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氧化酶-2启动子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老年人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毅盟 倪培华 +2 位作者 杨蓉 吴洁敏 吴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老年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以16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血小板聚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组并分...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老年人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以16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血小板聚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组并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COX-2基因启动子765G>C、1195G>A和1290A>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聚集检测结果,阿司匹林敏感组108例,非阿司匹林敏感组54例。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765G>C 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765GG纯合基因携带者相比,-765GC杂合基因携带者对阿司匹林药效不敏感的OR值为3.872(95%CI 1.081~13.870,P=0.038)。两组间-1195G>A 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其A、G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两组间-1290A>G 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其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阿司匹林非敏感组等位基因-765G>C、-1195G>A和-1290A>G呈单倍型C-G-G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结论 -765G>C、-1195G>A和-1290A>G呈单倍型C-G-G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765G>C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老年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遗传性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阿司匹林抵抗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与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徐玮 傅毅 +2 位作者 何明 倪培华 宋永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39-745,共7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2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36例正常对照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和-675A/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位点AA型于26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GG型于197和71 bp处呈现2条条带,AG型于268、197和71 bp处呈现3条条带;242C/T位点CC型于348 bp处呈现1条电泳条带,TT型于188和160 bp处呈现2条条带,CT型于348、188和160 bp处呈现3条条带;-675A/T位点TT型于158和54 bp处呈现2条电泳条带,AT型于212、158和54 bp处呈现3条条带。对照组与脑缺血组受试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930A/G、242C/T、-675A/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可能并无直接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NADPH氧化酶 多态现象 遗传 上海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PD缺陷症基因型分析:一种新的错义突变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也飞 夏文权 +2 位作者 倪培华 胡翊群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8-702,共5页
目的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者进行G6PD基因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取经G6PD活性测定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49例患者和100名G6PD活性正常的体检者的全血标本,PCR和DNA测序法对G6PD基因外显子2~13进行序列分析。结... 目的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患者进行G6PD基因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选取经G6PD活性测定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49例患者和100名G6PD活性正常的体检者的全血标本,PCR和DNA测序法对G6PD基因外显子2~13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9例G6PD缺陷症患者中,共发现12种错义突变,其中常见的三种为G6PD G1388A(26.5%)、G1376T(28.6%)和A95G(14.3%),此三类基因型患者G6PD活性仅为正常人群的5%~18%。临床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黄疸、进食蚕豆后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等。其余突变类型包括C1024T(4.1%)、C1225T(2.0%)、C1159T(2.0%)、G487A(4.1%)、G392T(4.1%)、G1160A(6.1%)、G871A/C1311T(4.1%)和C406T/C1311T(2.0%);在外显子7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错义突变即G691C,该突变造成G6PD第231位丙氨酸(A la)被脯氨酸(Pro)替代。正常对照标本未发现相同的基因改变。结论 G6PD基因G1388A、G1376T和A95G是G6PD缺陷症患者最常见的三种突变类型。新发现的G691C突变导致A la231Pro,是引起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患者临床出现溶血症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错义突变 G691C Ala231Pr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人群β-纤维蛋白原基因五个位点的单倍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傅毅 倪培华 +3 位作者 刘建荣 应雅韵 陆国强 陈生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58-762,共5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纤维蛋白原β-148C/T、-249C/T、-455G/A、448G/A、1689T/G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正常老年组(171人)和脑梗死组(13...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纤维蛋白原β-148C/T、-249C/T、-455G/A、448G/A、1689T/G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正常老年组(171人)和脑梗死组(132例)进行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正常老年组和脑梗死组之间5种突变基因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48C/T与-249C/T、-455G/A、448G/A、1689T/G之间均存在较松散连锁不平衡;-249C/T与-455G/A、448G/A、1689T/G之间,-455G/A与448G/A、1689T/G之间,以及448G/A与1689T/G之间均存在强连锁不平衡。结论汉族人群β-纤维蛋白原基因5个SNP位点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关系,并且单倍型CA、CA以及CG可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连锁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血红蛋白病患者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也飞 吴蓓颖 +2 位作者 夏文权 陈宁 胡翊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80-1288,共9页
目的:探讨14例异常血红蛋白(Hb)病患者的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异常Hb病的筛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1 029例样本,采用缺口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α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对筛... 目的:探讨14例异常血红蛋白(Hb)病患者的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异常Hb病的筛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1 029例样本,采用缺口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α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对筛查出异常谱峰且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阴性者的样本进行α和β珠蛋白基因DNA测序。结果:检测出14例(1.36%)共10种Hb变异体,分别为1例Hb E复合β-地中海贫血、1例Hb E复合α-地中海贫血、2例Hb G-Taipei、2例Hb Q-Thailand、2例Hb Youngstown、1例Hb Guangzhou-Hangzhou、1例Hb M-Boston、1例Hb G-Siriraj、1例Hb J-Baltimore、1例Hb J-Sicilia、1例Hb Tamano。结论:上海地区异常Hb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独特性,基因种类较多。除Hb E、Hb Youngstown和Hb M-Boston外,其他类型单纯杂合子血液学表型正常,往往是在合并其他疾病时出现了溶血、贫血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血红蛋白病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珠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状态对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陶蕊 徐蓉 +4 位作者 段俊丽 倪培华 潘志红 刘蓓菁 郑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2-496,共5页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大鼠单侧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组(n=18)采用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STZ,7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n=18)给予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一次性腹腔...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大鼠单侧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组(n=18)采用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STZ,7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n=18)给予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一次性腹腔注射。均手术结扎切除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分别于手术当天和第7天检测尾静脉血糖;第15天两组各处死9只大鼠检测血清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抗氧化能力(TAOC)、黄嘌呤氧化酶(XOD)、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测定缺血区域肌肉毛细血管密度;两组剩余各9只大鼠血管造影法观察双下肢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术后15 d,毛细血管缺血区域毛细血管评分记数和毛细血管密度均表明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血清中血糖、HDL及组织中的SOD、XOD、NO和cGMP含量变化相关。结论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缺血后血管新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状态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薛惠平 倪培华 +2 位作者 吴洁敏 孙建华 童菊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2(Cyclin 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Cyclin E2与临床肿瘤病理的关系,探讨Cyclin E2在胃癌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癌组织标本,用于RNA提取。按Laure...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2(Cyclin 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Cyclin E2与临床肿瘤病理的关系,探讨Cyclin E2在胃癌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癌组织标本,用于RNA提取。按Lauren方案分为肠型胃癌11例,弥漫型胃癌29例;按有无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8例,非转移组12例。临床分期采用UICC的TNM方案,Ⅰ、Ⅱ期13例,Ⅲ、Ⅳ期27例。用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Cyclin E2基因mRNA表达。结果肿瘤组织表达Cyclin E2 mRN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5)。在肿瘤组织中可见Cyclin E2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表达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P<0.01),TNM分期中Ⅲ、Ⅳ期者Cyclin E2 mRNA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者(P<0.05)。肿瘤组织中Cyclin E2 mRNA表达与性别及Lauren分型无关(P>0.05)。结论Cyclin E2基因可能促使胃癌转移,其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E2 基因 胃癌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134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惠 宋珍 倪语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了解产ESBLs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敏感性与该药物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确证实验方法,收集各研究中心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产ESBLs菌株共134株,进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目的了解产ESBLs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敏感性与该药物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确证实验方法,收集各研究中心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产ESBLs菌株共134株,进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药敏试验及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评价。结果可行最终评价的120例患者,感染产ESBLs菌株中大肠埃希菌为82例,肺炎克雷伯菌为38例。经治疗后,有效率为91.7%(110/120),无效率为8.3%(10/120)。感染部位以肺炎最为多见,共59例,有效率为88.1%(52/59),无效率为11.9%(7/59)。可行细菌学疗效评价的菌株,细菌清除率为82.5%,未清除的21株中3例由敏感转变为耐药。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临床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甲状腺炎T细胞的免疫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叶廷军 王佳谊 郭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对3型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进行T细胞免疫分型,并分析其与滤泡损害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HT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分型(L、P、O型),检测... 目的:对3型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进行T细胞免疫分型,并分析其与滤泡损害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HT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分型(L、P、O型),检测各型患者血清学指标(TPOAb、TGAb、TSH),以20例非毒性甲状腺肿作对照。对其中60例、23例FNAB HT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查,比较各型HT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CD3+、CD4+、CD8+T细胞分布情况。分析HT组织滤泡萎缩程度与T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FNAB组织学观察发现L型(n=58)、P型(n=28)滤泡萎缩程度比O型(n=20)严重(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O型HT组织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5%~60%、30%~50%、18%~35%。流式细胞术检测HT组织L型CD3+、CD4+、CD8+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7%~67%、22%~38%、17%~27%;P型分别为34%~36%、16%~18%、11%~13%;O型分别为33%~45%、16%~24%、12%~18%。L型滤泡萎缩程度与淋巴细胞漫润呈正相关(r=0.067),而O型(r=-0.29)、P型(r=-0.29)均与淋巴浸润呈负相关。结论:对FNAB标本进行T淋巴细胞免疫分型能直观反映HT变化程度.有助于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 T淋巴细胞 免疫 细针穿刺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慧 王哲颖 +3 位作者 丁小青 王瑞娴 潘晓蓉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7-752,共6页
目的: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方法:使用基于Taqman探针法的ddPCR技术,建立可检测长型和短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以PML-RARA阴性细胞株HL-60细胞的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为阴性对照建立... 目的: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方法:使用基于Taqman探针法的ddPCR技术,建立可检测长型和短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以PML-RARA阴性细胞株HL-60细胞的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为阴性对照建立空白检测限(LOB);以表达长型PML-RARA融合基因的NB4细胞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和含短型PML-RARA cDNA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确定两者的最低检测限(LOD);并检测NB4细胞培养上清来源的外泌体和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ddPCR技术针对长型和短型PML-RARA转录本测得的LOB分别为每微升PCR反应体系中含0.0725拷贝和0.083拷贝;测得的LOD分别为每微升PCR反应体系中含0.19拷贝和0.21拷贝;使用该检测方法,在NB4细胞培养上清来源的外泌体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中均可检测到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dd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可对外泌体中的微量PML-RARA转录本进行绝对定量,为无创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式数字PCR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外泌体 PML-RARA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IL-1β基因多态性及连锁不平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惠平 倪培华 +6 位作者 吴洁敏 吴叔明 戈之铮 胡运彪 王震华 童菊芳 曾民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12-915,共4页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IL-1β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48)和正常对照组(N=137)IL—1β启动子区-31、-51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炎症性肠病患者IL-1β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48)和正常对照组(N=137)IL—1β启动子区-31、-51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其单倍型与疾病的关联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IL—1β—31CC、CT、TT基因型分别为22.63%、56.93%、20.44%,IBD组为33.33%、39.58%、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IL—1β—511TT、TC、CC基因型分别为21.17%、52.55%、26.28%,IBD组为29.17%、43.75%、27.0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等位基因频率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β-31C/T与-511T/C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15,r=0.735)。IL—1β-31C/-511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OR=1.216.95%C10.763~1.937)。结论 IL—1β—31、-511均以杂合子C/T、T/C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高,提示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种族有关。IL—1β—31C/T与-511T/C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31C/-51lT单倍体型发生IBD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细胞介素1Β 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 连锁不平衡 单倍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CD14基因启动子159多态性及其意义
12
作者 薛惠平 倪培华 +1 位作者 吴洁敏 童菊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炎症性肠病(IBD)患者CD14基因启动子159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多态性与IB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84)[溃疡性结肠炎(UC)组(n=43)、克罗恩病(CD)组(n=41)]和健康对照组(n=135)CD14...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炎症性肠病(IBD)患者CD14基因启动子159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多态性与IB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84)[溃疡性结肠炎(UC)组(n=43)、克罗恩病(CD)组(n=41)]和健康对照组(n=135)CD14基因启动子15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测定PCR产物核苷酸序列。结果IBD组CD14-159CC、CT、TT基因型分别为14.29%、50.00%、35.71%,对照组分别为14.07%、53.33%、32.59%,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UC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男性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女性(64.67%vs52.50%,P=0.043)。结论CD14基因启动子C-159T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IBD无明显相关性;CD14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CD14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型 等位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13
作者 黄洁雯 陈志俊 +5 位作者 沈隽霏 董思聪 李擎天 谭红略 郭晓奎 董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21-1425,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以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直接抑菌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lsrR、lsrK和gmd的表达;并以结... 目的探讨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以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直接抑菌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重要基因lsrR、lsrK和gmd的表达;并以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干预后6 h时点开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孔的存活菌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12 h壳聚糖季铵盐孔的存活菌计数显著低于壳聚糖组,壳聚糖季铵盐和壳聚糖对待检肺炎克雷伯菌的12 h抑菌率分别为(72.6±8.0)%和(50.2±9.3)%(P<0.05)。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均能上调lsrR基因表达;壳聚糖季铵盐使lsrK基因表达下调,gmd基因表达也有下调趋势。从干预后6 h开始,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膜形成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壳聚糖组与壳聚糖季铵盐组之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能够有效抑制肺炎克雷伯菌增殖及生物膜形成。壳聚糖季铵盐的抑菌能力强于壳聚糖,同时可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季铵盐 肺炎克雷伯菌 抑菌试验 生物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田玉 杜君 +2 位作者 陈宁 倪培华 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46-1050,共5页
外泌体是多种活细胞分泌的有被小泡,包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及多种其他生物大分子。外泌体在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免疫中抗原呈递、组织损伤修复、肿瘤的生长与迁移等。肿瘤来源或肿瘤相关的外泌体在调控肿瘤发生和发展... 外泌体是多种活细胞分泌的有被小泡,包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及多种其他生物大分子。外泌体在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免疫中抗原呈递、组织损伤修复、肿瘤的生长与迁移等。肿瘤来源或肿瘤相关的外泌体在调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肿瘤外泌体的分析和检测可以辅助肿瘤的早期诊断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该文从外泌体的起源、组成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迁移、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微小RNA 迁移 肿瘤标志物 耐药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曲林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晏伟伟 夏迪 +2 位作者 张颖婷 潘晓蓉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类药物舍曲林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舍曲林作用于Kasumi-1细胞不同时间,通过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舍曲林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增殖和凋... 目的:探讨精神类药物舍曲林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舍曲林作用于Kasumi-1细胞不同时间,通过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舍曲林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相关蛋白的改变。结果:舍曲林能够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15和20μmol/L舍曲林处理Kasumi-1细胞24 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19.00±7.37)%和(47.90±11.19)%;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5和20μmol/L舍曲林处理Kasumi-1细胞24 h后,Annexin V阳性细胞百分比从(9.71±2.12)%分别上升至(20.54±2.52)%和(45.37±7.88)%(P<0.01),且细胞被明显阻滞在G0/G1期和G2/M期;此外,舍曲林还可以下调细胞内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结论:舍曲林能够显著诱导Kasumi-1细胞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TCTP蛋白的下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曲林 Kasumi-1细胞株 翻译控制肿瘤蛋白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1a抗体SPR技术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李睿书 倪铭晨 +3 位作者 朱慧君 马勤勤 傅敏 陆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9-242,共4页
目的:建立针对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a抗体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氨基偶联法在芯片表面偶联重组蛋白,采用SP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标准抗血浆样本,优化实验条件,在检测范围内绘制标准曲线,并分析其敏感性、特... 目的:建立针对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a抗体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氨基偶联法在芯片表面偶联重组蛋白,采用SP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标准抗血浆样本,优化实验条件,在检测范围内绘制标准曲线,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结果:利用SPR技术建立针对HPA-1a抗体的定量检测方法,检测范围为0-20 IU,准确性(回收率)为97.75%-103.08%,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为3.53%-4.29%;批间精密度(CV)为2.08%-4.40%。特异性实验中,以不同的血小板膜蛋白单抗和含相应抗体的参比血浆进行检测,均未见明显阳性结果。结论:建立的针对HPA-1a抗体的SPR技术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且操作简便快速,这为科研和临床相关抗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表面等离子共振 定量 安全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