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BDNF和GFP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神经干细胞转染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勇 陈二涛 +3 位作者 冯东福 刘天津 汪洋 潘栋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50-1253,1257,共5页
目的构建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神经干细胞(NSCs)。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BDNF基因连接到带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WPXL-MOD(pWPXL-GFP-IRES-GFP)中,构建慢病毒载体pWPXL-... 目的构建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神经干细胞(NSCs)。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BDNF基因连接到带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WPXL-MOD(pWPXL-GFP-IRES-GFP)中,构建慢病毒载体pWPXL-hBDNF-IRES-GFP,MluⅠ、EcoRⅠ双酶切反应及测序分析加以鉴定。将慢病毒载体主体质粒pWPXL-hBDNF-IRES-GFP、包装质粒HELPER和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载体并测定滴度。将构建的pWPXL-hBDNF-IRES-GFP感染NSCs,并对感染细胞进行鉴定及分化活性检测。结果构建的慢病毒载体pWPXL-hBDNF-IRES-EGFP经MluⅠ和EcoRⅠ双酶切反应鉴定正确;测序分析证实与Genbank报道的hBDNF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包装后慢病毒测定滴度为0.1×10^9~1×10^9 TU/mL。pWPXL-hBDNF-IRES-GFP感染后的NSCs表达绿色荧光,可在体外扩增,NSCs细胞标志物巢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贴壁后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论成功构建hBDNF与GFP基因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NSCs,转染后细胞仍能保持已知的原有生物学特性及良好的分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慢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pLVX-Wnt3a-IRES-ZsGreen1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神经干细胞转染 被引量:3
2
作者 毕永延 潘栋超 +2 位作者 冯东福 陈二涛 汪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5-1459,共5页
目的构建共表达小鼠Wnt3a(mWnt3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感染神经干细胞(NSCs),观察mWnt3a在NSCs中的表达。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Wnt3a基因插入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构建pLVX-Wnt3a-IRES-Zs-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 目的构建共表达小鼠Wnt3a(mWnt3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感染神经干细胞(NSCs),观察mWnt3a在NSCs中的表达。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Wnt3a基因插入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构建pLVX-Wnt3a-IRES-Zs-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通过瞬时转染法包装出病毒上清,感染NSCs,设为Wnt3a-NSCs组;同时设GFP感染NSCs组(GFP-NSCs组)和未感染NSCs组(NSCs组)作为对照。免疫荧光染色法对Wnt3a-NSCs组NSCs进行nestin鉴定;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mWnt3a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mWnt3a、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基因测序和绿色荧光观察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mWnt3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且慢病毒滴度达3×108TU/mL。Wnt3a-NSCs组NSCs在荧光显微镜下证实有绿色荧光,且nestin表达阳性。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后7 d,Wnt3a-NSCs组mWnt3a mRNA和蛋白以及β-catenin蛋白均明显高于GFP-NSCs组和NSCs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mWnt3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成功转染N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WNT3A 绿色荧光蛋白 慢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勇 冯东福 +1 位作者 陈二涛 汪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染色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性质和分化活性鉴定,并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行纯度检测。结果:成功从GFP胎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情况与活性良好,能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体外连续传代3次后绝大部分细胞Nestin表达阳性,且分化后细胞的GFP表达不受影响。结论:GFP胚胎大鼠来源神经干细胞具有普通胎鼠神经干细胞相同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且能稳定表达GFP,因此它可以成为示踪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有效工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转 基因 胚胎 神经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网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栋超 毕永延 +3 位作者 冯东福 陈二涛 楚胜华 汪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网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变化。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于损伤后1、2、3、5、7、10、14d收集视网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损伤组(n=28)、假手术组(...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网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变化。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于损伤后1、2、3、5、7、10、14d收集视网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损伤组(n=28)、假手术组(n=28)和正常对照组(n=12)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SD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损伤组视网膜组织中SDF-1α蛋白和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均在损伤后第5天出现峰值。伤后14d,损伤组视网膜组织中SDF-1α蛋白及mRNA仍维持在高表达状态。结论视神经部分损伤后SDF-1α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出现上调,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f-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以及神经细胞的转染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国辉 杨西涛 +4 位作者 陈奎 邢进 朱亮 李泓江 冯东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09-1813,共5页
目的构建视前区调控因子2(Porf-2)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体外感染神经细胞。方法根据Gen Bank中基因信息,设计Porf-2的引物,采用PCR扩增Porf-2基因片段;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双酶切Porf-2,并将其克隆至p LVX-... 目的构建视前区调控因子2(Porf-2)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体外感染神经细胞。方法根据Gen Bank中基因信息,设计Porf-2的引物,采用PCR扩增Porf-2基因片段;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双酶切Porf-2,并将其克隆至p LVX-IRES-Zs Green1载体,经酶切、测序加以鉴定重组质粒。将成功构建的质粒与包装系统VSVG、Δ89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并测定滴度。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成功构建了p LVX-Porf-2-IRES-Zs Green1的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将成功包装的病毒感染NG108细胞、海马原代神经元以及神经干细胞后,可观察到大量绿色荧光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Porf-2成功过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orf-2与GFP基因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感染NG108、海马原代神经元以及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前区调控因子2 绿色荧光蛋白 慢病毒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雪元 王博成 +3 位作者 冯东福 李甲 楚胜华 李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患者胼胝体压部局部异常神经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2~14d,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行1H-MRS检测,分析伤后神经代谢物变化特征,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目的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患者胼胝体压部局部异常神经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在伤后2~14d,对21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行1H-MRS检测,分析伤后神经代谢物变化特征,并与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DAI患者1H-MRS值和临床指标与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I患者胼胝体压部NAA/Cr和NAA/Cho值下降,Cho/Cr值升高(P<0.05),且随伤情加重更加明显。预后不良患者的NAA/Cr和NAA/Cho值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P<0.05);NAA/Cho、NAA/Cr、Cho/Cr值预测预后的准确率为89%,与GOS结合后为94%。结论DAI患者在伤后早期进行胼胝体压部1H-MRS检测,对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波谱 预后 神经代谢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创伤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博成 李梅 +2 位作者 吴利忠 丁小龙 李雪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91-1494,共4页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TI对22例TBI患者(伤后1~7d)和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膝和后...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TI对22例TBI患者(伤后1~7d)和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膝和后肢、胼胝体膝和压部的FA值。比较两组相同ROI的FA值,并比较TBI组患侧与健侧对称ROI的FA值。对TBI组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BI组各ROI的FA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侧对称ROI比较,TBI组患侧的FA值明显降低(P<0.01);TBI组各部位的FA值与GCS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疝后双侧枕叶脑梗死伴Anton综合征一例报道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二涛 杨西涛 +1 位作者 楚胜华 冯东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94-1495,共2页
文章报道1例创伤性脑疝后双侧枕叶脑梗死伴Anton综合征病例。术后早期因患者无视物障碍主诉而未予视觉功能情况检查,术后3周余查体发现眼球固定、双眼上视,颅脑CT及MRI确诊为双侧枕叶脑梗死。予脱水、营养神经及高压氧等治疗,效果欠佳... 文章报道1例创伤性脑疝后双侧枕叶脑梗死伴Anton综合征病例。术后早期因患者无视物障碍主诉而未予视觉功能情况检查,术后3周余查体发现眼球固定、双眼上视,颅脑CT及MRI确诊为双侧枕叶脑梗死。予脱水、营养神经及高压氧等治疗,效果欠佳。文章结合文献,对该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脑疝 双侧枕叶脑梗死 Anton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段志新 王洪财 +3 位作者 吴芳芳 徐玉芸 张红 马延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h与伤后4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伟 李雪元 +4 位作者 李甲 渠兴乾 陈李骏 沈伯雄 冯东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06-1110,共5页
目的建立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脑外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分析其形态学改变。方法对16只实验用小型猪,采用简易脑皮层气击装置致伤一侧脑额叶,硬膜外球囊法致急性颅内高压,改良Wigger氏休克... 目的建立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脑外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分析其形态学改变。方法对16只实验用小型猪,采用简易脑皮层气击装置致伤一侧脑额叶,硬膜外球囊法致急性颅内高压,改良Wigger氏休克模型法致失血性休克。观察模型制备前(T01)及放血完成后即刻(T0)、15min(T15)、30min(T30)、60min(T60)五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于T01和T60两个时间点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随机选取2只动物,于模型制备前和制备后6h分别行头颅冠状位CT和MRI检查。模型制备后6h,随机选取2只动物分别行脑大体病理、HE染色观察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T01时间点比较,T0时间点MAP和CPP明显下降,ICP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比较,T15、T30和T60时间点的MAP、ICP和CCP无明显变化(P>0.05)。T60时间点SjvO2较T01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影像学检查发现,创伤性硬膜下出血,中线偏移,对侧脑室扩张。HE染色观察发现,创伤灶及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周隙出血,白质区淤点性出血以及灰质挫裂伤。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创伤灶、周围和对侧脑组织表现为严重程度递减的改变,包括神经元坏死、变性,轴索脱髓鞘,线粒体肿胀,内皮细胞水肿等形态改变。结论采用控制性脑皮层冲击、硬膜外球囊及股动脉放血方法建立的小型猪脑外伤急性颅内高压并失血性休克组合模型,可模拟临床多发伤失血性休克并脑外伤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能用于CPP和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颅内高压 失血性休克 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动物模型 小型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外伤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志安 张红 +1 位作者 李祖晟 楚胜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25-1326,1330,共3页
目的观察体外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脑外伤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rhEPO对脑外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采用改良Lowry氏法分别测定治疗后4、12、24... 目的观察体外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脑外伤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rhEPO对脑外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采用改良Lowry氏法分别测定治疗后4、12、24和48 h及各自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及Mg2+-ATP酶活性。结果脑外伤后大鼠脑组织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及Mg2+-ATP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rhEPO治疗后12、24和48 h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各自时间点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rhEPO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减轻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创伤性脑损伤 线粒体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洪财 陈海 +4 位作者 王波定 谢光天 庄步峰 张红 马延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66-146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记录75例DAI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其临床和影像相关指标与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记录75例DAI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其临床和影像相关指标与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OR=0.021,95%CI0.0071.557)、双侧瞳孔变化(OR=27.532,95%CI8.97557.413)、MR I弥散加权成像脑中轴部位病灶数(OR=5.753,95%CI2.1369.392)及脑中轴部位平均表观弥散系数(OR=0.353,95%CI0.1340.964)是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上述相关因素结合后预测DAI患者预后的准确率达92.0%。结论入院GCS、双侧瞳孔变化、MR I弥散加权成像脑中轴部位病灶数及脑中轴部位平均表观弥散系数是影响DAI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临床因素与影像学指标结合则能更准确地评估DAI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东福 卢亦成 +3 位作者 刘勇 楼美清 汪洋 李文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8-74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察组织块贴壁率,在培养5d时使用图像分析仪观察细胞迁移情况,测量最大迁移距离。使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量组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常规HE染色形态学观察,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块超微结构。结幂与传统的培养载体相比,上丘脑组织在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组织贴壁率和细胞迁移距离。上丘脑组织在接种后3~15d,其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培养早期上丘脑组织块边缘出现细胞突起,胶质细胞迁移,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凋亡,组织结构破坏。结论Biocoat培养小室是进行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的理想载体,接种3d后组织生长趋于旺盛,而在2周后多数组织的生长逐渐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丘脑 组织培养 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杨 温明哲 马延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704-2705,共2页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惠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对于TBI的预后...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惠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对于TBI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TBI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TBI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影像学技术 预后评估 应用 医疗卫生领域 流行病学调查 世界性问题 TB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shRNA抑制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楚胜华 冯东福 马延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protooncogene,c-Met)的RNA干涉(RNAi)技术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PCR法获得人U6启动子及带有c-Met反向互补靶序列的片段HU6shmet;利用腺病毒载体将其传递至U251细胞;应用MTT法、流式...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protooncogene,c-Met)的RNA干涉(RNAi)技术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PCR法获得人U6启动子及带有c-Met反向互补靶序列的片段HU6shmet;利用腺病毒载体将其传递至U251细胞;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评价肿瘤细胞转导前后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shRNA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c-Me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比较。结果:MTT法分析显示rAdUshmet2转导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0%;与对照组和rAdUsicon转导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rAdUshmet2转导组G0~G1期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进入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了12.6%~12.9%,而进入G2期细胞则增加了10.6%~l1.8%。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rAdUsicon转导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rAdUshmet2转导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rAdUshmet2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治疗组c-Met表达下降、PCNA标记指数降低。结论:靶向c-Met的RNAi技术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因此,shRNA表达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可以成为胶质瘤靶向性c-Met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腺病毒 RNA干扰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与视网膜损伤修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勇 冯东福 朱志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29,共4页
近年来,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迅速,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干细胞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视网膜源性的,如Müller细胞、睫状体细胞等;也有非视网膜来源的,如胚胎干细胞、脑源性干细胞等。本文就近年来在种子细胞... 近年来,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损伤的研究进展迅速,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干细胞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视网膜源性的,如Müller细胞、睫状体细胞等;也有非视网膜来源的,如胚胎干细胞、脑源性干细胞等。本文就近年来在种子细胞来源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分化 转分化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渗盐溶液治疗颅脑外伤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伟 沈伯雄 冯东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18-1521,共4页
高渗盐溶液在脑损伤后渗透疗法中应用的可能性逐渐受到关注。有证据表明高渗盐溶液可以有效控制脑外伤后颅内压升高,增加脑血流量,并改善神经病学预后。文章就高渗盐溶液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颅脑创伤 高渗盐溶液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奎 姜秀峰 +1 位作者 杨西涛 冯东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探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3岁,因突发头痛伴颈部僵硬4 h就诊。查体:血压203/... 目的探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3岁,因突发头痛伴颈部僵硬4 h就诊。查体:血压203/123 mm Hg,神志清楚,急性面容,视力及视野粗测未见异常,Kerning征(+)。术前CT平扫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鞍上池高密度影;颅脑CTA示前交通动脉处瘤样突起;入院当日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前交通动脉处瘤样突起。发病24 h后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发现视交叉前池一类圆形肿物,有包膜,质地较韧,色泽灰红,直径约3 cm。结合术前影像考虑为垂体瘤,行次全切除后沿左侧颈内动脉向远侧探查,可见一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直径约3 mm,使用Yasargil动脉瘤夹1枚夹闭瘤颈。术后1周复查颅脑CTA示前交通动脉处瘤样突起消失。结论对于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鞍上池高密度影的患者,除了警惕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外,还应考虑颅内动脉瘤合并垂体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垂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前区调控因子-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国辉 黄朝帅 冯东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913-2915,共3页
视前区调控因子-2(preopticregulatoryfactor-2。porf-2)是首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生长调控因子,最初在去势的雄性大鼠下丘脑视前区被发现,其mRNA的表达水平和年龄、性别以及激素水平有关,并具有区域特殊性。随后porf-2在人体... 视前区调控因子-2(preopticregulatoryfactor-2。porf-2)是首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生长调控因子,最初在去势的雄性大鼠下丘脑视前区被发现,其mRNA的表达水平和年龄、性别以及激素水平有关,并具有区域特殊性。随后porf-2在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如:下丘脑、睾丸、肾上腺、胎盘和前列腺等不断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视前区 生长调控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激素水平 雄性大鼠 mRNA 组织器官 肾上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