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肘关节骨折诊疗进展
1
作者 王蕾 仲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1-372,共2页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活动度要求日益提高,典型功能需求范围为伸展23°至屈曲142°,旋前65°至旋后77°。不断提升的功能期望对肘关节骨折的诊疗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功能多样 诊疗进展 肘关节骨折 活动受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在骨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渊 徐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9-341,共3页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 皮瓣 组织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白细胞介素-4的水凝胶微球调控卒中后免疫微环境对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3
作者 徐彤彤 阮慧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1-1170,共10页
目的·探讨负载免疫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水凝胶微球(microsphere,MP)对卒中损伤后再生与修复的影响。方法·通过乳化法生成负载IL-4的纳米颗粒,并联合气流控法构建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水... 目的·探讨负载免疫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水凝胶微球(microsphere,MP)对卒中损伤后再生与修复的影响。方法·通过乳化法生成负载IL-4的纳米颗粒,并联合气流控法构建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水凝胶微球制得负载IL-4的PVA水凝胶微球(MP@IL-4)。使用光学显微镜对MP@IL-4的形态进行表征。体外培养BV2小胶质细胞,经MP@IL-4处理后,分别采用CCK-8法、活/死细胞染色法对其细胞活力、细胞存活进行检测。经脂多糖继续处理BV2小胶质细胞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其促炎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抑炎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构建小鼠卒中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组和微球治疗组(IS-MP@IL-4组)。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悬空旋转实验和悬丝实验评估3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焦油紫染色检测3组小鼠的脑萎缩体积,免疫荧光染色表征3组小鼠小胶质细胞促炎因子CD86和抑炎因子CD206的表达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粒径为200μm的MP@IL-4,且不影响BV2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存活。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实,MP@IL-4可下调小胶质细胞的促炎标志物的表达,上调抑炎标志物的表达。此外,与IS组相比,IS-MP@IL-4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有较大改善(P<0.05),脑萎缩体积也有所减小(P<0.001)。结论·MP@IL-4可通过改善免疫微环境发挥对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微球 药物递送 缺血性卒中 抑炎作用 神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北辰 杨耀琦 +3 位作者 鲍其远 温竣翔 张伟滨 万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1-898,共8页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 目的·探究在接受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PFNA手术的80岁及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4例,根据术后是否早期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6)和对照组(n=148),所有患者完成术后6周和12周2次随访。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分型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2组患者匹配后的一般资料,以及2次随访时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术后12周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PSM法匹配后得到实验组患者25例和对照组患者6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6周和12周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6.0%和9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和73.8%,均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2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手术复位(OR=12.52,95%CI 2.67~58.74,P=0.001)、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OR=10.14,95%CI 1.01~102.09,P=0.049)和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1.15,95%CI 1.02~1.29,P=0.025)为骨折愈合的促进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OR=0.10,95%CI 0.03~0.31,P=0.000)为不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PFNA手术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唑来膦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除此之外良好的术中复位、更高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有利因素,而不稳定型骨折为骨折愈合的阻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骨治疗骨缺损跟骨的生物力学影响: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吴培齐 朱宁 +1 位作者 苏志豪 倪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1-321,共1页
目的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超过2/3为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复位后伴随跟骨骨缺损。目前治疗跟骨骨缺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植骨,但是植骨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因此为了优化手术决策,需进一步研究骨缺损的影响以及植骨... 目的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超过2/3为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复位后伴随跟骨骨缺损。目前治疗跟骨骨缺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植骨,但是植骨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因此为了优化手术决策,需进一步研究骨缺损的影响以及植骨的生物力学作用。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比较不同缺损跟骨以及其植骨后的生物力学应力应变结果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重建了一个健康的复合足踝有限元模型,通过修改模型以模拟锁定钢板固定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构建中度和重度跟骨骨缺损与植骨后的模型进行比较。通过模拟3种步态的情况,对跟骨的应力和骨块位移进行了评估。结果中度和重度骨缺损使跟骨应力分别增加了16.11%和32.51%,植骨后分别减少了10.76%和20.78%。中度和重度缺损使总移位分别增加了3.99%和24.26%,而后关节面移位则分别增加了86.66%和104.44%。植骨后,前者的移位减少了25.73%和35.96%,而后者在中度和重度缺损时分别减少了88.09%和84.78%。结论模拟研究证实,植骨可以减少跟骨的应力和骨块的移位,从而提高稳定性并降低继发性骨折的风险。未来的研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手术复位 锁定钢板固定 骨缺损 移位性 植骨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7
作者 陈新用 梁裕 +3 位作者 曹鹏 吴文坚 郑涛 张兴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7-721,共5页
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探讨影响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2年12月在我院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2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 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探讨影响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2年12月在我院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2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临床表现、体征、手术减压时椎间盘的突出类型和末次随访时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例数。分别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痛/下肢根性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根据Stauffer-Coventry′s(SC)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总体疗效。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VAS以及ODI。患者总体疗效作为结果变量,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BMI、吸烟、腰扭伤史、病程、术前腰痛VAS评分、术前下肢痛VAS评分、术前ODI、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leg raise test,SLR)、肌力、感觉、椎间盘突出节段和类型等14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用非条件Logistic全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来研究结果变量与术前各种指标的关系。结果:随访84~123个月,平均109个月,患者总体疗效优占32%,良占35.2%,可占23.2%,差占9.6%,复发率为8%。术前ODI为(72.23±25.72)%,末次随访时为(15.64±17.52)%,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痛VAS评分术前为5.44±3.43分,末次随访时为2.12±2.32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为7.34±3.72分,末次随访时为1.42±2.74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回归分析发现腰扭伤史、感觉减退是总体疗效不佳的相关因素,而非包含型突出类型是总体疗效佳的相关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有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腰扭伤史(OR=6.50;95%CI 2.21-19.10)、吸烟(OR=4.48;95%CI 1.51-13.34)、感觉(OR=9.01;95%CI 1.75-46.46)、突出类型(OR=0.027;95%CI 0.005-0.14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下肢痛和ODI。腰扭伤史、吸烟史、术前感觉和突出类型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长期随访 临床疗效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 被引量:38
8
作者 朱渊 徐向阳 +1 位作者 刘津浩 李星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和功能进行评价,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对距骨软骨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10.3)个月。VAS从术前的(4.51±0.84)分下降到术后的(0.98±0.90)分;AOFAS H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5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1分。25例患者记录了术后核磁共振影像,软骨修复情况均较术前影像有改善。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简单、安全,效果可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距骨 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晓东 邓廉夫 +2 位作者 王君 朱雅萍 魏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在21%和2%O2浓度下培养成骨细胞,21%O2培养24 h和2%O2培养6、12、24 h后分别检测成骨细胞表达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结合因子a1、骨钙素的水...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在21%和2%O2浓度下培养成骨细胞,21%O2培养24 h和2%O2培养6、12、24 h后分别检测成骨细胞表达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结合因子a1、骨钙素的水平,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率、分泌碱性磷酸酶情况以及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21%O2培养相比,2%O2浓度下,成骨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HIF-1α表达均上升,同时成骨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核结合因子a1、骨钙素的水平逐渐升高;成骨细胞增殖率增加,分泌碱性磷酸酶的能力以及钙结节形成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在2%O2浓度下24 h内,HIF-1α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矿化,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低氧诱导因子-1Α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万荣 张伟滨 +3 位作者 徐建强 郝平 杨耀琦 沈宇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观察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至少随访24个月的桡骨(15例)或尺骨(3例)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了囊内刮除手术,另12例采用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2例尺... 目的观察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至少随访24个月的桡骨(15例)或尺骨(3例)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了囊内刮除手术,另12例采用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2例尺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单纯瘤段切除术,另1例于切除瘤段后进行腕关节融合。术后随访患者复发情况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无感染或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例患者接受自体腓骨移植后出现骨不连,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后骨愈合。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价平均得分为74%,肢体功能评分与患者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和Campanacci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分期无关,与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瘤段切除术治疗桡、尺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可显著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自体腓骨移植是重建桡腕关节的可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桡骨远端 瘤段切除术 自体腓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蒋梅花 何川 +3 位作者 冯建民 严福华 陈喆 陆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CT及MR表现,评价三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及感染...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CT及MR表现,评价三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及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以及三者诊断准确性。结果:44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骨溶解、感染、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X线、CT及MRI诊断无菌性松动的敏感度分别为84%、78%、80%,特异度分别为76%、81%、94%;诊断骨溶解的敏感度分别为73%、86%、78%,特异度分别为88%,100%,86%;诊断感染的敏感度分别是50%、60%、100%,特异度分别为72%、74%、100%。三者诊断假体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的准确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方面,X线和CT二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都明显低于MRI(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方面,X线、CT及MRI互为补充,但其中MRI是观察假体周围感染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并发症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鹏 梁裕 +3 位作者 龚耀成 郑涛 张兴凯 吴文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44-846,共3页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个月)。结果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分),下腰...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随访采用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非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随访103个月(84~123个月)。结果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为6.5分(5~9分),下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0~8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7.2分(4~10分);术后最终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3.2分(10~14分),下腰痛的VAS为1.8分(0~10分),下肢根性痛的VAS为1.2分(0~7分)。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8.8%,椎间盘高度比值为80.2%(Moch ida法)。最终随访时有7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最终的临床优良率为80%(改良M acnab法)。结论手术指征合适,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手术前后下肢根性痛的改善优于下腰痛;下腰痛的发生和改变与术后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度、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腰背肌失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笑颜 赵建 +4 位作者 曾文 张伟 齐进 周琦 邓廉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12-816,共5页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晚期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IF-1α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例晚期膝骨关节炎(KOA)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根据取...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晚期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IF-1α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例晚期膝骨关节炎(KOA)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根据取材部位分为KOA负重区组(磨损较重的股骨内髁)和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磨损较轻的股骨外髁);另选取5例因股骨近端或股骨干肿瘤而截肢患者的正常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作为对照。HE和Safranin O染色下进行Mankin整体评分比较各组关节软骨组织退变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KOA负重区组Mankin整体评分为(12.36±0.84),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的(7.23±0.32)和对照组的(0.88±0.1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KOA负重区组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4.81±0.62和5.67±0.32,均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7±0.68、4.87±0.33和0.78±0.14、2.02±0.45)(P<0.05)。结论晚期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上调靶基因VEGF表达是HIF-1α在OA发病中可能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萍 钱念东 +3 位作者 齐进 陈博 刘志宏 郭蕾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 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33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患者平常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足底区域压力峰值、冲量、最大压力峰值出现的时间、单足支撑期参数。结果: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2、3、4跖骨区以及中足、足跟内外侧、全足底的平均压力峰值和平均冲量均高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足底第1、2、3、4、5跖骨区和中足的最大压力峰值出现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膝关节置换侧开始着地阶段时间、整足接触阶段时间、单足支撑期总时间均长于未置换侧,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侧足底压力参数较未置换侧有明显改变,置换侧膝关节的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运用足底压力分析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治疗手段和置换后的康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足底压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文坚 梁裕 +3 位作者 郑涛 张兴凯 曹鹏 龚耀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97-899,共3页
目的对伤后6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间行PVP的17例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 目的对伤后6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间行PVP的17例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前后给予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不同骨折时间的VAS变化的差异,了解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月;术前VAS平均为7.5分,随访时为3.4分;不同骨折时间VAS改善情况没有明显差异;所有患者无骨水泥渗漏造成的神经压迫等症状;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良好。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应用PVP治疗陈旧性VCF疗效满意;MR I对于患者的评估非常重要,术前MR I出现骨髓水肿信号的患者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陈旧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津浩 沈宇辉 徐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72-1273,共2页
目的评价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3例大鱼际肌严重萎缩伴捏力较健侧下降,所有患者采用微创双小切口法治疗,术后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患者均无神经、血管和肌腱损... 目的评价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3例大鱼际肌严重萎缩伴捏力较健侧下降,所有患者采用微创双小切口法治疗,术后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患者均无神经、血管和肌腱损伤,无血肿、弓弦状畸形等发生,Kelly评定法优良率达98%。平均随访(26.5±0.4)个月,2例术前大鱼际肌严重萎缩患者的肌肉萎缩明显改善,2例患者腕部Tinel征阳性,所有患者均无疤痕挛缩、烧灼样感和掌侧痛等发生。结论微创双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腕关节 正中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胶体滑膜切除术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磊 李培勇 +3 位作者 郝平 张一帆 江旭峰 陈素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放射性核素32P-胶体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6例平均年龄16岁(11~21岁)的男性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的26个病变关节进行首次32P-胶体关节滑膜切除,关节腔内注射平均剂量为2.1 mCi(1.0~3.0 mCi)。... 目的观察应用放射性核素32P-胶体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6例平均年龄16岁(11~21岁)的男性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的26个病变关节进行首次32P-胶体关节滑膜切除,关节腔内注射平均剂量为2.1 mCi(1.0~3.0 mCi)。结果术后6个月,23例患者关节腔内出血量减少30%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8.5%;平均出血频率从治疗前的1.9次/月下降为治疗后的0.3次/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疼痛评分从治疗前的2.4下降为治疗后的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6例(61.5%)患者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有改善。结论32P-胶体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安全、简便、有效,无明显不良发应,是一种取代手术滑膜切除治疗青少年血友病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胶体 青少年 血友病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膝关节软骨分层表现的组织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5 位作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陈克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99-1802,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关节软骨磁共振分层表现与组织学层次的异同点。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 目的对照研究关节软骨磁共振分层表现与组织学层次的异同点。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最厚区域为感兴趣区,观察软骨分层表现并测定每一层次平均厚度。然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获得深及骨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兰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照分析MR和组织学分层表现。结果FSPD、FSSPGR和T2*GRE所测软骨整体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最高(r=0.787);MR所显示的软骨分层与组织层次具有显著差异,各层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12,P=0.012);MR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膝关节软骨形态表现的组织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6 位作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江浩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最厚区域为感兴趣区,测定软骨厚度及各分层大致厚度。成像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以获得深及软骨下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MR和组织学测定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不同MR序列所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差异明显(F=36.470,P=0.041);②FS-PD、FS-SPGR和T2*GRE所测软骨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最高(r=0.787);③MR与组织学检查所显示的关节软骨层次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软骨层次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13.12,P=0.012);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MR成像技术能精确反映关节软骨整体厚度变化;但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对男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代洪宾 李飞跃 +3 位作者 符诗聪 林开泽 蒋水明 张伟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15-618,共4页
目的运用骨密度检查、骨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雄激素睾丸酮对老龄雄性去势大鼠骨组织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思路。方法30只1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 目的运用骨密度检查、骨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雄激素睾丸酮对老龄雄性去势大鼠骨组织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思路。方法30只1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治疗组行睾丸及附睾切除术后,睾丸酮灌胃给药(26.7 mg·kg-1·d-1),12周后取材。运用双能X线骨矿含量测定仪(DXA)检测治疗前后大鼠全身总骨密度(BMD),取大鼠左侧股骨、L-5椎体作生物力学测试,取左侧胫骨近端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试。结果雄激素睾丸酮可以提高治疗组去势大鼠骨密度,生物力学检测发现,雄激素治疗组大鼠力学参数:骨最大载荷(M-load)、吸收能量(Enery)、最大应力(M-stress)、弹性模量(E-lastic)值较去势组有明显增加,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发现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及骨矿化参数值较去势组均有明显增加,骨形成大于骨吸收。结论雄激素睾丸酮能促进骨形成及骨转换、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强度和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酮 骨密度 骨形态计量学 骨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