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酚酸B对口腔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娅 邹德荣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金地鼠颊囊黏膜癌变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金地鼠随机分四组。连续6周(每周3次)在A组(n=20)和B组(n=20)动物右侧颊囊黏膜涂搽DMBA诱发口腔癌,C组(n=10)动物右侧...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二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金地鼠颊囊黏膜癌变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金地鼠随机分四组。连续6周(每周3次)在A组(n=20)和B组(n=20)动物右侧颊囊黏膜涂搽DMBA诱发口腔癌,C组(n=10)动物右侧颊囊黏膜涂搽丙酮,D组(n=10)动物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从第7周开始B组和D组动物每天给予丹酚酸B溶液灌胃(10 mg/kg),干预癌变过程;A组和C组动物每天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2周。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取颊囊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对血管内皮细胞染色后计数血管密度。结果丹酚酸B能显著降低金地鼠颊囊黏膜癌的发生率(P<0.01),并能抑制癌变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P<0.005)。结论丹酚酸B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口腔癌化学预防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口腔癌 化学预防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和HLA-DQ等位基因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慧源 许玲娣 唐国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研究上海及江浙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HLA-DQB1等位基因与口腔扁平苔藓(OL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上海及江浙地区44例OLP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者的HLA-DRB1、HLA-DQB... 目的研究上海及江浙地区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HLA-DQB1等位基因与口腔扁平苔藓(OL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上海及江浙地区44例OLP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者的HLA-DRB1、HLA-DQB1等位基因表现频率,所得数据在OLP与正常对照之间以及不同类型OLP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LP组HLA-DRB1*09和HLA-DRB1*07基因表现频率均明显增高,分别为56.8%vs31.3%(P<0.01)和27.3%vs13.3%(P<0.05);而HLA-DQB1*06基因表现频率则显著降低(18.8%vs42.5%)(P<0.01)。OLP组内比较显示,HLA-DRB1*04表达频率在具有糜烂表现的OLP患者中显著升高,与白纹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LA-DRB1*09、DRB1*07等位基因与上海及江浙地区部分人群的OLP易感性相关;HLA-DQB1*06等位基因可能与OLP的抵抗性相关联;HLA-DRB1*04可能与糜烂型OLP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的比较
3
作者 周曾同 王海燕 黄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胶原膜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lloderm)在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方面的特点。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OFC)。呈对数生长期的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d... 目的比较3种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胶原膜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lloderm)在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方面的特点。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OFC)。呈对数生长期的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d后,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别与PGA-OFC、胶原膜和Alloderm复合,液面下培养4~7d后,进行气-液界面培养7d。光镜、电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倍果以PGA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含类似上皮层和固有层,但细胞层次不清;胶原膜上可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生长,并形成复层上皮样组织,但无成熟的桥粒及基底膜样结构;以Alloderm作为支架材料的构建物,出现正常上皮形态,含半桥粒及细胞指状突起等超微结构。倍论PGA、胶原膜和Alloderm支架材料都能构建出含上皮层和固有层的口腔黏膜样组织;胶原膜由于降解速度和不易操作等特点,而不适宜作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支架材料;Alloderm作为支架的构建物更接近于人类正常口腔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口腔黏膜 支架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回植动物的比较
4
作者 王海燕 周曾同 张秀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以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lloderm)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后回植裸鼠,观察其存活及生长情况。方法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d后,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别与PGA-OFC和Allod... 目的以不同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和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Alloderm)构建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后回植裸鼠,观察其存活及生长情况。方法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OFC)接种至PGA支架上培养7d后,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分别与PGA-OFC和Alloderm复合,液面下培养4~7d后,进行气-液界面培养7d,然后回植裸鼠背部皮下。回植后7、14d分别取材观察。结果以PGA和Alloderm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均可在裸鼠体内至少存活2周,并与裸鼠自身组织融合生长;在观察的第2周,以PGA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出现血管化,以Alloderm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上皮分化较为明显。结论PGA孔隙有利于细胞和血管的生长,但其强度随降解而降低;以Alloderm为支架的构建物显示出较清晰的组织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 构建 回植 血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诱导人唾液腺导管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5
作者 魏本娟 王健平 +1 位作者 尾崎登喜雄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剂对SV-40转染的人类唾液腺导管细胞(NS-SV-DC)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磷脂酰丝氨酸的外露,蛋白印迹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的表达及细胞色素... 目的探讨氧化剂对SV-40转染的人类唾液腺导管细胞(NS-SV-DC)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磷脂酰丝氨酸的外露,蛋白印迹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的表达及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内的释放。结果NS-SV-DC经0.4mmol/L过氧化氢(H2O2)孵育后,磷脂酰丝氨酸由细胞膜内释放到膜外,细胞色素C在细胞浆中显著增加;caspase-3和PARP被剪切。结论H2O2可在0.2~0.8mmol/L浓度范围内诱导唾液腺导管细胞的凋亡,其凋亡的发生机制与线粒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路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凋亡 唾液腺导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冬菊对鼠舌白斑癌变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葛姝云 周曾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冬菊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白斑癌变的阻断作用。方法W istar大鼠85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n=35)、中药干预组(n=35)、正常对照组(n=5)和中药对照组(n=10)。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白斑癌变,中药...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冬菊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白斑癌变的阻断作用。方法W istar大鼠85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n=35)、中药干预组(n=35)、正常对照组(n=5)和中药对照组(n=10)。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白斑癌变,中药复方冬菊水溶液灌胃干预癌变过程,取9、13、20、24、32周舌背黏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 lin D1)的表达。结果中药干预组舌背黏膜异常增生发生率和cyc lin 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中药复方冬菊有确切的抗白斑癌变功效,对细胞周期的阻滞是其抗癌机制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 癌变 复方冬菊 4-硝基喹啉-1-氧化物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颖 王晓春 +2 位作者 李昊妍 张秀丽 梁景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56-1259,共4页
目的 建立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体外培养模型。方法 取20~30岁成人新鲜、健康、完整的第三磨牙,纵向将牙齿切成厚约2mm的片状结构,每片牙片均包含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运用D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隔天换液,连续培养21d。分别在培养... 目的 建立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体外培养模型。方法 取20~30岁成人新鲜、健康、完整的第三磨牙,纵向将牙齿切成厚约2mm的片状结构,每片牙片均包含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运用D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隔天换液,连续培养21d。分别在培养的第7、14、21天,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检测,对模型进行鉴定。结果 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细胞在培养的第7天和第14天时,均保持良好的细胞形态;培养第21天时,部分细胞开始发生变性。免疫组化检测表明,成牙本质细胞牙本质涎磷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该模型能够在体外进行较长时间的培养,为人类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体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生物学特性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