弥漫浸润的肉芽肿性病变及多灶性渐进性坏死交替分布,并可延伸至皮下组织。浸润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多为Touton巨细胞。间质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例3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着和脂质空泡。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沉增快。仅例1伴血清IgA及IgG升高,其余3例临床均未行免疫球蛋白检查。免疫表型:单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中KP1和PGM1均阳性。临床治疗均采用局部手术改善症状,术前及术后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8~46个月(平均30个月),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目前尚未发现全身系统性并发症。结论NXG是一类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收效甚微;需临床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肉芽肿 渐进性坏死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IGG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MRI鉴别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丹 钱海珊 +2 位作者 韩洪秀 梁茜子 赵江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53-759,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鉴别诊断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经... 目的探讨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鉴别诊断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例乳腺腺病、78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WI、DCE-MR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位置、大小、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强化方式等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105例乳腺腺病呈肿块样强化(mass-like enhancement,MLE)50例,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like enhancement,NMLE)55例;78例乳腺导管癌中MLE52例,NMLE26例。腺病组MLE病变形态大多形态规则(37/50,74%)、边缘清晰(35/50,70%),两组MLE病变的强化方式、TIC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69和13.955,P均<0.01);两组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1.63±21.8)×10^(-3) mm^2/s、(104.21±18.5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两组NMLE病变强化方式多样,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8,P均<0.05)。两组N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6.23±14.8)×10^(-3) mm^2/s、(102.51±16.4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49.167,P<0.01)。结论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LE病变多呈良性病变特点,NMLE病变形态与恶性病变相似,动态增强结合DWI有助于其与乳腺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乳腺腺病的间质纤维化可能是造成恶性征象出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导管 乳腺 磁共振成像 硬化性腺病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68、CD11c和CD163阳性巨噬细胞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汪园圆 朱丹 杜光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86-148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间质(tumor stroma,TS)中CD68^(+)、CD11c^(+)和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1例乳腺癌和50例乳腺腺病组织...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间质(tumor stroma,TS)中CD68^(+)、CD11c^(+)和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1例乳腺癌和5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CD68、CD11c和CD163的表达,将乳腺癌TS中的TAM(M1、M2)进行量化分析,按比率中位数0.8为界,分为高M2/M1表达组和低M2/M1表达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81例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15例(15/81,18.5%),浸润性导管癌61例(61/81,75.3%),浸润性小叶癌5例(5/81,6.2%);发病年龄30~84岁,中位年龄62岁。肿瘤体积中位数31.5 cm^(3)(范围2~120 cm^(3))。高M2/M1表达组和低M2/M1表达组在病理分级、AJCC分级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5~45个月),其中13例(13/81,16.0%)死亡,16例(19.8%)复发或转移。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高M2/M1表达组乳腺癌患者的OS较低M2/M1表达组低(P<0.001)。结论TS中CD68^(+)TAM和CD163^(+)TAM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CD11c^(+)TAM可能提示预后良好。TAM的浸润程度和位置,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CD68 CD163 CD11C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瑞 杨功鑫 +4 位作者 石慧敏 韩永顺 何一宁 田臻 吴颖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2-1189,共8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木村病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木村... 目的·探究头颈部木村病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CT和/或MRI增强成像。收集、记录及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清IgE水平,病变位置、形态、大小、CT密度及强化程度、MRI信号及强化程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灌注速率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64例木村病患者平均年龄(40±19)岁,男性占92.2%;73.5%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所有检测血清IgE的患者(10例)IgE水平均升高。CT和MRI共发现结外病变(皮下和腺体病变)82个、淋巴结病变144个;结外病变中,80.5%表现为皮下或腺体内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病变,其他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病变。所有病变在CT上均呈等密度影,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而淋巴结病变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ADC中位数分别为1.04×10^(-3) mm^(2)/s和0.6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结外病变的TIC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分别占57.5%和42.5%;而淋巴结病变TIC类型主要为Ⅱ型(96.6%)。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TTP和灌注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木村病结外病变及淋巴结病变在CT上呈等密度影,在MRI上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ADC较高,TIC类型为Ⅰ或Ⅱ型,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淋巴结病变ADC较低,TIC类型多为Ⅱ型,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纳米铈清除活性氧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卢雨涵 石亚红 +2 位作者 龙满美 王子 吴颖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探究氧化纳米铈-聚乙二醇(ceria nanoparticles-polyethylene glycol,CeNP-PEG)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效果。方法·首... 目的·探究氧化纳米铈-聚乙二醇(ceria nanoparticles-polyethylene glycol,CeNP-PEG)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的效果。方法·首先应用醋酸铈的水合物、油胺与二甲苯等合成氧化纳米铈,经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mPEG-DPSE)修饰并提纯后得到纯化的CeNP-PEG。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观察测定CeNP-PEG粒径和zeta电位等。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并诱导成为促炎表型(M1表型)。采用0.5μg/mL和1.0μg/mL CeNP-PEG分别处理M1表型巨噬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s-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构建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在造模期间予以尾静脉注射CeNP-PEG(1.0 mg/mL)3次,同时监测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DSS组)和CeNP-PEG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粪便性状与便血次数等,计算肠道炎症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应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ne,D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ROS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肠道组织炎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EM和DLS结果显示合成的CeNP-PEG水合粒径为(6.96±0.27)nm,平均zeta电位为(−6.02±1.31)mV。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促炎表型巨噬细胞较对照组细胞p-P65表达增多,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κB inhibitor-α,IκB-α)表达减少,经不同浓度CeNP-PEG干预后p-P65和IκB-α表达又趋于恢复。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CeNP-PEG治疗组小鼠较DSS组体质量减轻更少(P=0.000),DAI评分更低(P=0.000)。肠道组织RT-qPCR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的Ifn-γ、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较Normal组显著上调(均P=0.000),CeNP-PEG治疗后均显著回落。DHE染色结果显示,DSS组肠道组织的荧光强度较Normal组显著增强,CeNP-PEG治疗后荧光强度减弱。结论·CeNP-PEG可抑制肠道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促炎巨噬细胞NF-κB炎症通路的活化,消除肠道ROS,改善肠道炎症微环境并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氧化纳米铈 活性氧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戚晓亮 顾岩 +5 位作者 张瑞 郭善禹 夏永峰 何柳 汤亭亭 鲍泳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A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D蛋白表达阴性5例(5.88%)、"+"17例(20%)、"++"34例(40%)、"+++"22例(25.88%)、"++++"7例(8.24%),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且导致较差的生存率(P<0.05)。LVD于不同表达程度的VEGF-D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VEGF-D表达的增加,LVD有上升的趋势。RT-PCR检测显示,VEGF-D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LVD相关(P<0.05)。结论VEGF-D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在胃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萍 郭美 +2 位作者 王兵 周恒花 严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3-567,共5页
目的:探讨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对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116例,接受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类联合的方案化疗至少6周期。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对胃癌手术标本进行XRCC1基因的甲基化... 目的:探讨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对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116例,接受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类联合的方案化疗至少6周期。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对胃癌手术标本进行XRCC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检测,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不同肿瘤直径、不同分化程度、是否接受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之间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化疗和未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2.82±3.57)个月和(25.68±4.90)个月,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生存期更长(χ^(2)=7.208,P=0.07)。化疗有效组的平均甲基化率为51.60%,化疗无效组为38.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1基因的DNA甲基化率与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是潜在的预测胃癌患者化疗有效性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甲基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骨化纤维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文静 张春叶 +1 位作者 王韶颖 石慧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颌骨骨化纤维瘤(OF)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骨化纤维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检查,14例行X线全景片检... 目的:探讨颌骨骨化纤维瘤(OF)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骨化纤维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检查,14例行X线全景片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6例中女12例,男4例,发病年龄11~52岁,平均(29.3±12.0)岁;发生于下颌骨9例,上颌骨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主要影像学表现:16例病变均呈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瘤腔内可见囊变区;多数可见分房(14/16),伴有磨玻璃密度影(10/16),间隔及边缘增强后可见强化(5/6),邻近牙根吸收(9/16);少数病灶可见边缘骨质中断(6/16),病变内有液-液平(3/16)、散在钙化(3/16)及埋伏牙(2/16)。结论:颌骨骨化纤维瘤(OF)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具有较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肿瘤 骨化性纤维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良性病变和浸润性癌的不同间质反应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赵宗慕 金嘉平 林梅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癌 纤维腺瘤 CD34 平滑肌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软骨基质刚度对线粒体形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阚天佑 侯伶俐 +6 位作者 李汉骏 崔俊琪 王耀 孙林 王燎 于志锋 严孟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1-527,共7页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胫骨平台不同区域基质刚度的差异,及其对软骨和线粒体形态的影响。方法获取OA胫骨平台软骨标本用于纳米压痕测试、透射电镜拍摄以及组织学分析。利用纳米压痕检测OA胫骨平台不同区域软骨基质刚度...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胫骨平台不同区域基质刚度的差异,及其对软骨和线粒体形态的影响。方法获取OA胫骨平台软骨标本用于纳米压痕测试、透射电镜拍摄以及组织学分析。利用纳米压痕检测OA胫骨平台不同区域软骨基质刚度,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软骨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线粒体平面面积、形状、嵴体积密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OA胫骨平台不同区域软骨损伤情况。结果OA胫骨平台软骨损伤具有区域异质性,内侧胫骨平台软骨和线粒体损伤更重,同时基质刚度更高。OA评分与基质刚度呈正相关。OA评分与线粒体形态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OA评分越高,线粒体平面面积越大、越圆以及嵴体积密度越低。结论胫骨平台不同区域的差异揭示了软骨基质刚度、OA评分和线粒体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软骨基质刚度增加可能是造成软骨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主要原因,进而加重了OA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线粒体 基质刚度 力学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kemo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华 陈红星 王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8-422,共5页
目的检测Pokemon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法检测75例胃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okemon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 目的检测Pokemon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法检测75例胃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okemon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okemon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胃癌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okemo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59/75)和34.3%(1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30例新鲜胃癌组织中Pokemo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Pokemon的表达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okemo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KEMON 胃癌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负荷通过影响骨细胞LIF表达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影响骨重建
13
作者 杜静珂 杨建成 +8 位作者 何子豪 崔俊祺 杨宜琦 许明明 曲新华 赵宁 严孟宁 李汉骏 于志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5-285,共1页
目的骨细胞是骨骼中主要的机械负荷感知细胞,可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力学刺激可影响骨重建,但其机制还不明确。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运动调节骨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力学负荷通过影响骨细胞LIF表达从而影响骨重建的机制... 目的骨细胞是骨骼中主要的机械负荷感知细胞,可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力学刺激可影响骨重建,但其机制还不明确。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运动调节骨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力学负荷通过影响骨细胞LIF表达从而影响骨重建的机制。方法分别通过Flexcell加力仪和回旋加速仪模拟加力和失重环境,使用转录组测序及GO和KEGG富集分析选出力学刺激下高表达的LIF。原代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 mm)在含有或不含有10 ng/mL LIF的条件下诱导破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活性 单核巨噬细胞 力学刺激 成骨细胞 骨重建 失重环境 富集分析 机械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